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潢

《傷寒溯源集》~ 卷之十 (9)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 (9)

1. 厥陰寒證

其如後起者何。故擬議之。以俟明者之鑑云。

若其人內有久寒者。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此承上文。言手足厥寒。脈細欲絕。固當以當歸四逆治之矣。若其人平素內有久寒者。而又為客寒所中。其涸陰冱寒。難於解散。故更加吳茱萸之性臊苦熱。及生薑之辛熱以泄之。而又以清酒扶助其陽氣。流通其血脈也。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方

於前方內。加吳茱萸半升。生薑三兩。

上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分溫五服。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結胸。小腹滿。按之痛者。此冷結在膀胱關元也。

手足厥冷。則知陽微陰盛。致陰陽不相順接而四肢厥逆矣。不結胸。則邪不在陽位而陽經無邪矣。小腹滿。按之痛者。至真要大論云。身半以下。地氣主之。靈樞經脈篇云。足厥陰之脈。起於足大趾叢毛之際。上循足胕。交出太陰之後。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抵小腹。此因邪入厥陰。

寒邪結在膀胱關元。故小腹滿。按之痛也。蓋熱結膀胱。則熱蓄下焦。迫血妄行。故小便自利而血蓄於下。此所謂冷結膀胱關元者。言小腹者。膀胱之所居也。關元者。任脈穴也。在臍下三寸。為小腸之募。亦穴之在小腹者。總指小腹滿痛而言。故謂冷結在膀胱關元也。寒在小腹。

下焦無火。氣化不行。故為冷結在膀胱關元也。急宜溫暖下焦。祛除陰翳。乃其治也。

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在胸中。心下滿而煩。飢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須吐之。宜瓜蒂散。

上文言不結胸。此言邪結在胸中。同一手足厥冷之陰邪。一則不結於胸而邪在下。故小腹滿痛。一則仍結於胸中而邪在上。故心下滿而飢不能食。在下則寒邪已入至陰之分。所以當用溫法以回陽氣。在上則寒邪猶在陽位。所以當用吐法以去寒邪。蓋以邪入之淺深而分補瀉也。

夫緊為寒脈。在陽經則為寒邪在表。在陰經則為寒邪在裡。若手足厥冷。則脈當沉遲矣。乃忽見緊脈。知寒邪猶未深入。邪當結在胸中。若見心下滿而煩。飢不能食。則其所以滿者。陰邪在膈而脹滿也。煩者。膈間之陽氣不得伸也。飢者。胃陽猶未傷也。不能食。寒邪在胃也。

故為病在胸中。若如前寒已深入。則胃氣已傷。陽氣已損。則但有溫經扶陽之治。而無汗吐下之法矣。寒在胸膈。則邪氣未深。尚在陽分。因其近而取之。當用高者越之之法。故須吐之。宜瓜蒂散。假借胃中之陽氣。以湧出胸中之寒邪。則無敗胃深入之患矣。

傷寒五六日。不結胸。腹濡脈虛復厥者。不可下。此為無血。下之死。

五六日。邪氣入里之候也。不見邪結於胸。而腹軟脈虛。腹軟則里無邪結。脈虛則正氣衰弱。而復見四肢厥逆。則知寒邪入厥陰而為無陽之證矣。故不可下。然不曰無陽。而以腹軟脈虛為無血。無血二字。最為難解。若不得已而強解之。則經所謂脈者。血之府也。蓋氣血之動處為脈。

白話文:

厥陰寒證的後續處理

如果遇到上述情況之後才出現的厥陰寒證,該如何處理呢?這裡提出一些想法,希望有更明白的人來指正。

如果病人體內原本就有長久的寒氣,應該使用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來治療。

這是承接上文,提到手腳冰冷、脈搏微弱幾乎摸不到的情況,的確應該用當歸四逆湯來治療。但如果這個人平時體內就有長久寒氣,又因為外來的寒邪侵襲,使得體內陰寒凝結,難以消散,就應該額外加入性質辛辣、苦熱的吳茱萸,以及辛溫的生薑來驅散寒邪,同時用清酒來幫助陽氣提升,使血脈流通。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的組成

在原來的當歸四逆湯的基礎上,加入吳茱萸半升,生薑三兩。

將以上九味藥材,用水六升和清酒六升一起煮,煮到剩下五升,去掉藥渣,分成五次溫服。

如果病人手腳冰冷,說自己沒有胸部痞滿的感覺,而是小腹脹滿,按壓會疼痛,這是寒氣凝結在膀胱和關元穴的表現。

手腳冰冷,代表陽氣虛弱,陰氣旺盛,導致陰陽之氣無法順利銜接,四肢才會冰冷。沒有胸部痞滿的感覺,代表邪氣不在陽經,陽經沒有邪氣。小腹脹滿,按壓會痛,根據《至真要大論》的說法,身體下半部分屬於地氣主導;《靈樞經脈篇》提到,足厥陰肝經起於腳大趾,向上走,經過腳踝,再經過小腿內側,進入陰毛,繞過陰部,到達小腹。這是因為邪氣侵入足厥陰肝經。

寒邪凝結在膀胱和關元穴,所以會小腹脹滿,按壓會痛。如果是熱邪凝結在膀胱,熱會積聚在下焦,迫使血液亂走,導致小便自利,血滯留在下。這裡說的寒邪凝結在膀胱關元,指的是小腹,因為膀胱就位於小腹,關元穴是任脈上的穴位,在肚臍下三寸,是小腸的募穴,也位於小腹,所以小腹滿痛是指整個小腹。寒氣停留在小腹,下焦沒有火氣,氣化功能無法正常運作,所以才會出現寒氣凝結在膀胱關元的情況。應該立即溫暖下焦,驅除陰寒,這才是治療方法。

病人手腳冰冷,脈搏時而呈現緊張的狀態,這是邪氣凝結在胸腔的表現,胸口悶脹煩躁,雖然飢餓卻吃不下,這是病在胸腔,應該用吐法來治療,適合用瓜蒂散。

上文說的是沒有胸部痞滿的情況,這裡說的是邪氣凝結在胸腔。同樣是手腳冰冷的陰寒邪氣,一種是邪氣不在胸部而在下腹,所以會小腹脹滿疼痛;另一種是邪氣仍然停留在胸腔,所以會胸口悶脹,雖然飢餓卻吃不下。邪氣在下腹,代表寒邪已經深入到陰的部位,所以應該用溫補的方法來恢復陽氣;邪氣在胸腔,代表寒邪還在陽的部位,所以應該用吐法來驅除寒邪。這是因為邪氣侵入的深淺不同,而區分補法和瀉法。

脈搏緊張,是寒邪的脈象。在陽經是寒邪在體表的表現,在陰經則是寒邪在體內的表現。如果手腳冰冷,脈搏應該是沉而遲緩的,但現在卻突然出現緊張的脈象,表示寒邪還沒有深入,邪氣應該是凝結在胸腔。如果出現胸口悶脹煩躁,雖然飢餓卻吃不下,是因為陰邪在膈膜處,導致脹滿,煩躁是因為膈膜間的陽氣無法伸展,飢餓是因為胃的陽氣還沒有損傷,吃不下是因為寒邪停留在胃裡。

所以,這是病在胸腔的表現。如果像前面說的那樣,寒邪已經深入,胃氣已經損傷,陽氣已經衰弱,就只能用溫經扶陽的方法來治療,而不能用發汗、催吐、瀉下的方法了。寒氣在胸膈部位,代表邪氣還沒有深入,仍然在陽的部位,所以應該就近驅除,適合用向上宣洩的方法,所以應該用催吐的方式來治療,適合用瓜蒂散,藉助胃中的陽氣,把胸腔的寒邪湧出來,這樣就不會有損傷胃氣,導致寒邪深入的危險。

傷寒五六天,沒有胸部痞滿的症狀,肚子軟,脈搏虛弱,而且又出現手腳冰冷,這種情況不能用瀉下的方法,因為這是體內沒有血的表現,用瀉法會導致死亡。

五六天,是邪氣進入體內的時期。沒有看到邪氣凝結在胸部,而且肚子柔軟,脈搏虛弱,肚子柔軟表示體內沒有邪氣凝結,脈搏虛弱表示正氣衰弱,如果又出現手腳冰冷,代表寒邪進入厥陰經,屬於沒有陽氣的症狀,所以不能用瀉下的方法。這裡沒有說是沒有陽氣,而是用肚子柔軟、脈搏虛弱來說明是沒有血的表現。「沒有血」兩個字很難理解,如果一定要解釋,根據經典所說,脈是血的府邸,氣血運行的地方就是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