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溯源集》~ 卷之十 (16)
卷之十 (16)
1. 厥陰寒利
此又立外熱非表症之辨也。言下利清穀,則裡寒已甚,而又外熱,似有表邪。然猶自汗出而四肢厥冷者,乃冱寒在內,逼陽於外,其外熱非表證也。真陽大虛,衛氣不密,故汗出而厥,非前鬱冒之汗也。當於四逆湯內,倍加乾薑,名通脈四逆湯主之。
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
若有表邪而大汗出,則熱當去矣。汗出而熱不去,又似陽明入里之證,而不知內拘急者,即經所謂諸寒收引也。四肢疼者,陽虛而不充於四肢也。既大汗熱不去,而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是陰邪盛極於裡,陽氣飛越於外,非表邪也。急當收復陽氣,驅散寒邪,故以四逆湯主之。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上條大汗出而熱不去,此條大汗出而不言熱,是無熱矣。或曰:上文下利厥逆而惡寒,且多內拘急、四肢疼之證,此條亦大下利厥冷而不惡寒,其不言熱,乃陽氣猶未飛越於外,得毋較前為稍輕乎?曰:無熱則陽氣更微,大下利則陰邪更盛,故仲景亦以四逆湯主之。
下利後脈絕,手足厥冷,晬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
晬時,周時也。夫寒邪下利而六脈已絕,手足厥冷,萬無更生之理,而仲景猶云周時脈還,手足溫者生,何也?夫利有新久,若久利脈絕,而至手足厥冷,則陽氣以漸而虛,直至山窮水盡,陽氣磨滅殆盡,脈氣方絕,豈有復還之時?惟暴注下泄,忽得之驟利,而厥冷脈絕者,則真陽未至陡絕,一時為暴寒所中,致厥利脈伏,真陽未致陡絕,故陽氣尚有還期。此條乃寒中厥陰,非久利也,故云晬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若脈不見還,是孤陽已絕而死也。
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及微喘者死。
陰寒下利而手足厥冷,至於無脈,是真陽已竭,已成死證,故雖灸之,亦不溫也。若脈不還,反見微喘,乃陽氣已絕,其未盡之虛陽,隨呼吸而上脫,其氣有出無入,故似喘非喘而死矣。
傷寒六七日不利,便發熱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陰無陽故也。
六七日,邪不在表,入里傳陰之時也。陰寒在裡則當下利,邪不在表則不當發熱。以六七日而未見下利,乃忽發熱而反見下利者,上文云:先厥後發熱,利必自止。今發熱而反利,前云發熱無汗,利必自止,今發熱下利而汗出不止,則知其證有大相徑庭者矣。夫先見之厥利,乃陰寒所致,發熱則陽氣已回,寒邪解散,故利必自止。此云六七日不利,便發熱而利,非惟利者不能因發熱而自止,即不利者因發熱而反利矣。同一發熱,而有利止與反利之大異,何也?蓋因此條之發熱,既曰有陰無陽,則非陽回之發熱,乃陰邪太甚,真陽失守而飛越於外。
白話文:
這裡闡述的是一種稱為「厥陰寒利」的病症,重點在於分辨這種看似外熱實為內寒的狀況,並說明如何使用四逆湯來治療。
解釋如下:
外熱非表證:
患者雖然出現腹瀉(下利)且大便清稀如米湯(清穀),這表示體內極度虛寒,但同時又表現出發熱的假象,看起來像是外感表證。然而,患者同時還會自汗不止、四肢冰冷,這其實是體內極寒導致陽氣被逼到體表所致,並非真正的外感表證。這是因為體內陽氣過於虛弱,無法固攝體表,導致汗出和手腳冰冷。這種情況與一般因鬱悶造成的汗出不同,應使用通脈四逆湯(四逆湯加倍乾薑)來治療。
大汗熱不退:
有些患者大汗不止,熱象卻沒有消退,反而出現腹部緊縮、四肢疼痛,以及腹瀉、手腳冰冷和怕冷的症狀。這並非外感表證,而是體內陰寒極盛,導致陽氣外越所致。這是身體的陰寒邪氣非常嚴重,使得陽氣逃離到體外,所以需要急著收斂陽氣,驅散寒邪,因此用四逆湯治療。
大汗下利厥冷:
如果出現大量出汗、腹瀉,並且手腳冰冷,這也是陽虛寒盛的表現,應使用四逆湯治療。
無熱則更危險:
之前提到大汗出而熱不退,現在則提到大汗出而沒有提到熱,這表示沒有發熱現象了。有人可能會認為,沒有發熱且沒有惡寒等症狀,病情會比之前略輕,但實際上,沒有發熱反而表示陽氣更加虛弱,而大量腹瀉則表示陰邪更加嚴重。因此,即使沒有發熱,仍要使用四逆湯治療。
下利後脈絕:
如果腹瀉導致脈象消失、手腳冰冷,如果經過一段時間(晬時,即周時)脈象恢復且手腳轉溫,則表示病人有生機;如果脈象沒有恢復,則表示病人將會死亡。
寒邪導致脈絕:
通常,由於寒邪導致腹瀉而脈象消失、手腳冰冷,一般來說很難恢復。但仲景(醫聖張仲景)說「周時脈還」,是因為腹瀉有新舊之分。如果長期腹瀉導致脈象消失、手腳冰冷,那是因為陽氣逐漸衰竭,直到完全耗盡,此時脈象才會消失,這種情況下陽氣難以恢復。只有暴發性的急性腹瀉,導致手腳冰冷、脈象伏匿(即很難摸到),這種情況表示陽氣尚未完全耗盡,還有機會恢復,這並非長期腹瀉所致,而是寒邪突然侵襲厥陰所造成的。因此如果脈象能在短時間內恢復,手腳轉溫,病人則有生機。反之,如果脈象沒有恢復,表示陽氣已完全耗盡,病人將會死亡。
下利無脈灸不溫:
如果腹瀉導致手腳冰冷、脈象消失,表示體內陽氣已經衰竭,病症已經危重,即便用艾灸也無法使身體溫熱。如果脈象不恢復,反而出現呼吸微弱的喘息,表示陽氣已經衰竭到了極點,殘餘的虛陽隨著呼吸而上脫,氣只能出不能進,所以會有似喘非喘的狀態,這是將要死亡的徵兆。
傷寒不利而反利:
如果傷寒六七天沒有腹瀉,卻突然發熱並且開始腹瀉,而且汗出不止,這表示病人即將死亡,因為體內只有陰邪而沒有陽氣。
不利反利的原因:
通常傷寒六七天是邪氣入裡、傳入陰經的時候,如果體內有寒邪應該出現腹瀉。在不應發熱的時候發熱,而且還伴隨腹瀉,這與之前描述的先手腳冰冷後發熱的狀況不同,後者發熱後腹瀉會停止。這說明這個發熱並非陽氣恢復,而是陰邪太盛、陽氣外脫的表現。此時的發熱反而加重了腹瀉,與之前提到陽氣恢復、腹瀉會停止的情況完全不同。因為這種發熱是體內陰邪太盛,導致陽氣無法守住而外逃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