《傷寒溯源集》~ 卷之十 (6)
卷之十 (6)
1. 寒利回陽
下利有微熱而渴。脈弱者令自愈。
此以下。所以申上文先厥後發熱而利者必自止之義也。言陰寒下利。設身有微熱而渴。乃陽氣漸回。陰邪已退之兆。非大熱而熱氣有餘之比。若虛陽飛越於外而熱。則寒盛於裡。雖熱亦不渴矣。故知為欲愈也。然必脈弱者。方見其裡氣本然之虛。無熱氣太過。作癰膿。便膿血。及喉痹口傷爛赤之變。故可不治。令其自愈也。若或治之。或反見偏勝耳。
下利脈數而渴者。令自愈。設不瘥。必清膿血。以有熱故也。
此承上文言下利而渴者。固不必治療。當令其自愈矣。設病不瘥。必清膿血。清與下文圊字同義。即便膿血之痢也。其所以然者。前脈弱者。里無熱邪。故可令自愈。此因脈數。有熱在裡故也。
白話文:
如果腹瀉伴隨著輕微發熱和口渴,而且脈象微弱,就應該讓它自然痊癒。
接下來繼續說明上面所說,先發寒厥,然後發熱腹瀉的病人,一定會自然停止腹瀉的道理。這是說由於陰寒導致的腹瀉。假如病人出現輕微發熱和口渴,表示陽氣逐漸回升,陰邪已經退去的跡象,這不是由於陽氣過盛而導致的發熱。如果虛弱的陽氣飄浮在外而引起發熱,那麼寒邪就會積聚在內,即使發熱也不會口渴。因此,可以判斷病症正在好轉。但是,必須是脈象微弱的病人,才能看出其體內原本的虛弱,而沒有陽氣過盛引起的癰疽、膿血、喉嚨阻塞、口脣潰爛等病變。所以可以不用治療,讓它自然痊癒。如果勉強治療,反而可能造成病情偏勝。
如果腹瀉伴隨著脈象快速和口渴,就應該讓它自然痊癒。如果病症沒有好轉,就一定要清除膿血,因為這是由於體內有熱邪造成的。
這一段承接上文,說腹瀉伴隨著口渴的病人,原本就不需要治療,應該讓它自然痊癒。如果病症沒有好轉,就一定要清除膿血。這裡的「清」和下一句的「圊」意思相同,都是指膿血痢。之所以前文脈象微弱的病人可以自然痊癒,是因為體內沒有熱邪。而這裡脈象快速,是因為體內有熱邪,所以必須清除膿血。
下利脈數有微熱。汗出令自愈。設復緊為未解。
此又總申上文下利身有微熱而脈數之義也。言前條所云陰寒下利。身有微熱而渴。為陽氣漸復。若脈弱者。可不治而令其自愈矣。次條又言下利脈數而渴者。本可自愈。設不瘥。以有熱在裡。必清膿血。此脈弱與脈數之異也。脈弱乃虛陽漸復之機。猶少陰篇所謂脈微續者生之義也。
脈數則嫌其復還之熱太過。所以必圊膿血也。何也。以厥陰之體陰陽相半。不可偏勝故也。此條又言下利微熱而脈數。若汗出者。亦可自愈。脈數則太過之熱邪內郁。故必清膿血。汗出則熱氣外泄。故膿血可免。而亦令自愈也。設其脈復緊。在陽經為寒邪在表。在陰經則為寒邪在裡。
白話文:
腹瀉伴有脈搏數且微熱。出汗後可以自行恢復。如果脈搏緊,則說明病情未解。
這段話總結了上文關於腹瀉伴微熱而脈搏數的意思。前一節提到,陰寒引起的腹瀉伴有微熱和口渴,這是陽氣開始復原的徵兆。如果脈象弱,無需治療,患者可自行恢復。其次,提及脈搏數且口渴的患者原本可以自行恢復,但如果不痊癒,可能有內熱導致腸道排出膿血。脈弱表示虛陽正在逐漸復原,類似於少陰篇中脈搏微細但有持續性的生命跡象。
脈搏數暗示復原的熱量過高,因此可能導致腸道排出膿血。為什麼呢?因為厥陰體的陰陽平衡,不能偏離一方。這段再次提到,腹瀉伴有微熱且脈搏數,如果出汗,也能自行恢復。脈搏數表明過度的熱邪被困在體內,因此必須排出膿血。出汗則使熱氣外洩,避免了膿血的產生,並使病情得以自行恢復。如果脈搏重新變得緊張,則表示在陽經是表層的寒邪,在陰經則是內裏的寒邪。
其下利之證。猶未解也。平脈篇云。假令下利。以胃中虛冷。故令脈緊也。
下利寸脈反浮數。尺中自澀者。必圊膿血。
浮為在表。數則為熱。厥陰下利。寒邪在裡。脈必沉遲。不應有浮數之脈。故曰反也。寸脈。指氣口胃脈而言也。何以知之。試觀平脈篇中。每以趺陽寸口並論。蓋以胃脘之陽。為二十五陽之主。水穀之海。五臟六腑之大源。後天資生之本也。即仲景自序中所云。人迎趺陽。
三部不參者是也。人迎。結喉兩旁各一寸半之動脈也。趺陽。足跗上之動脈也。氣口。右手寸脈。手太陰之脈也。三者皆胃脈。故素問陰陽別論。指胃脘之陽曰三陽在頭。三陰在手。所謂一也。在頭。指人迎。在手。則寸口也。靈樞謂營行不休。如環無端。衛氣則晝行於陽二十五度。
白話文:
意思是
患者出現腹瀉的症狀,但病症尚未解除。根據《平脈篇》的記載,如果腹瀉是由於胃中虛寒造成的,就會導致脈象緊縮。
意思是
患者腹瀉,寸脈卻反常地浮而數,尺脈則自澀,這就預示著患者很可能患有膿血癥。
意思是
脈象浮則說明病邪在表,脈象數則說明體內有熱。厥陰經主腹瀉,寒邪入侵內裡,脈象應該沉而遲,不應該出現浮而數的脈象。因此這種脈象被稱為“反”。寸脈指的是氣口脈,也就是手太陰肺經脈,也是胃經的脈象。
意思是
為什麼寸脈能反映胃的狀況?我們可以從《平脈篇》中看到,書中經常將趺陽脈和寸口脈一起論述。這是因為胃脘部位是陽氣聚集的地方,也是二十五種陽經的統帥,是水谷的匯集處,是五臟六腑的源泉,也是後天之本。就像張仲景在其自序中所說,“人迎、趺陽”三部脈象相呼應。
意思是
三部脈象指的是人迎脈、趺陽脈和氣口脈,三者相互聯繫,缺一不可。人迎脈位於頸部喉結兩旁各一寸半處,趺陽脈位於足跗骨上,氣口脈位於右手寸關尺之間。這三者都與胃經有關。所以《素問·陰陽別論》中說,三陽經在頭部,三陰經在手部,這是指胃經在頭部的表現是人迎脈,在手部的表現是寸口脈,是一脈相連。
意思是
《靈樞》中說,營氣循環不息,如環形無始無終。衛氣則白天行走在二十五種陽經上。
夜行於陰二十五度。五十度而復會於太陰。故素問經脈別論云。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也。辨脈篇亦云。出入升降。刻漏周旋。水下二刻。一周循環。當復寸口。虛實見焉。此以寸口而反浮數。則知復還之熱氣太過。胃中已有熱邪矣。即辨脈篇所謂趺陽脈浮而數。浮則傷胃。
數則動脾之義也。蓋氣口與趺陽皆胃脈。則其脈證自當相符矣。胃氣已為復來之熱氣所傷。而統血之脾陰。亦為鬱熱所動。陰血已傷。且尺脈見澀。澀為陰血受傷之脈。則離經之血。已凝滯下焦。所以必隨下利而圊膿血也。
下利脈沉弦者。下重也。脈大為未止。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
白話文:
夜晚行走於陰氣二十五度,五十度後又回到太陰。因此《素問‧經脈別論》中說:「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也。」《辨脈篇》也說:「出入升降,刻漏周旋,水下二刻,一周循環,當復寸口,虛實見焉。」這意思是,若以寸口脈來判斷,發現脈浮而數,就知道回來的熱氣過盛,胃中已有熱邪。這正是《辨脈篇》所說的「趺陽脈浮而數,浮則傷胃,數則動脾」的意思。因為氣口與趺陽都是胃脈,所以脈象應該互相符合。
胃氣已經被回來的熱氣所傷,而統管血液的脾陰也受到鬱熱的影響而動盪不安。陰血已經受傷,而且尺脈出現澀象,澀象是陰血受傷的脈象,因此離經的血液已經凝滯在下焦,所以必定會隨著下痢而排出膿血。
下痢時脈沉弦的,是下焦沉重;脈大的,是尚未止瀉;脈微弱而數的,是想要自行止瀉。雖然發熱,但不會致命。
寒邪下利。其脈本當沉遲虛細。然沉主下焦。弦則堅勁。故脈沉則陰寒在下。脈弦則裡寒未解。所以仲景有下利脈數令自愈。設復緊為未解之文。然則弦亦緊之類也。故沉弦為下焦之寒邪甚盛。其氣隨下利之勢而下攻。必裡急後重也。脈大者。在陽經熱痢。若發熱脈大。則邪不可量。
當為劇症。此雖陰邪。然脈大則亦其氣未衰。故為未止。若脈微弱。則陽氣雖弱。而寒邪已衰。數則陽氣漸復。故為欲自止也。然脈微弱則陰氣已虛。脈數則熱氣必盛而發熱矣。以陰陽相半之厥陰。唯恐其寒邪獨盛而為死證。又恐其復熱太過。而為癰膿便血。及喉痹等變。然癰膿便血。
皆非必死之證。而陰極無陽。則死矣。故曰雖發熱不死。
白話文:
如果病人腹瀉是因為寒邪入侵,脈象應該沉遲虛細。沉脈表示寒邪在下焦,弦脈表示裡寒未解。所以張仲景說腹瀉的脈象能自癒,緊脈表示寒邪尚未消除。弦脈也是緊脈的一種,所以沉弦脈表示下焦的寒邪非常嚴重,寒邪隨著腹瀉的勢頭向下侵犯,必定會出現裡急後重。如果脈象洪大,表示陽經熱痢,如果發熱同時脈象洪大,則寒邪非常嚴重,屬於危急症狀。雖然是寒邪入侵,但脈象洪大表示陽氣尚未衰竭,所以病症尚未停止。如果脈象微弱,表示陽氣虛弱,但寒邪已經減弱,脈象數則表示陽氣正在恢復,所以病症將會自行停止。但是脈象微弱表示陰氣已經虛弱,脈象數表示熱氣很旺盛,所以會發熱。因為病症屬於厥陰,也就是陰陽相半的狀態,所以要擔心寒邪過盛導致死亡,也要擔心熱氣過盛導致癰疽、膿血、便血、喉痹等併發症。但是癰疽、膿血、便血等都不是必死之症,只有陰氣極度虛弱沒有陽氣的時候才會死亡。所以說雖然發熱,但不會致命。
2. 陰陽易
傷寒陰陽易之為病。其人身體重。少氣。少腹裡急。或引陰中拘攣。熱上衝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膝脛拘急者。燒裩散主之。
舊注云。大病新瘥。氣血未復。餘熱未盡。強合陰陽而得病者。名曰易。男子病新瘥。未平復而婦人與之交。婦人得病。名曰陽易。婦人病新瘥。未平復而男子與之交。男子得病。名曰陰易。以愚意推之。蓋以二氣絪縕。其構精之時。乃化醇之候也。二氣不雜。兩精融一。故能化生。
所謂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也。然男病易之於女。女病易之於男。其受病之人。並非氣血未復者。實為注家之誤。但男女一交之後。自然元氣空虛。餘邪錯雜於精氣之中。走入精隧。溢入經絡。乘其交後虛隙之中。入而浸淫於臟腑筋骨。脈絡腧穴之間。則正氣因邪而益虛。邪氣因虛而益盛。
白話文:
當一個人得了傷寒症並且出現了「易」的情況,他的身體會感到沈重、呼吸短促、腹部裡面緊張疼痛,或者引起生殖器部位收縮痙攣,熱氣往上竄到胸部,頭部感覺很重不想抬起來,眼睛看東西模糊不清,下肢肌肉和關節都感到緊繃的人,可以用「燒裩散」這個藥方來治療。 以前有人說過,在大病初癒的時候,人的氣血還沒有完全恢復,如果還有殘留的熱氣在身上,就很容易因為性行為而出現「易」的情況。「易」可以分為「陽易」和「陰易」:男人在病情剛好轉但是還沒完全康復的時候跟女人發生關係,那麼女人就會得到「陽易」;相反地,女人在病情剛好轉但是還沒完全康復的時候跟男人發生關係,那麼男人就會得到「陰易」。 在我個人的看法中,這可能是因為男性和女性在進行性行為的時候,他們的氣息和精神會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新的生命。然而,不管是哪個性別先出問題,只要他們在病情尚未完全康復之前就進行性行為,都會造成彼此的健康受到影響。一旦男女雙方完成性行為,他們的元氣就會變得非常虛弱,而且剩餘的病毒和細菌也會混進精子和卵子中去,進入到身體深處的器官組織和穴位中去,這樣就會讓正氣更加衰弱,邪氣更加旺盛。
故有此陰盛陽衰之諸證也。邪入陰經。身體必重。真陽虧損。三焦不運。宗氣不行。所以少氣。邪從陰竅而溜入少陰厥陰。故少腹裡急。若裡急之甚。或引陰中拘攣。皆陰邪之所致也。陰邪在下而虛陽上走。故熱上衝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下焦虛冷。所以膝脛拘急也。
此真所謂陰陽之患。故以燒裩散主之。
燒裩散方
上取婦人中裩近隱處。剪燒灰。以水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陰頭微腫則愈。婦人病。取男子裩襠燒灰。
或謂陰陽易之證。近於變幻。故用燒裩之法。亦近於厭禳。曰非也。有至理存焉。男女之交媾。易所謂二氣感應以相與也。以未淨之邪。隨交合之情。精神魂魄。無不動搖。翕然而感。感而遂通。混入於少陰之裡。故以近隱處之裩襠。引出其陰中之邪。所謂物從其類。同氣相求之義也。
白話文:
因此就有這些陰盛陽衰的症狀了。如果邪氣進入到陰經,身體一定會感到沈重;如果是真的陽氣受損,那麼三焦就不會正常運行,宗氣也不能通行,所以就會出現呼吸短促的情況。如果邪氣從陰竅溜進少陰厥陰,就會導致小腹部裡面緊張不舒服;如果這種情況非常嚴重,甚至可能引起生殖器部位收縮疼痛,這都是因為陰邪所引起的。如果陰邪在下面,而且虛弱的陽氣往上跑,就可能會出現熱氣往胸口上升、頭部感覺很重不想抬起來、眼睛看東西模糊等症狀。下焦虛寒,所以膝蓋和小腿肌肉也會變得僵硬。
這是真正的陰陽問題,所以要用「燒裩散」來治療。
【燒裩散配方】
把一個女人內褲靠近私密部位的地方剪下來,然後把它燒成灰,用水調勻後服用一塊錢大小的一勺子,每天吃三次。這樣就可以讓尿液排泄順暢,並且使生殖器官稍微腫脹,就能痊癒。如果是女性生病,就要使用男性的內褲燒成灰。
有人認為陰陽互換的病症比較接近變化多端,所以才需要用燃燒內褲的方法,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男女之間的性行為是《周易》中提到的兩種能量互相影響的概念。當沒有完全清除掉的邪氣隨著性愛的情感一起產生時,人的精神、靈魂和心神都無法平靜下來,迅速地受到感染,一旦感染成功,就會深入到少陰的內部。因此,我們要使用靠近私密部位的內褲,纔能夠引導出藏匿在陰道中的邪氣。也就是說,事物總是跟著它自己的類別尋找相同的事物的意思。
但此方當為導引之藥。其餘當隨其脈症之陰陽寒熱。治之可也。如王海藏之脈在厥陰。當以當歸四逆湯。下燒裩散。在少陰。當以通脈四逆湯下燒裩散。在太陰。當以理中丸同下燒裩散。所用之藥。各隨其經而效自速也。不然。則有陰腫或縮。少腹絞痛。手足蜷。脈絕而死者。
其後人之青竹茹湯。及豭鼠糞湯。恐未必能合原文中之諸陰症也。大凡易病。必有如前諸證者方是。如無此見證。不過傳染之證耳。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中醫對疾病的治療原則和方法。它提到:
-
有些藥物應作為引導性藥物使用,治療時應根據患者脈象(體內氣血運行的情況)和症狀(身體出現的異常反應)的陰陽、寒熱性質來選擇適合的藥物進行治療。
-
根據不同部位的脈象和症狀,應選擇不同的藥物進行治療。例如,如果脈象在厥陰(指肝和膽)位置,應使用當歸四逆湯和下燒裩散;如果脈象在少陰(指心和腎)位置,應使用通脈四逆湯和下燒裩散;如果脈象在太陰(指脾和胃)位置,應使用理中丸和下燒裩散。所使用的藥物應與經絡相匹配,以達到快速療效。否則,可能會導致陰腫、陰部收縮、小腹絞痛、四肢蜷曲、脈搏斷絕等嚴重後果。
-
後世的一些藥方,如青竹茹湯和豭鼠糞湯,可能無法有效對應原文中描述的各種陰症(即體內陰虛、寒涼的病症)。一般來說,容易治療的疾病,必定會有前面所述的諸多證狀纔是。如果沒有這些見證,那麼大多數只是傳染性的病症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