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溯源集》~ 附錄 (6)
附錄 (6)
1. 動氣臆說
發汗則頭眩汗不止。筋惕肉瞤。愚謂此亦邪氣在裡。而不必攻表。故汗之則徒傷衛氣。真陽敗亡。而頭為之虛眩。衛氣不密。而汗出不止矣。且無陽氣以柔養其筋脈。則陰寒遍體。而筋惕肉瞤也。當擬以振振欲擗地。及誤服大青龍法酌治可耳。又云。動氣在上。不可發汗。發汗則氣上衝。
正在心端。蓋臍上雖屬天氣而為陽分。然其動氣已見。邪已入腑。豈宜誤汗。汗之則陽氣大虧。下焦之陰氣逆上而衝心矣。恐不可作上篇其氣上衝之治。當如欲作奔豚之法。而或益之以溫經之藥為宜。又云動氣在下。不可發汗。發汗則無汗。心中太煩。骨節苦疼。目眩惡寒。
食則反吐。谷不得前。愚謂動氣既在臍下。邪氣不惟在裡。已入陰矣。萬無發汗之理。凡汗之出也。必藉陽氣鼓動。然後陰液外泄。邪既在陰。無陽氣以蒸動津液。故發汗則無汗也。心中煩而目暈。虛陽上奔也。骨節疼而惡寒。陽氣虛而陰寒盛也。食則反吐而不納穀者。胃中虛冷也。
此皆誤汗亡陽之變也。其不可下條中。又有動氣在右。不可下。下之則津液內竭。咽燥鼻乾。頭眩心悸也。既無舌苔黃黑。又非胃脘繞臍硬痛。自無可下之理。果屬虛邪而妄下之。自然胃中之津液內竭。虛火上炎。而咽燥鼻乾頭眩心悸也。又云。動氣在左。不可下。下之則腹內拘急。
食不下。動氣更劇。雖有身熱。臥則欲蜷。若動氣在左。皆屬少陽厥陰本無實邪。下之則胃中陽氣傷敗。寒在中焦。所以腹內拘急。食不能下。而動氣更劇也。此時雖有虛陽浮散於外而身熱。其臥則如少陰之狀而欲蜷臥矣。動氣在上。不可下。下之則掌握熱煩。身上浮冷。熱汗自泄。
欲得水自灌。若動氣在上。則近於胃。如舌苔黃厚。胃脘繞臍硬痛而下之可也。倘胃中空虛而下之。四肢為諸陽之本。而實稟氣於胃。所以脾主四肢。誤下則胃陽傷敗。故虛陽暴厥。而掌握中熱煩也。四肢雖熱厥。而身上反浮冷矣。孤陽欲絕。而熱汗自泄。欲得冷水自灌洗也。
此所謂真寒假熱。陽虛暴脫之變。人但知誤汗可以亡陽。而不知誤下之亡陽尤甚也。又云。動氣在下。不可下。下之則腹脹滿。卒起頭眩。食則下清穀。心下痞也。動氣既在臍下。已屬三陰部分。又誤下之。則胃陽大損。脾臟虛寒。故腹脹滿。元氣虛甚。卒起而頭眩眼花也。
凡三陰下利清穀。皆以四逆湯主治。此因誤下大傷陽氣所致。然虛痞條中。仲景原云。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此八條。乃動氣誤汗誤下之變症。未知果出之前哲。或叔和之臆見。今姑從其說而強解之。未知然否也。至於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
微反在上。澀反在下等語。其究歸於陽氣不足。厥而且寒。為陰經誤汗之變。何不直言濡弱微澀之陰脈。而多此四個反字。更多在關在巔。在上在下等隱怪之語。且巔字之義。殊屬難解。不知以頭之巔頂為巔為上乎。抑以脈之上候為巔乎。或以寸口為巔為上乎。此種秘語。豈可作訓後之詞。
白話文:
動氣臆說
如果發汗,會導致頭暈而且汗流不止,還會出現肌肉跳動的情況。我認為這是邪氣在體內,不一定需要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如果發汗,只會損耗身體的衛氣,導致陽氣衰敗,造成頭暈。衛氣不夠緊密,汗就會不停地流。而且沒有陽氣來溫養筋脈,陰寒就會遍佈全身,導致肌肉跳動。這種情況應該考慮用身體顫抖、想趴倒在地上的情況來治療,或者可以考慮用誤服大青龍湯後的方法來酌情治療。
另外,書中說,如果動氣在身體上方,不可以用發汗的方式治療,發汗會導致氣向上衝。氣的衝動會發生在心臟附近。雖然肚臍上方屬於陽氣分佈的區域,但如果動氣已經顯現,代表邪氣已經進入臟腑,不適合用發汗來治療。發汗會導致陽氣大虧,下焦的陰氣會逆行向上衝擊心臟。這種情況不能按照之前描述的氣向上衝的方法治療,應該像治療奔豚病那樣,或者再配合一些溫經的藥物來治療。
還有,如果動氣在身體下方,不可以用發汗的方式治療。發汗會導致不出汗,心中煩躁不安,骨頭關節疼痛,頭暈怕冷,吃東西會嘔吐,無法消化食物。我認為,動氣既然在肚臍下方,邪氣不僅在體內,而且已經進入陰分。絕對不能用發汗來治療。汗的排出是藉助陽氣的推動,才能使體內的水液外泄。如果邪氣在陰分,沒有陽氣來蒸發體液,所以發汗就不會出汗。心中煩躁、頭暈,是因為虛陽向上奔湧。骨頭關節疼痛、怕冷,是因為陽氣虛弱、陰寒旺盛。吃東西會嘔吐,無法消化,是因為胃中虛冷。
這些都是因為誤用發汗導致陽氣衰亡的表現。
書中還說,如果動氣在身體右側,不可以用攻下的方法治療。如果攻下,會導致身體津液枯竭,咽喉乾燥,鼻子乾燥,頭暈心悸。既然沒有舌苔發黃發黑的情況,又不是胃部周圍、肚臍附近硬痛的情況,自然沒有用攻下法治療的道理。如果屬於虛邪而妄用攻下法,自然會導致胃中的津液枯竭,虛火向上炎,引起咽喉乾燥、鼻子乾燥、頭暈心悸等症狀。
另外,書中說,如果動氣在身體左側,不可以用攻下法治療,如果攻下,會導致腹部拘急,吃不下東西,動氣的情況更加嚴重。雖然身體發熱,但睡覺時卻想蜷縮身體。如果動氣在左側,都屬於少陽和厥陰的問題,本來就沒有實質性的邪氣。攻下會導致胃中的陽氣損傷,寒氣停留在中焦,所以會腹部拘急,吃不下東西,動氣的情況更加嚴重。這個時候雖然有虛陽浮散在體外導致身體發熱,但睡覺時卻像少陰病那樣想蜷縮著身體。
動氣如果在身體上方,不可以用攻下法治療,如果攻下,會導致手掌發熱煩躁,身體卻發冷,熱汗自己流出,想喝水來澆灌身體。如果動氣在上方,接近胃部,如果有舌苔發黃厚膩,胃部周圍、肚臍附近硬痛的情況,就可以用攻下法治療。如果胃中空虛而用攻下法,四肢是陽氣的根本,而且從胃中獲得能量,所以脾主四肢。誤用攻下法會導致胃陽損傷,虛陽突然暴發,導致手掌發熱煩躁。雖然四肢發熱,但身體卻反而發冷。這是陽氣即將耗盡的表現,熱汗會自己流出,想用冷水來沖洗身體。
這就是所謂的真寒假熱,陽虛暴脫的變化。人們只知道誤用發汗會導致陽氣衰亡,卻不知道誤用攻下法導致陽氣衰亡的情況更加嚴重。
書中還說,如果動氣在身體下方,不可以用攻下法治療。如果攻下,會導致腹部脹滿,突然頭暈,吃東西會拉出未消化的食物,心下痞滿。動氣既然在肚臍下方,已經屬於三陰的範圍,如果再誤用攻下法,會導致胃陽大傷,脾臟虛寒,所以會腹部脹滿。元氣非常虛弱,突然站起來會頭暈眼花。
凡是三陰經出現腹瀉、排出未消化食物的情況,都應該用四逆湯來治療。這是因為誤用攻下法而導致陽氣大傷的緣故。另外在虛痞病症的條文中,仲景原本就說過,這不是因為有熱結,而是因為胃中虛弱,客氣向上逆行,所以才會出現痞滿。
以上這八條,都是關於動氣誤用發汗或攻下法所導致的病變。不知道這些是古代醫家的見解,還是王叔和個人的想法。現在姑且按照書中的說法來勉強解釋一下,不知道是否正確。
至於書中說的脈象濡而弱,弱脈反而出現在關部,濡脈反而出現在寸脈的上部,微脈反而出現在寸口,澀脈反而出現在尺部等等說法,最終都是歸結於陽氣不足、虛弱而且寒冷,屬於陰經誤用發汗所導致的病變。為什麼不直接說是濡脈、弱脈、微脈、澀脈這些陰虛的脈象,而要加上這麼多「反」字,還加上在關部、在上部、在下部等隱晦奇怪的詞語?而且「巔」字的意思非常難以理解,不知道是指頭的頂部,還是指脈搏的上部,還是指寸口的地方?這些隱秘的說法,怎麼可以作為後世學習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