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溯源集》~ 附錄 (5)
附錄 (5)
1. 動氣臆說
動氣一證。皆見於臍之上下左右。故謂之臍間動氣。但仲景六經證治中。全不吐露半字。而獨於叔和諸可與不可中見之。何也。想仲景氏本無此名。自叔和始創立其說耳。所謂動氣者。即仲景所謂心下悸。臍下悸臍旁悸是也。心下臍下。即臍上臍下也。臍旁。即臍之左右也。
悸者。築築然跳動也。想叔和因之改名立義。則動氣二字。較之悸字似覺顯明易曉。然所嫌者。但有禁汗禁下。及誤汗誤下之變。而不明言其故。並不立治法。使後人臨症束手。既不能闡明仲景之意。反沉埋仲景之法於幽暗之中。令後之學者。毫無罅縫可尋。是所謂非惟無益而又害之也。
其可謂之立法善後乎。愚竊論之。仲景論中。如小建中湯心中悸而煩之治也。炙甘草湯脈結代而心動悸之治也。桂枝甘草湯發汗過多。叉手冒心而悸之治也。真武湯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發熱心下悸之治也。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發汗後。欲作奔豚。臍下悸之治也。凡此諸悸。
皆太陽誤治之虛邪所致也。更有太陽病而小便利者。以里無熱邪故也。胃無熱邪而飲水過多。致水停心下而悸也。少陽一經。有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已屬少陽而不可發汗矣。若發其汗。則邪氣入胃而譫語。此因胃不和則煩而悸。此誤汗之悸也。少陽中風。兩耳無聞。目赤胸滿而煩。
在少陽已禁吐下。若吐下之。則悸而驚矣。此誤吐誤下之悸也。至於三陰。皆陰盛陽虛之悸。惟陽明一經。皆實熱之症。故獨無悸病。是以知動氣一證。皆屬虛邪。難於汗下。況初症當汗之時。本絕無動氣者。病至動氣。為日已多。邪已在裡。寧可更發其汗乎。惟舌苔黃黑乾厚。
胃脘至腹。按之尚痛者。雖在動氣之時。猶有可下之症。然動之甚。而邪結膠固。形體瘦脫。元氣虛竭者。亦為不治。若症不犯劇而可治者。雖至愈後。飲食漸增。形體漸復。尚有動氣未除者。可見臍為人之命蒂。臍中一穴。名曰神闕。上則水分建里三脘諸穴。為後天脾胃之所居。
飲食變化之關隘。下則陰交石門關元氣海等穴。為先天真陽之所藏。升降呼吸之根源。左右則天樞二穴也。至真要大論云。身半以上。其氣三矣。天之分也。天氣主之。身半以下。其氣三矣。地之分也。地氣主之。以名命氣。以氣命處。身半所謂天樞也。上勝而下病者。以地名之。
下勝而上病者。以天名之。此皆所以辨天地陰陽勝復之氣。以及六氣屈復報氣者也。觀此。則臍之關係非細。其可令邪氣犯之。使臟氣受傷。致升降流行之氣。窒礙阻塞而至築築然跳動乎。然雖非輕症。而亦非不治之症。惟隨證之輕重以為輕重而已。如叔和諸可與不可中。其不可汗條下。
有動氣在右。不可發汗。發汗則衄而渴。心苦煩飲即吐水。愚謂病至動氣。為日不少。已屬虛邪在裡。寧有發汗之理。所以發汗則虛陽上厥。故衄而且渴。心苦煩矣。而不知汗後亡陽。則胃陽虛損。中氣已寒。飲即吐水矣。當擬以水入即吐之治可也。又云。動氣在左。不可發汗。
白話文:
動氣臆說
「動氣」這一症狀,皆出現在肚臍上下左右,故稱之為「臍間動氣」。然而,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六經辨證論治中,卻完全沒有提及,只在《金匱要略》的「諸可與不可」篇中出現。這是為什麼呢?我想,仲景先生原本並沒有這個名稱,「動氣」之說是由王叔和首先提出的。所謂「動氣」,就是仲景所說的「心下悸」、「臍下悸」、「臍旁悸」。心下、臍下,就是肚臍的上方和下方;臍旁,就是肚臍的左右兩側。
「悸」指的是一種怦怦跳動的感覺。王叔和根據這個症狀改名立義,用「動氣」二字,似乎比「悸」字更明確易懂。然而,其不足之處在於,只提到禁汗禁下,以及誤汗誤下所造成的後果,卻沒有說明原因,也沒有確立治療方法,使後人臨症束手無策。既不能闡明仲景的本意,反而將仲景的治療方法埋沒於黑暗之中,令後世學習者無從查考,這無異於不僅無益反而有害。
這樣的治法能說是完善的嗎?我私下揣測,仲景論述中,例如小建中湯治療「心中悸而煩」;炙甘草湯治療「脈結代而心動悸」;桂枝甘草湯治療發汗過多,「叉手冒心而悸」;真武湯治療「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發熱心下悸」;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治療發汗後「欲作奔豚,臍下悸」。這些悸動,
都是太陽經誤治導致虛邪入侵所致。還有一些太陽病患者小便稍利,是因為裡頭沒有熱邪;胃中沒有熱邪,卻飲水過多,導致水停積於心下而悸動;少陽經的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已經屬於少陽證,不可再發汗,如果發汗,邪氣就會入侵胃部而神志不清,這是因為胃不和則煩躁而悸動,這是誤汗導致的悸動;少陽中風,兩耳失聰,目赤胸悶煩躁,
在少陽階段已經禁止吐下,如果吐下,就會悸動驚恐,這是誤吐誤下導致的悸動;至於三陰經,都是陰盛陽虛導致的悸動;唯獨陽明經,都是實熱證,所以沒有悸動的病症。由此可知,「動氣」這一症狀,都屬於虛邪,不易發汗或下瀉。況且,初期病症應當發汗時,根本沒有「動氣」的現象,等到出現「動氣」,病情已經持續多日,邪氣已深入內裡,難道還能再發汗嗎?只有舌苔黃黑乾燥厚膩,
胃脘到腹部按壓尚感疼痛,即使是在「動氣」的時候,仍然可以考慮下瀉治療。但如果病情嚴重,邪氣凝結,形體消瘦,元氣虛竭,那就無藥可治了。如果病情不嚴重,是可以治療的,即使痊癒後,飲食逐漸增加,形體逐漸恢復,仍然有「動氣」未除的情況,這說明肚臍是人體的命蒂,肚臍中間的穴位稱為「神闕穴」,上方連接著水分、建里、三脘等穴位,是後天脾胃的所在,
飲食變化的關隘;下方連接著陰交、石門、關元、氣海等穴位,是先天真陽的藏匿之處,升降呼吸的根本;左右兩側是天樞穴。在《至真要大論》中說:「身體以上半部,其氣有三,是天的分佈,天氣主之;身體以下半部,其氣有三,是地的分佈,地氣主之。」以名稱氣,以氣名處,身體的中央是天樞穴,上盛而下虛者,以地名之;下盛而上虛者,以天名之。
這些都是用來辨別天地陰陽盛衰之氣,以及六氣的盛衰變化。由此可見,肚臍的關係非同小可,邪氣侵犯肚臍,使臟腑受損,導致升降之氣阻塞不通,才會出現怦怦跳動的症狀。雖然這不是輕症,但也並非不治之症,只要根據症狀的輕重來判斷治療的輕重就可以了。就像《金匱要略》的「諸可與不可」篇中,關於不可發汗的條目中,
有「動氣在右,不可發汗,發汗則衄血而且口渴,心中煩悶,飲水即吐」。我認為,病情發展到「動氣」階段,已經持續相當長的時間,屬於虛邪在裡,哪有發汗的道理?所以發汗就會導致虛陽上逆,因此衄血而且口渴,心中煩悶。而不知道汗後亡陽,則胃陽虛損,中氣已寒,飲水即吐。應當採取飲水即吐的治療方法。又說:「動氣在左,不可發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