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潢

《傷寒溯源集》~ 附錄 (3)

回本書目錄

附錄 (3)

1. 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辨論

究竟但以仲景之言發其端。仍以背謬不經之臆見終其說。抹殺仲景而奄為己有。猶之可也。其叛經亂法。遺誤後人。則如之何。若舉其書而悉辨之。則有不勝其辨者。姑節取其大謬者。略論其一二。如一卷第三條。以頭疼發熱惡寒脈浮緩自汗。即仲景之所謂中風者。改稱鼻塞聲重之傷風。

蓋仲景之所謂中風。非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蹇澀。痰涎壅盛之中風也。乃六氣中之風邪傷衛。與寒傷營證並峙齊驅者。非鼻塞聲重。傷風咳嗽之小疾也。傷風僅傷肺氣。故鼻塞聲重而咳嗽。無入里傳經之變。故為病之輕。所謂中風者。風為陽邪。性緩而入淺。故必中而後傷衛氣。

若云乎傷。則又淺矣。非若寒邪鋒銳。傷之即入營而為傷寒矣。若寒邪稱中。則必深入而犯三陰矣。即陽明為兩陽合明之盛陽。寒邪中之。即不能食矣。故中傷二字之淺深。不可不辨。庸可亂乎。其一卷第五條中。有脈沉足冷。面赤微熱。謂之夾陰傷寒。不知此即仲景少陰篇中之手足厥逆。

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赤。或腹痛。或乾嘔之通脈四逆湯症。及厥陰篇中之脈沉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之戴陽下虛證也。又以脈沉足冷。面青小腹絞痛而無熱者。謂之夾陰中寒。不知此即仲景厥陰篇之手足厥冷。小腹滿痛。冷結在膀胱關元症也。陶氏不言少陰厥陰而名之曰夾陰。

則經絡無分矣。不思所謂夾者。夾雜之意。若於三陽證中。偶然見一陰症。方可謂之夾陰。若手足厥冷而至戴陽。脈沉足冷而至面青小腹絞痛。則純是陰寒極盛之證。其可謂之夾乎。前第四條即有無熱惡寒。面青少腹痛。足冷脈沉。蜷臥不渴。吐利。舌卷囊縮。昏沉。手足指甲皆青。

冷過肘膝。心下脹滿。湯藥不受。陶氏但謂之腎經挾陰中寒。以理論之。其見證若此。恐不止於少陰腎臟一經矣。仲景論中。雖少囊縮一證。而素問熱病論中。即有六日厥陰受之。厥陰之脈循陰器而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則知其病已入厥陰矣。陶氏全然不曉。何也。更有以頭痛身熱。

惡寒拘急。噁心。中脘痞滿。或吐或嘔。或痛或瀉。謂之夾食傷寒。不知頭疼身熱。惡寒拘急。噁心。即仲景論中所謂頭痛發熱。身疼腰痛。惡風無汗。麻黃湯主之之太陽傷寒也。中脘痞滿。或吐或嘔。或痛或瀉者。乃寒邪犯胃之太陰病也。陶氏豈猶未辨。混為一串。不分經絡。

而改名為夾食傷寒耶。又以頭痛身熱。惡寒微汗。微渴蜷臥。懶言脅痛。骨腿痠疼。為勞力傷寒。尤為錯雜紊亂。夫頭疼身熱。惡寒微汗。乃仲景論中之中暍也。蜷臥。乃仲景論中少陰厥陰證也。脅痛。少陽證也。骨腿痠疼。太陽經風寒表證也。經絡混淆。見症雜合。而強名之曰勞力傷寒。

白話文:

這篇文章開頭就說,(這個作者)只是借用張仲景的說法開頭,卻用一些荒謬不合理的臆想來總結,抹煞了仲景的理論,將其據為己有,這還算可以接受。但他這種違背經典、擾亂醫理的行為,會誤導後人,這該如何是好?如果要一一舉出他書中的錯誤來辯論,那實在太多了。這裡姑且挑選一些最離譜的錯誤,稍微論述一二。

例如,他書中第一卷第三條,把「頭痛、發熱、怕冷、脈象浮緩、自汗」這種張仲景認為是中風的症狀,改稱為「鼻塞、聲音沙啞的傷風」。

要知道,張仲景所說的「中風」,並不是指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說話不清、痰涎壅盛的中風,而是指風邪侵犯人體衛氣,與寒邪侵犯營氣同時發生的情況。它不是鼻塞、聲音沙啞、傷風咳嗽這種小病。傷風只是傷害肺氣,所以會鼻塞、聲音沙啞、咳嗽,而沒有向內傳變的危險,所以病情比較輕。所謂的「中風」,是因為風邪是陽邪,性質比較緩和,侵入人體也比較淺,所以必須先侵犯衛氣,然後才會導致傷害。

如果用「傷」來形容風邪,那就太淺了,不像寒邪那樣來勢兇猛,侵入人體後直接傷及營分,成為傷寒。如果寒邪用「中」來形容,那一定是深入到侵犯三陰經了。即使陽明經是兩陽合明最旺盛的陽氣,寒邪侵犯到陽明經,也會讓人吃不下飯。所以,「中」和「傷」這兩個字所代表的侵犯深度,是不能不加以區分的,怎麼可以隨便混淆呢?

他書中第一卷第五條,把「脈沉、手腳冰冷、面色發紅但微熱」的情況,說成是「夾陰傷寒」。他不知道,這其實是張仲景《少陰篇》裡所說的「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體反而不發冷,面色發紅,或者腹痛、或者乾嘔」的通脈四逆湯症,以及《厥陰篇》裡所說的「脈沉遲,面色略微發紅,身體有微熱」的戴陽下虛證。他又把「脈沉、手腳冰冷、面色發青、小腹絞痛而沒有發熱」的情況,說成是「夾陰中寒」。他不知道,這其實是張仲景《厥陰篇》裡所說的「手腳冰冷,小腹脹痛,寒邪凝結在膀胱關元」的症狀。陶氏不提少陰、厥陰,卻把它們叫做「夾陰」,這樣一來,經絡就分不清楚了。「夾」的意思是夾雜,如果在三陽證中偶然出現一個陰證,才可以稱為「夾陰」。而手腳冰冷到出現戴陽,脈沉足冷到出現面色發青、小腹絞痛,這都是陰寒極盛的證候,怎麼可以說是「夾」呢?

前面第四條,已經描述了「沒有發熱但怕冷,面色發青、小腹痛、手腳冰冷、脈沉、身體蜷縮不渴、嘔吐腹瀉、舌頭捲縮、陰囊收縮、昏迷不醒、手指腳趾甲都發青,寒冷超過肘膝,心下脹滿,湯藥都喝不下」的症狀。陶氏只是把它說成是「腎經挾陰中寒」。根據這些症狀來看,恐怕不止是少陰腎臟這一條經脈的問題了。張仲景的理論中,雖然沒有提到陰囊收縮這個症狀,但《素問·熱病論》中說「六日厥陰受之」,厥陰經脈循著陰器,連接著肝,所以會出現煩滿和陰囊收縮。由此可知,這個病已經深入到厥陰經了。陶氏完全不懂這些,真是奇怪。

他還把「頭痛、發熱、怕冷、身體拘急、噁心、胸膈痞滿,或者嘔吐、腹瀉、腹痛」的情況,說成是「夾食傷寒」。他不知道,頭痛、發熱、怕冷、身體拘急、噁心,就是張仲景理論中所說的「頭痛發熱、身體疼痛、腰痛、怕風無汗」的麻黃湯證,也就是太陽傷寒。而胸膈痞滿,或者嘔吐、腹瀉、腹痛,是寒邪侵犯胃導致的太陰病。陶氏難道還分不清嗎?竟然把它們混為一談,不分經絡,改名為「夾食傷寒」?

他又把「頭痛、發熱、怕冷但微微出汗、稍微口渴、蜷縮身體、不愛說話、脅肋疼痛、骨頭腿腳痠痛」的情況,說成是「勞力傷寒」,這更是錯亂。要知道,「頭痛、發熱、怕冷但微微出汗」是張仲景理論中所謂的「中暍」。蜷縮身體是張仲景理論中少陰、厥陰證的表現,脅肋疼痛是少陽證的表現,骨頭腿腳痠痛是太陽經風寒表證的表現。他把經絡混淆,症狀雜亂,竟然強行稱之為「勞力傷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