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溯源集》~ 卷之十 (14)
卷之十 (14)
1. 厥陰熱利
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謂之熱利。非復如前厥後之熱。直本熱之利也。熱邪在裡。濕熱下滯。故以白頭翁湯主之。
白頭翁湯方
白頭翁(三兩),黃連(三兩),黃柏(三兩),秦皮(三兩)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白頭翁。神農本經言其能逐血止腹痛。陶弘景謂其能止毒痢。東垣李杲曰。仲景治熱利下重。用白頭翁湯。蓋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即成氏之說也。又云。治男子陰疝偏墜。蓋亦厥陰專經之藥。故仲景用之為君。以治厥陰熱利。黃連苦寒。能清濕熱。厚腸胃。黃柏瀉下焦之火。
若中氣虛寒。及寒濕下利者最忌。熱利則非此不可。故以之為臣。秦皮亦屬苦寒。李時珍云。梣皮色青。氣寒味苦性澀。乃厥陰肝少陽膽經藥也。治下痢崩帶。取其收澀也。以此推之。則創法立方之義。殆可見矣。
下利慾飲水者。以有熱故也。白頭翁湯主之。
此又申上文熱利之見證。以證其為果有熱者。必若此治法也。夫渴與不渴。乃有熱無熱之大分別也。里無熱邪。口必不渴。設或口乾。乃下焦無火。氣液不得蒸騰。致口無津液耳。然雖渴亦不能多飲。若胃果熱燥。自當渴欲飲水。此必然之理也。寧有里無熱邪。而能飲水者乎。
仲景恐人之不能辨也。故又設此條以曉之曰。下利渴欲飲水者。以有熱故也。白頭翁湯主之。
辨誤,羅天益云。少陰自利而渴。乃下焦虛寒。而用四逆者。恐不可以渴不渴分寒熱也。正當以小便黃白別之耳。愚考羅天益。乃前輩中之頗著者。而猶作此論。何也。前注傢俱以原文自利不渴者屬太陰。自利而渴者屬少陰。截去下文不講。遂欲以為定論。致羅氏亦有不可以渴不渴分寒熱之語。
不知仲景原云。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下文即曰。以臟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因太陰以純陰為體。無虛假之見證。此陰寒不渴之正體也。云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下文即曰虛故引水自救。小便色白者。以下焦虛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此又因少陰為坎水。其卦為復。
乃陰中含陽之體。龍火藏焉。故陰盛逼陽於上。所以陰邪在下則自利。虛陽在上則渴。此陰寒反見之假證也。其理隱微。豈能智愚均曉。仲景恐人之不喻也。故但云引水自救而已。下文仍證云。以下焦虛有寒。則知非有熱而渴。乃渴之變體也。至於厥陰一經。雖為陰之極處。
而陽氣已長。其卦為泰。乃陰陽相半之體。陽氣且出。因寒邪在裡。故有飢不能食。食則吐蛔之陰寒見證。而陰氣迫陽上逆。遂有氣上撞心。心中疼熱而消渴矣。此又渴之反體也。若此者。真假虛實。其辨甚微。羅氏亦稱著述家。豈猶未知陰陽消息。昧於至理。而立說若是耶。
白話文:
厥陰熱利是指下痢且症狀較重,伴隨發熱的疾病。白頭翁湯可以治療這種疾病。
這種熱痢與之前的厥陰病發熱不同,它是直接由熱邪引起的腹瀉。體內有熱邪和濕熱停滯在下焦,所以用白頭翁湯治療。
白頭翁湯的組成:白頭翁三兩,黃連三兩,黃柏三兩,秦皮三兩。將以上四味藥材用水七升,煎煮至二升,過濾去渣,溫服一升,若症狀未愈,再服一升。
白頭翁,《神農本草經》記載其能活血止腹痛;陶弘景說它能止痢疾;東垣李杲指出,張仲景用白頭翁湯治療熱痢下重,是為了固腎,用苦寒之藥以收斂固腎。這也是成氏的說法。白頭翁還能治療男子陰疝偏墜,它也是厥陰經的要藥,所以仲景用它為主藥治療厥陰熱利。黃連苦寒,能清濕熱,保護腸胃;黃柏瀉下焦的火熱。
若病人中氣虛寒,或寒濕下痢,則最忌用此方;只有熱痢才可以用它。所以黃連、黃柏為臣藥。秦皮也是苦寒之藥,李時珍說,秦皮顏色青綠,氣寒味苦性澀,是厥陰肝經和少陽膽經的藥物,能治療下痢崩帶,取其收斂止瀉的作用。由此可知,張仲景制定此方的道理。
下痢且想喝水,是因為體內有熱邪,白頭翁湯可以治療。
這再次印證了上文熱痢的表現,證明有熱邪的病人,必須用這種治療方法。口渴與否,是判斷是否有熱邪的重要依據。體內沒有熱邪,口就不會渴。如果口乾,那是因為下焦沒有火氣,氣液不能蒸騰,導致口中沒有津液。但即使口渴,也不能喝太多水。如果胃部確實燥熱,自然會口渴想喝水,這是必然的道理。怎麼會有體內沒有熱邪,卻能喝很多水的情況呢?
仲景擔心人們難以辨別,所以又增加了這一點說明:下痢口渴想喝水,是因為有熱邪,白頭翁湯可以治療。
辨析錯誤:羅天益說,少陰病自利而渴,是下焦虛寒,而用四逆湯治療,擔心不能單憑口渴與否來區分寒熱,應該根據小便的顏色來區分。我仔細研究了羅天益的觀點,他是前輩學者中比較有成就的人,卻還有這種觀點,這是為什麼呢?之前的註釋都認為原文中自利不渴屬於太陰病,自利而渴屬於少陰病,把下文省略不講,想把它作為定論,導致羅氏也說不能單憑口渴與否來區分寒熱。
不知道仲景原文是說,自利不渴屬於太陰病,下文接著說,因為臟腑有寒邪,應該溫熱治療,服用四逆湯等。因為太陰病以純陰為體,沒有虛假的症狀,這是陰寒不渴的典型表現。說自利而渴屬於少陰病,下文說虛所以引水自救,小便顏色白的,是因為下焦虛寒,不能制約水分,所以小便顏色白。這也是因為少陰為坎水,其卦為復,是陰中含陽之體,龍火藏在其中,所以陰盛逼陽於上,所以陰邪在下則自利,虛陽在上則口渴,這是陰寒的反常表現。這個道理很隱晦,難道智愚都能理解嗎?仲景擔心人們不能理解,所以只說引水自救而已。下文仍然證明,是因為下焦虛寒,則知道不是因為有熱而渴,而是渴的變體。至於厥陰經,雖然是陰的極端,但陽氣已經長大,其卦為泰,是陰陽相半之體,陽氣將要出來,因為寒邪在裡,所以有飢餓不能吃,吃了就吐蛔蟲,這是陰寒的表現,而陰氣迫使陽氣上逆,於是氣上衝擊心臟,心中疼痛發熱而消渴。這又是渴的反常表現。像這樣的情況,真假虛實,其辨別非常微妙。羅氏也是著名的著作,怎麼還不知道陰陽的消長變化,不明白至理,而立論如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