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溯源集》~ 卷之六 (6)
卷之六 (6)
1. 陽明胃實
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
邪自太陽傳來。或本經自受。皆屬在經之邪。可更傳少陽。亦可傳入三陰。或邪欲自解。亦可還表。仍入太陽。所謂傳經之邪也。其在經之時。可以此傳彼。故曰轉屬陽明。又曰屬陽明也。若此者。未可即謂之陽明胃實也。唯經邪內入陽明之裡。邪熱實於胃腑。方可謂之胃實。
夫陽明居中。土也。萬物所歸。至無所復傳之地。而成可下之證。故曰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
傷寒三日。陽明脈大。
邪在太陽。則有浮緩浮緊之脈。而不言脈大。在少陽則有弦細弦數之脈。而亦不言大。即太陽陽明及少陽陽明。亦不言大。唯邪氣獨在陽明。無太少兩經之兼證者。為正陽陽明胃實之症。乃兩陽合明之經。水穀之海。多氣多血。且邪並於陽。故惡熱而脈大也。陽明傷寒。必至三日而脈大者。
白話文:
陽明之病:胃家實證
陽明經的病症,主要是胃實。
病邪可能從太陽經傳來,或者陽明經本身受邪,這些都屬於經絡上的邪氣。邪氣可以進一步傳到少陽經,也可以傳入三陰經。也有可能邪氣自行消解,或者回歸表層,重新進入太陽經。這就是所謂的「傳經之邪」。
當邪氣還停留在經絡上的時候,它可以從一個經絡傳到另一個經絡,所以說「轉屬陽明」,或者「屬陽明」。但是,這還不能算作真正的陽明胃實。
只有當經絡上的邪氣深入陽明經的裡層,邪熱積聚在胃腑,才能稱為胃實。
陽明經居於中焦,屬土,萬物都歸於它,當邪氣無路可傳時,就會形成可以向下傳的病證。因此說「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
傷寒病發三日,如果陽明脈象洪大,就說明陽明胃實了。
邪氣停留在太陽經,會出現浮緩或浮緊的脈象,不會出現脈洪大的情況。停留在少陽經,則會有弦細或弦數的脈象,同樣不會出現脈洪大。即使是太陽陽明或者少陽陽明,也不會有脈洪大的表現。
只有當邪氣單獨停留在陽明經,沒有太陽、少陽兩經的兼證,纔算是真正的陽明胃實。陽明經是兩陽合明的經絡,是水穀之海,氣血充盈。邪氣又與陽明經的陽氣相合,所以患者會感到惡熱,並且出現脈洪大的現象。
陽明傷寒,一定會在發病三日後出現脈洪大的現象。
蓋得之一日。尚不發熱而惡寒。邪猶在表也。二日惡寒自罷。即自汗出而惡熱。則陽明證已見矣。三日陽明之裡熱盛。故脈大也。惟大則為陽明胃家實熱之脈。不大不足以言胃實也。若陽明病而脈不大者。即脈遲及浮緩浮緊浮弦之類。皆太少兼證之脈也。
正陽陽明者。胃家實是也。
凡邪自太陽傳來。雖陽明見證居多。若略見太陽症有未罷者。尚當解散太陽邪氣。未可攻下。若已傳少陽。才見少陽一二證。陽明症雖多。汗下在所必禁。故仲景謂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即使邪入陽明。適太陽證已罷。少陽證未見而熱不潮者。亦尚未可與承氣。
白話文:
如果發病第一天,還沒發燒就感到發冷,說明病邪還在表層。第二天,發冷消失,開始冒汗並感到發熱,就說明陽明證已經出現。第三天,陽明證的內熱旺盛,所以脈象洪大。只有脈象洪大才是陽明胃經實熱的表現,脈象不洪大,就無法說明胃經實熱。如果陽明病卻沒有洪脈,而是脈象遲緩、浮緩、浮緊、浮弦等,都是太少兼證的脈象。
真正的陽明證,就是胃經實熱。
一般來說,病邪從太陽經傳入,雖然大多數會出現陽明證,但是如果還略帶太陽經的症狀,就應該先解散太陽經的邪氣,還不能攻下。如果病邪已經傳入少陽經,只出現一兩個少陽經的症狀,即使陽明症較多,也不能用汗下法治療,因為汗下會導致病邪更深。所以張仲景說,傷寒中風,出現柴胡證,只要出現一兩個症狀就可以確診,不需要所有症狀都出現。即使病邪已經進入陽明經,太陽經的症狀已經消失,少陽經的症狀還沒出現,而且發熱不潮熱,也不能用承氣湯。
以邪氣尚在陽明之經。胃邪未實。故猶未可下。必邪入陽明之裡。胃實而發潮熱者。知其大便已硬。當亟用攻下。以逐外入之邪。存胃中之津液。而病卻如失矣。此所謂無所復傳之地。當下之候。故胃實為正陽陽明也。
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蒸蒸發熱。猶釜甑之蒸物。熱氣蒸騰。從內達外。氣蒸濕潤之狀。非若翕翕發熱之在皮膚也。邪在太陽已三日。表證未解。發熱惡寒無汗之候。發汗則當熱退身涼而解矣。乃邪氣仍不解。反蒸蒸然發熱。則其身熱汗出不惡寒之陽明證已現。邪不在太陽可知矣。而蒸蒸之熱。又為熱氣自內而出。
白話文:
如果邪氣還在陽明經,胃氣尚未實證,還不能使用下瀉藥。必須邪氣深入陽明經的裡層,胃氣充實,並且出現潮熱症狀,才知道大便已經硬結。這時應該立即使用攻下藥,把外來的邪氣驅除,保存胃中的津液,病症自然會消失。這就是所謂的“無所復傳之地”,需要下瀉的時機。所以,胃氣充實纔是陽明經真正的陽氣。
太陽病發病三天,發汗後仍不退燒,持續發熱,屬於胃氣受損。可以用調胃承氣湯治療。
持續發熱,就像鍋裡的蒸氣一樣,熱氣蒸騰,從內部向外散發,就像濕潤的蒸汽,不同於皮膚表面的熱感。邪氣在太陽經停留了三天,表證沒有消除,發熱惡寒無汗的症狀仍然存在。發汗後應該退燒,身體應該感到涼爽,症狀應該緩解。但是邪氣仍然沒有消除,反而持續發熱,這就說明陽明證已經出現,也就是身體發熱、出汗,但不惡寒。可以肯定邪氣不在太陽經了。而且持續發熱,是熱氣從內部向外散發的表現。
並不在陽明之經。已入陽明之腑。故曰屬胃也。邪既入胃。必致熱耗津液。故當調和其胃氣。謂之調胃者。蓋以大黃去胃熱。而以甘草和胃也。其所以止用調胃者。以未至潮熱便硬。故不須攻下。既無潮熱便硬等胃實之證。而三日即用調胃者。以邪既入里。必損胃中之津液。
且無太陽表證。故不以為早也。
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胃承氣湯。
心煩者。胸中煩悗也。然煩有虛實之不同。此以陽明病而未經吐下。則胃中之津液元氣無損。為熱邪在胃之煩可知。但不若潮熱便硬之胃實。所以不必攻下。而可與調胃承氣湯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一種胃病,病邪已經進入胃部,導致胃熱並消耗津液。因此需要調和胃氣,用大黃清熱,甘草和胃。由於症狀還沒有出現潮熱便硬,所以不需要攻下。
雖然症狀不嚴重,但病邪已經深入,會損傷胃液,並且沒有表證,所以也不算太早治療。
如果病人出現不吐不下的症狀,並且心煩,可以服用調胃承氣湯。心煩是因爲熱邪在胃,雖然沒有嚴重到需要攻下,但仍然需要調和胃氣,所以可以使用調胃承氣湯。
陽明病。潮熱。大便微硬者。可與大承氣湯。不硬者。不可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矢氣者。此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轉矢氣。此但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與水則噦。其後發熱者。必大便硬而少也。以小承氣湯和之。不轉矢氣者。慎不可攻也。
此以下四條。皆示人以用承氣之法。若認證未的。不可輕投峻劑。當先以小承氣探其虛實。以為進止。不可忽遽以致誤也。言病在陽明。因潮熱而知其大便微硬者。可與大承氣湯。不硬者不可與之。若不大便已六七日。惟恐其有燥屎。然猶未知其燥與不燥。欲知之法。當先少與小承氣湯。
白話文:
如果病人患有陽明病,出現潮熱症狀,且大便稍微偏硬,就可以給予大承氣湯治療。如果大便不硬,則不可使用大承氣湯。
如果病人已經六七天沒有排便,可能會有燥屎(乾硬的糞便)。要確定是否有燥屎,可以先少量服用小承氣湯。如果湯藥入腹後,有轉矢氣(放屁)的情況,就說明有燥屎,此時就可以使用攻下藥物治療。
如果服用小承氣湯後沒有轉矢氣,則說明只是大便開始時較硬,之後一定會變稀軟,此時不能使用攻下藥物治療。若強行使用攻下藥物,則會導致腹脹滿,無法進食。
如果病人想喝水,喝水後卻會嘔吐,之後還出現發熱,就表示大便一定很硬且量少。此時可以用小承氣湯來調和,但如果仍然沒有轉矢氣,就要謹慎,不可使用攻下藥物治療。
以下四點都是關於使用承氣湯的注意事項。如果病情沒有確診,不可輕易使用攻下藥物。應該先用小承氣湯來探測虛實,以此來決定是否要繼續使用攻下藥物,不可輕率行事,以免造成錯誤。
以上內容提到,如果病人患有陽明病,出現潮熱症狀,並根據症狀推斷大便可能會偏硬,就可以考慮使用大承氣湯。但如果大便不硬,則不可使用。如果病人已經六七天沒有排便,則可能會有燥屎,但仍然無法確定是否有燥屎。想要確定是否有燥屎,就需要先少量服用小承氣湯。
湯入腹中轉矢氣者。此有燥屎欲出也。乃可攻之。若不轉矢氣。則知胃無實熱。大約但初頭硬。後必溏。故不可攻之。攻之則胃陽敗損。中氣虛寒而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胃熱未甚。不可與也。若與水。則水寒傷胃而噦矣。噦者。呃忒也。若服小承氣。雖不轉矢氣。而其後又復發熱者。
乃潮熱之類也。以此測之。則胃邪雖非大實。而未盡全空。必大便雖硬而少也。少則仍不必攻。當以小承氣湯和之足矣。不可用大承氣湯。故又繳云。不轉矢氣者。慎不可攻也。
辨誤,其後發熱句。當從不轉矢氣句落下為是。觀末句復云不轉矢氣者。慎不可攻。則前後照應顯然矣。而注家謂攻後重復發熱。胃熱至此方熾。誤矣。若既攻之後。脹滿不能食。又至飲水則噦。胃氣已是虛冷。豈能重複發熱。使大便復硬乎。此必無之事。下筆詳慎。智慮周密者。當不應若是。
白話文:
湯入腹中轉矢氣者。此有燥屎欲出也。乃可攻之。
當湯藥進入腹中,能轉動矢氣(排氣),這表示有乾硬的糞便想要排出,就可以用藥攻之。
若不轉矢氣。則知胃無實熱。大約但初頭硬。後必溏。故不可攻之。攻之則胃陽敗損。中氣虛寒而脹滿不能食也。
若湯藥進入腹中,卻不能轉動矢氣,就表示胃中沒有實熱。這類情況通常是糞便頭部較硬,尾部卻較軟。因此不應該用藥攻之,因為這樣會損傷胃陽,導致中氣虛寒,腹部脹滿,無法進食。
欲飲水者。胃熱未甚。不可與也。若與水。則水寒傷胃而噦矣。噦者。呃忒也。
如果有想喝水的慾望,表示胃熱尚未嚴重,不可給予水分。若給予水分,水寒會傷胃,導致噦(打嗝)。噦就是呃忒,指打嗝不停的現象。
若服小承氣。雖不轉矢氣。而其後又復發熱者。
若服用了小承氣湯,即使沒有轉動矢氣,但之後又再次發熱,
乃潮熱之類也。以此測之。則胃邪雖非大實。而未盡全空。必大便雖硬而少也。少則仍不必攻。當以小承氣湯和之足矣。不可用大承氣湯。
這是屬於潮熱之類的病症。由此可以判斷,胃邪雖然不是實熱,但也不完全虛空,因此大便雖然硬,但量卻少。由於糞便量少,仍然不必用藥攻之,可以繼續用小承氣湯調理,即可達到效果。不可使用大承氣湯。
故又繳雲。不轉矢氣者。慎不可攻也。
因此再次強調,如果服用湯藥後,沒有轉動矢氣,就一定要謹慎,不可用藥攻之。
辨誤,其後發熱句。當從不轉矢氣句落下為是。觀末句復雲不轉矢氣者。慎不可攻。則前後照應顯然矣。而注家謂攻後重復發熱。胃熱至此方熾。誤矣。若既攻之後。脹滿不能食。又至飲水則噦。胃氣已是虛冷。豈能重複發熱。使大便復硬乎。此必無之事。下筆詳慎。智慮周密者。當不應若是。
這段文字是作者對其他醫家注釋的糾正。作者認為,"其後又復發熱" 應該放在 "不轉矢氣" 的後面,這樣前後文才能照應,才能解釋為何要慎不可攻。而其他醫家認為 "攻後重復發熱",是胃熱達到極點,這是錯誤的。因為如果已經用了藥攻之,導致脹滿不能食,喝水也會打嗝,表示胃氣已經虛冷,怎麼可能又出現發熱,使大便變硬呢?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作者認為,其他醫家的解釋是不合理的,他們下筆不夠謹慎,缺乏周密的思考。
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證。煩躁心下硬。至四五日。雖能食。以小承氣湯少少與。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與承氣湯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能食。但初頭硬。後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
二三日。邪未深入之時也。脈弱。虛寒之候。非可小之脈也。無太陽柴胡證。邪氣已在正陽陽明矣。煩躁心下硬。胃實之徵也。以日數尚少。恐胃邪未實。延至四五日。胃邪當實矣。雖能食者。蓋能食則為中風之陽邪。且能食又疑其胃未實滿。似不當攻下。又以脈弱之故。未可遽下。
故用小承氣湯少少與之。以微和其胃氣。使胃邪稍緩。令得小安。至六日量其胃邪果實。方與承氣湯一升。以盡其邪。若初病至六七日不大便者。其胃氣當實。而其小便少者。乃下焦無火。氣化不行也。雖不能食。似乎胃中實滿。而不知不能食者為陽明中寒。胃無熱邪。其大便但初頭硬。
白話文:
得了病兩到三天,脈象虛弱,沒有太陽或柴胡的病症表現。患者會感到煩躁,心下有硬塊。到了四到五天,即使患者還能進食,我們也會先使用小承氣湯來稍微調整他的胃部,讓他的情況變得比較舒適,並讓他覺得輕鬆一些。到了第六天,如果患者在六到七天內沒有排便,並且小便量很少,這可能表示他的胃部已經開始實滿,但他還不能完全進食,只是剛開始時有硬塊感,後來就會變成稀便。在胃部確定已經實滿之前,不要急著使用下藥的方法去攻擊它,因為這樣可能會讓他的情況變得更糟。如果小便正常,並且大便已經確定變硬,那就可以使用大承氣湯來治療了。
後出者必溏。恐未必一定皆成硬。所以攻之必溏也。須。待也。言當待其三焦之陽氣流行。則膀胱之氣化能出而小便分利。陽氣旺而水穀分消。屎定成硬。乃可攻之。以六七日不大便。又待其小便利而屎已硬。故宜用大承氣湯。
辨誤,注謂胃弱而膀胱氣化之源窒。恐未必然。若膀胱氣化。豈可責之於胃乎。經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又云。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雖藏津液。非三焦之火氣運行。則不能氣化而出。蓋三焦為命門之用。乃先天真陽之氣也。又何關乎後天之胃弱乎。
又謂此段之雖能食。雖不能食。全與辨風寒無涉。云另有二義。豈仲景立法。理無一貫。又令後人二三其說邪。
白話文:
便秘患者,如果排便後仍然軟便,可能並非完全轉為硬便,因此需要攻堅治療。然而,要等待三焦陽氣運行通暢,才能使膀胱氣化,小便暢通,陽氣旺盛,水穀消化,糞便轉硬。只有在六七天未排便,且小便順暢,糞便已硬的情況下,才適合使用大承氣湯。
有人認為,便秘是因為胃弱,導致膀胱氣化源頭阻塞,這並不一定正確。膀胱氣化是自身功能,不應歸咎於胃。經書記載,膀胱是貯藏津液的器官,氣化就能排泄。三焦是決瀆之官,負責水道的排泄。雖然膀胱貯藏津液,但需要三焦之火氣運行才能氣化排泄。三焦是命門的所在,屬於先天真陽之氣,與後天胃的強弱無關。
有人認為,這段文字中的“雖能食”、“雖不能食”與辨別風寒無關,另有其他含義。難道仲景的醫學理論不一致,讓後人產生不同的解釋嗎?
陽明病。譫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因與承氣湯一升。腹中轉矢氣者。更服一升。若不轉矢氣。勿更與之。明日不大便。脈反微澀者。裡虛也。為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也。
邪在陽明而譫語發潮熱。則邪熱當實於胃。而為可下之證矣。脈滑則食停於胃。疾則熱邪過甚。躁動已極。其變態有不可測者。以未見實大之脈。不可輕下。故不用大承氣湯。而以小承氣湯主之。因與承氣湯一升。若腹中行動而轉矢氣者。此胃中有實熱也。更服一升。以去其熱邪宿滯。
若不轉矢氣者。是胃無實邪也。勿更與之。至明日而竟不大便。其脈反微澀者。知其內無真氣矣。脈微則真陽衰。澀則陰氣竭。陰陽俱虛。故曰裡虛也。裡氣既虛。以滑疾之脈而反變微澀。是邪盛正虛。所以為難治。如此者。正氣將敗。斷不可更虛其虛。是以不可更與承氣湯也。
白話文:
陽明病症,患者神志不清、說胡話,並且發燒、體溫高,脈搏滑而快,可以用小承氣湯治療。給患者喝一升小承氣湯,如果肚子裡有氣體排出,就再給一升,如果沒有氣體排出,就不要再給了。第二天如果患者還沒排便,脈搏反而變得細弱無力,這就是內虛,很難治癒,不能再使用承氣湯。
陽明病症出現神志不清和發燒,說明熱邪在胃裡,可以瀉下治療。脈搏滑,說明食物停留在胃裡,脈搏快則說明熱邪過盛,躁動不安,病情變化難以預測。因為脈象沒有明顯實證,所以不能輕易瀉下,因此不用大承氣湯,而用小承氣湯治療。給患者喝一升承氣湯,如果肚子裡有氣體排出,說明胃裡有實熱,就再給一升,把熱邪和宿便排出。
如果沒有氣體排出,說明胃裡沒有實邪,就不要再給了。第二天如果患者還沒排便,脈搏反而變得細弱無力,說明體內沒有真氣了,脈象微弱表示陽氣衰敗,脈象細澀表示陰氣耗竭,陰陽都虛弱,所以叫做裡虛。體內氣虛,脈象由滑而快變成細澀,說明邪氣旺盛而正氣虛弱,所以很難治癒。這種情況下,正氣快要敗壞,絕對不能再使用瀉下藥,因此不能再給承氣湯。
陽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滿。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氣湯。
前陽明上篇。有下之而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不用攻下。而以梔子豉湯主之。及下之不結胸。心中懊憹。飢不能食。亦以梔子豉湯主之者。一以脈尚浮緊。發熱汗出。一以其外有熱但頭汗出。此皆表未解而誤下所致。雖未結胸。而邪已入膈。乘其將陷未陷之時。
故用高者越之之法。以湧出其邪耳。此以陽明病而不言外證。是已無表邪也。既無外證而下之。心中懊憹而煩者。當是熱邪在裡也。察其脈症。若舌苔黃黑。按之而痛者。或脈大沉實者。乃胃中有燥屎。可攻之證也。若腹微滿。則知證兼太陰。里無大熱可知。若攻之。必初頭硬。
白話文:
陽明病患者,如果出現腹瀉、心中煩躁不安,胃中可能有燥屎,可以攻下治療。如果肚子微微脹滿,一開始大便硬,後面會變稀,就不宜攻下。如果確定有燥屎,可以用大承氣湯治療。
陽明病上篇提到,如果患者腹瀉但胃中空虛,外邪侵入膈肌,心中煩躁不安,舌苔厚膩,就不能攻下,要用梔子豉湯治療。還有一種情況,患者腹瀉但沒有結胸,心中煩躁不安,食慾不振,也可用梔子豉湯治療。這兩種情況都屬於表證未解而誤下,雖然沒有結胸,但邪氣已入膈肌,正處於將要陷入但還沒陷入的狀態。
因此要用升高藥物使其向上排泄邪氣,這就是所謂的「高者越之」的治療方法。由於這段文字只提陽明病本身,沒有提及其他外證,說明患者已經沒有表邪。既然沒有外證,而出現腹瀉、心中煩躁不安,說明熱邪已經深入體內。觀察脈症,如果舌苔黃黑,按壓疼痛,或脈象沉實有力,就代表胃中有燥屎,可以攻下治療。如果肚子微微脹滿,說明兼有太陰證,內裡沒有明顯的熱證,如果攻下,就會出現一開始大便硬,後面變稀的現象。
後必溏泄。故不可攻之也。若上截所謂胃中有燥屎者。乃胃實之證。宜大承氣湯。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煩躁。發作有時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不大便五六日而繞臍痛者。燥屎在腸胃也。煩躁。實熱鬱悶之所致也。發作有時者。日晡潮熱之類也。陽明胃實之裡證悉備。是以知其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
凡小便不利。皆由三焦不運。氣化不行所致。惟此條小便不利。則又不然。因腸胃壅塞。大氣不行。熱邪內瘀。津液枯燥。故清道皆涸也。乍難。大便燥結也。乍易。旁流時出也。時有微熱。潮熱之餘也。喘者。中滿而氣急也。冒者。熱邪不得下泄。氣蒸而鬱冒也。胃邪實滿。
白話文:
如果治療後出現腹瀉,就不要再用攻伐的方法了。如果患者有胃中有燥屎的症狀,屬於胃實證,應該服用大承氣湯。
患者便秘五、六天,肚臍周圍疼痛,煩躁不安,發作時間不固定,這是由於有燥屎,所以才導致便秘。
便秘五、六天,肚臍周圍疼痛,說明燥屎在腸胃中。煩躁不安,是由於實熱鬱悶導致的。發作時間不固定,屬於日晡潮熱的表現。陽明胃實的裡證都齊備了,因此可以知道患者有燥屎,所以才導致便秘。
患者小便不利,大便時難時易,偶爾發熱,呼吸困難,無法平躺,這是由於有燥屎。應該服用大承氣湯。
一般來說,小便不利都是由於三焦不通暢,氣化功能失調導致的。但是這一條的小便不利則不同,是因為腸胃阻塞,氣機不流通,熱邪內鬱,津液枯燥,所以排泄通道都乾燥了。大便時難,是因為大便乾燥結滯;大便時易,是因為糞便旁流而出。偶爾發熱,是潮熱的餘熱。呼吸困難,是因為胃氣實滿,氣急。呼吸喘促,是因為熱邪無法向下排出,氣機上蒸,導致胸悶。胃邪實滿。
喘冒不寧。故不得臥。經所謂胃不和則臥不安也。若驗其舌苔黃黑。按之痛而脈實大者。有燥屎在內故也。宜大承氣湯。
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者。此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
陽明胃實而大下之。邪食皆可去矣。下後又六七日不大便。其煩悶終不解。反腹滿而痛者。此尚有燥屎未盡也。非更為攻下不可。故宜大承氣湯。
汗出譫語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為風也。須下之。過經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語言必亂。以表虛里實故也。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
陽明外證。本已自汗出。而中風亦汗自出。然譫語而汗出。則胃家實熱也。所以有燥屎在胃中。風者。陽邪也。此因太陽中風之陽邪。傳入陽明胃腑之所致。故曰此為風也。但胃中之燥屎須下之。然必過經乃可下之。過經者。非所謂過經十餘日。及十三日方謂之過經。言太陽之表邪已罷。
白話文:
呼吸急促,身體不適,無法躺下休息。古書上說,胃不和則睡不安穩。如果觀察舌苔發現是黃黑色,按壓舌頭感到疼痛且脈象有力,就表示腸道中有燥屎(乾燥的糞便)累積。應該服用大承氣湯來治療。
服用大承氣湯後,六七天沒有排便,身體煩躁不安,腹部脹滿疼痛,這也是因為腸道中有燥屎的原因。應該服用大承氣湯。
陽明經胃氣積聚,服用大承氣湯後,邪氣和食物殘渣都已經排出了。然而,服藥後六七天依然沒有排便,煩悶症狀也無法消解,反而腹部脹滿疼痛,這表示腸道中還有燥屎未排乾淨。必須再次服用大承氣湯來攻下。
患者出汗說胡話,這是因為胃中有燥屎,屬於風邪入侵。需要服用大承氣湯來治療,但必須等到病程發展到一定程度才能服用。如果過早服用大承氣湯,患者的言語可能會變得更加混亂,因為表虛里實,外邪未解,內部積熱尚未排除。服用大承氣湯後,病情就會好轉。
陽明經外證,原本已經出現自汗,而中風也會伴隨自汗。但是患者說胡話並且出汗,就表示胃氣實熱,胃中累積了燥屎。風邪屬於陽邪,這是因為太陽經的中風陽邪傳入陽明胃腑所導致。所以說這是風邪入侵。但是胃中的燥屎必須要清除,但是必須等到病程發展到一定程度才能服用大承氣湯。病程發展到一定程度,並不是說要等到十多天或十三天才服用,而是指太陽經的表邪已經消退。
邪氣已過陽明之經。入里而胃實。乃可下之。若有太陽證未罷。固不可下。即陽明之經邪。尚未入里。亦不可遽下。下之若早。則胃氣一虛。外邪必陷。必至熱甚神昏。語言必亂。蓋以表間之邪氣。皆陷入於裡。表空無邪。邪皆在裡。故謂之表虛里實也。邪既盡入於裡。則邪熱實於胃中。
故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
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氣湯。
此條示人以機宜活法。未可以能食不能食。執泥其法。以為中風中寒而致誤也。陽明病而譫語潮熱。邪熱已實於胃矣。反似陽明中寒之不能食。故曰反也。然所以不能食者。何也。若果中於寒。必有如中寒條內胃中虛冷之變矣。今譫語潮熱。乃因胃中實滿。故不能食。是以知必有燥屎五六枚也。
白話文:
病邪已經侵入陽明經,進入內裡,導致胃部積實,這時就可以用瀉藥來治療。如果太陽證尚未消退,就不能使用瀉藥。同樣的,即使陽明經的邪氣尚未進入內裡,也不可急著使用瀉藥。如果過早使用瀉藥,會導致胃氣虛弱,外邪就會趁虛而入,導致病情加重,出現高燒神昏、言語不清的症狀。這是因為表面的邪氣都已經進入內裡,表面沒有邪氣,邪氣全部都在內裡,所以稱為「表虛里實」。邪氣全部進入內裡後,就會在胃中積聚熱邪。
因此,使用瀉藥治療,可以使病情痊癒。應該使用大承氣湯。
陽明病患者出現神志不清、潮熱,卻無法進食,說明胃中一定有五、六枚乾燥的糞便。如果患者可以進食,但食物只在胃裡停留,不易消化,也應該使用大承氣湯。
這條醫囑告訴我們要靈活運用治療方法,不能拘泥於患者能否進食來判斷病情。陽明病患者神志不清、潮熱,說明邪熱已經積實於胃部,反而像陽明中寒一樣無法進食,所以說「反」。患者之所以無法進食,是因為胃中積實,而不是因為中寒。如果真的是中寒,就會出現中寒條目中所描述的胃中虛冷的症狀。現在患者出現神志不清、潮熱,是因為胃中積實,所以無法進食,所以可以推測出胃中有五、六枚乾燥的糞便。
若能食者。胃中未至實滿之極。但屎硬耳。然硬亦在所當下。故皆宜大承氣湯。
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者。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止後服。
傷寒法當先汗。此但曰若吐若下後不解。明是當汗不汗而誤吐誤下。以致外邪內陷而不解也。邪既入里。而不大便五六日。則熱邪鬱結於內。再上至十餘日。鬱蒸愈久。熱邪愈深矣。日晡。未後申酉之間。陽明氣旺之時也。潮熱為陽明裡證。當下之候也。不惡寒。陽明之本證。
白話文:
傷寒病人在嘔吐或腹瀉之後,症狀沒有緩解,而且五六天甚至十幾天都沒有排便。在下午時分出現陣陣發熱,不畏寒,獨自說話就像看到鬼一樣。如果病情嚴重,發病時不認識人,沿著衣服摸牀,驚恐不安,呼吸微弱,眼睛直視。脈象弦緊的患者可以活,脈象澀滯的患者會死,脈象微弱的患者只會發熱神志不清,這些情況都適合服用大承氣湯。如果服用一次藥物後大便通暢,就可以停止服藥。
第三段
傷寒法當先汗。此但曰若吐若下後不解,明是當汗不汗而誤吐誤下。以致外邪內陷而不解也。邪既入裏,而不大便五六日,則熱邪鬱結於內。再上至十餘日,鬱蒸愈久,熱邪愈深矣。日晡,未後申酉之間,陽明氣旺之時也。潮熱為陽明裡證,當下之候也。不惡寒,陽明之本證。
治療傷寒的原則是應該先用發汗法。這裡只說患者在嘔吐或腹瀉之後症狀沒有緩解,說明原本應該發汗而沒有發汗,誤用了吐瀉法,導致外邪入侵體內無法排出。外邪已經深入內臟,並且五六天甚至十幾天沒有排便,說明熱邪在體內積聚。時間越長,熱邪越深。下午時分,是陽明經氣最旺盛的時候。陣陣發熱是陽明經熱證,應該服用瀉藥治療。不畏寒是陽明經的典型症狀。
言無外邪也。獨語。譫言妄語也。如見鬼狀。邪熱熾盛。不得下泄。濁邪上迫。目昧神昏而妄見也。劇者。病之甚也。發。發作之時也。言病之劇者。其發作之時。邪熱肆虐。蔽塞清道。奪人聰明。亂人心志。故令不識人也。循衣。遇衣則捫而循之也。摸床。摸其所臥之床也。
言兩手無措。撮空之狀也。惕而不安。動惕不能安臥。即經所謂病則惡人與火。聞木聲則惕然而驚也。微喘。氣短促而呼吸無力也。直視。目光直而睛不轉動也。素問解精微論云。夫心者。五臟之專精也。目者其竅也。華色者。其榮也。有德則氣和於目。王太僕云。神內守則外鑑明。
白話文:
這並非由於外來的邪氣所導致。病人會自言自語,說出荒誕不經的話,有如看到鬼魅一般。這是因為體內邪熱旺盛,無法向下排出,以致污濁之氣上衝,使得視覺模糊、精神錯亂,因而產生幻覺。在病情嚴重時,發作期間,邪熱猖獗,阻塞了心靈的清淨通道,影響人的智慧和意志,進而認不出熟悉的人。病人可能會無意識地沿著衣裳撫摸,或觸摸自己躺著的牀。
這裡還提到,病人手足無措,做出抓取空中的動作,顯得焦慮不安,無法安穩躺臥,類似於經典所描述的那種避諱人羣、火焰,甚至聽到木頭的聲音也會猛然驚嚇的狀態。病人的呼吸變得微弱且急促,缺乏力量。眼睛則呈現直視狀態,目光呆滯,眼球不自主地轉動。《素問·解精微論》中說到,心是五臟精華之所聚,眼睛是它的開竅之處,眼神的光彩反映心的健康。王太僕(王冰)指出,當心神內守時,對外的視覺就會清晰明辨。
蓋熱邪壅盛。神志俱奪而不守也。金匱真言論云。東方青色。入通於肝。開竅於目。故直視又為肝氣將絕也。弦脈屬肝。弦則少陽之生氣未絕。三焦之真氣尚行。且弦脈氣旺而有力。故生。若如新張弓弦。則亦真臟之絕脈。未必生矣。澀脈屬陰。澀則陰氣虛竭。陽邪迫爍。精枯髓涸。
故死也。病之劇者則然。若邪之輕微者。但發熱譫語而已。當以大承氣湯主之。邪熱既微。若一服即利。止後服。
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潮熱自汗。陽明胃實之本證也。此曰汗多。非復陽明自汗可比矣。汗多則津液盡泄。衛陽隨之而外走。頃刻有亡陽之禍。故當急下。庶可以留陽氣而存津液。故宜大承氣湯。然必以脈症參之。若邪氣在經而發熱汗多。胃邪未實。舌苔未乾厚而黃黑者。未可下也。
白話文:
熱邪阻塞太盛,導致神志喪失,無法保持清醒。根據《金匱真言論》記載,東方屬青色,與肝臟相通,並開竅於眼睛。因此,直視也是肝氣將要消失的徵兆。弦脈屬肝,弦脈代表少陽之生氣未絕,三焦之真氣尚在運行。而且弦脈氣旺有力,所以病人還有生機。若脈象如同新張的弓弦,那就說明真臟的氣脈已斷,不一定能活了。澀脈屬陰,澀脈則代表陰氣虛竭,陽邪入侵灼燒,精氣枯竭,髓液乾涸,因此會導致死亡。
病情嚴重的病人會出現上述狀況。如果邪氣輕微,僅出現發熱神志不清,可以用大承氣湯治療。邪熱減退後,若服藥一次就見效,則之後就不必再服藥了。
陽明病發熱且汗多,需要緊急通便,適合使用大承氣湯。
潮熱自汗是陽明胃實的典型症狀。這裡所說的汗多,不同於陽明自汗,汗多代表津液大量流失,衛陽隨之外出,很快就會出現亡陽的危險。因此,必須緊急通便,才能留住陽氣,保住津液。所以應該使用大承氣湯。但是一定要根據脈象和症狀來判斷。如果邪氣在經絡中,出現發熱汗多,而胃邪未實,舌苔未乾厚且呈黃黑色,就不能使用通便的方法。
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邪氣在表。發汗則當解矣。若發汗不解。顯系邪不在表。已入里而為胃實。故腹滿而痛也。腹滿且痛。治之不可少緩。緩則必致傷胃。故當急下。宜大承氣湯。
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此承上文言下之而腹滿不減。雖或稍滅而不足以言減。是胃中邪食過於堅實。不為攻下所奪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然有下之而脈症不為少減者。死證也。
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裡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也。急下之。宜大承氣湯。六七日。邪氣在裡之時也。不了了。視物不能明瞭也。睛。目瞳子也。睛不和。精神不能貫注。故視不明也。外既無發熱惡寒之表證。內又無譫語腹滿等里邪。且非不大便。
白話文:
傷寒病發病六七天,眼睛昏花,瞳孔混濁,沒有表裡證,大便難解,身體微熱。這就屬於實證,需要立刻瀉下,服用大承氣湯。六七天,病邪已經深入內裏,眼睛昏花,視物不清,瞳孔混濁,精神無法集中,所以視力模糊。表面沒有發熱惡寒的表證,內裡也沒有譫語腹脹等裡邪,而且大便不通暢。
而曰大便難。又非發大熱而身僅微熱。勢非甚亟也。然目中不了了。是邪熱伏於裡而耗竭其津液也。經云。五臟六腑之精。皆上注於目。熱邪內爍。津液枯燥。則精神不得上注於目。故目中不了了睛不和也。此終為邪熱內實於裡也。當急下之。以救陰液。宜大承氣湯。
夫實則譫語。虛則鄭聲。鄭聲。重語也。
譫語。譫妄之語也。鄭聲。鄭重之聲也。邪熱內實。則神昏顛倒。言詞錯亂。故語無倫次也。正氣內虛。神思雖昏。不能譫妄。但模糊作重聲而已。或曰。虛則氣少輕微。當語言無力矣。豈能作重語邪。曰。正氣虛。故音響深沉。邪氣實。故鄭聲重語。雖曰虛則鄭聲。實正虛邪實所致也。若但虛無邪。則亦不作鄭聲矣。
白話文:
如果病人說大便困難,又沒有發高燒,只是身體稍微發熱,情況並不緊急。但是眼睛卻看不清,這就說明邪熱潛伏在身體內部,消耗了津液。經書上說,五臟六腑的精氣都向上輸送到眼睛。熱邪在內部灼燒,津液枯燥,精神就無法向上輸送到眼睛,所以眼睛看不清,眼球也不協調。這最終是因為邪熱在內部積聚。應該趕緊使用瀉下藥物,來救治陰液,可以用大承氣湯。
實證會出現譫語,虛證則會出現鄭聲。鄭聲,就是重語。
譫語,就是胡言亂語。鄭聲,就是語氣沉重的聲音。邪熱在內部積聚,就會神志昏迷,顛倒錯亂,說話語無倫次。正氣虛弱,神志雖然昏迷,但不會胡言亂語,只會模糊地發出沉重的聲音。有人可能會說,虛證就是氣虛乏力,說話無力,怎麼會出現沉重的聲音呢?其實,正氣虛弱,所以聲音深沉;邪氣積聚,所以語氣沉重。雖然說虛證會出現鄭聲,但其實是虛證和邪實共同導致的。如果只是虛證沒有邪氣,也不會出現鄭聲。
向以重字讀平聲。恐誤。王肯堂云。只一語而頻言之。蓋神有餘則能機變而亂語。神不足則無機變而但守一聲也。此說雖亦有重疊之意。然其理頗通。
直視譫語。喘滿者死。下利者亦死。
譫語雖非死證。直視則心神不守而精氣竭。目系不轉而肝將絕。以直視譫語而加之以喘滿。喘則膻中迫促而氣不接。滿則傳化不通而胃氣絕。故死。五臟別論云。魄門亦為五臟使。脈要精微論云。倉廩不藏者。是門戶不要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以直視譫語。若下利則中氣不守而脾已絕。腎主二陰。下利則真氣不攝而下焦脫。乃所謂門戶不要。失守者死也。
白話文:
古人認為「向」字應該讀平聲,但可能弄錯了。王肯堂說,病人不斷重複同一句話,可能是因為精神過剩,導致胡言亂語;也可能是因為精神不足,所以無法變換語言,只能重複同一句話。這個說法雖然也有重疊的意思,但道理還算通順。
病人直視前方並說胡話,同時呼吸急促且胸悶,就會死亡。如果病人腹瀉,也會死亡。
雖然說胡話並不是死亡的徵兆,但直視前方代表心神不守,精氣耗竭;眼睛無法轉動,代表肝臟將要衰竭。直視前方並說胡話,再加上呼吸急促和胸悶,呼吸急促代表胸部憋悶,氣息不順暢;胸悶代表氣機不通,胃氣衰竭。所以就會死亡。
《五臟別論》說,魄門是五臟的使者。《脈要精微論》說,如果倉廩不儲藏,就代表門戶沒有把守。守住了就能活命,守不住就會死亡。
病人直視前方並說胡話,如果還伴隨腹瀉,就代表中氣不守,脾臟已經衰竭。腎臟主宰二陰,腹瀉就代表真氣不能收攝,下焦脫落。這就是所謂的門戶沒有把守,守不住就會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