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溯源集》~ 附錄 (12)

回本書目錄

附錄 (12)

1. 長沙無朱雀湯說

或問:「漢張仲景立傷寒論,其中有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以治風寒暑濕之邪。東有青龍湯,西有白虎湯,更有北方之真武湯。中央雖無勾陳之名,而有建中、理中之治。獨無南方朱雀湯者,何也?意者南方屬火,太熱而不可用歟?抑是方時遺失而未之有歟?」

曰:「非也。張仲景乃漢建安時人,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始受術於同郡張伯祖,蓋儒而通於醫者也。晉玄晏先生皇甫謐序甲乙經云:『伊尹以元聖之才,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漢張仲景論廣湯液而為傷寒論。』學貫天人,理窮精奧;凡陰陽消息、變化屈伸,靡所不通。其所著之論,但默具其理於六經證治之中,而不顯言其故者,蓋以陰陽理數奧妙難知,恐天下後世賢愚不等,不能盡通其理故耳。此正顯仁藏用之妙,非秘密而不宣也。後之讀之者,又誰得其皮與其骨哉?今以子之問,請試論之。

夫青龍者,東方之神,屬木而主疏泄;猶天地之陽氣鬱伏,至春木行令,則陽氣上騰而為風;陽氣鼓動,雷雨滿盈,而鬱結之氣得伸矣。白虎者,西方之神,屬金而主清肅;天地之暑熱鬱蒸,至秋金行令,則天氣下降,涼風薦爽,玉露沛零,而鬱熱之邪解矣。真武者,北方之神,屬水與火,故玄武之中,螣蛇附焉,即坎卦一陽居於二陰之象也。坎本坤體,以坤體之中,乾陽居焉,所以專主閉藏其陽氣於寒水之中,而為龍蛇之蟄,故曰:『潛龍勿用。』若夫失精泄汗,陽氣外泄,真火虛衰,無根失守,亢害上炎,下焦虛冷,厥逆瞤惕,故以真武湯救之,導使歸源,令龍火潛淵,然後波恬浪息。是北方治水之中,已具南方治火之法,不必朱雀湯也。

然朱雀者,南方之神,丙丁離火是也,乃後天之火,非前坎中之火也。然朱雀之用,能瀉後天、能補先天,可寒可熱;所以能瀉能補,隨其所在,故不可有定名也。如論中之大黃黃連瀉心湯、竹葉石膏湯、越婢一湯、葛根黃連黃芩湯、茵陳蒿湯、梔子柏皮湯、大小調胃承氣等湯,皆瀉後天實火之劑也;而無朱雀之稱者,蓋有深意存焉。

是故風寒暑濕燥火者,天之六氣也;水火木金土者,地之五行也。故易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所以日月星辰為天之四象而分陰陽;水火土石為地之四象而分剛柔。陰陽無形;而日月星則無形中之有形者也;至辰則終無形也。剛柔有體;而水土石則成形中之有質者也;至於火則有形而無質矣。是以邵子皇極經世云:『天辰不見,地火常潛。』彼蒼蒼者辰,初未嘗有十二辰之分界也;不過推步家指畫其經界耳,與九州之分野無異也。即使大地原無界畔,亦無過積,算家分其畎畝阡陌耳,與天辰之分為十二無異也。至於火之一象,用之則有,舍之則無;用時雖見其形,而實無體;滅之則形體全無矣。既無定形,又無實證,故不可有朱雀湯也。所以地理家五行皆有巒頭星體,而火星終不結穴,至理然也。夫火之為物,無處無之;或寓諸金石、或取諸鑽燧、或藏諸冰土,皎日之中,得之陽燧。」

白話文:

長沙無朱雀湯說

有人問到漢代張仲景所著《傷寒論》,其中有三百九十七種治療方法,一百一十三個藥方,用以治療風寒暑濕等邪氣。書中提到東方有青龍湯,西方有白虎湯,北方有真武湯,中央雖無勾陳湯的名稱,卻有建中理中湯等藥方。唯獨沒有南方的朱雀湯,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南方屬火,太熱而不能使用藥方嗎?還是因為編寫藥方時遺失了,所以沒有記載呢?

答案是否定的。張仲景是漢代建安年間的人,曾擔任長沙太守,師從同郡的張伯祖學習醫術。張伯祖是一位既懂儒學又精通醫術的人。晉代玄晏先生皇甫謐在《甲乙經》的序文中提到,伊尹憑藉其卓越的才能,參考《神農本草經》編寫湯液方劑。漢代張仲景則進一步發展湯液方劑,撰寫了《傷寒論》,其醫學造詣高深,對陰陽變化的道理理解透徹。他所著的《傷寒論》只是將其道理默默地體現在六經辨證論治之中,並沒有明確地解釋原因。這是因為陰陽的道理深奧難懂,擔心天下後世的人才智各有不同,無法完全理解其道理。這正是深藏不露的智慧,並非刻意隱瞞不公開。後世的讀者,又有誰能真正理解其精髓呢?

現在根據你的提問,我來試著論述一下。青龍是東方之神,屬木,主疏泄。就像天地間的陽氣鬱結,到了春天木氣當令,陽氣上升而為風,陽氣鼓動,雷雨充沛,鬱結之氣得以舒展。白虎是西方之神,屬金,主肅殺。天地間的暑熱鬱蒸,到了秋天金氣當令,天氣下降,涼風習習,秋露降下,暑熱之邪氣就消散了。真武是北方之神,屬水和火,所以玄武之中有螣蛇,這也是坎卦一陽居於二陰之象。坎卦本是坤卦的體,坤卦之中有乾陽,所以真武湯專門治療閉藏陽氣於寒水之中,如同龍蛇蟄伏一樣,正如「潛龍勿用」所言。如果出現遺精、盜汗、陽氣外泄、真火虛衰、陽氣不足、亢陽上炎、下焦虛寒、厥逆等症狀,就用真武湯來救治,引導陽氣歸元,使龍火潛藏,然後才能風平浪靜。所以在北方治水的藥方中,已經包含了南方治火的道理,所以不需要朱雀湯。

然而,朱雀是南方之神,丙丁離火是也,乃是後天之火,而非坎卦中的先天之火。朱雀的運用,可以瀉後天之火,也可以補先天之火,寒熱皆可,所以既能瀉又能補,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因此不能有一個固定的名稱。例如《傷寒論》中的大黃黃連瀉心湯、竹葉石膏湯、越婢湯、葛根黃連黃芩湯、茵陳蒿湯、梔子柏皮湯、大小承氣湯等等,都是瀉後天實火之劑,卻沒有用朱雀來命名,其中必有深意。

所以,風寒暑濕燥火是天的六氣,水火木金土是地的五行。六氣無形,五行有形。所以《易經》說:「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日月星辰是天的四象,分陰陽;水火土石是地的四象,分剛柔。陰陽無形,日月星辰是無形中的有形之物;至於辰(時辰)則完全無形。剛柔有體,水土石是有形中的有質之物。至於火,是有形而無質的。因此邵雍在《皇極經世書》中說:「天辰不見,地火常潛。」廣闊的天空,最初並沒有十二辰的界限,只是歷算家劃分出它的界限,這與九州分野沒有區別。即使大地原本沒有界限,也沒有過剩,只是算家劃分出田畝阡陌,這與天辰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沒有什麼不同。

至於火這一象,使用時則存在,不用時則不存在。使用時雖然能看見它的形狀,但實際上沒有實體,滅掉它之後,形體就完全消失了。既沒有固定的形狀,也沒有實體的證據,所以沒有朱雀湯。因此,地理學家認為五行都有巒頭星體,而火星卻從來不結穴,這也是至理。火的特性是無處不在的,它可以存在於金石之中,可以從鑽木取火中獲得,可以隱藏在冰土之中,在陽光之中,可以用陽燧取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