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潢

《傷寒溯源集》~ 卷之五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3)

1. 痓病證治第八

太陽病。發熱脈沉而細者。名曰痓。

謂之太陽病者。以邪由營衛而入。營衛皆太陽所屬。所見皆太陽經表證故也。然但曰發熱。而不敘諸證者。以總見於下文故也。邪在太陽。若中風之脈。則當浮緩。傷寒之脈。則當浮緊。此則同是太陽發熱之表症。而其脈與中風傷寒特異。反見沉細者。因邪不獨在太陽之表也。

大凡沉則在裡。沉則為寒。細則為虛。細則為寒。脈沉而細。當為寒邪在裡矣。而外猶發熱。邪氣尚在太陽之表。則表裡皆有風寒邪氣。浸淫於皮膚筋骨臟腑經絡之間。非若中風傷寒之邪。先表后里。以次傳變之可比。乃邪之甚而病之至者。故謂之痓。乃難治危惡之證也。所以金匱此條之下。

白話文:

解釋

  • **太陽病:**指病邪從表入裡,侵犯太陽經絡而引起的病症。
  • **發熱:**指患者體溫升高,出現發燒症狀。
  • **脈沉而細:**指患者的脈象沉於皮膚深處,且脈搏細弱,不易觸摸。
  • **痓:**指一種嚴重的太陽病症,由寒邪入侵而引起,且病邪深入體內,難以治療。

有為難治三字也。

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脈赤。獨頭面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痓病也。

上文有脈無證。此條有證無脈。合而觀之。痓病之脈證備矣。靈樞經脈篇云。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而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支者從腰中。下挾脊貫臀。循髀外。下合膕中貫踹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趾外側。

是動則病沖。頭目似脫。項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膕如結。踹如裂。是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此太陽經脈絡行度。及發病之見症也。此所謂身熱者。風寒在表也。足寒者。陰邪在下也。頸項強急。背反張者。太陽之經脈四行。自巔下項。挾背脊而行於兩旁。

白話文:

有為難治三字也。

意思是說,痓病(一種難治的疾病)可以用三個字來形容。

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脈赤。獨頭面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痓病也。

患病者,身體發熱,腳卻冰冷,脖子僵硬,畏寒,有時頭部發熱臉頰發紅,眼白發紅,單獨頭面搖晃,突然嘴巴閉合不能張開,背部反弓,這些症狀都是痓病。

上文有脈無證。此條有證無脈。合而觀之。痓病之脈證備矣。靈樞經脈篇雲。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而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支者從腰中。下挾脊貫臀。循髀外。下合膕中貫踹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趾外側。

上面的文字只是描述了痓病的脈象,而沒有描述病症。這段文字則是描述了痓病的症狀,但沒有描述脈象。將兩者結合起來看,痓病的脈象和病症就都齊備了。

《靈樞·經脈篇》說:足太陽經脈,起於眼角內側,向上額頭交會於頭頂,從頭頂進入連接大腦,再從頭頂分出向下經過脖子,沿著肩膀和背部,到達腰部,進入脊柱,連接腎臟,屬膀胱。它的一條分支從腰部向下,貼著脊柱貫穿臀部,沿著大腿外側,向下與膕窩處匯合,貫穿小腿內側,從外踝後方出來,沿著京骨(足跟骨),到達小腳趾外側。

是動則病沖。頭目似脫。項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膕如結。踹如裂。是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此太陽經脈絡行度。及發病之見症也。此所謂身熱者。風寒在表也。足寒者。陰邪在下也。頸項強急。背反張者。太陽之經經脈四行。自巔下項。挾背脊而行於兩旁。

因此,患者活動就會感到病症加重,頭昏眼花,像是要脫離身體,脖子感覺像被拔出來一樣,背部疼痛,腰部像斷掉一樣,大腿不能彎曲,膕窩像結塊一樣,小腿像裂開一樣,這就是踝厥。這是筋絡受病的表現。這是足太陽經脈的循行路線,以及它發病時出現的症狀。所謂身體發熱,是因為風寒表邪侵襲;腳部冰冷,是因為陰邪在下。脖子僵硬、背部反弓,都是因為足太陽經脈從頭頂向下經過脖子,貼著背脊兩側循行。

寒邪在經。諸寒收引。其性勁急。邪發則筋脈抽掣。故頸項強急。背如角弓之反張。所謂筋所生病也。惡寒者。寒邪在表。則當惡寒。在下焦。而陽氣虛衰。亦所當惡也。時頭熱面赤目脈赤者。頭為諸陽之會。陽邪獨盛於上。所以足寒於下也。時者。時或熱炎於上而作止有時也。

頭面為諸陽之所聚。乃元首也。不宜動搖。因風火扇動於上。故獨頭面動搖。卒然口噤而不言也。王太僕謂腎與胞脈內絕。則不能言。以胞脈繫於腎。腎脈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內氣阻絕。故不能言也。

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痓。

太陽病。發熱汗出。不惡寒者。名曰柔痓。

白話文:

當寒邪侵入經絡時,會收縮經脈,其性急劇,若寒邪發作,就會導致筋脈抽搐。因此,患者會出現頸項僵硬、背部弓起如角弓般反張的現象,這是筋脈受病的表現。怕冷的人,寒邪停留在體表,所以會怕冷。如果寒邪停留在下焦,而陽氣虛衰,也會出現怕冷的情況。有時患者頭部發熱,面紅目赤,脈象也呈現紅色,這是因為頭部是諸陽匯聚之處,陽邪獨盛於上,所以腳部才會感到寒冷。這種情況,有時會出現上半身發熱,而下半身則停止發熱。

頭面部是諸陽匯聚之處,是人體的元首,不宜晃動。如果風火之邪上犯,就會導致頭面部獨自晃動,甚至突然口不能言。王太僕認為,腎與胞脈內部斷絕,就會導致不能說話。因為胞脈與腎相連,腎脈上行穿過肝臟和膈肌,進入肺部,再沿著喉嚨,夾住舌根,若內氣阻絕,就會導致不能說話。

太陽病,發熱無汗,反而怕冷,稱為剛痓。

太陽病,發熱出汗,不畏寒冷,稱為柔痓。

上文但舉痓病之脈症。猶未分別其受病之源頭。以正其名而核其實也。此篇仲景雖無治法。然既有定名。自當循源溯流。因證施治也。夫痓病雖為中風傷寒之變體。然終不離乎中風傷寒之見證。故仍以風寒之見證分剛柔也。謂之剛者。寒本陰邪。以寒邪收引勁急。故頸項強急背反張也。

謂之柔者。風本陽邪。以風邪性緩。雖頸項亦強。而筋骨稍覺弛軟。汗出不惡汗。則異於剛痓也。然六經論中。以發熱無汗為傷寒。發熱汗出為中風。此麻黃桂枝之定法也。而此篇以發熱無汗為剛痓。發熱汗出為柔痓何也。其痓病之異於中風傷寒者。在反惡寒與不惡寒之兩句耳。

白話文:

上文只談論了痓病的脈症,卻沒有區分患者發病的根源,只是給疾病冠上一個名稱,並沒有深入探討其本質。這篇仲景的著作雖然沒有記載治療方法,但是既然已經確定了疾病的名稱,就應該追根溯源,根據病症進行治療。

痓病雖然是中風傷寒的變體,但終究脫離不了中風傷寒的表現,因此仍然可以根據風寒的表現分為剛痓和柔痓。所謂剛痓,寒邪本屬陰邪,寒邪會收引身體,導致勁急,所以頸項僵硬,背部反弓。

所謂柔痓,風邪本屬陽邪,風邪的性質比較緩和,雖然頸項也會僵硬,但筋骨會稍微感覺鬆軟,而且出汗,並且不厭惡出汗,這與剛痓就有所不同。

然而,六經論中,以發熱不汗為傷寒,發熱出汗為中風,這是麻黃、桂枝治療的固定法則。而這篇著作卻以發熱不汗為剛痓,發熱出汗為柔痓,這是為什麼呢?痓病與中風傷寒的不同之處,就在於「反惡寒」和「不惡寒」這兩個症狀。

蓋中風傷寒。邪皆在表。無有不惡風惡寒者。如太陽上篇云。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此中風而惡風也。又曰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此中風而惡寒。亦惡風也。太陽中篇云。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

必惡寒體痛。此傷寒而惡寒也。又云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惡風無汗而喘者。此傷寒惡風也。此以發熱無汗之痓病。是傷寒之變也。發熱無汗。本應惡寒。而曰反惡寒。反者。不當惡之詞也。然而非也。以時頭熱面赤目脈皆赤之見證。似乎熱甚。而仍身熱足寒。頸項強急而惡寒。

白話文:

中風和傷寒這兩種病,都是由外邪入侵引起的,邪氣都停留在體表,所以患者都會出現怕風怕冷的症狀。

就像《傷寒論》太陽上篇中所說:太陽病患者,發熱、出汗、怕風,脈象緩慢,這種情況稱為中風。這就是中風的怕風症狀。

書中還說,太陽中風,陽氣浮在表面而陰氣虛弱。陽氣浮則發熱,陰氣虛則出汗。患者會瑟瑟發抖地怕冷,也怕風吹。這就是中風引起的怕冷和怕風。

《傷寒論》太陽中篇中也提到,太陽病患者,無論是已經發熱還是還沒發熱,都會出現怕冷、全身疼痛的症狀。這就是傷寒引起的怕冷。

書中還說,太陽病患者,頭痛、發熱、全身疼痛、腰痛、怕風,沒有汗出卻喘不過氣,這就是傷寒引起的怕風。

這種發熱無汗的症狀,是傷寒的變證。發熱無汗本應該怕冷,但卻出現了反怕冷,這裡的「反」是指不應該怕冷卻反而怕冷。

雖然看似不合理,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因為患者頭部發熱、面部發紅、眼睛血絲明顯、脈象也都是紅色的,看起來像是熱盛的表現。但實際上,患者身體還是發熱,而腳卻是冰冷的。而且,患者頸部僵硬,也怕冷。

故曰反也。反者。甚之之詞。言寒邪太盛。因虛陽上走。而時常頭熱面赤目脈盡赤。究是表裡皆寒甚。故足寒頸項強急而惡寒。口噤而背如角弓之反張。寒邪已經在裡。而表猶惡寒。故曰反也。寒性勁急。故稱剛痓。其發熱汗出之痓病。乃中風之變也。亦本惡寒而曰不惡寒者。

已屬陽明。然陽明無項強諸症。故仍在太陽而為痓病也。既不惡寒。則知陽邪已經自表達里。所以不惡寒。而但有頸項強急等症。較之剛痓稍緩。故稱柔痓耳。

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痓。

前所論痓病。皆中風傷寒深入之邪。浸淫於經絡臟腑筋骨肌肉之間。乃自然感受之證也。此因邪在太陽。本非痓病。因發汗太多。使衛陽敗泄。而真陽亡矣。亡陽則陰寒獨治。生氣通天論云。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陽氣衰微。不能噓養其筋骨。故筋脈勁急而成痓。所以太陽篇云。

白話文:

因此說反也。反,是加重的意思。意思是寒邪過於旺盛,導致虛陽上浮,常常頭熱面紅眼睛血脈都紅。其實裡表都非常寒冷,所以腳寒、頸項僵硬發緊、怕冷,嘴巴緊閉、背部像角弓一樣反張。寒邪已經深入到裡頭了,表面卻仍然怕冷,因此叫做反也。寒性剛猛急迫,所以稱為剛痓。發熱出汗的痓病,是中風的變化,也本應怕冷卻說不惡寒。

已經屬於陽明經了,但陽明經沒有頸項僵硬等症狀,所以還在太陽經,屬於痓病。既不惡寒,就知道陽邪已經從表面轉入裡頭了,所以不惡寒,而只有頸項僵硬發緊等症狀,比剛痓稍微緩和,所以稱為柔痓。

太陽病,出汗太多,因此導致痓。

之前所講的痓病,都是中風傷寒深入的邪氣,浸潤在經絡臟腑筋骨肌肉之間,是自然感受的病症。這屬於邪氣在太陽經,本不是痓病,因為出汗太多,導致衛陽耗泄,真陽也消失了。陽氣消失,陰寒就會獨占主導地位。《生氣通天論》說:陽氣,精氣充足則滋養精神,溫和則滋養筋脈。陽氣衰微,不能滋養筋骨,所以筋脈僵硬發緊而形成痓。所以《太陽篇》說:

太陽病。醫發汗。遂漏不止。四肢拘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痓之見症。雖又甚焉。然亦理之相似者也。

辨誤,成注云。千金云。太陽中風。重感寒濕則變痓。太陽病。發熱無汗為表實。則不當惡寒。今反惡寒。則為太陽中風。重感於寒為痓病也。此說殊誤。發熱無汗為表實。是寒邪實於表。故皮膚閉而為熱。麻黃證也。正當惡寒。如何反云不當惡寒。此一誤也。仲景以發熱無汗惡寒為剛痓。

是明言剛痓為傷寒之變症。當從麻黃湯一例求之。隨證增減可也。如頸項強急。口噤。背反張。皆麻黃症也。以頸屬陽明。故金匱云。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衝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痓。葛根湯主之。此即太陽陽明篇所謂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無汗惡風者。葛根湯主之之義也。

白話文:

太陽病,醫生用發汗法治療,結果汗液不斷流出,四肢僵硬、難以彎曲伸展,這時可以用桂枝加附子湯治療。痓病的症狀雖然比太陽病更嚴重,但其道理卻是相似的。

辨誤

《千金方》中說,太陽中風,再受寒濕侵襲就會轉變成痓病。太陽病發熱無汗,屬於表實證,不應該怕冷。現在反而怕冷,就是太陽中風,再次受寒導致痓病。這種說法完全錯誤。發熱無汗是表實證,說明寒邪實於表,因此皮膚閉塞而發熱,這是麻黃證。應該怕冷,怎麼能說不應該怕冷呢?這是第一個錯誤。仲景把發熱無汗又怕冷的症狀稱為剛痓。

這說明剛痓是傷寒的變證,應該按照麻黃湯的方例來治療,根據症狀增減藥物即可。比如頸項僵硬、口緊閉、背部反弓,都是麻黃證。由於頸部屬於陽明經,所以《金匱要略》中說,太陽病,無汗而小便減少,氣往上衝胸,口緊閉不能說話,將要發展成剛痓,可以用葛根湯治療。這就是《太陽陽明篇》中所說的太陽病,項背僵硬、發熱無汗又怕風,可以用葛根湯治療的道理。

註解

  • 太陽病:指外感風寒引起的疾病,以發熱、惡寒、無汗等症狀為特徵。
  • 痓病:指太陽病發展為更嚴重的狀態,症狀包括怕冷、發熱、頭痛、嘔吐等。
  • 表實證:指寒邪束表,導致皮膚閉塞而發熱。
  • 麻黃湯:治療風寒表實證的常用方劑。
  • 葛根湯:治療太陽病、項背強等症狀的常用方劑。
  • 《千金方》:唐代孫思邈所著的醫學著作。
  • 《金匱要略》:漢代張仲景所著的醫學著作。

設足寒時頭熱面赤等症。皆寒邪太盛。虛陽上泛之症。麻黃附子細辛湯亦可用也。以此義推之。純是寒邪。並無太陽中風。又重感於寒之說。此再誤也。又以發熱汗出不惡寒為柔痓。此又明言柔痓為中風之變症。其症當從桂枝例中求之。隨症加減可也。如發熱汗出。桂枝症也。

以不惡寒已屬陽明。故金匱云。太陽病。其證備。身體強。𠘧𠘧然。脈反沉遲。此為痓。栝蔞桂枝湯主之。此即陽明篇中所謂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之義也。至於金匱所謂痓為病。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齘齒。可與承氣湯者。乃已入陽明之治也。

白話文:

如果出現腳冷、頭熱、臉紅等症狀,都是寒邪太盛,虛陽上浮的表現。可以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依此道理推斷,純粹是寒邪作祟,並非太陽中風,更不是再次感受寒邪。這兩種說法都是錯誤的。

還有人說發熱、出汗、不惡寒是柔痓,這就明明白白地說明柔痓是中風的變化症狀。這種症狀應該在桂枝的範疇中尋找治療方案,根據具體症狀加減藥物即可。例如發熱、出汗,就是桂枝的症狀。

因為不惡寒已經屬於陽明經的表現,所以《金匱要略》說:太陽病,症狀齊備,身體強壯,發熱,脈象反倒沉而遲,這就是痓,可以用栝蔞桂枝湯治療。這就和陽明篇中所說的太陽病,項背強直,發熱,反覆出汗、惡風,可以用桂枝加葛根湯治療是一樣的道理。至於《金匱要略》中所說的痓病,胸部滿悶,口緊閉,臥牀不安,腳抽筋,必定會磨牙,可以用承氣湯治療,這已經屬於陽明經的治療範疇了。

傷寒論中。立法雖嚴。而理無不貫。但於六經條例中。分明其經絡條貫。別識其表裡陰陽。則其證其治。進退出入。無往而非可由之路矣。易大傳所謂往來不窮謂之通。仲景之學。其斯之謂歟。

白話文:

《傷寒論》中的法律雖然嚴格,但是道理都貫穿其中。只要在六個經絡條例中明確它們的脈絡貫通,並分別識別出它們的內外陰陽,則它的病症和治療方法,進出退留,沒有不是可以通行的道路了。這就是所謂的往來無窮叫做“通”。張仲景的學習方法就是這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