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潢

《傷寒溯源集》~ 卷之十 (1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 (12)

1. 厥陰誤治

若果屬肺痿。自當云咳膿血矣。既不曰咳。則知不在肺矣。既謂之吐。又謂之嘔。則癰膿必在胃脘矣。更進而求之。又知石膏知母黃芩。乃清胃熱也。葳蕤門冬。所以滋養陰氣也。豈為肺病而設哉。況厥陰木邪。多能傷土。雖或有侮所不勝者。然不能傷金至甚。亦五行自然之理。

少陽篇雖有縱橫二證。乃陽邪之變。非陰邪之所能。明於理數者當自知之。無煩多贅也。

麻黃升麻湯方

麻黃(二兩半去節),升麻(一兩一分),當歸(一兩一分),知母,黃芩,葳蕤(各十八銖),石膏,白朮,乾薑,芍藥,天門冬(去心),桂枝,茯苓,甘草(各六銖)

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頃。令盡。汗出愈。

陰經惟以陽氣為重而無下法。蓋厥陰之陰陽相半。尤為不可偏勝。大凡厥陰寒邪。必至發熱之後。則陽回氣暖而解矣。若其發熱不止。則又為熱氣有餘。若熱在下焦。必便膿血。熱在上焦。則吐膿血。即有當下之時。亦無大下之理。一誤下之。危變立至矣。此因誤下。寒邪陷入陰中。

故以麻黃為君。升麻為臣。桂枝為佐。以升發其寒邪。發越其陽氣也。知母黃芩為臣。所以殺其鬱熱之邪也。石膏為佐。所以清肅上焦。利咽喉而解胃熱也。當歸葳蕤。天冬芍藥。養血滋陰。所以治膿血也。白朮補土。乾薑守中。甘草和脾。茯苓淡滲。皆所以溫裡寒而理中焦。

補下後之虛。治泄利之不止也。此條脈證雖繁。治法雖備。然終是寒邪誤陷所致。故必待麻黃升麻桂枝之汗解。而後可愈。故麻黃升麻之分兩居多也。

或問此條原文中。如寸脈沉遲。乃寒脈也。手足厥逆。乃寒證也。下部脈不至。下焦虛寒也。泄利不止。中氣虛寒也。唯咽喉不利唾膿血。方為熱證。以脈證論之。寒多於熱。而仲景立方。治熱者反多。治寒者反少。何也。曰。仲景醫聖。洞曉陰陽。深知消息。故能立法垂訓。

豈有誤哉。蓋因此條之寸脈沉遲。手足厥逆等陰寒脈證。皆誤下之變。非本然自有之證。即使如上文本證自見之厥。亦有熱鬱之厥。故厥者必發熱。而有熱不除。及熱氣有餘之變證。熱藥可重用耶。況寒證雖現。而咽喉不利吐膿血之熱證亦現。即上文厥者必發熱之註腳也。又何怪其立方之寒多於熱哉。

至下文下利厥逆者。乃為有陰無陽之證。方有四逆湯之治矣。至既發熱而厥利至甚。躁不得臥。則陽氣竭絕而死矣。故不得不以溫熱為治也。但熱勝不過發癰膿便血耳。無陽則生氣絕滅矣。故陰經必以陽氣為重也。

傷寒本自寒下。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主之。

白話文:

如果這是肺部虛弱的疾病,應該會說咳嗽帶膿血。既然沒有說咳嗽,就知道病不在肺。既然又說吐,又說嘔,那麼可以推斷出膿瘍一定是在胃部。再進一步推論,就可以知道石膏、知母、黃芩是清胃熱的藥,葳蕤、麥門冬則是滋養陰氣的藥。這些藥怎麼會是為肺病而設的呢?何況厥陰的木邪,大多會損傷脾胃的土,即使有時會傷害到它所不能勝過的,但也不至於會嚴重傷到肺的金,這也是五行自然的道理。

少陽篇雖然有縱橫兩種證狀,那是陽邪所引起的變化,並不是陰邪所能造成的。明白醫理的人應該自己知道,不需要多說了。

麻黃升麻湯的處方:

麻黃(二兩半,去節),升麻(一兩一分),當歸(一兩一分),知母、黃芩、葳蕤(各十八銖),石膏、白朮、乾薑、芍藥、天門冬(去心)、桂枝、茯苓、甘草(各六銖)。

以上十四味藥,用水一斗,先煮麻黃一兩次,去除上面的泡沫,再放入其他藥材一起煮,取三升藥汁,去藥渣,分溫三次服用,每次服藥間隔的時間,大約是煮三斗米飯的時間,讓藥吃完,發汗後病就會好。

陰經的治療,以陽氣為重,不能使用瀉下的方法。因為厥陰是陰陽各半的狀態,尤其不能讓任何一方過於強盛。一般來說,厥陰的寒邪,一定會在發熱之後,隨著陽氣回升,氣血溫暖而解。如果發熱不停,那就是熱氣過多的表現。如果熱在下焦,一定會排膿血便。如果熱在上焦,就會吐膿血。即使有需要用瀉法的時候,也不能過度瀉下。一旦誤用瀉法,就會立刻出現危險的變化。這是因為誤用瀉法,讓寒邪深入到陰中。

所以用麻黃當君藥,升麻當臣藥,桂枝當佐藥,來升發寒邪,發散陽氣。知母、黃芩當臣藥,是用來清除鬱積的熱邪。石膏當佐藥,是用來清熱上焦、疏通咽喉,解除胃熱。當歸、葳蕤、天冬、芍藥,用來養血滋陰,治療膿血。白朮補養脾土,乾薑守護中焦,甘草調和脾胃,茯苓利濕滲水,都是用來溫裡散寒、調理中焦。

這個方劑,是為了彌補瀉下之後的虛弱,治療腹瀉不止的症狀。這條原文的脈象和病症雖然複雜,治療方法也周全,但最終還是因為寒邪誤陷所致。所以必須等待麻黃、升麻、桂枝發汗解表,才能痊癒。因此麻黃和升麻的劑量比較多。

有人問:這條原文中,寸脈沉遲是寒脈,手足厥冷是寒證,下部脈搏微弱是下焦虛寒,腹瀉不止是中氣虛寒。只有咽喉不利、吐膿血,才是熱證。從脈象和病症來看,寒象多於熱象。而張仲景開立的藥方,治療熱症的藥反而多,治療寒症的藥反而少,為什麼呢?回答說:張仲景是醫學聖人,通曉陰陽,深知疾病的變化,所以才能制定治療的法則,留下教訓。

怎麼會有錯呢?這是因為這條原文中的寸脈沉遲、手足厥冷等陰寒脈象和病症,都是誤用瀉法造成的變化,不是原本就有的症狀。即使像前面說的原文中,自己出現的厥證,也有熱鬱的厥證。所以厥證一定會發熱,而且有發熱不退,以及熱氣有餘的變化。所以熱性的藥才能夠多用。何況,寒證雖然出現,而咽喉不利、吐膿血的熱證也同時出現。這也印證了前面說的,厥證一定會發熱。所以,藥方中治療熱症的藥多於治療寒症的藥,也就不奇怪了。

至於下文說的腹瀉厥逆,是因為陰盛而無陽氣的症狀,這時才需要用四逆湯來治療。如果已經發熱,而且厥逆、腹瀉嚴重,煩躁不安,無法入睡,那麼就是陽氣衰竭將死的表現。所以不得不使用溫熱的藥來治療。但是熱邪再強盛,也不過是造成癰腫、化膿、便血而已。如果沒有陽氣,就會導致生機斷絕。所以陰經的治療,一定要以陽氣為重。

傷寒本來就是寒邪在下,醫生又用吐法和瀉法來治療,導致寒邪更加阻滯,出現逆吐和腹瀉的狀況。如果吃東西就吐,可以用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