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溯源集》~ 卷之十 (2)
卷之十 (2)
1. 厥熱辨論
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虛家亦然。
素問陰陽應象論云。清陽實四肢。陽明脈解云。四肢為諸陽之本。陽盛則四肢實。邪入陰經。則陽衰陰盛。陽氣不能充實於四肢。故四逆而厥冷。厥逆則陽氣已微。急當以溫經復陽為治。若以苦寒攻下。胃陽必敗絕矣。故曰不可下之。然不但諸四逆厥者不可下。即氣血已虛。
胃氣不固。元陽衰弱者亦然也。世俗但知汗多亡陽。下多亡陰。不知誤下之亡陽尤甚也。所以太陽誤下。每致胃陽虛損而成結痞。及協熱下利諸證也。
辨誤,尚論云。厥陰證。仲景總不欲下。無非欲邪還於表而陰從陽解也。愚竊謂三陰皆不可下。以陽氣已虛。不可更下故也。惟上文脈微浮者為還表。其餘攻下之證。亦是邪氣復還陽明。而成胃實之證。乃還陽。非還表也。
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人身之陰陽。六經相為表裡。營衛周貫一身。素問陰陽離合論云。少陰之上。名曰太陽。太陰之前。名曰陽明。厥陰之表。名曰少陽。此即陰陽表裡而為一合也。靈樞營衛生會篇云。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以傳於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
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度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衛氣行於陰二十五度。行於陽二十五度。分為晝夜。日入陽盡而陰受氣。平旦陰盡而陽受氣。如是無已。故無病也。陰陽之氣不相順接者。二氣偏盛偏虛。不相接續。故為厥。然陽氣虛。則為寒厥。陰氣虛。則為熱厥。
故厥論云。氣因於中。陽氣衰。不能滲營其經絡。陽氣損。陰氣獨在。故手足寒也。厥逆之義。見四逆散注中。
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發熱。前熱者後必厥。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厥應下之。而反發汗者。必口傷爛赤。
此論熱厥之見證。及誤治之變也。一二日至四五日。言或一二日即厥。或至四五日而厥也。厥者必發熱。言邪入厥陰之經而手足厥者。厥後必發熱。非若寒厥之但厥不發熱也。前熱者後必厥。若邪入陽經。則但發熱而不厥矣。此因邪入陰經。故雖先發熱者。後亦必厥也。素問陰陽應象論云。
寒極生熱。熱極生寒也。厥深熱深。厥微熱微者。言厥冷之甚者。則發熱亦甚。為證之重。厥冷之微者。則其發熱亦微。為邪之輕。即至真要大論所謂氣之勝復也。岐伯曰。勝有微甚。復有多少。此之謂也。謂之熱厥者。邪氣在裡。阻絕陽氣。不得通達流注於四肢而厥也。與陽虛之厥冷迥異。
故應下之。使熱邪下泄。則陽氣流通矣。然非謂厥深熱深而可峻攻大下也。即下文下利而譫語者。亦不過以小承氣湯和胃而已。以其終是陰經鬱熱之邪。故不可大下也。前所謂諸四逆厥者不可下。皆指陽虛之厥而言也。所以下文即云虛家亦然。蓋逆厥與虛家並論。則知虛寒者不可下。
白話文:
厥熱辨論
各種四逆厥證,都不能使用下瀉的方法治療,虛弱體質的人也是如此。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清陽之氣充實四肢。」《陽明脈解》說:「四肢是諸陽之根本。」陽氣旺盛,則四肢強健有力;邪氣入侵陰經,則陽氣衰弱,陰氣盛,陽氣不能充實四肢,所以出現四肢厥逆冰冷的症狀。厥逆表示陽氣已經衰微,必須及時溫補經脈,恢復陽氣。如果使用苦寒的藥物攻下,胃陽必然衰竭。所以說不能下瀉。然而,不只是四逆厥證不能下瀉,即使是氣血已經虛弱,胃氣不固,元陽衰弱的人,也是一樣。世人只知道多汗傷陽,多瀉傷陰,卻不知道錯誤使用下瀉法傷陽更甚。因此,太陽經受邪,誤用下瀉法,往往導致胃陽虛損,形成腹部結塊痞滿,以及腹瀉發熱等症狀。
辨析錯誤,《傷寒論》說,厥陰證候,張仲景總是不主張使用下瀉法,無非是想讓邪氣回歸體表,陰陽相濟而恢復正常。我私下認為,三陰經的病證都不能使用下瀉法,因為陽氣已經虛弱,不能再使用下瀉法。只有脈象微弱浮起的,才屬於邪氣回歸體表;其餘需要攻下的證候,也是邪氣回歸陽明經,形成胃實的證候,這是陽氣恢復,而不是邪氣回歸體表。
凡是厥證,都是陰陽之氣不相順接造成的。厥證,就是手足冰冷的症狀。
人體的陰陽,六經互相表裡,營衛之氣周流全身。《素問·陰陽離合論》說:「少陰之上,稱為太陽;太陰之前,稱為陽明;厥陰之表,稱為少陽。」這就是陰陽表裡互相依存的關係。《靈樞·營衛生會篇》說:「人體從飲食中獲得氣,飲食進入胃,再傳輸到肺,五臟六腑都從飲食中獲得氣,清氣稱為營氣,濁氣稱為衛氣。營氣在脈管內,衛氣在脈管外。營氣周流不息,五十次循環後,回到大會穴。陰陽之氣互相貫通,像環一樣沒有終點。衛氣在陰經運行二十五次,在陽經運行二十五次,分為晝夜,日落陽氣衰竭,陰氣受氣;平旦時陰氣衰竭,陽氣受氣。如此循環不止,所以人體沒有疾病。陰陽之氣不相順接,是因為兩種氣機偏盛偏虛,不相連續,所以導致厥證。陽氣虛弱則為寒厥,陰氣虛弱則為熱厥。
《厥論》說:氣機在內受阻,陽氣衰弱,不能滋潤經絡,陽氣受損,陰氣獨盛,所以手足冰冷。厥逆的含義,詳見《四逆散注》。
傷寒病一二日到四五日,厥證一定會發熱。先發熱的,後面一定會出現厥證;厥證嚴重,發熱也嚴重;厥證輕微,發熱也輕微。厥證應該用下瀉法治療,卻反而用發汗法治療的,一定會出現口唇潰爛紅腫。
這是熱厥的臨床表現以及誤治後的變化。一二日至四五日,意思是有的在一二日就出現厥證,有的到四五日才出現厥證。厥證一定會發熱,意思是邪氣入侵厥陰經,導致手足厥逆,厥證之後一定會發熱,這與寒厥僅僅出現厥證而不發熱不同。先發熱,後來一定會出現厥證,如果邪氣入侵陽經,則只發熱而不出現厥證。這是因為邪氣入侵陰經,所以即使先發熱,後來也一定會出現厥證。《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寒極則生熱,熱極則生寒。」厥證嚴重,發熱也嚴重;厥證輕微,發熱也輕微,這是邪氣輕重不同的表現,正如《至真要大論》中所說的「氣之勝復」。岐伯說:「勝有微甚,復有多少」,就是這個意思。所謂熱厥,是邪氣在裡,阻礙陽氣,不能通達流注於四肢而出現厥證,與陽虛導致的厥冷完全不同。
所以應該用下瀉法治療,讓熱邪下泄,則陽氣就能通暢了。但是,這並不是說厥證嚴重,發熱嚴重就可以峻猛攻下。即使是下文中出現下利神昏的症狀,也不過是使用小承氣湯和胃而已,因為終究是陰經鬱熱的邪氣,所以不能大劑量下瀉。前面所說的各種四逆厥證不能下瀉,都是指陽虛厥證而言。所以下文就說虛弱體質的人也是如此。因為逆厥和虛弱體質放在一起討論,就可以知道虛寒的病人不能使用下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