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溯源集》~ 卷之四 (3)
卷之四 (3)
1. 證象陽旦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
問曰。證象陽旦。按法治之而增劇。厥逆咽中干。兩脛拘急而譫語。師言夜半手足當溫。兩腳當伸。後如師言。何以如此。答曰。寸口脈浮而大。浮則為風。大則為虛。風則生微熱。虛則兩脛攣。病症象桂枝。因加附子參其間。增桂令汗出。附子溫經。亡陽故也。厥逆咽中干。
白話文:
傷寒病人脈象浮,自發汗,小便頻數,心煩,稍微怕冷,腳抽筋,若用桂枝治療,想要攻其表,這是錯誤的。病人因此容易昏厥,咽喉乾燥,煩躁嘔吐,要用甘草乾薑湯來治療,以恢復陽氣。如果昏厥消失,腳也暖了,就改用芍藥甘草湯治療,腳就會伸直。如果胃氣不和,神志不清,少量服用調胃承氣湯。如果重覆發汗,又用燒針治療,就用四逆湯治療。
有人問道:病人症狀在早上出現,按照方法治療反而加重,昏厥,咽喉乾燥,兩腿抽筋,神志不清。老師說半夜手腳會溫暖,兩腳會伸直,後來果然如老師所說。這是為什麼呢?
老師回答道:寸口脈浮而大,浮則為風,大則為虛。風則產生微熱,虛則兩腿抽筋。病症類似桂枝證,因此加入附子,加重桂枝的劑量,讓病人出汗。附子溫經,病人是因為陽氣不足。昏厥,咽喉乾燥,這些都是陽氣不足的表現。
煩躁。陽明內結。譫語煩亂。更飲甘草乾薑湯。夜半陽氣還。兩足當熱。脛尚微拘急。重與芍藥甘草湯。爾乃脛伸。以承氣湯微溏。則止其譫語。故知病可愈。
兩條本是一義。後段設為問答者。即為上文作註腳也。證象陽旦。言症似桂枝也。即形作傷寒。病如桂枝之類。乃風寒並感也。證象陽旦者。謂傷寒而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皆似中風之脈證也。倘按法治之。當以桂枝湯汗解之。乃為合法。不知更有微惡寒。腳攣急之證。
白話文:
病人感到煩躁不安,這是陽明經氣鬱結在體內的表現。病人神志不清,胡言亂語,煩躁不安。給他喝了甘草乾薑湯後,到了半夜陽氣回升,兩腳發熱,小腿還有微微的拘緊感。又給他喝了芍藥甘草湯,小腿終於伸直了。接著用承氣湯使大便微微溏泄,病人神志不清、胡言亂語的症狀也消失了。由此可見,這個病是可以治癒的。
以上兩段文字其實是一個意思,後段是採用問答的形式,對前文進行註解。症狀表現如同桂枝湯證,意思是說,雖然病人的症狀表現得像傷寒,但實際上是類似於桂枝湯的病證,也就是風寒感冒。症狀表現如同桂枝湯證,指的是病人雖然有傷寒的症狀,比如脈象浮緩、自汗、小便頻繁、心煩,但這些症狀又像中風的脈象和症狀。如果按照傷寒論的治療方法,應該用桂枝湯發汗解表,纔是正確的治療方法。但這個病人除了上述症狀外,還伴有微惡寒、腳攣急的症狀。
乃真陽虛弱。寒在下焦也。兼證如此。則又不可以桂枝湯汗解而愈虛其陽氣矣。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而使漐漐汗出。此誤也。故才得桂枝湯之汗解而虛陽敗泄。即便四肢厥冷矣。何也。以四肢為諸陽之本故也。太陰之脈布胃中。絡於嗌。少陰之脈循喉嚨。挾舌本。厥陰之脈上貫膈。
循喉嚨。以虛陽而為盛陰所迫。虛火上奔。故咽中干也。陽邪在上。故鬱而為煩。陰邪在下。故發而為躁。陰氣盛而上逆。故吐逆也。蓋以下半純是陰寒。故兩脛拘急。上截陽邪在胃。所以譫語。故曰按法治之而增劇也。然何以知之。因寸口脈浮而大故也。浮則為風。固人皆知之矣。
白話文:
這分明是真陽虛弱,寒氣在下焦聚集。症狀如此,就不能用桂枝湯發汗解表,反而會更虛弱陽氣。如果反倒用桂枝湯,想要攻其表,讓病人大量出汗,這就是錯誤的做法。因此,患者剛用桂枝湯發汗解表,陽氣就因為虛弱而泄漏,立刻出現四肢厥冷。這是因為四肢是諸陽之本的緣故。
太陰經脈佈滿胃部,連接到喉嚨;少陰經脈沿著喉嚨,連接到舌根;厥陰經脈向上貫穿膈膜,循著喉嚨。由於陽氣虛弱,被盛陰所迫,虛火上衝,所以咽喉乾燥。陽邪在上,所以鬱悶而煩躁。陰邪在下,所以發熱而躁動。陰氣盛而上逆,所以嘔吐。
因為下半身全是陰寒,所以兩腿拘急。上半身陽邪在胃部,所以神志不清而胡言亂語。因此說按常規治療反而會加重病情。怎麼知道呢?因為寸口脈浮而大,所以知道。浮脈代表風邪,這點大家應該都知道。
而不知大則為虛也。脈大則當雲實。何以反謂之虛乎。蓋大而有力者為實。若大而浮者。是輕取之而有餘。重按之則不足。所謂大而無力者為裡虛也。故曰大則為虛。蓋言其脈雖大而浮也。然中風之脈。雖浮而未必大。亦未必寸口獨大。此但言寸口脈浮大。而不及關尺者。蓋寸主上焦。
惟寸口浮大。為上盛下虛之象。乃虛陽上泛之脈也。浮為風邪在表。故當生微熱。寸口浮大。則虛寒在下。故兩脛拘攣。此證雖屬傷寒。而所見之病症。象桂枝湯證。故仍於桂枝湯中。加附子參於其間。則真陽有助。不患其汗泄。故又增桂令汗出。以解衛分之陽邪也。其所以加附子溫經者。
白話文:
如果脈象很大,卻沒有力量,就叫做虛。脈象很大時,應該要感覺像雲實一樣堅實。為什麼反過來說它虛呢?因為脈象很大又有力才是實,如果很大卻很浮,輕輕按壓就能摸到,用力按壓卻摸不到,這就是所謂的「大而無力」,是裡虛的表現。所以說脈象大就叫做虛,其實指的是脈象雖然很大,但是很浮。
然而中風的脈象,雖然浮,卻不一定大,也不一定只有寸口脈很大。這裡只說寸口脈浮大,而沒有提到關尺脈,是因為寸脈主上焦。只有寸口脈浮大,就代表上焦盛而下焦虛,這是虛陽上泛的脈象。浮代表風邪在表,所以會出現微熱。寸口脈浮大,代表虛寒在下,所以兩腿會拘攣。這個症狀雖然屬於傷寒,但是表現出來的症狀卻像桂枝湯的證候,所以仍然用桂枝湯,再加入附子、人參,就能幫助真陽,不用擔心汗泄。所以又加了桂枝,讓汗出,以解表陽邪。加入附子溫經的原因,就是……
以下焦無陽故也。此法即上篇誤汗亡陽。桂枝加附子湯。乃為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拘攣之正治也。若不察其微惡寒。腳拘攣之亡陽虛證。已經反與桂枝湯。誤攻其表。使陽氣愈虛。陰邪上逆。以致厥逆咽中干煩躁。又兼陽邪內陷。致陽明內結。譫語煩亂者。
且勿治其譫語。以虛陽恐其易脫。胃實可以暫緩。故更當飲甘草乾薑湯。以平其上逆之陰邪。復其虛竭之陽氣。至夜半陽氣還。兩足當熱。然足雖熱而兩脛尚微覺拘急者。重與芍藥甘草湯。以和陰養血。舒其筋而緩其拘急。脛乃得伸矣。此時陰邪已退。陽氣已復。其胃氣不和。
白話文:
以下情況是因為陽氣不足所致。這與上篇所述的誤汗亡陽症狀相同。[桂枝加附子湯]正是針對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頻繁、心煩微惡寒、腳拘攣的正治方法。
若不察覺微惡寒、腳拘攣等陽虛證狀,誤用桂枝湯治療,反而會攻其表,導致陽氣更加虛弱,陰邪上逆,引起厥逆、咽中乾燥煩躁。同時,陽邪內陷也會導致陽明經絡阻塞,出現譫語煩亂。
此時切勿治療譫語,因為陽氣虛弱,擔心容易脫離。胃氣充實可以暫時緩解,因此應該再喝甘草[乾薑]湯,以平息上逆的陰邪,恢復虛竭的陽氣。到了半夜,陽氣會回升,雙腳會發熱。但即使腳發熱,兩條小腿仍然感到稍微拘急,則需再次服用芍藥甘草湯,以滋陰養血,舒筋緩解拘急。小腿便可伸展了。
此時陰邪已經退去,陽氣已經恢復,但胃氣不和。
猶譫語煩亂者。然後少與調胃承氣湯。令大便微溏。則胃中熱邪下泄。方能止其譫語而病可愈也。若重發其汗。復加燒針強逼其汗。則亡陽殆甚。幾於敗絕矣。故當以四逆湯主之。
辨誤,陽旦。成注謂是桂枝湯之別名。余閱原文中。其發問之端。則曰證象陽旦。下文答語中。則云病證象桂枝。是仲景明明說出。則成氏之說。未為無據。而喻氏非之云。仲景之圓機活法。妙在陰旦陽旦二湯。以桂枝而有別名。是必一百一十三方。方方皆有別名然後可。此亦膠固不通之論也。
如炙甘草湯。亦可名復脈湯。乃偶然耳。豈有意為之而皆有別名邪。觀其陽旦陰旦之說。並未有所引據。而云桂枝加桂曰陰旦湯。桂枝加黃芩為陽旦湯。謂陽旦者。天日晴暖。及春夏溫熱之稱。陰旦者。風雨晦冥。及秋冬涼寒之稱。遇時令溫熱。則加黃芩。名曰陽旦。遇時令涼寒。
白話文:
對於那些語言混亂的人,應當開始使用調胃承氣湯來治療,使其大便變得稍微溏軟。這樣,胃中的熱邪就會得以排出,從而可以停止他們的混亂語言,病情也會得到恢復。如果再次施以過度的發汗,或用灼熱的針強迫出汗,那麼會導致陽氣嚴重流失,幾乎危及生命。因此,應當使用四逆湯進行治療。
對於「陽旦」這個詞的辨析,有人認為這是桂枝湯的別名。我翻閱原文後發現,在問題的開頭部分,它被描述為「證象陽旦」;而在回答的部分,則提到「病證象桂枝」。仲景本人明確地說明瞭這兩者的不同,因此成氏的說法並不是空穴來風。然而,喻氏卻批評道,仲景的診療手法非常靈活,他巧妙地在陰旦和陽旦兩種湯方中使用了桂枝,這一定是在一百一十三個方劑中每個都有自己的別名的情況下才能做到的。這種說法顯然是過於固執和不通情理的。
例如,炙甘草湯也可以被稱為復脈湯,只是偶爾如此,難道每一個方劑都有自己的別名嗎?從「陽旦」和「陰旦」的說法來看,並沒有引用任何根據。而關於「桂枝加桂」被稱為「陰旦湯」、「桂枝加黃芩」為「陽旦湯」的說法,認為「陽旦」指的是夏季晴朗暖和的天氣,以及春夏季溫熱的稱呼;「陰旦」指的是風雨昏暗的天氣,以及秋冬季涼寒的稱呼。遇到溫熱的季節,就加黃芩,稱為「陽旦」;遇到涼寒的季節,則不做改變。
則加桂。名曰陰旦。豈時令溫熱之時。更無陰寒之症。時令寒涼之候。必無溫熱之病邪。若是。則四逆理中。必用之於秋冬。白虎青龍。必施之於春夏矣。其何以謂之圓機活法乎。且云病人得之便厥。明明誤在黃芩。助其陰寒。若單服桂枝湯。何以至是。由此觀之。是全不知黃芩之寒涼。
與陽虛之汗泄。其害為孰大矣。夫黃芩。寒涼之小者也。倘誤服之。不過損其胃中之熱氣耳。豈能令四肢便厥。若夫陽虛之證而汗泄之。則不唯更損其衛。且敗泄其真陽矣。焉得不至於得之便厥邪。蓋以衛氣為真陽之所發。真陽為衛氣之本根故也。所以厥逆瞤惕。及四肢微急。
白話文:
如果要加桂枝,叫做陰旦湯。怎麼能在溫熱的季節,反而用來治療陰寒的病症呢?同樣地,在寒涼的季節,也一定不會有溫熱的病邪。因此,四逆理中湯應該用於秋冬,白虎青龍湯則應該用於春夏。這怎麼能說是圓機活法呢?病人服用藥物後馬上就昏厥,分明是黃芩用錯了,助長了陰寒。如果單獨服用桂枝湯,怎麼會導致這種情況?由此可見,完全不了解黃芩的寒涼性質。
與陽虛導致的汗泄相比,哪個危害更大呢?黃芩寒涼性較弱,即使誤服,也只是損害胃裡的熱氣而已,怎麼可能導致四肢昏厥呢?而陽虛導致的汗泄,不僅損害衛氣,還會耗散真陽,怎麼可能不導致昏厥呢?因為衛氣是真陽的發源,真陽是衛氣的根本。所以才會出現昏厥、驚悸、四肢輕微緊縮等症狀。
難以屈伸之類。皆誤汗亡陽所致。二者相較。為何如哉。又云。觀增桂令汗出一語。豈不昭昭邪。揣其微意。不過因增桂令汗出一語。遂以桂枝湯加桂為陰旦湯。愚以為增桂令汗出。是增桂枝而非肉桂也。李東垣謂桂性辛熱。陽中之陽也。氣之薄者。桂枝也。氣之厚者。桂肉也。
經云。氣薄則發泄。故桂枝上行而發表。氣厚則發熱。桂肉下行而補腎。此所謂增桂令汗出者。非桂枝邪。若曰加桂為陰旦湯。則上篇燒針令汗之桂枝加桂湯。亦可稱陰旦湯矣。今學者何以別乎。陽旦一湯。金匱要略云。產後風續之。數十日不解。頭微痛惡寒。時時有熱。心下悶。
白話文:
難以屈伸等症狀,都是因為誤汗損傷陽氣造成的。這兩種情況相比,為何如此呢?又說,看“增桂令汗出”這句話,難道不很明顯嗎?揣摩其深意,不過是因為“增桂令汗出”這句話,所以就用桂枝湯加桂藥材,稱為陰旦湯。我認為“增桂令汗出”,指的是增加桂枝,而不是肉桂。李東垣說,桂藥材性辛熱,是陽中之陽,氣薄的是桂枝,氣厚的是肉桂。
經書說,氣薄就發泄,所以桂枝上行而發表;氣厚就發熱,肉桂下行而補腎。這就是所謂“增桂令汗出”,並不是指肉桂吧?如果說加桂藥材是陰旦湯,那麼上面說的“燒針令汗之桂枝加桂湯”,也可以稱為陰旦湯了。現在學者們為何要區分呢?陽旦湯,《金匱要略》中說,產後風寒持續不退,數十日不解,頭部微痛怕冷,時常發熱,心中悶悶不樂。
解釋:
這段文字主要是在討論“增桂令汗出”一詞的含義,以及桂枝和肉桂在治療疾病方面的區別。
作者認爲,古人所說的“增桂令汗出”,指的是增加桂枝,而非肉桂。因爲桂枝性薄,上行發表,而肉桂性厚,下行補腎,兩者功效不同。
作者還批評了現今學者在“陰旦湯”上的混淆,認為“桂枝加桂湯”也可以被稱爲“陰旦湯”,兩者沒有本質區別。
最後,作者引用了《金匱要略》中關於“陽旦湯”的描述,指出其適用於產後風寒持續不退的病症。
總結:
這段文字主要探討了中醫藥方中“增桂令汗出”一詞的含義,以及桂枝和肉桂在治療疾病方面的區別。作者認爲,“增桂令汗出”指的是增加桂枝,而非肉桂,並批評了現今學者對“陰旦湯”的混淆。
乾嘔。汗出雖久。陽旦證續在耳。可與陽旦湯。注云。即桂枝湯。並無加黃芩之說。亦無陰旦湯。據活人書一百一十三方之外。更有李根湯。霹靂散。葳蕤湯等雜方。內有陽旦陰旦二湯。其陽旦湯。云治中風脈浮。發熱汗出。惡風頭項強痛。鼻鳴乾嘔。則仍是仲景桂枝湯脈證。
而以桂枝湯加黃芩為陽旦湯治之。則黃芩之加。出自朱奉議也明矣。而謂仲景圓機活法。妙在陰旦陽旦二湯。然乎否乎。至於陰旦湯則於桂枝湯中。非唯不加桂。而加乾薑黃芩一寒一熱之藥。亦是後人雜亂之方。恐亦未足深信。尚當考訂云。
白話文:
病人乾嘔,雖然出汗很久,但陽旦證持續存在。可以服用陽旦湯,也就是桂枝湯,並沒有加黃芩的說法,也沒有陰旦湯。除了《活人書》的一百一十三方之外,還有李根湯、霹靂散、葳蕤湯等雜方,其中包含陽旦湯和陰旦湯。陽旦湯治中風脈浮,發熱汗出,惡風頭項強痛,鼻鳴乾嘔,這與仲景的桂枝湯脈證一致。
而以桂枝湯加黃芩作為陽旦湯治療,黃芩的加入出自朱奉議,這很明顯。有人說仲景《圓機活法》妙在陰旦陽旦二湯,但這是否正確呢?至於陰旦湯,它是在桂枝湯中,不僅沒有加桂枝,反而加了薑黃和黃芩,一寒一熱,這應該是後人雜亂的方子,恐怕不可靠,需要考證。
甘草乾薑湯方
甘草(四兩炙),乾薑(二兩炮)
上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服。
甘草味甘性緩而和中。用之以平其上逆之陰氣。乾薑味辛性熱而守中。以回其衰弱之虛陽。為前附子溫經之助。故能令其陽氣還。兩足熱也。
芍藥甘草湯方
芍藥(四兩),甘草(四兩炙)
上二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
藏氣法時論云。肝主春。足厥陰少陽主治。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酸瀉之。芍藥味酸而益陰。又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甘草味甘而性緩。所以用此方者。蓋因脛尚微拘急耳。拘急者。筋不得舒也。筋者足厥陰肝之合也。筋不舒而攣急。故以酸瀉之。以甘緩之。是以厥陰少陽主治治之也。
白話文:
甘草乾薑湯方
藥材:
- 甘草(四兩,炙)
- 乾薑(二兩,炮)
製法:
-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
- 以水三升,煮至一升五合(約750毫升),去除藥渣。
- 分成數次溫服。
功效:
甘草味甘性緩,能調和中焦,平息上逆的陰氣。乾薑味辛性熱,能溫補中焦,回升衰弱的陽氣,輔助前附子溫經散寒。此方能使陽氣回升,雙腳感到溫熱。
芍藥甘草湯方
藥材:
- 芍藥(四兩)
- 甘草(四兩,炙)
製法:
-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
- 以水三升,煮至一升半(約750毫升),去除藥渣。
- 分成數次溫服,每次服用兩次。
功效:
《藏氣法時論》記載,肝主春,足厥陰、少陽經主治肝。肝氣欲散,需用辛辣之物來散之,也可用酸味來瀉之。芍藥味酸,能益陰。另外,《藏氣法時論》亦云:肝苦急,需用甘味來緩解之。甘草味甘性緩,故此方以芍藥甘草來治療。
此方主要用於脛部輕微拘急的症狀。拘急者,筋失舒展。筋屬足厥陰肝經,筋不舒而攣急,故以酸味瀉之,以甘味緩之,用以治療足厥陰、少陽經的病症。
然兩足攣急。乃下焦無陽之證。雖用酸瀉甘緩。曷足以伸兩脛之拘急。因前增桂汗出。附子溫經之後。更飲甘草乾薑湯。陽氣既還。兩足已熱。乘此溫熱已效之後。續用此以但舒其筋。所以脛乃得伸也。
調胃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酒浸既云調胃當是二兩即今之五錢外),甘草(二兩當是一兩),芒硝(半斤大承氣止用三合既云調胃豈反過之當亦是二兩),
上三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溫服。
調胃者。調和胃氣也。胃有實邪而譫語煩亂。故以大黃芒硝之鹹苦泄之。又恐其性力之峻。更以甘草之甘緩和之。所煮不過一升。而又少少服之。使胃氣和平而已。若大邪大熱。仲景以大承氣湯攻之。其亡津液。胃中乾燥。大便難者。乃無大熱邪之脾約也。仲景即以小承氣湯和之。
白話文:
然而,雙腳攣縮緊繃,這是下焦陽氣不足的表現。雖然使用酸性瀉下、甘味緩和的藥物,但很難舒展雙腿的緊縮。由於先前增加桂枝促進發汗,附子溫通經脈後,再服用甘草乾薑湯。陽氣回歸,雙腳已經變得溫熱。趁著溫熱療效顯現後,繼續服用此湯,只為了舒展筋脈。因此,小腿才得以伸展。
不令大泄下。及麻仁丸潤之而已。此以證象陽旦之傷寒。實陽虛陰盛之症。而兼有陽明內結之實邪。故譫語煩亂。雖用桂枝加桂。參附子以溫經。更服甘草乾薑湯以和陰助陽。夜半陽氣已還。兩足已熱。又以芍藥甘草湯伸其兩脛之拘急矣。而陽明所留之內結譫語。猶未除也。
乃胃中之實邪未去耳。因虛陽初復。未可峻下。故少用調胃承氣湯。令大便微溏。以和其胃而譫語自止也。然不特此也。凡論中之胃實而無大熱邪者。皆同其治也。
四逆湯方
甘草(二兩炙),乾薑(一兩半),附子(一枚生用破八片去皮)
白話文:
患者的病症是陽旦之傷寒,實陽虛陰盛,同時兼有陽明內結的實邪,因此出現譫語煩亂。雖然用桂枝加桂、參附子溫經,並服用甘草乾薑湯以和陰助陽,夜半陽氣已回,兩足已熱,又用芍藥甘草湯伸展兩脛的拘急,但陽明留下的內結譫語仍未消除,這是因為胃中實邪未去。由於虛陽初復,不宜峻下,所以少用調胃承氣湯,讓大便微溏,以調和胃氣,譫語自然就會停止。不只是這種情況,凡是中焦胃實而無大熱邪的患者,治療方法都相同。
上三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
四逆湯者。所以治四肢厥逆而名之也。素問陽明脈解云。四肢者。諸陽之本也。陽盛則四肢實。即陰陽應象論之清陽實四肢也。靈樞終始篇云。陽受氣於四末。陰受氣於五臟。蓋以谷入於胃。氣之清者為營。行於脈中。濁者降於下焦。為命門真陽之所蒸騰。其氣直達皮膚而為衛氣。
先充滿於四末。然後還而溫肌肉。密腠理。行於陰陽各二十五度。故四肢為諸陽之本。此以真陽虛衰。陰邪肆逆。陽氣不充於四肢。陰陽不相順接。故手足厥冷而為厥逆咽中干也。若重發其汗。更加燒針取汗。則孤陽將絕矣。仲景急以溫經復陽為治。故立四逆湯。其以甘草為君者。
白話文:
將上述三味藥材研磨成粉末,用三升水煮沸,熬至一升二合,去除藥渣,分兩次溫服。
四逆湯之所以得名,是因為它能治療四肢厥逆。根據《素問·陽明脈解》,四肢是諸陽之本,陽氣旺盛,四肢就會健壯有力。這與《陰陽應象論》中“清陽實四肢”的說法一致。 《靈樞·終始篇》中記載,陽氣從四肢末端吸收,陰氣則從五臟吸收。食物進入胃中,氣之清者為營氣,運行於脈中;氣之濁者降至下焦,由命門真陽蒸騰,直達皮膚,形成衛氣。
衛氣首先充盈四肢末端,然後回流溫暖肌肉,閉合毛孔,運行於陰陽各二十五度。因此,四肢是諸陽之本。四逆湯治療的是真陽虛衰,陰邪入侵,陽氣不能充盈四肢,導致陰陽失衡,出現手足厥冷、咽喉乾燥的厥逆症狀。如果强行發汗,或用燒針取汗,會導致陽氣衰竭。仲景急需溫經復陽,因此創立了四逆湯。甘草是四逆湯的主藥,具有甘溫補氣的功效。
以甘草甘和而性緩。可緩陰氣之上逆。乾薑溫中。可以救胃陽而溫脾土。即所謂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焉。此所以脾主四肢也。附子辛熱。直走下焦。大補命門之真陽。故能治下焦逆上之寒邪。助清陽之升發而騰達於四肢。則陽回氣暖而四肢無厥逆之患矣。
是以名之曰四逆湯也。
白話文:
四逆湯方解
以甘草甘味和緩,性情溫和,可以緩解陰氣上逆。乾薑溫暖中焦,可以救助胃陽,溫暖脾土。也就是說,四肢的氣血都源於胃,但不能直接到達經絡,必須依靠脾土才能獲得氣血滋養。這就是脾臟主宰四肢的原因。
附子辛熱,直達下焦,是大補命門真陽的藥物。因此,它能治療下焦逆上寒邪,幫助清陽之氣升發,並到達四肢。如此陽氣回歸,氣血溫暖,四肢就不會出現厥逆的病症了。
所以,將此方命名為四逆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