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溯源集》~ 卷之一 (2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23)

1. 中風誤汗

復熱者,邪氣也;汗者,精氣也。今汗出而輒復熱者,是邪勝也。不能食者,精無俾也。病而留者,其壽可立而傾也。

以經義揆之,此條之義,蓋以發熱汗自出之中風,而又誤發其汗,致令衛外之陽,與胃中之陽氣皆微,膈間之宗氣大虛,故虛陽浮動而脈乃數也。《素問·陰陽別論》云:

「凡陽有五,五五二十五陽。所謂陽者,胃脘之陽也。若胃脘之陽氣盛,則能消穀引食矣。」

然此數非胃中之熱氣盛而數也,乃誤汗之後,陽氣衰微,膈氣空虛,其外越之虛陽所致也。以其非胃脘之真陽,故為客熱。其所以不能消穀者,以胃中虛冷,非唯不能消穀,抑且不能容納,故吐也。

白話文:

中風後,如果身體反而發熱,那是邪氣還在作祟。汗是人體的精氣,現在出了汗反而發熱,表示邪氣更強盛了。不能進食,是精氣已經耗損。生病卻又這樣持續下去,壽命很快就會結束。從醫理來看,這段文字的意思是在講,因為中風而發熱,身體自己出汗,這時又誤用了發汗的方法,導致體表的陽氣和胃部的陽氣都衰弱,胸膈間的宗氣也嚴重虛弱,所以虛弱的陽氣浮動,脈搏才會變快。

《素問·陰陽別論》說,陽氣有五個層次,總共是二十五個陽。這裡說的陽,指的是胃脘的陽氣。如果胃脘的陽氣旺盛,就能消化食物,引導人進食。但這裡脈搏變快,並不是胃裡的熱氣旺盛造成的,而是因為誤用了發汗的方法後,陽氣衰弱,胸膈虛空,虛弱的陽氣往外散發所導致的。因為這不是胃脘真正的陽氣,所以是虛熱。之所以不能消化食物,是因為胃中虛寒,不僅不能消化,甚至連食物都容納不下,所以會嘔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