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溯源集》~ 卷之一 (2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24)

1. 汗下顛倒

本發汗而復下之,此為逆也。若先發汗,治不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為逆;若先下之,治不為逆。

此論證有表裡,法有汗下。若顛倒錯誤,則為治之逆也。逆之,則變生矣!夫邪氣在表,本當發汗而反下之,必有變逆之患,此為治之逆也。若先發其汗,則治不為逆;邪氣在裡,本當先下之而後他治,若反汗之,則必有變逆之患,故亦為治之逆。若先下之,則治不為逆矣。此治法之先後次第也。

太陽病,下之而不愈,因復發汗,以此表裡俱虛,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得里未和,然後下之。

治病雖有權變,汗下豈宜顛倒?此承上文言邪氣在表,當先以汗解,今反下之而不愈,因復發其汗。下之,則先虛其里;汗之,則又虛其表。以此一下一汗,而表裡俱虛矣。其人邪氣雖未內陷,而元氣已虛,即欲得汗而邪氣鬱滯於表,一時未得發越,因而致冒。冒者,蒙瞀昏眩,若以物覆冒之狀也。

其所以冒者,以邪氣欲出而未得故也。冒家得汗出,則邪氣得泄而自愈矣。其所以然者,以汗出表和故也。表氣既和之後,方審其里有未和,然後下之可耳。觀此,則知表邪在所必解。若夫下與不下,須察其里之和與不和,非汗後必當下也,況未汗之前,可先下之乎?此長沙示人以平常顯易之法,戒人勿顛倒錯誤也。

下之後,復發汗,必振寒脈微細。所以然者,以內外俱虛故也。

誤下之後,復發其汗,陽氣大虛,必振慄惡寒而脈見微細。其所以然者,以下之,則胃中之陽氣已虛;汗之,則表間之衛陽又損,致脈證皆見虛寒,故曰內外俱虛也。

下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乾薑附子湯主之。

上文言下後復發汗,必振寒而脈微細,知其為內外之陽氣皆虛矣。而此條之下後復汗,致晝日煩躁不眠,夜而安靜者,何也?蓋晝者,陽也;夜者,陰也。煩雖屬陽,而躁則陰盛迫陽之所致也。夫衛陽與營陰和協,則能安臥,陽虛而煩,陰盛而躁,故不得眠也。下而復汗,陽氣大虛,陽虛則陰盛。晝則陽氣用事,且衛氣行陽二十五度之時,陽氣雖虛,尚能與陰爭,故晝日煩躁不得眠。月令仲夏仲冬二至之候,陰陽偏勝則陰陽爭,即易所謂陰凝於陽必戰,為其嫌於無陽之義也。夜則陰氣獨治,陽微不能與爭,故安靜也。發熱惡寒嘔逆者,太陽之表證也;嘔而寒熱者,少陽之表邪也。太陽熱邪犯腑,則渴欲飲水;陽明熱邪入里,必渴欲飲水;至於邪在少陽,則或渴或不渴矣。不嘔不渴,則知病不在陽經矣。況無表證,身無大熱而脈見沉微,沉則陰寒在裡,微為陽氣大虛,故當以乾薑附子為溫經復陽之治也。

白話文:

汗下顛倒

本文討論汗法與下法(指瀉下)的順序。如果本該先發汗卻先瀉下,或者本該先瀉下卻先發汗,都屬於治療方法的錯誤,會導致病情變化。

邪氣在體表,應該先發汗,如果先瀉下,就會導致病情逆轉。邪氣在裡,應該先瀉下,再用其他方法治療,如果先發汗,也會導致病情逆轉。這說明治療方法的順序非常重要。

太陽病,瀉下後病情沒有好轉,又用發汗法,導致表裡俱虛,病人因此出現冒症(昏眩)。冒症的病人汗出後會自愈,因為汗出使表氣和順。里未和順之前,不能瀉下。

雖然治療疾病有權變之法,但汗法和下法絕對不能顛倒。文中提到,邪氣在表,應該先發汗,如果先瀉下又不見效,再發汗,就會導致表裡俱虛。此時邪氣雖然未入裡,但元氣已虛,想發汗卻又鬱滯於表,於是出現冒症。冒症是指病人昏眩,如同被東西蒙蓋住一樣。

冒症的原因是邪氣想要排出卻未能排出。冒症的病人出汗後,邪氣排出,就會自愈,因為汗出使表氣和順。表氣和順後,再觀察裡是否還未和順,然後再決定是否瀉下。由此可知,表邪必須先去除。至於瀉下與否,要觀察裡是否和順,不是汗出後就一定得瀉下,更何況在未發汗之前,怎能先瀉下呢?這是長沙醫家教導人們的簡單易懂的治療方法,告誡人們不要顛倒錯誤。

瀉下後再發汗,必然出現畏寒、脈微細的症狀,因為裡外都虛。

錯誤地先瀉下後再發汗,陽氣大虛,必然會畏寒、惡寒,脈象微細。因為瀉下傷了胃中陽氣,發汗又傷了表層的衛陽,導致脈症都表現出虛寒,所以說裡外俱虛。

瀉下後再發汗,白天煩躁不安、睡不著,晚上卻安靜,不嘔吐、不口渴,沒有表證,脈象沉微,沒有明顯發熱,用乾薑附子湯治療。

前面提到瀉下後再發汗,必然畏寒、脈微細,知道是裡外陽氣都虛。而這條記載瀉下後再發汗,白天煩躁不安、睡不著,晚上卻安靜,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白天屬陽,晚上屬陰。雖然煩躁屬於陽,但躁動是陰盛迫陽所致。衛陽與營陰協調,就能安睡。陽虛則煩躁,陰盛則躁動,所以睡不著。瀉下後再發汗,陽氣大虛,陽虛則陰盛。白天陽氣主事,衛氣運行至陽極盛的時候,陽氣雖然虛弱,但還能與陰爭抗,所以白天煩躁不安、睡不著。仲夏、仲冬二至時,陰陽偏勝,陰陽就會爭鬥,正如所謂「陰凝於陽必戰」,因為它害怕沒有陽氣。晚上陰氣獨盛,陽氣微弱,不能與陰爭抗,所以就安靜了。發熱、惡寒、嘔逆是太陽經的表證;嘔吐伴隨寒熱是少陽經的表邪;太陽經熱邪犯腑,會口渴;陽明經熱邪入裡,也會口渴;少陽經的邪氣,有時口渴,有時不口渴。不嘔吐、不口渴,說明病不在陽經。況且沒有表證,沒有明顯發熱,脈象沉微,沉則陰寒在裡,微則陽氣大虛,所以應該用乾薑附子湯溫經復陽。

乾薑附子湯方:

乾薑(一兩),附子(一枚,去皮生用)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頓服。(詳細的用法在注釋中)

大瀉下後再發汗,小便不利,這是津液耗損,不要治療,小便通暢後,必然自愈。

大瀉下後再發汗,沒有其他變證,但小便不利,是因為汗下兩法耗損了津液,而且陽虛,氣化失常。不要治療,以免利小便又耗損津液而導致病情變化,暫時等待下焦真氣漸漸恢復,津液迴流,氣化正常,小便通暢後,必然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