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溯源集》~ 卷之十 (3)
卷之十 (3)
1. 厥熱辨論
熱深者,為可下也。以應下之熱厥而不下,反以辛溫升發之藥發其汗,則必助胃家之鬱熱而變生矣。然胃開竅於口,熱氣不得下泄而上炎,故必口傷赤爛也。
傷寒病,厥五日,熱亦五日。設六日當復厥,不厥者自愈;厥終不過五日,已熱五日,故知自愈。
此申上文厥者必熱,熱者必厥之義。言天地間陰陽對待,寒暑兩停,晝夜相半,然後二氣均平,而無陰陽之患。故寒邪之入厥陰也,因寒勝而厥,其手足厥逆者五日。寒邪既勝,陽氣必復,故其發熱亦五日。設五日之後,至第六日,寒氣又當厥矣,若不厥者,其病自愈。何也?
以其厥逆之時,自始至終,不過五日;以其發熱,亦是五日。陰陽勝復之氣已平,故知自愈。
傷寒發熱四日,厥反三日,復熱四日,厥少熱多,其病當愈。四日至七日,熱不除者,必便膿血。
此條較前熱多於厥,為陽勝於陰,乃寒邪退而陽氣已回,故其病當愈。自復熱四日之後,至七日而熱猶不除,是陽氣太過,亢而為害,熱蓄於裡,必傷陰血,腐變而便膿血矣。
傷寒厥四日,熱反三日,復厥五日,其病為進;寒多熱少,陽氣退,故為進也。
此言厥多於熱,為陰勝於陽,乃寒邪盛而陽氣衰。人以陽氣為生,陽衰則病,陽盡則死,故寒多熱少,為陽氣退而其病為進也。
傷寒熱少厥微,指頭寒,默默不欲食,煩躁數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熱除也。欲得食,其病為愈。若厥而嘔,胸脅煩滿者,其後必便血。
此申上文厥微熱亦微之義也。指頭寒,亦陽氣不充於四末也。言其為厥也甚微,不至四肢厥逆,但指頭寒也。默默不欲食,陰靜而闔也。蓋陽氣用則能言能食,如陽明熱盛而狂言譫語,中風則能食,中寒即不能食,乃厥陰之本證,少陽之兼證也。然兩經皆有此證者,以厥陰之脈: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與少陽之經脈行度相同而為表裡,所謂肝膽臟腑相連也。以指頭寒之微厥,陰邪在裡,故默默不言,且不飲食也。煩躁者,熱邪亦在裡也。熱雖少而不得發越,故煩躁也。煩躁數日而小便利,色白者,以熱邪本少,久則自解,故為熱除也。
欲得食者,熱氣已除,陰邪亦解,陰陽平而胃氣和,故其病為愈。若厥而嘔,則厥之微者,變而為厥之甚,其厥已深,故陰氣上逆而嘔也。且嘔而胸脅煩滿,為少陽之本證,熱邪內鬱而煩滿,則其熱亦深,故其後必傷陰而為便血也。
傷寒先厥後發熱而利者,必自止;見厥複利。
此亦申上文厥者必發熱,發熱者必厥也。言寒邪入厥陰,先見四肢厥冷,則寒邪在裡,非惟陽氣不能充於四肢而厥,且胃寒而津液不守,陰寒下注,則為下利矣。至厥後發熱,則陽回氣暖,脾胃運行,其利必自止。若熱後復見厥冷,則又複利矣。所以陰經受邪,必以陽回為主,故下文有云:雖發熱不死也。
白話文:
熱證深重的情況可以採用瀉下的方法。如果遇到應該使用瀉下法治療的熱厥證,反而用辛溫發散的藥物來發汗,必定會助長胃部的鬱熱,導致病情惡化。因為胃的開口在嘴巴,熱氣無法向下排泄而向上炎,所以嘴巴一定會紅腫潰爛。
傷寒病,出現厥冷五天,發熱也五天。如果到第六天應該再次出現厥冷,如果沒有厥冷就表示病會自己好。厥冷最多不會超過五天,發熱也持續了五天,因此可以判斷疾病會自行痊癒。
這裡說明了前文所說的「厥證必定伴隨發熱,發熱必定伴隨厥證」的道理。天地間陰陽是對立的,寒熱、晝夜也是相對平衡的,這樣陰陽二氣才能平和,不會有陰陽偏盛的疾病。所以寒邪入侵厥陰經,因為寒邪過盛導致厥冷,手腳冰冷的現象持續五天。寒邪既然過盛,陽氣一定會恢復,所以發熱也會持續五天。如果五天後到了第六天,寒氣應該再次導致厥冷,如果沒有厥冷,就表示病會自行痊癒。為什麼呢?
因為從厥冷開始到結束,最多不超過五天;發熱也持續五天。陰陽盛衰的氣已經平衡,因此可以知道疾病會自行痊癒。
傷寒發熱四天,厥冷反而三天,之後又發熱四天,呈現發熱多而厥冷少的狀況,這表示病快好了。如果發熱四天到七天仍然不退,必定會排出膿血便。
這一條講的是發熱多於厥冷,代表陽氣勝過陰氣,是寒邪退散而陽氣恢復的現象,因此疾病會好轉。從恢復發熱四天後,到了第七天發熱仍然沒有消退,這表示陽氣過盛,過於亢奮反而有害,熱積聚在體內,必定會損傷陰血,導致腐敗變質而排出膿血便。
傷寒出現厥冷四天,反而發熱三天,之後又出現厥冷五天,這表示病情加重。這是寒邪多而熱邪少,陽氣衰退的現象,所以說病情加重。
這裡說的是厥冷多於發熱,表示陰氣勝過陽氣,是寒邪過盛而陽氣衰弱的現象。人以陽氣為生命之本,陽氣衰弱就會生病,陽氣耗盡就會死亡。因此寒邪多而熱邪少,是陽氣衰退,病情加重的表現。
傷寒發熱少而厥冷輕微,頭部冰冷,默默不想吃東西,煩躁不安持續幾天,小便順暢且顏色淡白,這表示熱邪已經消退。如果想吃東西,就表示病快好了。如果出現厥冷且嘔吐,胸部和脅肋脹滿,之後必定會便血。
這是在說明前文所說的「厥冷輕微則熱邪也輕微」的道理。頭部冰冷,也是陽氣不能充盈四肢末梢的表現。說明這屬於很輕微的厥冷,沒有到四肢冰冷的程度,只是頭部冰冷而已。默默不想吃東西,是陰氣寧靜收斂的表現。陽氣運作時人才能說話和進食,比如陽明熱盛就會說胡話,中風的人可以進食,而中寒的人就不能進食,這是厥陰經的本證,也兼有少陽經的症狀。之所以這兩條經脈都有這個症狀,是因為厥陰經的脈絡,
連接著胃、屬於肝、絡於膽,向上貫穿膈膜,分佈於脅肋,沿著喉嚨,與少陽經脈的循行路線相同,互為表裡,也就是所謂的肝膽臟腑相連。因為頭部冰冷的輕微厥冷,陰邪潛伏在體內,所以默默不語,也不想進食。煩躁不安,是因為熱邪也在體內。雖然熱邪不多,但無法發散,所以感到煩躁。煩躁數日而小便順暢且顏色淡白,是因為熱邪原本就少,時間久了自然會消退,所以說熱邪已經消退。
想要吃東西,表示熱邪已經消除,陰邪也已解散,陰陽平衡而胃氣調和,所以說病快好了。如果出現厥冷而且嘔吐,表示輕微的厥冷,轉變成嚴重的厥冷,厥冷已經深入,所以陰氣上逆而嘔吐。而且嘔吐並伴隨胸部和脅肋脹滿,這是少陽經的本證,熱邪內鬱而感到煩滿,這表示熱邪也已深入,所以之後必定會損傷陰血而導致便血。
傷寒病先出現厥冷然後發熱並且腹瀉的,腹瀉一定會自行停止,如果又出現厥冷又腹瀉,病就不好了。
這也是在說明前文所說的「厥證必定伴隨發熱,發熱必定伴隨厥證」的道理。寒邪侵入厥陰經,先出現四肢厥冷,表示寒邪在體內,不僅陽氣不能充盈四肢導致厥冷,而且胃寒導致津液不能固守,陰寒下注,就會導致腹瀉。等到厥冷後出現發熱,表示陽氣恢復,身體溫暖,脾胃開始運轉,腹瀉自然會停止。如果發熱後又出現厥冷,就會再次腹瀉。所以陰經受邪,必須以陽氣恢復為主,因此下文說,「即使發熱也不會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