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溯源集》~ 卷之十 (17)
卷之十 (17)
1. 厥陰寒利
故陽虛而腠理不密。所以汗出不止也。惟其真陽外越而發熱。所以汗出不止。又因汗出不止。則真陽益隨汗而盡泄。所以陽亡而死也。仲景之文。雖意在言表。令人自悟。乃著書之體也。然於末句。仍直指之曰有陰無陽故也。後世學者。果能尋繹其文。不幾思過半乎。
發熱而厥七日。下利者為難治。
上文云厥者必發熱。前熱者後必厥。又云發熱四日。厥反三日。復熱四日。厥少熱多。其病當愈。厥四日。熱反三日。復厥五日。寒多熱少。其病為進。又云先厥後發熱。利必自止。見厥複利。皆以陽回陰退為愈。陰勝陽負為劇之明驗也。今先發熱而厥七日。則厥之多。不待言矣。
厥多而寒盛於裡。復至下利。則腔腹之內。臟腑經絡。純是陰邪。全無陽氣。雖真武四逆白通等溫經復陽之法。恐亦未能挽回陽氣。故曰難治。
傷寒發熱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發熱則陽氣已回。利當自止。而反下利至甚。厥冷不止者。是陰氣盛極於裡。逼陽外出。乃虛陽浮越於外之熱。非陽回之發熱。故必死也。
傷寒發熱下利。厥逆。躁不得臥者死。
發熱下利厥逆。與上文同義。躁不得臥者。陰極而虛陽受迫。陽氣將絕而躁擾不得安寧。故死也。即上文寒邪中臟。七八日膚冷。躁無暫安時之臟厥是也。
傷寒下利。日十餘行。脈反實者死。
傷寒而至下利。則裡寒而胃陽不守可知。其脈自當沉遲微弱矣。況一日十餘行。則其利已甚。脈當大虛。寧有反實之理。此所謂實者。乃陰寒下利。真陽已敗。中氣已傷。胃陽絕而真臟脈現也。真臟脈者。如素問陰陽別論所謂肝至弦絕急。十八日死。言肝木之邪剋土。則脈弦絕而急。
至十八日而死矣。其所以十八日者。以四季各土旺用事十八日。言十八日之內。土旺則不死。至不旺則死矣。又如平人氣象論云。如新張弓弦曰肝死。銳堅如烏之喙。如鳥之距。如屋之漏。水之流曰脾死。發如奪索。辟辟如彈石。曰腎死之類是也。
白話文:
因為陽氣虛弱,所以皮膚的腠理不緊密,才會汗流不止。又因為真正的陽氣外散而發熱,所以汗流不止。更因為汗流不止,真正的陽氣就隨著汗液大量散失,所以陽氣耗盡而死亡。張仲景的文字,雖然用意明顯,希望讓人自己領悟,這是他寫書的風格。然而在最後一句,還是直接點明是因為「有陰無陽」的緣故。後世的學者,如果能夠仔細研究他的文字,不是就能夠領悟一半以上的道理嗎?
發熱而手腳冰冷七天,又出現腹瀉的,是很難治好的。
上面說手腳冰冷一定會發熱,先前發熱的,之後一定會手腳冰冷。又說發熱四天,反而手腳冰冷三天,之後又發熱四天,手腳冰冷少而發熱多,這種病應該會好。手腳冰冷四天,反而發熱三天,之後又手腳冰冷五天,寒冷多而發熱少,這種病就嚴重了。又說先手腳冰冷後發熱,腹瀉一定會自己停止,見到手腳冰冷又腹瀉的,都是因為陽氣恢復陰氣退去而痊癒。陰氣勝過陽氣而陽氣衰弱,這是病情加重的明顯徵兆。現在先發熱而手腳冰冷七天,手腳冰冷的程度之嚴重,就不用多說了。
手腳冰冷多且寒氣盛於體內,又加上腹瀉,那麼胸腹之內,臟腑經絡,全部都是陰邪,完全沒有陽氣。即使使用真武湯、四逆湯、白通湯等溫經回陽的方法,恐怕也無法挽回陽氣,所以說很難治好。
傷寒發熱腹瀉非常嚴重,手腳冰冷不止的就會死亡。
發熱代表陽氣已經恢復,腹瀉應該自己停止,反而腹瀉非常嚴重,手腳冰冷不止的,這是陰氣在體內極度旺盛,逼迫陽氣外散,這種發熱是虛陽浮越於外的假熱,不是陽氣恢復的發熱,所以必定會死亡。
傷寒發熱腹瀉,手腳冰冷,煩躁不安無法入睡的就會死亡。
發熱腹瀉手腳冰冷,和上面的意思相同。煩躁不安無法入睡,是陰氣極盛而虛陽受到壓迫,陽氣將要耗盡而躁動不安,所以會死亡。這就和上面說的寒邪侵入內臟,七八天後皮膚冰冷,煩躁不安的內臟手腳冰冷是相同的。
傷寒腹瀉,一天超過十幾次,脈搏反而強實的就會死亡。
傷寒導致腹瀉,就表示體內寒冷而胃陽無法固守。脈象自然應該是沉、遲、微弱的。何況一天腹瀉超過十幾次,腹瀉已經很嚴重,脈象應該是非常虛弱的,怎麼會有反而強實的道理?這裡所說的強實,是指陰寒下利,真正的陽氣已經敗壞,中氣受損,胃陽耗盡而出現真臟脈。真臟脈,例如《素問·陰陽別論》所說的「肝至弦絕急,十八日死」,是說肝木之邪剋制脾土,脈搏就會弦硬、急促而斷絕,到十八天就會死亡。之所以說十八天,是因為四季各土旺用事十八天,表示在十八天內,土氣旺盛就不會死,到了不旺盛的時候就會死亡。又如《平人氣象論》所說的,像新張的弓弦一樣代表肝臟將死;像銳利堅硬的鳥喙、鳥的腳爪、屋頂的漏水、水流一樣代表脾臟將死;發出像繩索斷裂、像彈石聲音一樣代表腎臟將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