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溯源集》~ 卷之二 (10)
卷之二 (10)
1. 傷寒禁汗
素有衄證者乎?倘衄血之後,督脈腦髓之陽氣已泄,營分血脈之陰氣已虛,而復發其汗,是犯虛虛之戒矣。《生氣通天論》云:「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五臟生成篇》云:「諸脈者,皆屬於目;諸髓者,皆屬於腦;諸筋者,皆屬於節;諸血者,皆屬於心。」故人臥則血歸於肝,肝受血而能視。
血行而不得反其空,則病矣。是以誤汗則陽氣不充於腦,而額上之囟門必陷;血虛則系目之筋脈急緊而直視,所以睛不能轉側而搖動也。《經》云:「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衄後則無血以歸肝,而神不歸舍;失汗則衛氣失常,不能行陰二十五度,所以不得眠也。是故有邪氣則邪氣當之,無邪氣則元氣當之,其可忽乎哉!
亡血家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慄而振。
夫血者,陰也;氣者,陽也。陰陽者,一氣之分也。腎者,人身之兩儀也;命門胞中者,太極也。兩腎涵藏真氣,分陰分陽,陰陽相倚,氣血交互而成形體也。亡血,失血也,或吐或衄,或便或溲,或崩或產,或破損,皆是也。血亡則陰氣亡矣。汗者,陰血之所化,陽氣之所蒸也。
陰血既亡,非唯無以為汗,抑且孤陽孑立矣。若不量虛實,妄發其汗,則不但陰血更竭,並孤陽而盡亡之矣,安得不寒戰鼓慄而身振搖耶?危矣!殆矣!
瘡家雖有身疼痛,不可發汗,汗出則痓。
瘡家,非謂疥癬之疾也,蓋指大膿大血,癰疽潰瘍,楊梅結毒,臁瘡痘疹,馬刀俠癭之屬也。身疼痛,傷寒之表證也。言瘡家氣虛血少,營衛衰薄,雖或有傷寒身體疼痛等表證,亦慎不可輕發其汗。若誤發其汗,則變逆而為痓矣。痓者,即所謂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脈赤,獨頭面搖,卒口噤,背反張者是也。然其所以致此者,皆由陰陽兩虛,氣血衰少,發其汗則陽氣鼓動,陰液外泄,陽亡則不能柔養,血虛則無以滋灌,所以筋脈勁急而成痓也。故仲景於痙證中有云:「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痓也。」豈有所謂重感寒濕,外風襲虛之說哉!
汗家重發汗,必恍惚心亂,小便已,陰疼,與禹餘糧丸。
汗家,傷寒家已經發汗,及自汗盜汗者,皆是也。重發汗者,已發而再發也。傷寒汗出不徹者,當重發其汗,以盡其邪。若發汗已徹,衛氣已虛,更疑尚有餘邪,又重發其汗,則虛其虛而致亡陽之變,必恍惚心亂矣。恍惚者,心神搖盪而不能自持;心亂者,神虛意亂而不得自主也。
神者,心之所藏,陽之靈也。隨神往來者,魂也;所以任物者,心也。是以神留則生,神去則死也。此以重發其汗,陽亡神散,故恍惚心亂也。小便已而陰疼者,汗後虛陽上越,下焦無陽,氣弱不利,而莖中澀痛也,猶陰陽易之少腹裡急,或引陰中拘攣之類也。禹餘糧丸雖缺。
白話文:
傷寒禁汗:
如果一個人本身就有容易流鼻血的毛病,一旦流鼻血後,代表督脈、腦髓的陽氣已經洩散,而營分血脈的陰氣也已虛弱。這時如果又讓他發汗,就犯了「虛虛」的大忌。《黃帝內經·生氣通天論》說,陽氣精實能滋養精神,柔和能滋養筋骨。《黃帝內經·五臟生成篇》說,所有的脈絡都與眼睛有關,所有的骨髓都與大腦有關,所有的筋都與關節有關,所有的血都與心臟有關。所以,當人躺下時,血會回歸肝臟,肝臟得到血液滋養才能看清事物。
血液運行如果不能回到原處,就會生病。因此,如果錯誤地發汗,陽氣就無法充養大腦,額頭上的囟門就會凹陷。血虛則會導致連繫眼睛的筋脈緊張而僵直,眼睛無法轉動,只能直視。如同經書所說,「失血的人不宜發汗,發汗的人會失血」。流鼻血後,血無法回歸肝臟,精神就失去依歸。如果發汗過度,衛氣失常,就無法正常運行陰氣,所以會失眠。所以,有邪氣時應該針對邪氣治療,沒有邪氣時則要保護元氣,不可以輕忽。
有失血情況的人不可以使用發汗的方法,如果發汗就會感到寒冷顫抖。
血屬於陰,氣屬於陽,陰陽是同一個氣所分化出來的。腎臟是人體陰陽的根本,而命門(腎之間的部位)則是太極。兩腎蘊藏真氣,分為陰陽,陰陽互相依存,氣血互相交互作用形成身體。失血,指的是血液流失,不論是嘔吐、流鼻血、大便出血、小便出血、月經崩漏、生產、或外傷出血都算。失血則代表陰氣也跟著流失。汗液是陰血所化生的,也是陽氣蒸發出來的。
陰血已經虛弱,不僅無法形成汗液,更會造成陽氣孤立。如果沒有評估虛實,就隨意發汗,不僅會讓陰血更加枯竭,連孤立的陽氣也會消散殆盡,怎麼可能不感到寒冷顫抖、身體搖晃呢?情況危險至極。
身上有瘡瘍的人,即使有身體疼痛的症狀,也不可以使用發汗的方法。一旦發汗,可能會導致「痓」的發生。
這裡所說的「瘡家」並不是指疥癬之類的小病,而是指大膿大血、癰疽潰瘍、楊梅瘡、下肢潰瘍、痘疹、馬刀瘰癧等疾病。身體疼痛是傷寒的表證。瘡家因為氣虛血少,營衛功能衰弱,即使有傷寒引起的身體疼痛等表證,也不可以輕易發汗。如果錯誤地發汗,就會產生逆證,導致痓。痓的症狀是指身體發熱、腳卻冰冷、脖子僵硬、怕冷、有時頭熱臉紅、眼睛佈滿血絲、頭面搖晃、突然口噤、背部僵硬等。會造成這些症狀的原因,都是因為陰陽兩虛、氣血衰少。發汗會使陽氣過度鼓動,陰液外洩,陽氣虛弱就無法滋養身體,血虛則無法滋潤,所以筋脈才會繃緊而形成痓。所以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提到,太陽病發汗過多也會導致痓,而不是因為所謂的再次感受寒濕或外風侵襲而引起的。
曾經發過汗的人,如果再次發汗,必定會感到精神恍惚、心神紊亂,小便後會陰部疼痛,這時可以使用禹餘糧丸來治療。(但禹餘糧丸現在已經缺少)
這裡的「汗家」是指傷寒病人已經發過汗,或是平常容易自汗、盜汗的人。重發汗是指已經發過汗又再次發汗。傷寒發汗如果沒完全去除邪氣,應該再次發汗以徹底清除。如果發汗已經完全去除邪氣,衛氣也已經虛弱,卻又懷疑還有殘餘邪氣,再次發汗就會讓虛弱更加虛弱,導致陽氣散失的變證,必定會感到精神恍惚、心神紊亂。恍惚是指心神搖盪、不能自主;心亂是指神虛意亂、無法控制自己。
神是心所藏,是陽氣的靈性。隨著神而來去的是魂,心則是用來感知萬物。因此,神留存則人活,神離去則人死。這就是因為再次發汗,導致陽氣散失,所以會精神恍惚、心神紊亂。小便後會陰部疼痛,是因為發汗後虛陽上越,下焦沒有陽氣,氣弱運行不利,導致陰莖澀痛,類似陰陽易的少腹裡急或陰部抽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