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潢

《傷寒溯源集》~ 卷之十 (2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 (22)

1. 瘥後發熱

傷寒瘥以後。更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沉實者。以下解之。

傷寒既瘥以後更發熱者。若病後餘氣作虛熱。固當以柴胡黃芩清解餘熱。以人參補其病後之虛。而以薑棗和之。若復感外邪而發熱。亦屬病後新虛。理宜和解。但察其脈證之有類於半表半里之少陽者。以小柴胡湯主之。若脈浮則邪盛於表。必有可汗之表證。仍當以汗解之。但病後新虛。

不宜用麻黃過汗。使傷衛亡陽。若脈沉實者。沉為在裡。實則胃實。仍當用下法解之。但衛氣已虛。不宜用承氣峻下。宜消息其虛實。或小承氣。或調胃。或如博棋子之法。隨其輕重以為進止可也。

白話文:

傷寒痊癒後再次發燒,可用小柴胡湯治療。脈搏浮的,用發汗的方法解決;脈搏沉實的,用瀉下方法解決。

傷寒痊癒後再次發燒,可能是病後餘氣導致虛熱,應該用柴胡、黃芩清解餘熱,再用人參補益病後虛弱,並用生薑、大棗調和。也可能是再次感染外邪而發燒,屬於病後新的虛弱,應該用和解的方法治療。但需觀察脈象和症狀,若類似於少陽半表半裡證,則用小柴胡湯治療。如果脈搏浮,說明邪氣盛於表,必然有可以發汗的表證,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但病後身體虛弱,不宜用麻黃過度發汗,以免傷及衛氣、耗損陽氣。如果脈搏沉實,沉則在裡,實則胃實,應該用瀉下法治療。但衛氣已虛,不宜用承氣湯峻猛瀉下,應該根據虛實輕重調整用藥,可以考慮用小承氣湯、調和胃氣的藥物,或像下圍棋一樣,根據病情輕重緩急,靈活調整用藥。

2. 瘥後水氣

大病瘥後。從腰以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散主之。

大病後。若氣虛則頭面皆浮。脾虛則胸腹脹滿。此因大病之後。下焦之氣化失常。濕熱壅滯。膀胱不瀉。水性下流。故但從腰以下水氣壅積。膝脛足跗皆腫重也。以未犯中上二焦。中氣未虛。為有餘之邪。脈必沉數有力。故但用排決之法。而以牡蠣澤瀉散主之。

牡蠣澤瀉散方

牡蠣,澤瀉,栝蔞根,蜀漆(洗去腥),苦葶藶,商陸根,海藻(洗去咸以上各等分)

上七味。異搗下。篩為散。更入臼中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小便利。止後服。日三服。

牡蠣咸而走腎。得柴胡方能去脅下硬。同滲利則下走水道。澤瀉利水入腎。瀉膀胱之火。為滲濕之要藥。栝蔞根。解煩渴而行津液。導腫氣。蜀漆乃常山苗也。二者功用相同。水在上焦。則能吐水。在脅下。則能破其澼。為驅痰逐水必用之藥。苦葶藶泄氣導腫。十劑云。泄可去閉。

葶藶大黃之屬。故能去十種水氣。下膀胱水。去通身腫脹。療肺壅喘咳。但有甜苦二種。苦者能導腫泄水。甜者但能清瀉肺邪而已。丹溪謂其殺人甚健。李時珍云。肺中水氣膹滿喘急者。非此不除。肺平水去則止。何至久服殺人。此千古之明辨也。商陸苦寒。沉而降。其性下行。

專於行水。治腫滿小便不利。赤者同麝香搗爛貼臍。白者入藥無毒。海藻咸能潤下。寒能泄熱引水。故能消癭瘤結核。除浮腫腳氣。留飲濕熱。使邪氣自小便出也。立方之義。蓋以腎為主水之臟。肺為水之化源。故內經水熱穴論云。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又曰。腎者。

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上下溢於皮膚。故為胕腫。聚水而生病也。

辨誤,成注引金匱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與牡蠣澤瀉散。不知金匱原云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此仲景活法也。金匱治水氣利小便之法。如五苓散。豬苓湯。栝蔞瞿麥丸。蒲灰散。滑石白魚散。腎氣丸。種種各異。蓋以寒熱不同也。尚論遂以此方為定法。

乃謂大病後脾土告困。不能攝水。致水氣泛溢。而用牡蠣澤瀉散峻攻。何反不顧其虛。可見活人之事。迂疏輩必不能動中機宜。庸工遇大病後。悉行溫補。自以為善。熟知其鹵莽滅裂哉。愚竊謂水氣在腰以下。乃水性下流。未為泛溢。腹未脹滿。脾胃亦未損傷。仲景但用牡蠣澤瀉散以決水者。

蓋濕熱下流。有餘之證耳。非脾胃虛衰。土崩水泛也。原文中雖有證無脈。似無從考其證之寒熱。然據方論證。當自曉然其為濕熱在下矣。倘必概以溫補為庸工鹵莽之治。設遇病後虛寒。土不制水。下焦無火。氣化不行。水濕腫脹者。然則仲景之五苓散。腎氣丸等方。豈亦為鹵莽滅裂哉。

白話文:

大病痊癒後,腰部以下出現水腫,可以使用牡蠣澤瀉散治療。

大病之後,如果氣虛,則頭面會浮腫;如果脾虛,則胸腹會脹滿。這是因為大病之後,下焦的氣化功能失常,濕熱壅塞,膀胱排尿不利,水分向下流動,所以只在腰部以下出現水腫積聚,膝蓋、小腿、腳踝都腫脹沉重。因為尚未影響到上焦和中焦,中氣也沒有虛弱,屬於邪氣有餘的情況,脈象必然沉而數,有力,所以只需使用排除水濕的方法,因此用牡蠣澤瀉散來治療。

牡蠣澤瀉散的組成:

牡蠣、澤瀉、栝蔞根、蜀漆(洗淨)、苦葶藶、商陸根、海藻(洗淨去鹹味),以上各等份。

將以上七味藥材研磨成粉末,過篩,再研磨一次,用白開水調和服用,每次服用一錢(約3克),小便通暢後,停止服用,每日服用三次。

牡蠣味鹹,入腎經,與柴胡搭配才能去除脅下硬塊,共同作用滲利水分,向下排出。澤瀉利水入腎,瀉去膀胱之火,是滲濕的重要藥物。栝蔞根解煩渴,促進津液運行,疏導腫脹。蜀漆就是常山,兩者功效相同,水在上焦則能吐出水分,在脅下則能消除腫脹,是驅痰逐水必用的藥物。苦葶藶泄氣導腫,古籍記載它能治療十種水腫,排出膀胱積水,消除全身腫脹,治療肺部壅塞、喘咳。但葶藶有甜苦兩種,苦的能導腫泄水,甜的只能清瀉肺邪。陶弘景認為它容易傷人,李時珍則認為,肺部積水導致喘促者,非它不可,肺氣平順,水腫消退後便可停藥,何至於久服傷人,這是千古以來的正確辨析。商陸苦寒,沉降下行,專於利水,治療腫脹、小便不利。赤色的商陸可以與麝香一起搗爛貼在肚臍上;白色的商陸入藥無毒。海藻味鹹,能潤下,性寒能泄熱利水,所以能消除癭瘤結核,去除浮腫、腳氣,以及體內留滯的濕熱,使邪氣從小便排出。

此方的組成,主要是以腎臟為主水之臟,肺臟為水液代謝的來源為基礎,正如《內經》中關於水熱的論述:水腫的根本在腎,最終表現於肺,都是水液積聚的結果。又說腎是胃的關口,關口不利,則水液積聚,循經絡而下,溢於皮膚,形成水腫。水液積聚而致病。

辨誤:

成書引用《金匱要略》中關於腰部以下腫脹的治療,認為應該利尿,並引用牡蠣澤瀉散。但《金匱要略》原文是:所有水腫患者,腰部以下腫脹的,應該利尿;腰部以上腫脹的,應該發汗才能痊癒。這是張仲景活人救人的方法。金匱要略治療水腫利尿的方法有很多,例如五苓散、豬苓湯、栝蔞瞿麥丸、蒲灰散、滑石白魚散、腎氣丸等等,各有不同,是因為寒熱證候不同。後世醫家卻將此方定為唯一方法。

認為大病之後,脾土功能衰弱,不能攝納水液,導致水氣泛溢,而使用牡蠣澤瀉散峻猛攻邪,卻不顧及身體虛弱,這是不顧實際情況的。可見救治病人的事,缺乏經驗者就無法掌握治療的關鍵。庸醫遇到大病後,都採用溫補的方法,自以為是,殊不知這是魯莽錯誤的治療方法。我私下認為,水腫在腰部以下,是水液向下流動,並非泛溢,腹部沒有脹滿,脾胃也沒有受損,張仲景只用牡蠣澤瀉散來排除水分,是因為濕熱下注,屬於邪氣有餘的表現,並非脾胃虛衰,土崩水泛。原文雖有症狀描述,但沒有脈象記錄,似乎無法判斷寒熱證候,但根據藥方和病症分析,就能明白這是濕熱下注。如果一概用溫補的方法,那就是庸醫的魯莽行為。如果遇到大病後虛寒,土不制水,下焦無火,氣化失常,水濕腫脹,那麼張仲景的五苓散、腎氣丸等方劑,豈也是魯莽錯誤的治療方法呢?

不然,下文中提到大病痊癒後喜歡吐唾沫,胃中有寒邪,要用理中丸溫補,那麼又該如何解釋呢?恐怕一言蔽之,會誤導後人,所以不得不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