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潢

《傷寒溯源集》~ 卷之六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1)

1. 陽明受病原始

問曰。陽明病外證云何。答曰。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

此設為問答。以別陽明之外證。與太陽不同也。如太陽中風。則發熱汗出而必惡風惡寒。若陽明中風。雖同一身熱汗自出。即不惡寒而反惡熱矣。反惡熱者。以邪入陽明之經也。靈樞陰陽系日月篇云。辰為左足之陽明。巳為右足之陽明。此兩陽合明於前。故曰陽明。蓋辰巳之前。

午居離位。乃至陽之地。邪並於陽。陽盛則熱也。故陰陽別論以胃脘之陽為二十五陽之主。所以能運化腐熟。而為水穀之海也。邪氣入之。則陽邪熾盛。故不惡寒而反惡熱也。以後凡稱陽明病者。皆必有此等證。然後可稱陽明病也。

問曰。病有一日得之。不發而惡寒者。何也。答曰。雖得之一日。惡寒將自罷。即自汗出而惡熱也。此又設問以辨陽明本經自感之表邪。與太少二陽經之表證迥異也。夫寒邪之在太少二陽經也。有六七日表證仍在者。有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者。有四五日身熱惡風項強脅滿者。

五六日往來寒熱者。惟陽明本經自感之寒邪。亦由營衛而入。營衛屬太陽。故有一日得之。不發熱而惡寒者。然一日之後。邪入陽明肌肉之分。由漸入里。故不待解散。其惡寒將自罷。即自汗出而反惡熱矣。不似太陽傳經之邪。必待誤汗誤下及利小便。或汗不徹。然後轉屬陽明也。

問曰。惡寒何故自罷。答曰。陽明居中。土也。萬物所歸。無所復傳。始雖惡寒。二日自止。此為陽明病也。

此又以明陽明傷寒入里而不惡寒之故也。曰惡寒何故自罷。曰陽明之經。在太少二陽之間。胃為陽明之腑。又在心肺之下。肝腎之上而居中。與脾臟以膜相連而為表裡。猶大地居天之中。故為中央土也。土為萬物之所歸。邪氣入胃。不比在經之邪。而能遊行傳遍。至此而無所復傳。

惟有攻下之法而已。經所謂土鬱則奪之也。故始初之一日。尚在表而惡寒。至二日漸入陽明之裡而自止。此為陽明之裡證也。然邪氣初到陽明。何以即入里乎。曰若分而言之。則太陽有經。故外以經脈為表。內以膀胱為里。是以里證少而表證多。陽明亦有經。故亦以經脈為表。

而以胃腑為里。里證多而表證少。所以太陽治表之法居多。其治里之法。惟五苓散而已。陽明治里之法居多。其治表之法。惟葛根湯而已。然葛根湯之治表。亦必藉太陽之麻黃桂枝。方能發表。以邪從營衛而入。必由太陽故也。若以大概言之。則太陽專主乎表。必因誤治而入里。

陽明專主乎里。六經之邪皆可歸入。入則無所復傳。而成陽明下證。故謂之萬物所歸也。二日自止者。即內經熱論所云。一日巨陽受之。二日陽明受之之謂也。然此亦陽明之大意。立法之常經。猶未盡其變也。若在經之邪。至入里之候。或遲或速。其不齊正未可量也。

問曰。何緣得陽明病。答曰。太陽病。若發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乾燥。因轉屬陽明。不更衣。內實大便難者。此名陽明病也。

此又以明邪在太陽。因誤治而傳入陽明之裡也。曰因何緣故而得陽明病乎。曰太陽病。若誤發其汗。或早下之。及利其小便。皆足以喪胃中之津液。損胃陽之真氣。使熱邪乘虛入里。故為亡津液而胃中乾燥。因熱邪轉屬陽明胃經。故使不更衣。更衣者。凡貴人大便後。必更換所服之衣。

故稱大便曰更衣。不更衣則內實而大便難。此名陽明病也。不曰不大便有燥屎。而曰不更衣大便難者。緩詞也。言此不過無津液而大便難。非若正陽陽明之熱邪實於胃。有燥屎而譫語潮熱不大便也。故一以小承氣和之。一以大承氣攻下之也。不大便則絕不能大便。今曰大便難。

則猶欲大便而但覺難也。

本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也。

言寒邪初入太陽。因邪氣在表而發其汗。汗多固嫌於太過。然汗少亦為不及。不及則汗不徹而留邪內入。由太陽轉屬陽明矣。此示人以太陽傳入陽明之故也。

傷寒轉系陽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轉者。以此轉屬於彼。即傳經之謂也。系。連屬也。濈然。濈濈然微汗潤濕之貌。言以無汗之傷寒。才入陽明。即濈然微汗而現陽明經證矣。此示人以驗邪入陽明之候也。

傷寒發熱無汗。嘔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轉屬陽明也。

寒邪在表。則發熱無汗。寒邪在胸。則嘔不能食。皆太陽寒傷營之表證也。以無汗之傷寒。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太陽之經邪。失治而轉屬陽明。以陽明病法多汗。故反濈濈然汗出也。

陽明病。欲解時。從申至戌上。

此概言陽明病欲解之愈時也。陽明者。兩陽合明也。至真要大論。帝曰。願聞陰陽之有三也何謂。岐伯曰。氣有多少異用也。帝曰。陽明何謂也。曰。兩陽合明也。曰。厥陰何謂也。曰。兩陰交盡也。天元紀大論云。帝曰。何謂氣有多少。鬼臾區曰。陰陽之氣。各有多少。故曰。

三陰三陽也。以愚意測之。庖犧氏之作易也。陰陽各一太少耳。惟人身之經脈有三。故帝亦不知而有此問也。其所以謂之多少異用者。蓋以少為陰陽之初生。故謂之少。太為陰陽之盛極。故謂之多。少則其氣必盈。陰盈則陽必虧。陽盈則陰必虧。故其用異。太則其氣必虧。陰虧則陽必盈。

陽虧則陰必盈。故其用亦異也。是故陽明者。太少兩陽合明之盈氣。厥陰者。太少兩陰交盡之盈氣也。若以經脈言之。陰陽離合論云。少陰之上。名曰太陽。太陰之前。名曰陽明。厥陰之表。名曰少陽。蓋以三陽居三陰之上而在外。陽明又在二陽之間。居身之前。其太少之氣。

各有多少。至陽明兩陽併合而為盛陽。故曰陽明。又云。中則為陰。其衝在下。名曰太陰。太陰之後。名曰少陰。少陰之前。名曰厥陰。三陰居三陽之下而在內。厥陰又在二陰之中。居身之下。其太少之氣。亦各有多少。至厥陰兩陰交盡而為至陰。故曰厥陰。靈樞陰陽系日月篇云。

足之十二經。應十二月。合之於脈。則辰者三月。主左足之陽明。巳者四月。主右足之陽明。此兩陽合於前。以上半年為三陽之所屬。而陽明又居於太陽少陽之中。故曰兩陽合明也。又曰戌者九月。主右足之厥陰。亥者十月。主左足之厥陰。為兩陰之盡。以下半年為三陰之所屬。

而厥陰又居於太陰少陰之間。故曰兩陰交盡。而仲景以從申至戌為陽明之旺時者。是不以經脈言。而以陽氣之生旺言也。夫寅卯為陽氣初出而發生。故為少陽。巳午為陽氣盛長而暢達。故為太陽。至申酉而陰已長成。收氣雖至。正陽極之時。如初秋之收氣已至。而炎暑未除。

熱氣猶盛。此正太少兩陽之所歸。故胃雖六月之未土。而大腸又兼謂之陽明燥金也。至戌而為陰盛剝陽之時。一日之氣亦同。故其氣不能更旺於戌。故曰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