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溯源集》~ 卷之十 (21)
卷之十 (21)
1. 勞復食復
勞復則胸中已無外邪。特因熱鬱不散。且病後已虛。不宜取吐。但令微似汗。則熱氣消散而解矣。枳實苦能開結。香能破氣。消宿食。寬胸痞。雖曰勞復發熱。然病瘥之後。豈能不犯穀食。故加之以利胸膈。化痰食也。漿水本用粟米飯。熱投冷水中。浸五六日而成者。味酢色白。
性涼善走。解煩渴而化宿滯。本草云。煎令酸。可止嘔。漿味本酸。自七升空煮至四升。更煮至二升。則其味益酸。蓋因梔子豉湯。本為吐劑。煎酸則可使不吐也。且無外邪。不忌酸斂。此正制方之妙。欲吐則吐。欲其不吐。則又以漿水制之。此操縱之權術也。若復熱之證。
胗其脈則實大。察其舌則黃黑。按其腹則滿痛。此食復也。為有宿食者。即於枳實梔子豉湯內。加大黃如博棋子大五六枚。因病後新虛。不宜峻下。故僅用五六枚。不細銼而如博棋子者。取其味不全出。但求其宿食之去。不令其更傷胃氣也。然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之大黃。亦切作棋子塊者。
以其尚是初次之病。故可用二兩。此則病後復證。所以止用五六枚。其虛實輕重之權衡。又不可不知者也。學者閱方。每不及此。設臨證施治。處方用藥。其可少忽哉。
白話文:
勞累後復發的病,表示胸腔內已經沒有外來的邪氣,只是因為熱氣鬱積無法消散,而且病後身體虛弱,不適合用催吐的方法。只要讓身體微微出汗,熱氣就會消散而痊癒。枳實味道苦,能打開鬱結;氣味芳香,能疏通氣機、消除積食、寬解胸悶。雖然說是勞累後復發的發熱,但病癒之後,怎麼可能不吃東西?所以加入枳實,可以疏通胸膈、化解痰食。
漿水原本是用小米飯,趁熱投入冷水中浸泡五六天而成,味道酸,顏色白,性涼且能運行,能解除煩渴並化解積滯的食物。本草書上說,煎煮到酸味出來,可以止嘔。漿水本身就帶酸味,從七升不加水煮到四升,再煮到二升,酸味會更濃。這是因為梔子豉湯本來是催吐的藥方,煎煮到酸味出來,就可以避免催吐。而且現在沒有外邪,不忌諱酸味收斂,這正是藥方巧妙之處。想要催吐就用梔子豉湯,不想要催吐就用漿水來控制,這是一種靈活運用的技巧。
如果是復發的熱證,診斷時如果發現脈象洪大有力,舌苔黃黑,按壓腹部感到脹滿疼痛,那就是因為積食導致的復發。這是因為有宿食,可以使用枳實梔子豉湯,再加入大黃,像棋子那麼大的五六枚。因為病後身體虛弱,不適合用猛烈的瀉藥,所以只用五六枚,而且不切細,像棋子一樣,是為了讓藥味不會完全釋放出來,只求消除積食,不讓它更傷胃氣。另外,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裡的大黃,也是切成棋子大小的塊狀,因為那還是第一次發病,所以可以用二兩。而這裡講的是病後復發,所以只用五六枚。這裡虛實輕重的權衡,是一定要知道的。學者讀藥方,常常忽略這些細節,如果臨證治療,開藥方用藥,怎麼能輕忽呢?
2. 脾胃虛弱
病人脈已解。而日暮微煩。以病新瘥。人強與谷。脾胃氣尚弱。不能消穀。故令微煩。損谷則愈。
病人脈已解。是邪氣衰去矣。而日暮猶微覺煩悶者。何也。以邪氣初解。為病之新瘥。脾胃氣尚虛弱。則胃未能消。脾不能運。人強與谷。谷不能消。故至申酉陽明旺時。胃中之穀氣鬱蒸而煩也。若日將暮時而發熱。則是胃中停穀不化。已成日晡潮熱。乃陽明胃實之證。即當以下法解之矣。此不過病後新虛。胃不勝谷。穀氣稍重耳。故其煩亦微也。
不須藥物。但節損其谷。則自愈矣。
白話文:
脾胃虛弱
病人脈象已恢復正常。但傍晚感到輕微煩躁。這是因為疾病剛痊癒,病人勉強進食,脾胃功能還很虛弱,無法消化食物,所以才會略感煩躁。減少飲食就能痊癒。
病人脈象已恢復正常,說明邪氣已經消退。但傍晚仍感到輕微煩悶的原因是:邪氣剛退,病情剛癒,脾胃功能仍然虛弱,胃無法消化食物,脾臟也無法運化食物。病人勉強進食,食物無法消化,所以到申時酉時(下午5-7點),陽明經氣盛的時候,胃中食物的氣機鬱結蒸騰而產生煩躁感。如果傍晚時分發熱,那就是胃中停積食物未消化,已經出現午後潮熱,這是陽明胃實的症狀,就應該用其他的方法治療了。這只是病後身體虛弱,胃無法承受食物,食物的氣機略重,所以煩躁也比較輕微。
不需要藥物治療,只要減少食量,就能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