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溯源集》~ 卷之十 (10)
卷之十 (10)
1. 厥陰寒證
陽氣盛則陰血流行。脈虛則陽氣不旺。營血不充。是以謂之無血。若下之。非但更亡其陰血。並真陽而亦梏亡之矣。故曰下之死。義見霍亂條下。
傷寒脈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
辨脈法云。脈來緩。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脈來數。時一止復來者。名曰促。陽盛則促。陰盛則結。此皆病脈。夫數脈所以候陽。故曰陽盛則促。促乃陽勝於陰。陰氣不接而斷續也。此條之脈促。偏見之於手足厥逆。似乎脈不應證。或謂脈促而手足厥逆。乃熱厥也。然則何以云可灸之耶。
仲景之於陽邪。最忌火劫。已見於太陽篇矣。豈有陽盛則促之熱厥。而反有灸之之理。此所謂脈促者。非結促之促。乃短促之促也。陰邪太盛。孤陽不守。故脈作虛數而短促。當急救其垂絕之虛陽。故云可灸。灸者。如下文灸厥陰也。
傷寒六七日。脈微。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厥不還者死。
傷寒至六七日。邪入已深。正邪傳厥陰之候也。脈微則陽氣大虛。手足厥冷則陰邪肆逆。故盛陰迫脅其虛陽而上逆。所以陽欲盡而煩。陰氣極而躁也。邪在厥陰。陽氣將竭。於溫經復陽之外。當灸厥陰經之脈穴。即本經之井滎輸經合是也。灸之而手足溫者生。若手足仍冷。陽氣不還者死也。
白話文:
陽氣旺盛時,陰血就會順暢運行。如果脈象虛弱,就代表陽氣不足,體內營養血液也不充足,所以才說這是「無血」的狀態。如果這時候用瀉下的藥物,不僅會讓陰血更加虧損,連真陽之氣也會被耗盡,因此說「瀉下會死」。這個道理在霍亂篇章有詳細說明。
如果傷寒病人的脈搏跳動急促,且手腳冰冷,可以用艾灸來治療。
辨脈法說:脈搏來得很慢,時常停頓一下又繼續跳動,這種脈象叫做「結脈」;脈搏跳動很快,時常停頓一下又繼續跳動,這種脈象叫做「促脈」。陽氣旺盛就會出現促脈,陰氣旺盛就會出現結脈。這些都是病態的脈象。一般來說,數脈是代表陽氣的,所以說陽氣旺盛就會出現促脈。促脈代表陽氣勝過陰氣,陰氣無法銜接,所以脈搏才會斷斷續續。這裡所說的促脈,特別是指手腳冰冷的情況,似乎脈象跟症狀不符。有人認為脈搏跳動快而手腳冰冷,是屬於熱厥。但如果是熱厥,為什麼反而要用艾灸呢?
張仲景對於陽邪的治療,最忌諱用火攻,這在太陽篇就已經說過了。怎麼可能陽氣旺盛導致的熱厥,反而要用艾灸呢?這裡所說的促脈,並不是結促的促,而是短促的促。這是因為陰邪太過旺盛,導致微弱的陽氣無法固守,所以脈象才會呈現虛弱而快速、短促的現象。這時候應該趕快救治即將耗盡的虛陽,所以才說可以用艾灸。這裡說的艾灸,就像下面文章提到的「灸厥陰」一樣。
傷寒病到第六七天時,如果脈象微弱,手腳冰冷,感到煩躁不安,就應該艾灸厥陰經。如果手腳冰冷的狀況沒有好轉,就會死亡。
傷寒病到第六七天時,代表病邪已經深入體內,是正邪傳到厥陰經的徵兆。脈象微弱代表陽氣極度虛弱,手腳冰冷代表陰邪肆虐。旺盛的陰邪會逼迫虛弱的陽氣向上逆行,所以陽氣將要耗盡時會感到煩躁,陰氣達到極限時會感到不安。病邪在厥陰經,陽氣將要耗盡,除了用溫經復陽的方法之外,還應該艾灸厥陰經的脈穴,也就是厥陰經的井穴、滎穴、輸穴、經穴、合穴。如果艾灸後手腳回暖,就表示有救;如果手腳仍然冰冷,陽氣沒有回來,就會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