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溯源集》~ 卷之十 (8)
卷之十 (8)
1. 厥陰熱證
傷寒脈滑而厥者,里有熱也,白虎湯主之。
滑者,動數流利之象,無沉細微澀之形,故為陽脈。滑主痰食,又主胃實,乃傷寒鬱熱之邪在裡,阻絕陽氣,不得暢達於四肢而厥,所謂厥深熱亦深也,為陰經之邪復歸陽明,故當清瀉胃熱,而以白虎湯主之。
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邪在厥陰,惟恐其厥逆下利,若見嘔而發熱,是厥陰與少陽臟腑相連,乃臟邪還腑,自陰出陽,無陰邪變逆之患矣,故當從少陽法治之,而以小柴胡湯和解其半表半裡之邪也。
嘔家有癰膿者,不可治嘔,膿儘自愈。
凡諸嘔家,有麻黃湯之嘔,大柴胡湯之嘔,小柴胡湯之嘔,豬苓湯之嘔,柴胡桂枝乾薑湯之嘔,葛根加半夏湯之嘔,吳茱萸湯之嘔,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之嘔,真武湯之嘔,四逆湯之嘔,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之嘔,烏梅丸之嘔,諸嘔家雖有陰陽寒熱之不同,而皆有治法,此因厥陰一經,
實陰陽相半而陽伏陰中,故二氣和平,病當自愈。所以厥少熱多,其病當愈;寒多熱少,其病為進也。然熱不除者必便膿血,熱氣有餘,則發癰膿,癰潰而嘔,乃胃中應出之膿,故曰不可治嘔,膿儘自愈也。
白話文:
厥陰熱證
脈搏滑利且厥冷,表示體內有熱邪,應用白虎湯治療。
脈搏滑利,指的是脈象流暢有力,沒有沉細微弱澀滯的現象,屬於陽脈的表現。滑脈通常表示有痰飲或食物積滯,也代表胃中積熱。傷寒病邪鬱積於體內產生熱邪,阻礙陽氣運行,導致四肢厥冷。厥冷越深,體內熱邪也越深,這是陰經的邪氣逆傳到陽明經的表現,因此要清瀉胃熱,所以用白虎湯治療。
嘔吐伴隨發熱,則用小柴胡湯治療。
邪氣在厥陰經,最擔心的是厥逆和下痢。如果出現嘔吐伴發熱,表示厥陰和少陽經的臟腑相連,邪氣從臟腑轉移到腑,從陰經轉到陽經,沒有陰邪變化的危險,因此應該根據少陽經的治療方法,用小柴胡湯來調和表裡兩方面的邪氣。
嘔吐伴有癰疽膿腫,則不應治療嘔吐,讓膿腫自行痊癒。
各種嘔吐,例如服用麻黃湯、大柴胡湯、小柴胡湯、豬苓湯、柴胡桂枝乾薑湯、葛根加半夏湯、吳茱萸湯、黃芩加半夏生薑湯、真武湯、四逆湯、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烏梅丸後引起的嘔吐,雖然陰陽寒熱的表現不同,但都有相應的治療方法。這是因為厥陰經本身陰陽兼具,陽氣潛藏於陰氣之中,所以陰陽平和,疾病會自然痊癒。因此,如果厥冷較少而發熱較多,病情就會好轉;如果寒邪較多而發熱較少,病情則會加重。但是,如果熱邪不消除,就會出現膿血便,熱邪過盛則會生長癰疽膿腫,癰疽潰爛後出現嘔吐,這是胃中膿液要排出體外的表現,所以說不應該治療嘔吐,讓膿腫自行痊癒。
2. 厥陰寒證
乾嘔吐涎沫者。吳茱萸湯主之。
此以下。皆陰盛陽微之證也。靈樞經脈篇云。足厥陰之脈。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動則病胸滿嘔逆。蓋嘔逆。厥陰之本證也。涎沫。黏飲白沫也。邪入厥陰之經。寒邪上逆而乾嘔。胃中虛冷而吐涎沫。故以補中暖胃之吳茱萸湯主之。
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
嘔而脈弱。則知非陽經之嘔矣。且小便複利。尤知里無熱邪而顯屬陰寒。上文云。厥者必熱。熱後當復厥。不厥者自愈。則熱與厥不應並見。此云身有微熱而反見厥。是陽微不能勝盛陰。故為難治。此非上文熱不除者可比。急當以溫經復陽為治。而以四逆湯主之。
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
四肢為諸陽之本。邪入陰經。致手足厥而寒冷。則真陽衰弱可知。其脈微細欲絕者。素問脈要精微論云。脈者。血之府也。蓋氣非血不附。血非氣不行。陽氣既已虛衰。陰血自不能充貫。當以四逆湯溫復其真陽。而加當歸以榮養其陰血。故以當歸四逆湯主之。
當歸四逆湯方
當歸(三兩),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細辛(二兩),甘草(二兩),通草(二兩),大棗(三十五枚)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四逆湯者。仲景所以治四肢厥逆者也。陽氣衰微。陰邪肆逆。以致陽氣不充於四末而為四肢厥冷。故用甘草為君。以緩陰氣之逆。又以乾薑附子補助其陽氣之衰。此仲景立法命名之本義也。此條之手足厥寒。即四逆也。故當用四逆湯。而脈細欲絕。乃陽衰而血脈伏也。故加當歸。
是以名之曰當歸四逆湯也。不謂方名雖曰四逆。而方中並無姜附。不知何以挽回陽氣。即有桂枝。亦不過解散衛邪之藥耳。李東垣所謂氣薄則發泄。桂枝上行而發表。豈能如乾薑之溫中散寒耶。細辛雖能溫少陰之經。亦豈能如附子之補真陽而入命門乎。且芍藥不過斂陰。通草無非滲利。
又焉能治手足厥寒。脈細欲絕哉。如下文內有久寒者。但加茱萸生薑而不及乾薑附子。則知為前方中已有之物矣。豈仲景制方。治極陰最寒之證。獨遺此二物耶。是以不能無疑也。恐是歷年久遠。散失遺亡。訛舛於後人之手。未可知也。不然。何湯名四逆。而藥物與四逆迥異耶。
或曰。四逆散亦名四逆。而用藥不同者。何也。曰。四逆散。乃治熱厥之藥。所以不同。此則治手足厥寒。脈細欲絕之寒厥者。可同日而語乎。從來注傷寒家。皆委曲順解。曾不省察其理。亦何異於成氏之隨文順釋乎。尚論以為陰血不足。宜用歸芍以濟其陰。不宜用姜附以劫其陰。
即其人素有久寒者。以但增茱萸生薑觀之。則乾薑附子。寧不在所禁乎。愚謂此論恐未為確切。仲景之立四逆湯。專為四肢厥逆而設。故寒厥之證。無不用之。何獨於脈細欲絕之手足厥寒。及內有久寒者。偏為禁忌耶。若不審原文。但依方立論。不幾與仲景立方之意。兩相矛盾矣。
白話文:
厥陰寒證
出現乾嘔吐出唾液泡沫的情況,可用吳茱萸湯治療。
以下所述,都是陰盛陽虛的症狀。《靈樞經脈篇》說,足厥陰經脈循行經過胃部,與肝膽相連,向上貫穿膈肌,佈於脅肋,沿著喉嚨後面,活動就會引起胸悶嘔逆。可見嘔逆是厥陰經的本症。唾液泡沫,是指黏稠的白色泡沫狀液體。邪氣入侵厥陰經,寒邪上逆導致乾嘔,胃中虛寒則吐出唾液泡沫,所以用溫中暖胃的吳茱萸湯來治療。
如果出現嘔吐、脈象微弱、小便頻數、身體微熱,以及厥冷的症狀,則難以治療,可用四逆湯治療。
嘔吐且脈象微弱,就知道不是陽經的嘔吐。而且小便頻數,更能說明體內沒有熱邪,明顯屬於陰寒證。前文說:「厥冷必有熱邪,熱邪退後才會出現厥冷,不出現厥冷的則會自愈」,因此熱邪和厥冷不會同時出現。這裡卻說身體微熱卻出現厥冷,這是因為陽氣虛弱,不能克服盛旺的陰邪,所以難以治療。這與前文所說的熱邪未除的情況不同,應當急用溫經回陽的方法治療,所以用四逆湯治療。
手足厥冷,脈象細弱將絕,可用當歸四逆湯治療。
四肢是諸陽之氣的根本,邪氣入侵陰經,導致手足厥冷,則說明真陽衰弱。脈象微細將絕,正如《素問‧脈要精微論》所說:「脈是血的住所」,氣不依附血則不能存在,血不依附氣則不能運行。陽氣已經衰弱,陰血自然不能充盈,所以要用四逆湯溫補真陽,再加當歸滋養陰血,因此用當歸四逆湯治療。
當歸四逆湯方:
當歸(三兩)、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細辛(二兩)、甘草(二兩)、通草(二兩)、大棗(三十五枚)
以上七味藥,用八升水煎煮,取三升藥液,過濾去渣,溫服一升,每日三次。
四逆湯是張仲景用來治療四肢厥逆的方劑。陽氣衰微,陰邪猖獗,導致陽氣不能充盈四肢末端而出現四肢厥冷,所以用甘草做君藥,緩解陰氣的逆亂,又用乾薑、附子來補充衰弱的陽氣。這是仲景立法和命名的本意。此條所述的手足厥冷,就是四逆,所以要用四逆湯。脈象細弱將絕,是陽氣衰弱,血脈伏藏的表現,所以要加當歸。
因此稱為當歸四逆湯。有人不解,方名雖然是四逆湯,但方中並沒有乾薑、附子,不知如何回陽。即使有桂枝,也只是發散衛邪的藥物。李東垣說:「氣虛則發散」,桂枝上行發散,怎麼能像乾薑一樣溫中散寒呢?細辛雖然能溫少陰經,但又怎麼能像附子一樣補益真陽,溫通命門呢?而且芍藥只是斂陰,通草只是利尿,
又怎麼能治療手足厥冷、脈象細弱將絕呢?下文提到久寒症,只加吳茱萸、生薑,而沒有乾薑、附子,可見前方已經有了這些藥物。難道仲景制方,治療極陰極寒的證候,獨獨遺漏了這兩種藥物嗎?所以難免會有疑問。恐怕是年代久遠,藥方散失遺漏,被後人改錯了,也不一定。不然,為何湯名叫做四逆湯,而藥物卻與四逆湯迥然不同呢?
有人說,四逆散也叫四逆,但用藥不同,這是為什麼呢?答曰:四逆散是治療熱厥的藥物,所以不同。這裡治療的是手足厥冷、脈象細弱將絕的寒厥,能相提並論嗎?以往注釋《傷寒論》的人,都曲意解釋,從來不探究其理,這與成氏的牽強附會有何區別呢?尚論認為陰血不足,應該用當歸、芍藥來滋補陰血,不應該用乾薑、附子來損傷陰血。
即使是素有久寒的人,僅僅增加吳茱萸、生薑來看,那麼乾薑、附子難道不是禁忌嗎?愚見認為這種說法可能不確切。仲景制定四逆湯,專門用於治療四肢厥逆,所以寒厥的證候,都可用它治療。為何偏偏在脈象細弱將絕的手足厥冷,以及內有久寒的情況下,卻視為禁忌呢?如果不仔細審視原文,只根據方劑論述,豈不是與仲景制方的意圖互相矛盾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