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溯源集》~ 卷之二 (2)
卷之二 (2)
1. 傷寒正治
透地上騰而為風矣。由此天造草昧之時,而雷霆風雨,萬物化生,草木條達矣。若傷其寒水之胞胎,則藏陽損泄,至春而不能暢達,則六氣不時,旱澇不均,饑荒薦至矣。人身以腎為冬臟,命門之真陽,藏於兩腎之中,即坎卦之象,乃大極中涵藏之元氣也,為生氣之本,三焦之原。
一陽藏於兩腎寒水之中,潛養固密,則元陽充足,然後清陽之氣,升越上騰,蒸穀氣而外達,則為衛氣,遊一身而布化,則為三焦。若此火損傷,則三焦無以布其陽氣,上焦無此,則耳目失其聰明;中焦無此,則水穀不能運化;下焦無此,則氣化不得流行,二陰之竅不利,況不能蒸騰其慓悍滑疾之穀氣,以外衛皮膚,致腠理不密,而風寒溫暑之邪,乘虛而中之矣。故曰:「冬傷於寒,春必溫病。」此內經言未病之前,先傷於寒也。所謂冬傷於寒者,言傷其冬臟主蟄封藏之本,寒水不能固養其元陽,以致三焦肝膽之陽氣不旺,不能敷布其陽春生髮之衛氣,使腠理不密,玄府空疏,外邪得以襲之而成溫也。
至若此篇之所謂傷寒者,乃仲景專指寒邪侵入營衛,鬱於腠理之間,陽氣不得發泄,惡寒發熱之外邪,已病之傷寒也。叔和不曉陰陽,未達至理,軒岐之旨罔窺,仲景之玄未悟,妄以內經之冬傷於寒,認為仲景之傷寒,不分已病未病,不辨先天后天,遂引內經冬傷於寒,以證仲景論中傷寒二字。
究不能解冬傷於寒,因何直待春令而始溫病?又不能解熱論所云:「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以既感之寒邪,何故肯遙隔半年三月,然後發動?想其下筆之際,必大為扼腕,不得已而強為一說曰:「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
若寒邪果肯安然久處於肌膚,則素問玉機真藏論中之「風寒客於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之說,豈反為虛語耶?自有叔和之說,而千古之惑,從此始矣。不意唐啟玄子王冰亦不察其誤謬,遂於素問陰陽應象論中冬傷於寒句下,引此數語,以作註腳,又因此而使天下後世之人,皆認為經文之本意如此,莫識其為叔和之謬語,視之不啻若鼎鍾銘勒之文,金石不磨之論,悉崇信之而不疑,動輒引之以為證據,無論智愚,鮮有不陷溺其說,而入其彀中者矣。餘四氣之旨,詳載在素問生氣通天論及陰陽應象論注中,此篇不及俱載,僅略舉其一端,以辨傷寒二字之疑似,為千古之訛耳。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上條雖具脈證,以正傷寒之名,而傷寒之證,猶未備也,故於此條補出諸證,並出其主治之法也。其於兩條中互見者,蓋示人以傷寒之見證,非必悉具,亦或有不齊也。邪在太陽必頭痛,前雖見之總證,而本條猶未見也,故仍補出。曰:「身疼腰痛,骨節疼痛」者,所以分疏上文體痛之義。
白話文:
風是從地面向上升騰而形成的。在天地剛開始形成的時候,有了雷霆風雨,萬物才得以化生,草木才得以生長。如果人體損傷了如同寒水一般的腎臟,就會導致體內陽氣的藏匿和耗損,等到春天陽氣無法順暢地發散出來,就會造成氣候異常,旱澇不均,最終導致饑荒頻繁發生。人體把腎臟看作是冬天的臟器,命門的真陽之氣藏在兩腎之中,這就是《易經》中坎卦的象徵,它是太極之中蘊藏的元氣,是生命力的根本,也是三焦的原動力。
一陽之氣藏於兩腎寒水之中,安靜地滋養和固守,這樣元陽就會充足。然後清陽之氣才能上升,蒸發水穀精微之氣並向外宣發,這時就形成了衛氣,衛氣運行於全身並發揮其作用,就體現為三焦的功能。如果這種陽氣受到損傷,三焦就無法輸布陽氣。上焦沒有陽氣,耳朵和眼睛就失去其聽力和視力;中焦沒有陽氣,水穀就無法運化;下焦沒有陽氣,氣化功能就不能正常運行,二陰的孔竅也會不利,更無法蒸騰水穀精微之氣來保衛體表。
這樣就會導致皮膚腠理不緻密,風寒暑濕等外邪就會趁虛而入。所以說「冬天受寒,春天必會發生溫病」,這是《黃帝內經》說的在疾病發生之前,先受到寒邪侵襲的情況。所謂「冬天受寒」,是指損傷了冬天臟器主宰潛藏的功能,寒水不能固守和滋養其元陽,導致三焦、肝膽的陽氣不旺盛,不能發揮其陽春生髮的衛氣作用,使皮膚腠理不緻密,玄府空虛,外邪因此侵襲而導致溫病發生。
至於這篇文章所說的「傷寒」,是張仲景專門指寒邪侵入人體營衛之間,鬱積於皮膚腠理,陽氣不能宣發,所導致的怕冷發熱的外感疾病,是一種已經發生的傷寒。而王叔和不明白陰陽的道理,沒有領會到深刻的醫理,沒有理解《黃帝內經》的旨意,也沒有領悟張仲景的精髓,他竟然錯誤地將《黃帝內經》所說的「冬天受寒」認為是張仲景《傷寒論》中的傷寒,沒有區分疾病發生前和發生後,也沒有區分先天和後天。他竟然引用《黃帝內經》的「冬天受寒」來解釋張仲景《傷寒論》中的「傷寒」二字。
他始終無法解釋,為什麼「冬天受寒」要等到春天才能發病,也無法解釋《熱論》中所說的:「凡是因傷寒而導致溫病的,在夏至日之前發病的是溫病,在夏至日之後發病的是暑病。」既然已經感受了寒邪,為什麼要間隔半年或三個月才發病呢?可以想像,他在寫這些的時候一定感到非常為難,不得已才勉強說道:不立即發病,是因為寒毒藏在肌肉皮膚中,到了春天就會轉變為溫病,到了夏天就會轉變為暑病。
如果寒邪真的能夠安穩地長久停留在皮膚肌肉中,那麼《素問·玉機真藏論》中說的:「風寒侵入人體,使人的汗毛豎立,皮膚閉塞而發熱」,豈不是成了一句空話嗎?自從有了王叔和的說法,千古的疑惑就從此開始了。沒想到唐代的王冰也沒有發現其中的錯誤,竟然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冬傷於寒」這句話下面,引用了王叔和的這段話作為註解,又因此而使天下後世的人,
都認為《黃帝內經》的本意就是這樣,卻不知道那是王叔和的錯誤說法,把他的話看得如同刻在鼎鐘上的銘文,如同金石般不可磨滅的真理,全部都相信而沒有任何懷疑,動不動就引用來作為證據,無論是聰明人還是愚笨的人,都很少有人不被他的觀點迷惑,而陷入他所設下的圈套之中。其餘四氣的旨意,詳細記載在《素問·生氣通天論》和《陰陽應象大論》的註解中,這篇文章中就不全部列舉了,僅僅簡單地列舉其中一個方面,來辨明「傷寒」二字的真偽,
為千古以來的誤解做出澄清。
太陽病,症狀是頭痛發熱,身體疼痛,腰痛,關節疼痛,怕風,沒有汗並且喘息,可以用麻黃湯來治療。
上面一條雖然列出了脈象和症狀,確定了這是傷寒病,但是傷寒的症狀還不夠完備,所以在這裡補充說明了各種症狀,並且列出了主要的治療方法。在這兩條中互相出現的症狀,是為了告訴人們,傷寒的症狀不一定全部出現,也可能會有不完全的情況。邪氣在太陽經,必定會引起頭痛,前面雖然在總論中提到過,但是這一條中還沒有出現,所以還是補充說明了。說到身體疼痛,腰痛,關節疼痛,是為了進一步說明上文「體痛」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