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溯源集》~ 卷之九 (2)
卷之九 (2)
1. 少陰寒利
病人脈陰陽俱緊。反汗出者。亡(音無)陽也。此屬少陰。法當咽痛而復吐利。
此言少陰里證也。太陽中篇第一條曰。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其第二條曰。頭痛發熱。身疼腰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此曰病人脈陰陽俱緊。則寒傷營之脈也。傷寒本無汗。今反汗出者。以寒邪不在太陽之表。而在少陰之裡。命門之真火衰微。不能升越其清陽而為衛氣。
衛陽不密。玄府不閉。故反汗出也。蓋太陽脈緊則寒邪在表。少陰脈緊則寒邪在裡。以陰陽脈俱緊者當無汗。而此又汗出。故謂之反。陽氣不能外固。故曰無陽。然真陽藏於兩腎之中。故又曰屬少陰。少陰之脈循喉嚨。挾舌本。蓋少陰真火衰微。虛陽上泛。故咽痛也。陰邪上逆。
白話文:
以上所述屬於少陰經裏證。太陽經篇章第一條記載:脈象陰陽俱緊,稱之為傷寒。第二條記載:頭痛發熱,全身疼痛、腰痛,怕風無汗而喘,可用麻黃湯治療。現在患者脈象陰陽俱緊,說明寒邪侵犯了營氣的脈絡。傷寒本不應該出汗,現在卻反常地出汗,這是因為寒邪不在太陽經的表層,而是在少陰經的裏層,命門的真火衰微,無法上升滋養陽氣而形成衛氣。
衛陽不密。玄府不閉。故反汗出也。蓋太陽脈緊則寒邪在表。少陰脈緊則寒邪在裡。以陰陽脈俱緊者當無汗。而此又汗出。故謂之反。陽氣不能外固。故曰無陽。然真陽藏於兩腎之中。故又曰屬少陰。少陰之脈循喉嚨。挾舌本。蓋少陰真火衰微。虛陽上泛。故咽痛也。陰邪上逆。
由於衛陽不足,無法保護肌膚,毛孔無法緊閉,因此才會出現反常的出汗。一般來說,太陽經脈緊則寒邪在表,少陰經脈緊則寒邪在裡。陰陽脈俱緊,按理說應該不會出汗,而患者卻出汗,所以稱為反汗。陽氣不足,無法抵禦外邪,所以說無陽。真陽之氣藏於兩腎之中,因此又稱此病屬於少陰經。少陰經的脈絡循行於喉嚨,並沿著舌根。由於少陰經真火衰微,虛陽上浮,所以出現咽喉疼痛。陰邪上逆,也會導致咽喉疼痛。
胃中虛寒則吐。寒邪在裡。中氣不守則利。猶太陰之腹滿而吐。自利益甚也。能不以溫經復陽為治乎。
辨誤,尚論云。無陽以護外。所以邪不出而汗先出。誤矣。若太陽寒邪在表。則當有汗出邪出之論。若少陰寒邪在裡。但復其陽。陽回則陰寒自消。猶東風解凍。大氣一至。堅冰自泮。又何邪出之有哉。
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虛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陰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虛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欲吐不吐者。少陰真火衰微。寒在下焦。陰氣上逆。寒邪犯胃。胃寒故也。心煩者。少陰之脈從肺出絡心。注胸中。寒盛於下。虛陽上迫。故心煩也。但欲寐。與前第一條同義。五六日。邪傳少陰之候也。自利而渴者。陰寒在裡。則胃陽不守。
白話文:
想吐但吐不出來的原因是,少陰的真火衰弱,寒邪在下焦,陰氣上逆,寒邪侵犯胃部,胃寒所以吐不出來。心煩的原因是,少陰經脈從肺部出發,連通心臟,注入胸中,下焦寒邪很重,虛陽被迫上行,所以心煩。只想睡覺,與第一條的症狀意思相同。五、六天後,邪氣傳到少陰經的徵兆。腹瀉並且口渴,是因為陰寒在裡邊,胃陽不能守住。
故自利。下焦無火。則津液不升。故渴也。素問熱論云。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於肺。系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況又見欲吐心煩但欲寐之證。故云屬少陰也。然渴非陽邪。因下焦無火。不能蒸動氣液。上焦無灌溉之潤。且自利則水穀下趨。而津液消亡矣。夫腎者。水臟也。
上古天真論云。腎者主水。聚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者也。上枯下竭。水臟虛涸。故引水自救。非熱燥而渴也。如果熱邪作渴。小便當赤。若小便色白。而又有欲吐心煩但欲寐之少陰病形悉具。則其所以小便白者。以下焦命門火虛。但有寒氣在下。無火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白話文:
由於下焦沒有火,津液無法上升,所以口渴。古籍《素問·熱論》說,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穿腎臟,連接肺部,並與舌根相連,所以口乾舌燥而渴。再加上想吐、心煩、想睡等症狀,因此可知是屬於少陰病。然而,口渴不是陽邪造成的,而是因為下焦沒有火,無法蒸發氣液,上焦沒有潤澤,再加上腹瀉導致水谷向下流失,津液也因此消失。腎臟是主水的器官,就像《上古天真論》所說,腎臟主水,聚合五臟六腑的精氣並儲藏起來。當上焦枯竭,下焦虛空時,水臟就會虛弱乾涸,因此引發口渴,想要喝水來補充水分,這並非熱燥所引起的口渴。如果口渴是因為熱邪所致,小便應該呈現紅色,但如果小便顏色發白,並且伴隨著想吐、心煩、想睡等少陰病症狀,則可能是因為下焦命門火虛弱,寒氣在下焦,沒有火氣制水,導致小便顏色發白。
如此者。急當以溫經復陽為治。不可因渴生疑。誤用寒涼。枉人生命也。
少陰病。下利脈微澀。嘔而汗出。必數更衣。反少者。當溫其上。灸之。
陽氣衰少則脈數。寒邪在經則脈澀。陰邪下走則利。上逆則嘔也。腎臟之真陽衰微。不能升越而為衛氣。衛氣不密。故汗出也。必數更衣。反少者。即裡急後重之謂也。蓋古之所謂滯下。今之所謂痢疾。利與痢同。蓋古人所通用也。此因寒邪下利。非濕熱痢之可比。乃下焦陽虛。
清陽不能升舉。少陰寒甚。陰氣內迫而下攻也。陽氣陷入陰中。陰陽兩相牽掣。致陰邪欲下走而不得。故數更衣。陽氣雖不得上行。猶能提吸而使之反少。經云。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清氣者。下焦清陽之氣也。皆寒在下焦。清陽不升之病也。當溫其上。前注皆謂灸頂上之百會穴。
白話文:
這種情況,應該用溫經復陽的方法治療。不要因為病人感到口渴就懷疑,而錯誤地使用寒涼藥物,這樣會白白浪費生命。
少陰病,症狀是腹瀉、脈象微弱澀滯、嘔吐伴隨出汗,而且經常需要換衣服,甚至感到發冷。這種情況,應該溫暖上半身,並且用艾灸治療。
陽氣衰弱則脈象快,寒邪入侵經絡則脈象澀滯,陰邪下降則腹瀉,上逆則嘔吐。腎臟的真陽氣衰弱,無法上升為衛氣,衛氣不足,所以會出汗。頻繁更換衣服,甚至感到發冷,就是裡急後重,也就是古代所說的「滯下」,現在稱為痢疾,腹瀉和痢疾都是一樣的,古人都是這樣通用的。這是因為寒邪導致的腹瀉,不同於濕熱引起的痢疾,而是下焦陽虛導致的。
清陽之氣無法上升,少陰寒氣嚴重,陰氣內逼而向下攻擊。陽氣陷入陰氣之中,陰陽互相牽制,導致陰邪想要下降卻無法成功,所以頻繁更換衣服。陽氣雖然無法上升,但仍然可以提吸,導致衣服感覺冷。經書上說:「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清氣就是下焦清陽之氣。這些都是寒氣在下焦,清陽之氣無法上升的病症。應該溫暖上半身,古人注釋都說是用艾灸頭頂的百會穴。
以升其陽。蓋百會乃督脈之巔頂。為諸陽之總會。灸之亦足以提吸陽氣。但未知果合仲景立法之義否。或曰。仲景無明文。未可強解。以意測之。非必巔頂。然後謂之上也。蓋腎居下焦而胃雖居中。然亦在腎之上。胃脘之陽。為後天根本。故有胃氣者生也。言數更衣而反少。
則下利不快。但因下焦無火。不得以苦寒之藥攻其下。當以補暖升陽之藥溫其胃。且灸之。則下焦之清陽升越。胃中之陽氣流行。清陽升而濁陰降。水穀分消而下利自止矣。灸之者。灸少陰之脈穴。或更灸胃之三脘也。即前所謂當灸之。附子湯主之之法。及下文灸少陰七壯之類也。
白話文:
以提升陽氣。因為百會穴是督脈的頂端,是諸陽氣匯聚之處,灸之也能提昇陽氣。但不知道是否符合仲景的立法原則。有人說仲景沒有明確記載,不可強解。從意思推測,不一定是頂端才叫上。因為腎臟位於下焦,而胃雖然居中,但也在腎臟之上。胃脘的陽氣是後天之根本,所以有胃氣者才能生存。說多次換衣服卻反而感覺寒冷,
這是因為下焦沒有火氣,不能用寒涼的藥物攻其下,應該用補暖升陽的藥物溫暖胃部。並且灸之,下焦的清陽之氣上升,胃部的陽氣流通,清陽上升而濁陰下降,水穀消化而下利自然止住。灸之指的是灸少陰經脈穴位,或者灸胃的三脘穴位。也就是前面所說的應該灸之,附子湯的主治方法,以及下文灸少陰七壯之類。
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見少陰證而下利。為陰寒之邪在裡。濕滯下焦。大腸受傷。故皮坼血滯。變為膿血。滑利下脫。故以溫中固脫之桃花湯主之。
桃花湯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篩末),乾薑(一兩),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內赤石脂末方寸匕。溫服七合。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桃花湯。非濕熱暴利。積多氣實之所宜。蓋所以治陰寒虛滑之劑也。李時珍云。赤石脂。手足陽明藥也。體重性澀。故能收濕止血而固下。味甘氣溫。故能益氣生肌而調中。中者。
白話文:
少陰病,如果出現腹瀉並帶有膿血,可以用桃花湯來治療。
當出現少陰病的症狀,又伴隨腹瀉,這是因為陰寒邪氣入侵體內,濕氣停滯在下焦,導致大腸受損,因此出現肛門裂開、血液淤積,進而變成膿血,並滑利地排出體外。所以用溫中固脫的桃花湯來治療。
桃花湯的方劑如下: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研磨成粉),乾薑(一兩),粳米(一升)
以上三味藥材,用水七升,煮米至熟,去除米渣,加入赤石脂粉一小匙,溫熱服用七合,每天服用三次。如果服用一次就痊癒,則不必再服用。桃花湯不適用於濕熱引起的急性腹瀉,也不適合積食氣實的人。桃花湯主要是用來治療陰寒虛滑的症狀。李時珍說,赤石脂屬於手足陽明經的藥物,性重質澀,因此能收斂濕氣、止血並固護下焦。其味甘性溫,能夠益氣生肌,調理中焦。中焦指的是……。
腸胃肌肉。驚悸黃疸是也。下者。腸澼泄利。崩帶失精是也。白入氣分。赤入血分。故仲景用桃花湯。治下利便膿血。取赤石脂之重澀。入下焦血分而固脫。乾薑之辛溫。暖中焦氣分而補虛。粳米之甘溫。佐石脂乾薑而潤腸胃也。
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而便膿血者。蓋陰寒下利也。二三日至四五日。陰邪在裡。氣滯腸間。故腹痛也。下焦無火。氣化不行。故小便不利。且下利不止。則小便隨大便而頻去。不得瀦蓄於膀胱而小便不得分利也。下利不止。氣虛不固而大腸滑脫也。便膿血者。邪在下焦。氣滯不流而大腸傷損也。此屬陰寒虛利。故以澀滑固脫。溫中補虛之桃花湯主之。
白話文:
腸胃肌肉受損,容易驚悸、黃疸。下焦虛弱則會腸澼泄利、崩帶失精。白色入氣分,紅色入血分。張仲景的桃花湯,治療下利便膿血,利用赤石脂的重澀特性,進入下焦血分止血固脫,乾薑的辛溫特性,溫暖中焦氣分補虛,粳米甘溫,輔助赤石脂乾薑潤腸胃。
少陰病,發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可用桃花湯治療。
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是因為陰寒下利。二三日至四五日,陰邪內蘊,氣滯腸間,所以腹痛。下焦無火,氣化不行,所以小便不利。下利不止,小便會隨著大便頻頻排出,無法儲存在膀胱而無法正常排尿。下利不止,氣虛不固,大腸滑脫。便膿血,是因為邪氣在下焦,氣滯不流,導致大腸受損。這種陰寒虛利的情況,可用澀滑固脫、溫中補虛的桃花湯治療。
辨誤,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痢疾也。蓋夏秋時行疫痢。或濕熱流行。或寒濕浸淫。皆六氣淫慝之所致。凡濕火所犯。從下而上。先傷手陽明大腸。使廣腸腫潰。皮傷血瘀。變為膿血積滯。氣道閉塞。清陽不升。濁氣下墜。腸腫路窄。時時欲便而不快。故少腹痛而下重。
治宜清濕熱。瀉大腸。宜通不宜澀。經所謂通因通用也。若不急治而邪氣上行犯胃。則必至於胸滿不食。噁心乾嘔。胃氣傷敗而死矣。今所謂噤口痢者是也。更有時行厲氣。隨犯隨禁者。皆難治之證也。至若寒濕陰邪。動則先犯陰經。中滿腹痛。脾胃受傷。小腹絞痛。下利膿血。
白話文:
治療痢疾應該以清濕熱、瀉大腸為原則,宜通暢不宜澀滯。正如經書中所說:“通因通用”,也就是說,要疏通腸道,讓病邪排出體外。
如果不及時治療,邪氣上行侵犯胃部,就會導致胸悶腹脹,食慾不振,噁心乾嘔,胃氣受損,最終危及生命。這就是所謂的“噤口痢”。此外,還有流行性的厲氣,會迅速侵犯人體,導致病情迅速加重,這些都是難以治療的病症。
至於寒濕陰邪,會首先侵犯陰經,導致腹部脹滿疼痛,脾胃受損,小腹絞痛,腹瀉帶有膿血。
氣化不行。小便點滴。治之之法。宜溫宜升。久則宜補宜澀。所謂治寒以熱也。其更甚者。大孔開張。血不成積。胃口敗絕而殞矣。痢雖一證。而陰陽虛實之治法不同。此條自成氏以來。凡注皆以腹痛為裡寒。惟尚論以腹痛小便不利為少陰熱邪。云注家見用乾薑。謂是寒邪傷胃。
欠清。蓋熱邪挾少陰之氣。填塞胃中。故用乾薑之辛以散之。若混指熱邪為寒邪。寧不貽誤後人耶。詳推此論。未必能矯前人之失。蓋腹痛為太陰本證。即有熱邪。亦必有宿食積滯。方能作痛。豈但有熱邪在內。能作腹痛耶。況熱邪挾少陰之氣句。尤為難解。若果熱邪填塞胃中。
白話文:
氣化的功能受到阻礙,導致尿液排泄困難,治療的方法應該使用溫和、提升的方式進行,如果持續時間較長,就需要補充身體的能量並收斂尿液,這就是「以熱制寒」的道理。然而情況更加嚴重時,會出現肛門擴張的情況,血液無法凝聚,進而造成消化道受損甚至死亡。雖然痢疾是一種症狀,但是根據病情的不同(如陰虛或陽虛),治療方法也會有所不同。從成氏開始至今,所有對這個問題的註釋都認為腹痛是由於腸胃受到了寒冷的影響,只有尚論認為腹痛與小便不通暢都是因為少陰經脈中的熱邪所引起的。一些學術界的人士看到這裡用了乾薑這種藥物,就認定這是因為冷邪侵襲了胃部所致。但如果混淆了熱邪和冷邪的概念,那不是要讓後來的人們遭受錯誤嗎?仔細研究一下這個理論,可能不能完全糾正前人的過錯。因為腹痛是太陰經脈的基本病症之一,即使存在著熱邪,也需要有食物堆積或者堵塞才能引起疼痛,單純只是由於熱邪的存在就能引發腹痛嗎?而且關於熱邪夾雜著少陰經脈中的能量這樣的說法更是讓人費解。如果真的是熱邪填充在胃部的話...
如何可用乾薑之辛熱以散之。似屬背理。竊恐指為寒邪者。未為大誤。指為熱邪者。反貽誤後人不小矣。若以乾薑為誤。其誤當責之立法之仲景矣。但觀痢證。有用大黃黃連而愈者。有用乾薑肉果人參附子而愈者。豈非明證耶。
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
少陰病者。即前脈微細。但欲寐。及惡寒脈沉足冷等證也。二三日不已。言少陰本經自感之邪。非三陽傳邪也。若自陽經傳來。內經熱論云。五日少陰受之。則二三日猶在陽明少陽。豈得即稱少陰病。而又云不已哉。至四五日。漸久而寒邪愈深。故里寒而腹痛也。小便不利者。
白話文:
有些人認為可以用乾薑的辛熱來散寒,似乎不太合理。我擔心將這種情況歸類為寒邪,可能不是大錯,但若是認為是熱邪,恐怕會誤導後人。如果說用乾薑是錯誤的,那錯誤就應該歸咎於創立這個方子的張仲景。但是觀察痢疾的病症,有些病人用大黃黃連治療就好了,有些病人用乾薑肉果人參附子治療就好了,這不是明證嗎?
少陰病症,如果兩三天沒有好轉,到了四五天,出現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並且從下腹部位腹瀉,這就是有水氣。病人可能出現咳嗽、小便不暢、腹瀉或嘔吐等症狀,真武湯可以治療。
少陰病是指脈象微弱、嗜睡、怕冷、脈沉足冷等症狀。如果兩三天沒有好轉,說明是少陰經本身受寒邪影響,不是陽經傳來的邪氣。如果陽經傳來,按照《內經》的熱論,少陰經應該在五天後才受影響,而前兩三天應該還在陽明經和少陽經。怎麼會直接就稱之為少陰病呢?而且還說沒有好轉?到了四五天,寒邪逐漸深入,所以會覺得肚子冰冷疼痛。小便不利是因為...
陰寒盛極。下焦無火。氣化不行也。四肢為諸陽之本。陽氣旺。則清陽實四肢。陽太盛。則四肢實而能登高而歌。及棄衣而走也。此以陽衰陰盛。故四肢沉重疼痛也。寒邪已當自利。若裡熱而小便不利。則水為熱邪所耗矣。以寒邪在裡而小便不利。是氣化不行。寒水停蓄。水穀不分而下利。
故為有水氣。非水停心下。及腫脹之水也。然病無定情。證有不齊。非必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為定證也。若其人或因少陰脈貫腎絡於肺。陰邪在下。虛火上迫。肺氣上逆而咳者。或下焦火不能制水。小便利而色白者。或寒邪在裡。胃陽敗損。腎不能司二陰之竅而下利者。
白話文:
當身體裡的寒氣過於旺盛,下焦(指腹部以下)就沒有了溫熱之火,導致氣機運行不暢。四肢是所有陽氣的根本,陽氣旺盛,清陽之氣就會充盈四肢,使人四肢有力,能登高唱歌,也能輕裝快跑。但如果陽氣衰弱,陰氣過盛,就會導致四肢沉重疼痛。
寒邪入侵,應該要順應身體自然排泄,如果內裡有熱邪而小便不順,就是熱邪消耗了水分。如果寒邪在內而小便不順,則是氣機運行不暢,寒水停滯,導致水穀不分而腹瀉。
所以這是水氣,不是水停滯在心下,或是水腫的水氣。然而疾病變化多端,症狀也各有不同,不一定非得腹痛、小便不順、四肢沉重纔是確定證據。有些人可能是因為少陰脈貫穿腎臟連通肺臟,陰邪在下方,虛火向上逼迫,導致肺氣上逆而咳嗽;有些人可能是下焦之火無法制止水氣,小便量多但顏色白;還有些人可能是寒邪在內,胃陽衰敗,腎臟不能主宰二陰之竅(指膀胱與大小腸)而腹瀉。
或陰邪上逆。犯胃而嘔者皆是也。夫陰邪縱肆。真陽不守。急宜恢復真陽。消除陰翳。故宜以真武湯主之。(真武湯論見青龍湯下)
真武湯方。成氏舊本。原在此條之下。其方論前已移附大青龍湯下。此不重贅。然後加減法。為後世俗醫所增。察其文理紕繆。惡其紫之亂朱。故重附於此。並逐一指摘其誤。使學者有所別識云。
後加減法
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細辛乾薑各一兩。
此三味。小青龍湯證中。因心下有水氣。乾嘔而咳。或利或喘。皆水寒傷肺。肺寒氣逆所致。故用芍藥細辛乾薑五味等藥。以收肺氣之逆。此條亦有水氣。或咳或利或嘔。當與小青龍證同治。故從彼方移入此方。深得仲景之意。可稱恰當。(升法見小柴胡湯注中)
白話文:
如果患者是因為陰邪上逆,犯胃而嘔吐,就屬於這種情況。陰邪肆虐,真陽不守,急需恢復真陽,消除陰邪。因此應該以真武湯為主治。
真武湯的方劑,成氏舊本原本記載在此條之下,但方論已經移至大青龍湯的條目下,這裡就不再重複。後來增補的加減法,是後世民間醫生所加,觀察其文理謬誤,因為摻雜了不相關的內容,所以重新附在此處,並且逐一指出其錯誤,讓學習者有所辨別。
加減法:
如果患者咳嗽,就應該加五味子半升,細辛、乾薑各一兩。
這三味藥,是小青龍湯證中的藥物,因為心下有水氣,乾嘔而咳,或腹瀉或喘,都是水寒傷肺,肺寒氣逆所致。因此用芍藥、細辛、乾薑、五味子等藥,以收斂肺氣之逆。這一條也提到有水氣,或咳或瀉或嘔,應該與小青龍證同治,所以從小青龍湯方移入真武湯方,深得仲景之意,可稱恰當。
若小便利者。去茯苓。
小便利則氣化尚行。或水氣去。未可知也。然茯苓雖淡滲。亦有補虛益氣之功。故為君子之藥。雖溫補下焦之八味丸。亦仍用之。此方既與附子白朮芍藥同用。留之何害。而必去之耶。
若下利者。去芍藥加乾薑二兩。
下利加乾薑。極為允當。但去芍藥之說。其義未妥。張元素曰。白芍入脾經。補中焦。乃下利必用之藥。蓋瀉利皆太陰病。故不可缺。得甘草為佐。治腹中痛。熱加黃芩寒加桂。此仲景神方也。李時珍云。白芍益脾。能於土中瀉木。何反去芍藥耶。
白話文:
如果只是小便頻仍,就應該去掉茯苓。
小便頻仍可能是氣化失常,也可能是水氣過盛,目前還不清楚原因。雖然茯苓性味平和,能利水滲濕,但它同時也有補虛益氣的功效,是君子藥,即使是在溫補下焦的八味丸中,也會使用它。這一方劑中已經含有附子、白朮和芍藥,保留它有什麼害處呢?為什麼一定要去掉它呢?
如果出現腹瀉,就應該去掉芍藥,並且添加乾薑兩兩。
腹瀉加乾薑,是非常合理的。但是去掉芍藥的說法,道理不妥。張元素說:白芍入脾經,補中焦,是治療腹瀉必須使用的藥物。因為腹瀉都是太陰病,所以不可缺少。白芍可以用甘草來輔助,治療腹痛。如果發熱就加黃芩,如果寒涼就加桂枝。這是仲景的經典方劑。李時珍說:白芍益脾,能夠在土中瀉木,為什麼反而要去掉芍藥呢?
若嘔者。去附子。加生薑足成半斤。
嘔加生薑。固為穩當。而去附子之說。是屬何意。少陰寒邪下攻則下利。上逆則嘔吐。其用附子處。如飲食入口即吐而用四逆湯。非吐而用附子耶。如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或腹痛。或乾嘔而用通脈四逆湯者。非嘔而用附子耶。如利不止。厥逆無脈。乾嘔而煩。
用白通加豬膽汁湯者。非嘔而用附子耶。如此之類。不可枚舉。豈加減家猶未之見。而獨於真武湯去之耶。想但見千金方嘔家多服生薑之語。而忘其為少陰證之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下利等證耶。其加減如此。謂非出自後世俗醫之手而何。
白話文:
若嘔者,去附子,加生薑足成半斤。
如果病人嘔吐,就要去除附子,改用生薑,份量加到半斤。
嘔加生薑,固為穩當。而去附子之說,是屬何意。少陰寒邪下攻則下利,上逆則嘔吐。其用附子處,如飲食入口即吐而用四逆湯,非吐而用附子耶。如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或腹痛,或乾嘔而用通脈四逆湯者,非嘔而用附子耶。如利不止,厥逆無脈,乾嘔而煩,用白通加豬膽汁湯者,非嘔而用附子耶。如此之類,不可枚舉。豈加減家猶未之見,而獨於真武湯去之耶。想但見千金方嘔家多服生薑之語,而忘其為少陰證之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下利等證耶。其加減如此,謂非出自後世俗醫之手而何。
嘔吐的時候加用生薑,的確是正確的做法。但是去除附子的說法,是什麼意思呢?少陰寒邪下攻會導致腹瀉,上逆則會引起嘔吐。用附子的地方,例如病人一吃東西就吐,要用四逆湯,這就不是因為嘔吐而用附子吧?又例如,病人腹瀉清穀,裡寒外熱,手腳厥逆,脈搏微弱欲絕,或腹痛,或乾嘔,而用通脈四逆湯的,這也不是因為嘔吐而用附子吧?再比如,腹瀉不止,厥逆無脈,乾嘔而煩躁,用白通加豬膽汁湯的,這也不單純是嘔吐才用附子吧?像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多,不勝枚舉。難道加減方劑的大家,都沒有見過這些情況嗎?為何偏偏在真武湯中把附子去除呢?我想,他們可能只是看到了千金方中說嘔吐的人多服用生薑,就忘記了這其實是針對少陰證的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瀉等症狀吧?如此隨意加減藥物,難道不是出自後世的庸醫之手嗎?
少陰病脈緊。至七八日。自下利。脈暴微。手足反溫。脈緊反去者。為欲解也。雖煩。下利必自愈。
脈緊見於太陽。則發熱惡寒而為寒邪在表。見於少陰。則無熱惡寒而為寒邪在裡。至七八日。則陰陽相持已久。而始下利。則陽氣耐久。足以自守矣。雖至下利。而以絞索之緊。忽變而為輕細軟弱之微脈。微則恐又為上文不可發汗之亡陽脈矣。為之奈何。不知少陰病。其脈自微。
方可謂之無陽。若以寒邪極盛之緊脈忽見暴微。則緊峭化而為寬緩矣。乃寒邪弛解之兆也。曰手足反溫。則知脈緊下利之時。手足已寒。若寒邪不解。則手足不當溫。脈緊不當去。因脈本不微。而忽見暴微。故手足得溫。脈緊得去。是以謂之反也。反溫反去。寒氣已弛。故為欲解也。
白話文:
少陰病症,脈象緊緊的。到了七八天,會開始腹瀉,脈搏突然變得微弱。手腳反而變得溫暖,緊脈也隨之消失,這表示病症快要好轉了。雖然患者可能會感到煩躁,但腹瀉會自行痊癒。
脈象緊緊的,如果出現在太陽病症,則患者會有發燒怕冷的症狀,這是寒邪停留在體表造成的。如果出現在少陰病症,則患者不會發燒怕冷,這是寒邪侵入體內造成的。到了七八天,陰陽相持的時間久了,才開始腹瀉,說明陽氣還算持久,足以抵禦寒邪。雖然腹瀉了,但脈象依然緊緊的像繩索一樣,突然變得輕微、細弱、軟弱,這樣微弱的脈象,恐怕又會像之前提到的那種不能發汗的亡陽脈一樣,該怎麼辦呢?不知道少陰病的脈象,本身就是微弱的。
纔算是沒有陽氣。如果寒邪極盛時緊緊的脈象突然變得微弱,說明緊硬的脈象轉變為寬緩的脈象了,這是寒邪開始消散的徵兆。說手腳反溫,是指在脈象緊緊、腹瀉的時候,手腳已經冰冷了。如果寒邪沒有消散,手腳就不會變溫,緊脈也不會消失。因為脈象本來不微弱,突然變得微弱,所以手腳才變溫,緊脈也消失了。所以才說反溫反去,寒氣已經消散了,所以快要好轉了。
雖其人心煩。然煩屬陽而為暖氣已回。故陰寒之利必自愈也。
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吐利。陰經之本證也。或但吐。或但利者猶可。若寒邪傷胃。上逆而吐。下攻而利。乃至手足厥冷。蓋四肢皆稟氣於胃。而為諸陽之本。陰邪縱肆。胃陽衰敗而不守。陰陽不相順接而厥逆。陽受陰迫而煩。陰盛格陽而躁。
且煩躁甚而至於欲死。故用吳茱萸之辛苦溫熱。以泄其厥氣之逆而溫中散寒。蓋茱萸氣辛味辣。性熱而臭臊。氣味皆厚。為厥陰之專藥。然溫中解寒。又為三陰並用之藥。更以甘和補氣之人參。以補吐利虛損之胃氣。又宣之以辛散止嘔之生薑。和之以甘緩益脾之大棗。為陰經急救之方也。
白話文:
雖然病人心中煩躁,但這種煩躁屬於陽氣不足引起的,而陽氣已經開始回升,因此陰寒的病症必然會自行痊癒。
少陰病症狀包括嘔吐、腹瀉、手足厥冷、煩躁不安,甚至想要死亡。這種情況可以用吳茱萸湯治療。嘔吐和腹瀉是陰經的根本病症,單純嘔吐或單純腹瀉尚可。如果寒邪侵犯胃部,向上逆流而嘔吐,向下攻擊而腹瀉,甚至導致手足厥冷,這是因為四肢都依靠胃部提供氣血,而胃部是諸陽之本。陰邪肆虐,胃陽衰敗無法守住,陰陽不協調而導致厥逆。陽氣受陰氣壓制而煩躁,陰氣過盛阻礙陽氣而不安。
而且煩躁嚴重到想要死亡,因此使用辛辣溫熱的吳茱萸,來疏泄厥氣逆流,溫中散寒。吳茱萸氣味辛辣,性熱而臭臊,氣味都很濃鬱,是治療厥陰病的專用藥。但它也能溫中解寒,是三陰病都可以使用的藥物。再加入甘甜補氣的人參,補益因嘔吐腹瀉而虛損的胃氣。又加入辛散止嘔的生薑,溫和甘緩益脾的大棗,這是一個救治陰經急症的方子。
少陰病。下利。若利自止。惡寒而蜷臥。手足溫者可治。
陰寒在裡。則胃陽不守而下利。若利自止。則知胃氣復固。陽氣復能自守。惡寒者。陽虛不能勝任外氣也。蜷臥者。身體四肢皆蜷曲而臥。惡寒之情狀也。大凡熱者。偃臥而手足弛散。寒則蜷臥而手足斂縮。下文惡寒蜷臥而手足逆冷者。即為真陽敗絕而成不治矣。若手足溫。
則知陽氣未敗。以其陽氣尚能溫暖四肢。故曰手足溫者可治。然治之之法。亦無外乎溫經復陽之法也。方氏不知四肢為諸陽之本。而曰四肢屬脾。溫者。脾土和也。土和則萬物生。故曰可治。其謬殆甚。
少陰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發熱者不死。脈不至者。灸少陰七壯。
白話文:
這是少陰病,患者會腹瀉。如果腹瀉自行停止,並且感到寒冷、蜷縮著身體,但手腳還是溫暖的,就可以治療。
因為體內有寒邪,導致胃陽氣不足,無法守住脾胃,所以才會腹瀉。如果腹瀉自行停止,就表示胃氣恢復,陽氣也重新能夠守住脾胃。患者感到寒冷,是因為陽氣虛弱,無法抵禦外寒。蜷縮著身體,則是身體四肢都蜷曲起來,這是寒冷的表現。一般來說,熱症患者會平躺著,四肢舒展;而寒症患者則會蜷縮著身體,四肢收縮。如果患者感到寒冷、蜷縮著身體,而且手腳冰冷,那表示真陽氣已經耗竭,就無藥可救了。如果手腳溫暖,
那麼就知道陽氣還沒有耗竭,因為陽氣仍然能夠溫暖四肢。所以說手腳溫暖的患者可以治療。但是治療的方法,無非就是溫經復陽,也就是溫暖經脈,恢復陽氣。有人不知道四肢是諸陽之本,反而說四肢屬於脾,認為手腳溫暖是因為脾土和諧,土壤和諧萬物才能生長,所以才說可以治療,這種說法實在是謬誤。
少陰病患者出現嘔吐和腹瀉,手腳也沒有冰冷,反而發熱,這種情況不會致命。如果脈象摸不到,可以用艾灸少陰穴七壯。
前吳茱萸湯條內。言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此雖吐利而手足不逆冷。則陽氣未損。陰經當無熱而惡寒。今反發熱。足見陽氣已回。故曰不死。既有可生之機而脈不至。則是陽雖未絕。寒邪固閉。脈道鬱伏而不通。故灸少陰七壯。少陰穴。即前背惡寒所灸之穴。及井滎輸經合也。可見吐利而手足逆冷。惡寒蜷臥。不發熱而脈不至者。即為不治之證矣。
少陰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其脈即出者愈。
白話文:
前面吳茱萸湯那一條中提到,病人出現吐瀉、手腳冰冷、煩躁不安、快要死去的情況。雖然有吐瀉,但手腳沒有冰冷,這說明陽氣沒有受損。陰經應該沒有熱,應該感到寒冷,但現在反而發燒,說明陽氣已經回來了,所以說是不會死的。既然有活的機會,但脈搏卻摸不到,這說明陽氣雖然沒有完全消失,但寒邪阻滯,脈道鬱結不通。因此,要灸少陰穴七壯。少陰穴就是之前治療背部寒冷所灸的穴位,包括井、滎、輸、經、合等穴位。由此可見,如果病人出現吐瀉、手腳冰冷、畏寒、蜷縮臥牀,不發燒,而且脈搏摸不到,這就屬於不治之症了。
少陰病症狀是:腹瀉排出清谷,內寒外熱,手腳冰冷,脈搏微弱幾乎摸不到,但病人反而不覺得冷,面色發紅,可能伴有腹痛、乾嘔、咽痛,或腹瀉停止但脈搏還是摸不到。這種情況可以用通脈四逆湯治療,如果脈搏能夠摸到,就代表病情痊癒了。
清穀。清水完穀也。裡寒外熱。陰盛格陽於外也。寒甚於里。故下利清穀。四肢厥逆而脈見微細欲絕也。寒甚則當惡寒。而反不惡寒。寒甚則面不當赤而反赤色。虛陽上浮而戴陽也。寒邪在裡。或作腹痛。陰氣上逆。或作乾嘔。少陰之脈循喉嚨。若陰盛迫陽於上。或作咽痛。
寒凝水涸而利反止。陰盛陽衰之極。營血不流。陽氣不行而至於脈不出者。當以通脈四逆湯主之。前陽明中寒。表熱裡寒。下利清穀者。尚以四逆湯主之。況少陰乎。服湯後。陽回氣動。其脈即出而仍還於有者。乃陽氣未竭。一時為盛寒所抑。鬱伏不出耳。故即出為愈也。然即出之脈。
白話文:
清穀,是指排泄出清水和食物殘渣。這是因為體內寒氣重,陽氣被陰氣逼迫在外,導致內寒外熱。寒氣深入臟腑,所以腹瀉,排出清水和食物殘渣。四肢冰冷麻木,脈搏微弱幾乎消失,這是寒氣深入臟腑的表現。一般來說,寒氣重的人應該畏寒,但有些人卻不畏寒,這是因為寒氣重到了一定程度,反而會出現面部發紅的現象,這是虛陽上浮,陽氣被陰氣逼迫到表面的表現。寒邪入侵臟腑,可能會引起腹痛。陰氣上逆,可能會導致乾嘔。少陰經脈循行於喉嚨,若陰氣過盛,陽氣被逼迫到上半身,可能會引起咽喉疼痛。
寒凝水涸而利反止。陰盛陽衰之極。營血不流。陽氣不行而至於脈不出者。當以通脈四逆湯主之。前陽明中寒。表熱裡寒。下利清穀者。尚以四逆湯主之。況少陰乎。服湯後。陽回氣動。其脈即出而仍還於有者。乃陽氣未竭。一時為盛寒所抑。鬱伏不出耳。故即出為愈也。然即出之脈。
寒氣凝結,導致水液減少,腹瀉停止。這是陰氣過盛,陽氣衰竭到極點,導致氣血運行不暢,陽氣無法通行,脈搏消失的症狀。這時應該服用通脈四逆湯來治療。前陽明經脈寒邪入侵,表現為外熱內寒,腹瀉排出清水和食物殘渣,也應該服用四逆湯治療。少陰經脈寒邪入侵,更應該服用四逆湯。服用湯藥後,陽氣回升,氣血運行,脈搏恢復,說明陽氣未盡,只是被盛寒一時壓制,鬱伏在體內沒有顯現出來。因此,脈搏恢復就代表病情好轉。然而,恢復的脈搏仍然微弱,說明陽氣尚未完全恢復。
與下文暴出者異。所謂即出者。言即漸而出。至於復有。自有而常有。所以為愈。不若暴出之自無而忽有。既有而仍無。如燈光之回焰。乃陽氣已竭。得湯之溫暖。而作返照之光。則陽氣欲絕而死矣。
通脈四逆湯方
甘草(三兩炙),乾薑(三兩),附子(大者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其脈即出者愈。
通脈四逆湯。即四逆湯而增入甘草一兩。倍加乾薑也。四逆湯義。見太陽下篇陽旦條下。愚竊論之。以四逆湯而倍加乾薑。其助陽之力或較勝。然既增通脈二字。當自不同。恐是已加蔥白以通陽氣。有白通之義。故有是名。疑是久遠差訛。或編次之失。致原方中脫落。未可知也。
白話文:
「這和突然出現的症狀不同。所謂即出者,指的是症狀會逐漸出現。至於有些情況,原本就有且一直存在,這樣的症狀可以得到改善。不像突然出現的症狀,從無到有,已經有的症狀卻又消失,就像燈光的反彈,表示陽氣已經耗盡。在熱水的溫暖作用下,產生了反彈的光亮,表示陽氣接近衰竭,生命危在旦夕。
通脈四逆湯方,由甘草(三兩,炙)、乾薑(三兩)和附子(大者一枚,生去皮,破為八片)三種藥材組成。將這些藥材加水三升煮沸,然後提取一升二合的濃度,去掉渣滓,分成兩次服用。如果脈搏出現改善的情況,則表示病情開始轉好。
通脈四逆湯,就是在四逆湯的基礎上加入了一兩甘草,並且乾薑的用量加倍。四逆湯的原理,在太陽下篇的陽旦條下有詳細說明。我認為,將四逆湯中的乾薑用量加倍,對助陽的作用可能更強一些。然而,既然增加了「通脈」兩個字,那麼它的作用應該有所不同。可能是為了加強通陽氣的效果,加入了蔥白,具有白通的意義,因此有這個名字。不過,我懷疑這是遠古時期的文字錯誤,或者是編輯時的疏失,導致原始方子中有缺失的部分,無法確定。」
這段文字主要描述了中醫藥方的使用方法和理論背景,並提到了其中涉及的藥材和療法原理。
其後加減法。揣其詞義淺陋。料非仲景本意。何也。原文中已先具諸或有之證。然後出方立治。則一通脈四逆湯。其證皆可該矣。豈庸續用加減邪。況其立意。庸惡陋劣。要皆出於鄙俗之輩。未敢竟削。姑存之以備識者之鑑云。
面色赤者。加蔥九莖。
面色之赤。乃陰盛格陽。虛陽上泛。附子之溫。能直達命門。大補坎中之真陽。自能引火歸源。導龍歸海。何必蔥白。其所以用蔥白者。蓋為陽氣不得流通。下利脈微。至厥逆無脈而設也。夫脈者。氣血流行之發現處也。陰血非陽氣不行。寒邪固閉。陽氣鬱伏。故以蔥白通行陽氣。
助姜附溫經復脈之功耳。然蔥之功力。豈能導火歸根。而能治面色之赤哉。吾不信也。
白話文:
關於後續的增減方法,我揣測這並非張仲景原本的意圖。原因在於,原文已經預設了各種可能的症狀,然後才開方進行治療。例如,一通脈四逆湯就能涵蓋所有的情況,何必再使用增減的方法呢?而且,這些方法的立意粗陋,大多出自於淺薄的人,我不敢完全剔除,只是暫時保留以供有見地的人參考。
對於面紅的情況,可以添加九根蔥白。
面紅代表陰氣過盛,逼迫陽氣上升,附子的溫熱性質能直接作用於命門,補充腎水中的真正陽氣,自然能引導體內的熱量回歸原位,就像導龍回海一樣。何必添加蔥白呢?之所以使用蔥白,是為了讓陽氣能夠流通,如果出現下利脈微、厥逆無脈的情況,才會考慮使用蔥白。脈搏是氣血流動的顯現,沒有陽氣,陰血無法運行,寒邪困擾,陽氣被抑壓,因此使用蔥白來促進陽氣的流通。
蔥白僅能輔助薑附溫經復脈的功效,但難以真正治療面紅的問題。我不相信這種做法有效。
腹中痛者。去蔥加芍藥二兩。
寒邪在裡而腹痛。既有姜附。自可溫中。即加芍藥。更為相宜矣。脈又不至。何必去蔥。揆之於理。豈非庸俗之見乎。
嘔者。加生薑二兩。
姜能宣通陽氣而解散寒邪。且千金謂生薑為嘔家聖藥。加入為宜。
咽痛者。去芍藥。加桔梗一兩。
此所謂少陰咽痛者。以少陰之脈貫腎絡於肺。循喉嚨。挾舌本。所謂咽者。陰陽應象論云。地氣通於嗌。嗌者。咽物之咽也。地氣者。腎中命門之陽氣也。猶天地之氣。一陽生於黃泉之義。此以陰盛迫陽。下焦真陽失守。虛火在上。故作咽痛。附子峻補真陽。直走下焦。引火歸根。
白話文:
肚子痛的人,去掉蔥,加入芍藥兩錢。
寒邪在體內導致肚子痛,有薑附就可以溫暖中焦,再加入芍藥更為合適。脈象不至於此,為何要去掉蔥?按照道理來說,這豈不是庸俗之見嗎?
嘔吐的人,加生薑兩錢。
薑能宣通陽氣,驅散寒邪,而且《千金方》中認為生薑是嘔吐的聖藥,加入是合理的。
咽喉痛的人,去掉芍藥,加入桔梗一錢。
這是所謂的少陰咽喉痛,因為少陰經脈貫穿腎臟,連接到肺,沿著喉嚨,靠近舌根。所謂的咽喉,就是《陰陽應象論》中所說的“地氣通於嗌,嗌者,咽物之咽也”,地氣就是腎臟中命門的陽氣,如同天地之氣,一陽生於黃泉之意。這是因為陰盛迫陽,下焦真陽失守,虛火上炎,所以導致咽喉疼痛。附子峻補真陽,直接到達下焦,引火歸根。
其痛自止。未可與下文熱在少陰。二三日咽痛。與甘草桔梗湯同論也。一寒一熱。陰陽迥殊。況桔梗為舟楫之劑。乘載藥力以入肺。不使下行之品。正欲令其虛火下降為宜。豈可更與上焦風熱。肺家天氣病之喉痛。同日而語哉。至於芍藥。性雖酸收。亦可斂火下降。其去留亦無大關係。
又何足論哉。
利止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二兩。
桔梗固為當去。而人參之加。亦可以助姜附而補下利清穀之虛。並可以補氣血而鼓動其不至之脈。可稱允當。
少陰病。下利。白通湯主之。
白話文:
疼痛自行缓解,不必与下文少阴热症混为一谈。两三天咽喉疼痛,与甘草桔梗汤同属一类。寒热性质迥异,阴阳分明。况且桔梗是引药入肺的药物,它能够载着药力进入肺部,不属于下行的药物,正是要让虚火下降才合适。怎么能将它与上焦风热、肺家天气病引起的喉痛相提并论呢?至于芍药,虽然性味酸收,也能收敛火气下降,但它是否加入药方并不重要,不足挂齿。
利止脉不出者,去掉桔梗,加入人参两两。
去掉桔梗本就应该,而加入人参,也能辅助生姜、附子,补益下焦,利清谷气虚弱之症,同时也能补益气血,鼓动脉象恢复。这的确是恰当之举。
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治。
上文下利已多。皆屬寒在少陰。下焦清陽不升。胃中陽氣不守之病。而未有用白通湯者。此條但云下利。而用白通湯者。以上有少陰病三字。則知有脈微細。但欲寐。手足厥之少陰證。觀下文下利脈微。方與白通湯。則知之矣。利不止而厥逆無脈。又加豬膽人尿。則尤知非平常下利矣。
蓋白通湯。即四逆湯而以蔥易甘草。甘草所以緩陰氣之逆。和姜附而調護中州。蔥則辛滑行氣。可以通行陽氣而解散寒邪。二者相較。一緩一速。故其治亦頗有緩急之殊也。
白通湯方
蔥白(四莖),乾薑(一兩),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白話文:
上半身發熱,下半身卻腹瀉,這多半是寒氣侵襲少陰經所致,導致下焦陽氣無法上升,胃中陽氣無法守住。但之前並沒有使用白通湯的記載。這條藥方只提到腹瀉,卻使用白通湯,是因為前面有提到少陰病,說明患者脈搏微細,嗜睡,手腳冰冷,這都是少陰證的表現。接著又提到腹瀉,脈搏微弱,使用白通湯,就可知曉了。如果腹瀉不止,還出現厥逆無脈,就需要加豬膽人尿,更證明這不是普通的腹瀉。
白通湯其實就是四逆湯,只是用蔥代替甘草。甘草能緩解陰氣逆上,和生薑附子一起調護脾胃。蔥性辛滑,能行氣通陽,驅散寒邪。兩者相比,一個緩和,一個快速,所以治療上的緩急也有所不同。
白通湯的藥方如下:
蔥白(四莖),乾薑(一兩),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再服。(義見注中)
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乾嘔煩者。白通湯加豬膽汁湯主之。服湯脈暴出者死。微續者生。上文少陰下利。即以白通湯主之矣。此則下利而脈微。足見陽氣愈微。故與白通湯以恢復真陽。消除寒氣。不謂服湯之後。利仍不止。反見四肢厥逆而無脈。
陰邪上逆而乾嘔。虛陽受迫而作煩悶者。此非藥之誤也。以陰寒太盛。熱藥不得驟入。陰邪縱肆猖獗。扞格而不入耳。故用素問至真要大論中熱因寒用之法。從而逆之。反佐以取之。所謂寒熱溫涼。反從其病之義也。故用鹹寒下走之人尿。苦寒滑下之豬膽。以反從其陰寒之性。
白話文:
患有少陰病,症狀是腹瀉、脈搏微弱的病人,應服用白通湯。如果服用白通湯後,腹瀉仍未停止,並且出現四肢厥逆、脈搏消失、乾嘔、煩躁等症狀,則應在白通湯中加入豬膽汁湯來治療。如果服用藥物後,脈搏突然跳動明顯,則預後不良,有可能死亡;如果脈搏稍微恢復,則預後較好,有可能存活。之前文章中提到的少陰病腹瀉,也是用白通湯治療的。這個案例中,患者腹瀉且脈搏微弱,說明陽氣更加虛弱。因此用白通湯來恢復真陽之氣,消除寒氣。沒想到服用白通湯之後,腹瀉不僅沒有停止,反而出現了四肢厥逆、脈搏消失的症狀。
這是因為陰邪上逆導致乾嘔,陽氣虛弱被壓制而產生煩悶,並不是藥物使用錯誤。由於體內陰寒太過旺盛,熱性藥物無法快速進入,陰邪肆虐猖獗,抵禦著藥物無法進入。因此我們借用《素問‧至真要大論》中「熱因寒用」的方法,逆向而治,反過來用寒性藥物來治療。這就是所謂的「寒熱溫涼,反從其病」的道理。因此我們使用鹹寒下行的尿液,以及苦寒滑下的豬膽汁,用寒性的藥物來反制體內的陰寒之性。
導姜附之辛熱下行。為反佐入門之導引。王啟玄所謂下嗌之後。冷體既消。熱性便發。使其氣相從。而無拒格之患也。服湯後。其脈忽暴出者。是將絕之陽。得熱藥之助。勉強回焰。一照而熄。故死。若得湯而其脈微續漸出者。為陽氣復回。故為生也。陰寒至此。真陽或幾乎熄矣。
危哉。
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
少陰負趺陽句。疑有脫字。不然。何至詞不達義耶。前注皆以少陰為水。趺陽為土。恐土不能制水。得以泛溢而為嘔吐下利。予其權於土。土強則水有制而平成可幾。愚恐猶未合於至理。夫少陰。腎也。水中有火。先天之陽也。趺陽。胃脈也。火生之土。後天之陽也。此承上文下利而言。
白話文:
薑具有辛熱的性質,能向下引導寒氣。它如同開門引路的導引,引領寒氣向下排出。正如王啟玄所言,寒氣消散後,熱性便會發揮作用,使氣機相順,不再有阻礙。服用湯藥後,脈象突然暴出,這是陽氣將要耗盡,借由熱藥的幫助,勉強回光返照,但很快就會熄滅,因此而死。若服用湯藥後,脈象微弱且逐漸出現,表示陽氣正在恢復,因此能活下來。陰寒至此,真陽幾乎要熄滅了,這是十分危險的。
少陰之氣負於趺陽之氣,這是順應自然之理。
"少陰負趺陽"這句話,疑似有脫字,否則為何不通順?以往的註解都認為少陰屬水,趺陽屬土。但土無法制水,容易導致水氣泛溢,引起嘔吐、腹瀉。因此,我認為應該將權柄賦予土,土氣強盛則能制水,病情自然平穩,轉危為安。但我擔心這還未達到真正的道理。少陰指腎臟,水中含火,是先天之陽;趺陽指胃脈,火生土,是後天之陽。此處承接上文腹瀉而言。
凡少陰證中諸陽虛陰盛之證。而至於下利。及下利清穀之證。皆由寒邪太盛。非惟少陰命門真火衰微。且火不能生土。中焦胃脘之陽不守。故亦敗泄而為下利。少陰脈雖微細欲絕。而為陰寒所勝。則為少陰之真陽負矣。若趺陽脈尚無虧損。則是先天之陽。雖為寒邪之所鬱伏。
而後天胃脘之陽尚在。為真陽猶未磨滅。所謂有胃氣者生。故為順也。若趺陽亦負。則為無胃氣而死矣。
少陰病。脈微沉細。但欲臥。汗出不煩。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後煩躁。不得臥寐者死。首條云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此條又見沉脈。則寒邪更深。汗出者。內無真陽。衛氣不固而腠理不收也。不煩者。虛陽猶未上奔也。自欲吐。即前欲吐不吐之證也。少陰之見證如此。
白話文:
凡是少陰證中,所有陽虛陰盛的症狀,並且出現下痢,以及下痢清穀的症狀,都是因為寒邪太盛所致。不僅少陰命門真火衰微,而且火不能生土,中焦胃脘的陽氣無法守住,所以也敗泄而導致下痢。少陰脈雖然微細欲絕,卻是被陰寒所勝,這就代表少陰的真陽已經衰敗了。如果趺陽脈尚無虧損,那麼先天之陽雖然被寒邪所鬱伏,但是後天胃脘的陽氣還在,代表真陽尚未磨滅。俗話說「有胃氣者生」,所以這是順應自然的情況。如果趺陽也衰敗,就代表無胃氣而死。
少陰病,脈象微沉細,患者只想臥床休息,汗出卻不感到煩躁,自己想要嘔吐,到了五六天就會出現下痢,之後感到煩躁,無法安然入睡,這種情況就會死亡。第一條說少陰病的症狀是脈象微細,只想睡覺。這條又提到沉脈,代表寒邪更深入。汗出是因為內部缺乏真陽,衛氣不固,腠理不收所致。不煩躁是虛陽尚未上奔所致。自欲吐,就是之前想吐卻沒有吐出來的症狀。少陰的表現症狀就是這樣。
乃當急溫急補之時。失此不治。至五六日而更加自利。乃至不煩之證。至陽欲亡而作煩。陰迫陽而發躁。以但欲寐者而不得臥寐。則陽神飛越。真氣敗亡而死矣。雖欲溫之。所謂渴而穿井。鬥而鑄兵。不亦晚乎。
少陰病。惡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前惡寒而蜷。因有煩而欲去衣被之證。為陽氣猶在。故為可治。又下利自止。惡寒而蜷。以手足溫者。亦為陽氣未敗。而亦曰可治。此條惡寒身蜷而利。且手足逆冷。則四肢之陽氣已敗。故不溫。又無煩與欲去衣被之陽氣尚存。況下利又不能止。是為陽氣已竭。故為不治。雖有附子湯。及四逆白通等法。恐亦不能挽回既絕之陽矣。
白話文:
這時應該要趕快溫補,錯過這個時機就治不好了。到了五、六天,情況更嚴重,出現腹瀉,甚至發展到不煩症。陽氣將要消失,反而出現煩躁不安,陰氣逼迫陽氣,導致心神不寧。雖然想睡覺,卻無法安穩入睡,這表示陽神已飛越,真氣衰敗,命不久矣。即使想溫補,就像渴了纔去挖井,戰爭爆發纔去鑄造兵器,都太晚了。
少陰病,怕冷、身體蜷縮、腹瀉,手腳冰冷的人就治不好了。
之前怕冷、身體蜷縮,後來因為煩躁而想要脫掉衣服被子,這說明陽氣還存在,所以可以治療。如果腹瀉自行停止,又出現怕冷、身體蜷縮,並且手腳溫暖,也說明陽氣尚未衰敗,可以治療。這條說的是怕冷、身體蜷縮、腹瀉,而且手腳冰冷,說明四肢的陽氣已經衰敗,所以不用溫補。而且沒有煩躁想要脫掉衣服被子的症狀,說明陽氣還沒有完全消失,更何況腹瀉還無法停止,這表示陽氣已經耗盡,所以治不好了。即使有附子湯、四逆白通等方法,恐怕也無法挽回已經消失的陽氣。
少陰病。吐利煩躁四逆者死。
寒邪上逆則吐。下攻則利。陽虛則煩。陰極則躁。而四肢乃諸陽之本也。以吐利煩躁並作。而又四肢逆冷。為陽氣竭絕。故死。雖不言脈。脈亦可知矣。
少陰病。下利止而頭眩。時時自冒者死。
前條利自止而手足溫。則為可治。此則下利止而頭眩。頭眩者。頭目眩暈也。且時時自冒。冒者。蒙冒昏暈也。虛陽上冒於巔頂。則陽已離根而上脫。下利無因而自止。則陰寒凝閉而下竭。是亦所謂上厥下竭矣。於此可見陽回之利止則可治。陽脫之利止則必死矣。正所謂有陽氣則生。
無陽氣則死也。然既曰死證。則頭眩自冒之外。或更有惡寒四逆等證。及可死之脈。未可知也。但未備言之耳。
白話文:
少陰病的死亡徵兆
少陰病,如果出現嘔吐、腹瀉、煩躁、四肢冰冷,就會死亡。
寒邪上逆則吐。 寒邪入侵上逆,就會導致嘔吐。 下攻則利。 寒邪下攻,就會導致腹瀉。 陽虛則煩。 陽氣虛弱,就會感到煩躁不安。 陰極則躁。 陰氣衰竭,就會變得躁動不安。 而四肢乃諸陽之本也。 四肢是陽氣的根本所在。 以吐利煩躁並作。而又四肢逆冷。為陽氣竭絕。故死。 當嘔吐、腹瀉、煩躁同時出現,並且四肢冰冷,說明陽氣已經耗盡,所以就會死亡。 雖不言脈。脈亦可知矣。 雖然沒有提及脈象,但從這些症狀也能推斷出脈象。
少陰病,如果腹瀉停止,卻出現頭昏眼花,時常昏昏沉沉,也會死亡。
前條利自止而手足溫。則為可治。 前文中提到,如果腹瀉停止,四肢溫暖,就能夠治癒。 此則下利止而頭眩。頭眩者。頭目眩暈也。且時時自冒。冒者。蒙冒昏暈也。 這裡則是指腹瀉停止,卻出現頭昏眼花,頭昏眼花是頭目眩暈,時常昏昏沉沉,這是昏迷狀態。 虛陽上冒於巔頂。則陽已離根而上脫。 虛弱的陽氣上冒到頭頂,說明陽氣已經離開了根本,向上脫離。 下利無因而自止。則陰寒凝閉而下竭。 腹瀉無緣無故地停止,說明陰寒凝滯,導致下焦虛竭。 是亦所謂上厥下竭矣。於此可見陽回之利止則可治。陽脫之利止則必死矣。 這就是所謂的上厥下竭,由此可見,如果陽氣回升,腹瀉停止就能治癒;如果陽氣脫離,腹瀉停止,則必死無疑。 正所謂有陽氣則生。無陽氣則死也。 正如俗話說,有陽氣就能活著,沒有陽氣就會死亡。
然既曰死證。則頭眩自冒之外。或更有惡寒四逆等證。及可死之脈。未可知也。但未備言之耳。 雖然說這些是死亡徵兆,但除了頭昏眼花、昏昏沉沉之外,可能還會出現其他徵兆,比如惡寒、四肢冰冷等等,以及能判斷死亡的脈象,這裡並沒有一一說明,只是簡略地提了一下。
少陰病。四逆惡寒而身蜷。脈不至。不煩而躁者死。
惡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固為不治。此條但不利耳。下文吐利煩躁四逆者死。此雖不吐利。而已不見陽煩。但見陰躁。則有陰無陽矣。其為死證無疑。況又脈不至乎。前已有脈不至者。因反發熱。故云不死。又有脈不出者。雖裡寒而猶有外熱。身反不惡寒而面赤。其陽氣未絕。
故有通脈四逆湯之治。此則皆現陰極無陽之證。且不煩而躁。並虛陽上逆之煩。亦不可得矣。寧有不死者乎。
少陰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少陰病而至六七日不解。其本經之自受者。至此則陰邪已深。臟氣已敗。若傳經之邪。自陽入陰。五日而少陰受之。又已三日。亦不為不深矣。一呼一吸為一息。人身陽氣。出自下焦。故命門為三焦之原。陽氣上行而為宗氣。聚於膻中。故膻中為氣之海。上通於肺而為呼吸。
白話文:
少陰病的診斷與預後
少陰病,出現四逆(四肢厥冷)、惡寒(怕冷)、身體蜷縮(畏寒而蜷縮)、脈象不至(摸不到脈搏),且不發熱而躁動不安者,將會死亡。
若出現惡寒、身體蜷縮、腹瀉,且手腳冰冷者,基本上是無藥可治。 這段記載中只提到腹瀉,並沒有提到其他症狀。後文提到吐瀉、煩躁、四逆者會死亡,此例雖然沒有吐瀉,也未見陽熱煩躁,只見陰虛躁動。說明已經是陰氣盛而陽氣衰敗的狀態,死亡是無可避免的。再加上脈象不至,就更加印證了死亡的預兆。之前有提到脈象不至卻能治癒的案例,是因為患者後來出現反發熱的現象,因此得以活命。另外,也有脈象摸不到,但體內仍然有餘熱,表現為不畏寒、面紅的患者,他們的陽氣尚未完全消失。
因此,針對這種通脈四逆湯能夠治療的病症,患者已經呈現陰氣極盛、陽氣全無的狀態,加上不發熱卻躁動不安,這是虛陽上逆的表現,也無法挽回。 這種情況下,幾乎不可能存活。
少陰病,如果發病六七天後出現呼吸急促的現象,將會死亡。
少陰病如果持續六七天沒有好轉,表示病邪已經深入經絡,臟腑氣機已經受損。 如果病邪從陽經傳入陰經,陽經在五日內傳染到少陰經,而現在已經過了三日,也說明病邪已經深入經絡。一個人一次呼吸吸氣、吐氣稱為一息。人體的陽氣從下焦(小腹)生發出來,因此命門是三焦的根本。陽氣向上運行,形成宗氣,聚集在膻中,因此膻中是氣的匯集處,向上連通肺臟,形成呼吸。
一息而脈行六寸。一日一夜。共一萬三千五百息。當萬物之數。脈行八百一十丈。其氣皆由丹田之關元氣海而出。謂之胞中氣街者是也。所以肺主出氣而腎主納氣。一呼一吸而腎為之本。肺為之末。以少陰腎臟受邪。至於喘息之聲已高。是膻中之氣。有出無入。欲歸丹田而納諸腎臟。
其可得乎。陽氣離根。已從上脫。有不立盡者耶。
白話文:
呼吸一次,脈搏跳動六寸。一天一夜,共一萬三千五百次呼吸,正好是萬物的數目。脈搏跳動總計八百一十丈,這些氣息都從丹田的關元氣海而出,稱為胞中氣街。因此,肺主出氣,腎主納氣,每一次呼吸都以腎為本,肺為末。如果少陰腎臟受到邪氣侵犯,導致呼吸急促,聲音高亢,這是因為膻中之氣外泄,無法回歸丹田而納入腎臟,陽氣失根,已從上脫離,還能站立多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