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溯源集》~ 卷之一 (1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16)

1. 中風火劫

微數之脈,慎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追虛逐實,血散脈中,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

欲申火劫之誤,先示警戒之詞。蓋此條以本虛而禁灸也。言虛人受邪,鬱而不散,本虛邪實,則其脈微細而數。微者,細小而無力也;數者,熱鬱之脈也。微則為虛,數則為熱,微則正氣已虛,數則陰不勝陽。凡見此者,慎不可灸!灸之則陽邪因火而愈盛,令人煩悶而為火逆之證矣。

蓋因不察其為陽強陰弱之證,陰氣本虛,乃乘虛追逐其衛分之實邪,驅使內入營分。營氣本行於脈中者也。《經》云:「脈者,血之府也。」邪受火迫,風乘火勢,排闥直入,以陰血而遇火逼之陽邪,能不為之流散乎?然自外觀之,則若火氣甚微,而不知其內攻於皮肉筋骨之中,則甚有力也。

慎勿視一灸為微而誤犯之,必令人筋骨焦傷,將來脈中之陰血,必難克復也!可不慎歟?

脈浮熱甚,反灸之,此為實,實以虛治,因火而動,必咽燥唾血。

此以邪實而禁灸也。言邪實而熱甚者,當以汗解。若不循法度而反以火灸之,不知此為衛強邪實之病也。灸法中雖有補瀉之分,然但宜用之於虛寒,而不宜施之於實熱。此而灸之,是實症而以虛治之,此所謂實其實也。所以熱邪因火勢而上炎,故令咽中乾燥,陽盛搏陰,故血菀於上而為唾血也。

諸血證中,唯血之唾者屬腎,咽燥唾血,蓋以火熱太甚,傷腎家之真陰故也。

太陽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經不解,必清血,名為火邪。

太陽中風,不用汗解,以火熏逼而終不得汗,陽邪被火,熱鬱愈甚,其人必煩躁不寧。至七日以上,行其經盡之時,當解而不得解,則熱邪必入里而內傷陰血,火熱煎逼,故溢入腸胃,下行而圊血也。此非太陽本病,即上文所謂因火為邪,故曰名為火邪。

太陽病,二日反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熱入胃,胃中水竭,躁煩,必發譫語。十餘日振慄自下利者,此為欲解也。故其汗從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嘔,欲失溲,足下惡風,大便硬,小便當數,而反不數,及多大便已,頭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熱,穀氣下流故也。

二日反躁者,非成氏所謂熱氣行於里也,乃陽邪怫鬱,不得汗泄而躁也。因欲發汗,而反以火熨其背,乃得大汗出,即火劫之謂也。然因火熨之誤,而大熱之邪,即乘大汗之虛,遂陷入陽明胃腑,故胃中之津液皆枯竭也。枯燥燔灼,故發躁煩。躁則汗後陽虛而陰動於下,煩則熱邪歸胃而陽盛於上。

胃熱神昏,必發譫語矣。若此者十餘日,邪氣漸衰,正氣將復,故忽發戰慄。戰慄者,即戰汗也。以大汗出而大熱入胃,胃中之水已竭,又能自下利者,津液還胃而大便出也。大凡寒戰,已為邪氣欲解,而胃熱躁煩譫語之症,本應以承氣下之。今得自利,熱邪下泄,故為欲愈也。

白話文:

中風火劫

脈象微弱而頻數,絕對不可灸治。因為用火反而助長邪氣,導致煩躁逆亂,驅趕虛弱之氣,反而使血散於脈中。雖然火氣看似微弱,但內部攻擊卻很強大,會燒傷骨骼、損傷筋脈,血液也很難恢復。

為避免火劫的錯誤治療,先說明警示之語。這條原則基於虛弱之體而禁止灸法。意思是虛弱的人受到邪氣侵犯,邪氣鬱結而不散,本就虛弱再加上邪氣實證,脈象就會微細而頻數。微弱指脈象細小無力,頻數則是熱邪鬱結的脈象。微弱代表正氣已虛,頻數代表陰氣不勝陽氣。凡是見到這種脈象,絕對不可灸治。灸治的話,陽邪會因火而更加旺盛,讓人煩悶,出現火逆的症狀。

因為沒有察覺到這是陽氣亢盛、陰氣虛弱的症狀,陰氣本就虛弱,反而乘虛而入,追逐衛分(肌表)的實邪,驅使邪氣入侵營分(血液)。營氣本在脈中運行,《經方》說:「脈者,血之府也」,邪氣受火迫,風乘火勢,直入經脈。陰血遇到火逼迫的陽邪,怎能不被衝散呢?然而,從外表觀察,火氣似乎很微弱,卻不知道它在皮肉筋骨內部攻擊,力量卻非常強大。

千萬不要認為灸法微不足道而犯錯,一定會導致筋骨焦傷,將來脈中的陰血也很難恢復。不可不謹慎啊!

脈象浮熱嚴重,反而灸治,這是實證。實證用虛法治療,因火而加重病情,必然會咽喉乾燥、吐血。

這是因為邪氣實證而禁止灸治。意思是邪氣實證,熱盛者,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如果不遵循法度,反而用火灸,不知道這是衛氣強盛、邪氣實證的疾病。灸法中雖然有補瀉之分,但只適用於虛寒,而不適用於實熱。這種情況下灸治,是用虛法治療實症,這是所謂的「實其實」。所以熱邪因火勢而上炎,導致咽喉乾燥;陽氣盛而搏擊陰氣,所以血瘀於上而吐血。

各種血證中,只有吐血屬於腎臟病變。咽喉乾燥、吐血,是因為火熱太盛,損傷了腎臟的真陰。

太陽病,用火熏蒸而無法出汗,病人必然煩躁,等到經脈氣血運行不通暢,必然會便血,稱為火邪。

太陽中風,不用發汗法治療,用火熏蒸逼迫卻始終無法出汗,陽邪被火加重,熱邪鬱結更甚,病人必然煩躁不安。到第七天以上,經脈氣血運行盡時,應該解表卻無法解表,則熱邪必然深入內部,損傷陰血。火熱煎熬逼迫,所以溢入腸胃,下行而便血。這不是太陽病的本症,正是上文所說的「因火為邪」,所以稱為火邪。

太陽病,兩天後反而煩躁,用熱熨其背而大量出汗,大熱進入胃腑,胃中津液枯竭,煩躁不安,必然會神志不清,十多天後顫抖,下痢,這是邪氣將解的表現。所以汗液從腰以下出不來,想小便卻不行,嘔吐,想小便卻不行,腳底怕風,大便硬,小便應該頻繁,卻不頻繁;等到大便通暢了,頭痛劇烈,腳心必然發熱,這是穀氣下流的緣故。

兩天後反而煩躁,不是成無忌(注:指某位醫家)所說的熱氣行於裡,而是陽邪鬱結,不得汗泄而煩躁。因為想要發汗,反而用熱熨其背,結果大量出汗,這就是火劫。然而因為熱熨的錯誤,大熱的邪氣趁著大量出汗虛弱之機,便侵入陽明胃腑,所以胃中的津液都枯竭了。枯燥燔灼,所以發躁煩;躁則汗後陽虛而陰氣動於下;煩則熱邪歸胃而陽盛於上。

胃熱神昏,必然會神志不清。如果這樣持續十多天,邪氣漸漸衰退,正氣將要恢復,所以忽然發抖,顫抖就是戰慄汗。因為大量出汗而大熱進入胃腑,胃中的津液已經枯竭,又能下痢,這是津液回歸胃腑而大便排出。大凡寒戰,已經是邪氣將解,而胃熱煩躁神志不清的症狀,本應該用承氣湯瀉下,現在能自行下痢,熱邪下泄,所以是將要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