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潢

《傷寒溯源集》~ 卷之九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九 (1)

1. 少陰見證

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

少陰者。陰中含陽之體也。十一月冬至子之半。陽氣萌於黃泉。在六十四卦為復。在八卦為坎。一陽居於二陰之中。寒水之內。陽氣潛藏。易所謂潛龍也。凡陰陽之初。皆含生於少陰。五月之夏至。一陰生於少陰心火之中。離之象也。十一月之冬至。一陽生於少陰腎水之中。

坎之象也。以天地陰陽之氣。非少不生。故皆生於二少陰。猶女子之非少不生。故子女皆生於少婦之腹。此天地陰陽之至數也。人身之腎。與⿲⿱丨丨丨⿱丨丨同體。即古篆文水字之形也。二陰之中。命門之真陽藏焉。左腎屬膀胱。藏津液而為腎水之腑。右腎屬三焦。運真陽而為命門之用。

白話文:

少陰

指的是人體陰氣之中蘊藏著陽氣的部位。在十一月冬至,也就是子時的一半,陽氣開始萌發,猶如從地底深處冒出,這在六十四卦中稱為「復卦」,在八卦中稱為「坎卦」。此時,一絲陽氣處於兩股陰氣之中,如同寒水中潛藏著一縷陽光,正如易經所言「潛龍」。

凡是陰陽的初始狀態,都包含著少陰的生機。就像五月夏至時,一絲陰氣誕生於少陰心火之中,屬於離卦的象徵;十一月冬至時,一絲陽氣誕生於少陰腎水之中,屬於坎卦的象徵。天地間陰陽之氣的生成,皆源於少陰,正如女子生育,子女皆來自少婦的腹中。這是天地陰陽至高無上的規律。

人體的腎臟,與古篆文「水」字的形狀同源,兩股陰氣之中,命門的真陽之氣藏於其中。左腎與膀胱相連,儲藏津液,作為腎水的腑臟;右腎與三焦相連,運化真陽,為命門之用。

故腎為膀胱之裡。而膀胱為腎之表。三焦為命門之使。而命門為三焦之原。其經起於足掌心之湧泉穴。出然谷。循內踝之後。入跟中。上腨出膕。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邪入其經。所以有足冷嘔咳咽痛等證。

故為少陰病也。平脈篇云。大浮動數滑為陽。沉澀弱弦微為陰。脈微細者。皆陰脈也。陽氣少則微。陰氣盛則細。微細者。陽虛陰盛也。但欲寐者。陰靜而闔也。夫陽主動而陰主靜。動則闢而靜則翕。易曰。闔戶謂之坤。闢戶謂之乾。此動靜闔闢之理也。陰邪用事。故目閉而但欲寐也。

白話文:

腎臟是膀胱的內部,而膀胱是腎臟的外部。三焦是命門的使者,而命門是三焦的本源。其經脈起於足掌心的湧泉穴,經過然谷穴,沿內踝後側向上,進入腳跟,再往上經過腨(大腿內側)而出於膕窩,沿著大腿內側後邊向上,貫穿脊柱,連接到腎臟,並與膀胱相通。其中直行的經脈,從腎臟向上穿過肝臟和膈肌,進入肺臟,沿著喉嚨向上,夾著舌根。其分支經脈則從肺臟出來,與心臟相連,並匯聚於胸部。邪氣入侵經脈,就會導致足冷、嘔吐、咳嗽、咽喉疼痛等症狀。

因此,這就是少陰病。 《平脈篇》說:脈象浮大、跳動頻繁、滑利為陽;脈象沉伏、澀滯、弱小、弦細、微弱為陰。脈象微細,都是陰脈。陽氣不足則脈象微弱,陰氣過盛則脈象細小。微弱而細小的脈象,說明陽氣虛弱,陰氣過盛。患者只想睡覺,是因為陰氣靜止而閉合。陽主外動,陰主內靜。外動則開闢,內靜則閉合。《易經》說:「閉合門戶稱為坤,開闢門戶稱為乾。」這就是動靜開閉的道理。陰邪作祟,所以病人閉目想要睡覺。

按靈樞衛氣行於陽二十五度。行於陰二十五度。分為晝夜。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是故平旦陰盡。陽氣出於目而目張。則氣上行於頭。日入陽盡而陰受氣。夜半而大會。萬民皆臥。命曰合陰。又靈樞大惑論曰。夫衛氣者。晝常行於陽。夜行於陰。故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寤。

今但欲寐者。陰邪盛而陽氣弱。衛氣不能上出於陽故也。又云衛氣留於陰。不得行於陽。留於陰則陰氣盛。陰氣盛則陰蹺滿。不得入於陽。則陽氣虛。故目閉。即此義也。以後凡稱少陰病者。必見此等脈證者是也。

少陰病。欲解時。從子至寅上。

少陰為一陽初生之處。坎中之陽也。初陽之孕育。必假少陰之體以為之胞胎。人身之真陽。必賴兩腎之寒水以為之閉藏。則癸盡甲出。貞下元生矣。故少陰之於子。太極元氣。涵三為一而陽氣初生。醜為二陽。則陽氣方長之候。寒邪值此。陽回而自解矣。至寅則陽氣上達。欲出胞胎而將為少陽。正陽氣生旺之地。故曰從子至寅上。

白話文:

根據《靈樞經》記載,衛氣在白天運行於陽經,在夜晚運行於陰經,各運行二十五度,分為晝夜循環。衛氣到達陽經時則人體振奮,到達陰經時則人體休息。所以,黎明時分陰氣消散,陽氣從眼睛發出,眼睛睜開,衛氣上行至頭部。日落時分,陽氣消散,陰氣接收氣息,到了半夜,陰氣最盛,萬民皆沉睡,稱為“合陰”。

《靈樞經•大惑論》也說,衛氣白天運行於陽經,晚上運行於陰經,陽氣耗盡則人體睡眠,陰氣耗盡則人體清醒。

現在有些人只想睡覺,這是因為陰邪過盛,陽氣虛弱,衛氣無法上行於陽經的緣故。也有人說,衛氣滯留在陰經,無法運行於陽經,導致陰氣過盛,陰氣充盈,無法進入陽經,陽氣虛弱,所以眼睛閉合,這就是這個道理。以後凡是診斷為少陰病的患者,一定會出現這些脈證。

少陰病要痊癒的時候,陽氣會從子時(晚上11點至1點)開始上行,一直到寅時(凌晨3點至5點)。

少陰是陽氣初生的位置,是坎卦中的陽,是陽氣最初孕育的地方。初生的陽氣必須依賴少陰的體質作為其胞胎。人體的真陽氣需要依靠兩腎的寒水來封藏,就像癸水耗盡,甲木就誕生,貞下元氣就生出來一樣。所以,少陰在子時是太極元氣,包含了三陰三陽,陽氣開始生成;醜時是二陽,陽氣開始生長;寒邪在這個時候入侵,陽氣回升就會自行消散。到了寅時,陽氣上行,準備離開胞胎,即將變成少陽,這就是陽氣生長旺盛的階段,所以說少陰病要痊癒的時候,陽氣會從子時開始上行,一直到寅時。

2. 少陰禁例

少陰病。脈微不可發汗。亡(音無)陽故也。陽已虛。尺脈弱澀者。復不可下之。

微者。細小軟弱。似有若無之稱也。脈微則陽氣大虛。衛陽衰弱。故不可發汗以更竭其陽。以汗雖陰液。為陽氣所蒸而為汗。汗泄而陽氣亦泄矣。今陽氣已虛。故曰亡陽故也。若陽已虛。而其尺脈又弱澀者。知命門之真火衰微。腎家之津液不足。不惟不可發汗。復不可下之。

又竭其陰精陽氣也。此條本為少陰禁汗禁下而設。故不言治。然溫經補陽之附子湯之類。即其治也。

少陰病。飲食入口即吐。心下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實。不可下也。當吐之。若膈上有寒飲。乾嘔者。不可吐也。急溫之。宜四逆湯。

白話文:

少陰病患者,脉搏微弱无力,不宜发汗。这是因为阳气已经虚弱,阳气虚弱导致脉搏微弱,如果再发汗就会进一步耗损阳气。脉搏微弱而涩,说明命门真火衰微,肾津不足,不仅不能发汗,更不能泻下,否则会进一步损害阴精阳气。少阴病患者,饮食入口就吐,心窝处温热想吐却又吐不出来,刚开始发病时手脚冰冷,脉搏弦而迟,这是胸中实证,不宜泻下,应该催吐。如果膈膜上有寒饮,干呕,则不宜催吐,应该及时温热身体,服用四逆汤。

欲吐不吐之證。本屬少陰。飲食入口即吐。心下溫溫欲吐而又復不能吐者。寒在胸膈也。此證於始得之時。即手足寒者。乃本經直受之寒邪肆虐。陽氣不達於四肢也。弦則為實。遲則為寒。脈弦而遲者。為寒邪實於胸中。不可用苦寒攻下也。大凡熱邪之實於胃者。方為可下。

熱邪在胸。已不可下。況寒邪乎。寒既在胸。因其近而取之。以上出為功。當用高者因而越之之法。故云當吐之。若膈上素有寒飲停積而常作乾嘔者。是中氣本寒。胃氣本虛。更不可用瓜蒂散等苦寒之藥吐之。重傷胃脘之陽而致變逆也。當急溫之。宜四逆湯。

白話文:

欲吐不吐的症狀,屬於少陰經。

飲食入口即吐,心下溫溫想吐卻又吐不出來,這是寒邪在胸膈所致。此症剛開始的時候,手腳冰冷,是因為本經直接受到寒邪侵襲,陽氣無法到達四肢。

脈象弦則為實,遲則為寒。

脈象弦而遲,表示寒邪實積於胸中,不可使用苦寒藥物攻下。

凡是熱邪實積於胃部者,纔可以用攻下藥物。

熱邪在胸部,已經不能用攻下藥物,更何況是寒邪呢?

寒邪既然在胸,就應當就近取之,向上引導它排出。

因此應該使用升散的方法,讓寒邪從上部排出。

如果膈上本來就有寒飲停積,經常乾嘔,這是中氣原本就寒,胃氣原本就虛,更不能使用瓜蒂散等苦寒藥物來催吐。

這會嚴重損傷胃脘的陽氣,導致病情逆轉。應該急需溫補,可以用四逆湯。

3. 少陰傷寒

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

此言少陰之表證也。曰始得之者。言少陰初感之邪也。始得之而即稱少陰病。則知非陽經傳邪。亦非直入中臟。乃本經之自感也。始得之而發熱。在陽經則常事耳。然脈沉則已屬陰寒。篇首云。無熱而惡寒者。發於陰也。發於陰而又發熱。是不當發之熱。故云反也。況少陰證中。

以惡寒厥冷為本證。邪在陰經。本難發汗。然臨證之時。有經有權。察其發熱。則寒邪在表。胗其脈沉。則陰寒在裡。表者。足太陽膀胱也。里者。足少陰腎也。腎與膀胱。一表一里而為一合。表裡兼治。故以麻黃髮太陽之汗。以解其在表之寒邪。以附子溫少陰之裡。以補其命門之真陽。

白話文:

當人患上少陰病,剛開始發病時,反而出現發熱的症狀,並且脈象沉細,這時應該使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來治療。

這段文字指的是少陰病的表證。所謂「始得之」,指的是少陰經剛開始感受外邪。剛開始發病就稱之為少陰病,說明病邪不是由陽經傳入,也不是直接侵入臟腑,而是少陰經自身感受外邪。剛開始發病就出現發熱,在陽經來說是常見的,但脈象沉細就說明已經屬於陰寒。書中一開始就提到「無熱而惡寒者,發於陰也」,也就是說,發病時沒有熱感,反而怕冷,就說明病邪已經入侵陰經。現在已經入侵陰經,卻又出現發熱,這就不是應該出現的發熱,所以說「反」。何況少陰病的主要症狀是怕冷、四肢厥冷,病邪在陰經,本不應該發汗。

少陰病的根本症狀是怕冷、四肢厥冷,病邪在陰經,本不應該發汗。但實際治療時,要靈活運用醫學理論,根據實際情況來選擇治療方法。如果病人發熱,說明寒邪在表,如果脈象沉細,說明陰寒在裡。表是指足太陽膀胱經,裡是指足少陰腎經,腎經與膀胱經一表一裡,相互關聯。因此治療時要表裡兼治,用麻黃發太陽經的汗,來解除表面的寒邪,用附子溫少陰經的裡,來補充命門的真陽。

又以細辛之氣溫味辛。專走少陰者。以助其辛溫發散。三者合用。補散兼施。雖發微汗。無損於陽氣矣。故為溫經散寒之神劑云。

麻黃附子細辛湯方

麻黃(二兩),細辛(二兩),附子(一枚泡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以二三日無里證。故微發汗也。

言邪入少陰。已得之二三日。而猶可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其汗者。以二三日無脈微沉細。吐利厥冷煩躁之裡證故也。非若下文所謂脈沉細數。則為在裡而不可發汗。及脈微者為亡陽而不可發汗也。曰無里證。則有表證可知。故微發汗也。但較之前條。無反發熱脈沉之甚。故不須更用細辛之溫散。又以甘草緩其性而和之。則有等差降殺之不同矣。

白話文:

細辛性溫味辛,專走少陰經脈,可以幫助發散寒邪。麻黃附子細辛湯以三味藥材合用,既補陽氣又散寒邪,可以微微發汗,而不傷陽氣,因此被稱為溫經散寒的良方。

麻黃附子細辛湯的方劑為:麻黃二兩,細辛二兩,附子一枚去皮破八片。將三味藥材加水一斗,先煮麻黃至水減二升,去浮沫後加入其他藥材,再煮至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每日三次。

少陰病發病兩三日,可以用麻黃附子甘草湯微微發汗,因為兩三日內沒有里證,所以只需微發汗。

如果邪氣入侵少陰經,發病兩三日,仍然可以用麻黃附子甘草湯微微發汗,是因為兩三日內沒有脈沉細、吐利、厥冷、煩躁等里證,故可以發汗。與下文所述脈沉細數,屬於里證不可發汗,以及脈微屬於亡陽不可發汗不同。這裡說無里證,說明還有表證,所以可以微發汗。但與前文相比,沒有反覆發熱、脈沉等嚴重症狀,因此不需要再用細辛來溫散。又以甘草緩解麻黃的性烈,使藥性調和,所以有不同的程度和作用。

麻黃附子甘草湯方

麻黃(二兩),甘草(二兩),附子(一枚炮去皮)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

此所以證前反發熱之意也。素問熱論云。一日太陽受之。二日陽明受之。三日少陽受之。四日太陰受之。五日少陰受之。以此言之。則一二日。非少陰受病之時也。非其時而見少陰證。亦本經自受之病。非傳經之邪也。口中和者。言口中不燥渴。足見里無熱邪也。若三陽熱證。

白話文:

麻黃附子甘草湯方,由麻黃、甘草、附子三味藥組成,以水煎煮,溫服,每日三次。適用於少陰病,病程在一兩天內,口中不燥渴,但背部發寒者。此方能治療因身體自發的少陰病,而非由其他經脈傳來的病邪所致,口中不燥渴說明體內並無熱邪。

不待熱邪歸里。而已口中不和矣。口中和。則知陰寒在裡矣。前云反發熱。則太陽尚有發熱之表邪。此云背惡寒。則陽分亦有陰寒之見證矣。夫督脈者。人身陽脈之都綱也。且太陽之經脈四行。皆挾督脈而行於兩旁。素問金匱真言論云。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以背為陽而亦惡寒。

則內外皆寒矣。然但惡寒而不發熱。則知非三陽表證之惡寒。乃陽虛生外寒也。以口中和而知其里。背惡寒而知其表。曰少陰病。則又知脈之微細。三者合而胗之。自表至里。皆屬虛寒。是以知真陽虛憊。陰邪莫制矣。故當灸之。謂灸少陰之脈穴。如湧泉。然谷。太谿。復溜。

白話文:

不待熱邪歸裏,而已口中不和矣。口中和,則知陰寒在裡矣。

還沒等到熱邪侵入到裡邊,病人已經感覺口中不適了。如果口中感到清涼,就說明陰寒已經入侵到裡邊。

前雲反發熱,則太陽尚有發熱之表邪。此雲背惡寒,則陽分亦有陰寒之見證矣。

之前說過,如果出現反覆發熱,說明太陽經脈還存在著發熱的表邪。現在說背部怕冷,則陽氣部位也出現了陰寒的證據。

夫督脈者,人身陽脈之都綱也。且太陽之經脈四行,皆挾督脈而行於兩旁。素問金匱真言論雲,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以背為陽而亦惡寒。

督脈是人體陽氣的總綱,而太陽經脈四條都沿著督脈兩側行進。《素問‧金匱真言論》中說,人體背部屬於陽,腹部屬於陰。既然背部屬於陽氣部位卻也怕冷,

則內外皆寒矣。然但惡寒而不發熱,則知非三陽表證之惡寒。乃陽虛生外寒也。以口中和而知其裏,背惡寒而知其表。曰少陰病,則又知脈之微細。三者合而胗之,自表至裏,皆屬虛寒。

說明內外都屬寒證。但只是怕冷而不發熱,說明不是三陽經脈表證的怕冷,而是陽氣虛弱導致的外寒。由口中清涼得知寒邪入侵到裡邊,背部怕冷得知表證也屬寒證。稱為少陰病,還說明脈象細弱。綜合這三點來觀察,從表到裡都是虛寒證,

是以知真陽虛憊,陰邪莫制矣。故當灸之。謂灸少陰之脈穴。如湧泉、然谷、太谿、復溜。

所以知道是真陽虛弱無力,陰邪無法控制。因此要灸治,也就是灸少陰經脈的穴位,例如湧泉、然谷、太谿、復溜。

陰谷等井滎輸經合。即素問三部九候論之所謂下部地。足少陰也。王啟玄注云。謂腎脈在足內踝後跟骨上陷中。太谿之分。動脈應手者是也。灸之者。所以溫少陰之經也。更以附子湯主之者。又所以溫補其腎家之真陽。而散其寒邪也。附子湯與真武湯之藥物相仿。真武湯因腹痛四肢沉重。

下利而有水氣。或咳或嘔。邪氣未去。故不用人參之補。而加生薑以宣通陽氣。辛散陰邪。附子湯之用。雖背惡寒。乃陽虛所致。非在表之寒邪。口中和則里亦無邪。故用補氣之人參。以裨附子之溫補。佐之以術芍。所以扶中土而斂陰氣。蓋五行無土不成。水臟之邪。非土莫制也。

白話文:

陰谷等穴位,是足少陰腎經的井、滎、輸、經、合穴。這也就是《素問‧三部九候論》中提到的下部地,也就是足少陰腎經的循行路線。王啟玄註解說,腎經脈絡位於足內踝後跟骨上方的凹陷處,是太谿穴的分支,動脈與手部相應。灸治這些穴位,可以溫暖少陰腎經。再用附子湯治療,則是溫補腎臟的真陽之氣,驅散寒邪。附子湯與真武湯的藥物成分相似。真武湯適用於腹痛、四肢沉重、下利、水腫、咳嗽、嘔吐等症狀,因為邪氣尚未完全去除,所以不用人參補氣,而加生薑宣通陽氣,辛散陰邪。附子湯則用於畏寒症狀,但這是陽虛所致,而非表面的寒邪。如果口中無味,說明內里也沒有邪氣,所以用補氣的人參來輔助附子溫補。再佐以蒼朮、芍藥,可以扶助脾胃,收斂陰氣,因為五行之中,無土不成,水臟的邪氣,非土不能制。

茯苓淡滲。導入水源。而成入腎補陽之劑。王太僕所謂益火之源以消陰翳也。如下文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以脈沉論之。皆非太陽傷寒脈緊之體痛骨節疼可比。故亦以附子湯主之也。但附子二枚。恐其辛熱太甚。或如真武湯之一枚可耳。不然。臨證時權其輕重。乃為合法。

未可執泥以為定法也。

附子湯方

附子(二枚去皮破八片),茯苓(三兩),人參(二兩),白朮(四兩),芍藥(三兩)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

白話文:

附子湯方

附子(去皮破八片,二枚),茯苓(三兩),人參(二兩),白朮(四兩),芍藥(三兩)

以上五味,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每日服三次。

少陰病,身體疼痛,手足冰冷,骨節痠痛,脈象沉者,可用附子湯治療。

身體骨節痛。乃太陽寒傷營之表證也。然在太陽。則脈緊而無手足寒之證。故有麻黃發汗之治。此以脈沉而手足寒。則知寒邪過盛。陽氣不流。營陰滯澀。故身體骨節皆痛耳。且四肢為諸陽之本。陽虛不能充實於四肢。所以手足寒。此皆沉脈之見證也。故謂之少陰病。而以附子湯主之。

以溫補其虛寒也。即此推之。太陽篇之發汗病不解。虛故也。以芍藥甘草附子湯。及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新加湯主之者。皆汗多亡陽。陰盛陽虛之證。即此義也。

白話文:

身體骨節疼痛,是太陽經受寒邪侵襲,導致營氣受傷的表證。不過,如果寒邪只停留在太陽經,脈象會緊,但不會出現手足冰冷的症狀,所以可以用麻黃發汗來治療。現在患者脈象沉而手足冰冷,說明寒邪過盛,陽氣不足,導致營氣運行受阻,因此身體各個骨節都疼痛。而且四肢是諸陽之本,陽氣不足無法充實四肢,所以手足冰冷。這些都是沉脈的表現,因此屬於少陰病,可以用附子湯來治療,溫補虛寒。

由此可知,太陽篇中發汗治療後,如果病症沒有好轉,就是因為身體虛弱導致的。所以要用芍藥甘草附子湯來治療。同樣地,如果發汗後身體疼痛,脈象沉遲,就用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新加湯來治療。這些都是因為出汗過多導致陽氣不足,陰寒過盛的表現。

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

脈沉者。浮候取之則全無。中候切之猶未見。重按之而方得也。沉則在裡在下。沉則為陰為寒。曰急溫之。則知非沉數沉實沉滑之沉。乃沉遲沉細沉微之沉也。脈沉為邪入少陰。下焦之真火衰微。陰寒獨盛。故當急溫之而宜四逆湯也。若不急溫。則陽氣愈虛。陰寒愈盛而四肢厥逆。吐利煩躁之變作矣。

少陰病。惡寒而蜷。時自煩。欲去衣被者可治。

但惡寒而不發熱。為寒邪所中也。蜷臥者。蜷曲而臥。諸寒收引。惡寒之甚也。時自煩。欲去衣被。乃陽受陰迫。虛陽上浮。煩躁不寧。乃真陽欲去之機也。然自煩而欲去衣被。則陽氣猶存。溫經復陽之治可及。故曰可治。

白話文:

少陰病,脉沉的人,要急着溫暖身体,应该服用四逆汤。

脉沉,就是摸脉的时候,手指轻轻浮在表面感受不到脉象,稍微用力按下去也还摸不到,要用力按下去才能摸到脉搏。沉脉代表病邪深入体内,下焦的真火衰微,阴寒盛极。所以要急着温热身体,服用四逆汤。如果不及早温热,阳气就会越来越虚弱,阴寒会越来越盛,导致四肢厥逆、呕吐、腹泻、烦躁等症状。

少阴病,怕冷而且蜷缩着身体,时常感到烦躁,想脱掉衣服被子,这种情况是可以治疗的。

只是怕冷而不发热,是寒邪入侵造成的。蜷缩着身体,是因为寒邪收缩筋骨,怕冷的程度很严重。时常感到烦躁,想脱掉衣服被子,是因为阳气受阴寒压制,虚阳上浮,导致烦躁不安,这是真阳想要离开身体的征兆。但是,虽然感到烦躁想脱掉衣服被子,说明阳气还没有完全消失,还可以通过温经复阳的治疗方法治愈。所以说,这种情况是可以治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