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溯源集》~ 卷之九 (15)
卷之九 (15)
1. 少陰熱厥
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成氏云。四逆。四肢不溫也。其說似與厥冷有異。方氏謂人之四肢溫和為順。不溫和為逆。則不溫即冷也。仲景於厥陰篇中。即自為註腳云。凡厥者。陰陽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由此觀之。厥即逆冷。逆冷即厥。初無少異。況厥陰篇中。以厥少熱多。厥多逆少。
為病之進退。以熱對厥。則知不止於不溫。而實四肢逆冷矣。但厥逆有輕重之不同。寒熱之各殊。所以素問厥論中。有熱厥寒厥之分也。故論中或云厥。或云厥逆。或云四逆。或云厥冷。或曰手足寒。或曰手足厥寒。皆指手足厥冷而言也。然厥逆雖皆手足寒冷。而其所以致厥之故。
則有寒熱之不同。若寒邪在裡。陰寒肆逆。則陽氣不充於四肢。故有厥逆之患。若熱邪內郁。邪氣阻絕。則陽氣不達於四肢。故亦有厥逆之變。人身陽氣。起於足少陰之湧泉。故靈樞云。衛氣晝行於陽二十五度。夜行於陰二十五度。常從足少陰出入者也。所以少陰腎中命門真陽之氣。
遊於一身而布化。則為三焦。達於皮膚而固密。則為衛氣。邪在少陰之裡。無論寒熱之邪。皆足以阻絕二氣之流行。蓋陰血無陽氣。則無以流行。陽氣無陰血。則無以附麗。二者相依。並行不悖。頃刻不離。故生氣通天論云。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絕者。阻絕之謂也。若此者。
其即陰陽不相順接之謂歟。此所謂少陰病者。即前所云脈微細。但欲寐之少陰病也。已見四逆之變。而又有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諸陰邪之見證。若果屬寒厥。則當以四逆湯及附子湯主之矣。而仲景以四逆散主之者。何也。蓋因本系中風之陽邪。或邪自陽經傳來者。
本屬陰中之陽邪。雖未可以寒涼施治。亦不可率以四逆湯之辛熱。妄投致誤。故以甘緩升解。開結斂陰之四逆散和之而已。然四逆散性味和平。非療厥治逆。一定不移之定法也。前輩輒以為寒涼之劑。未可以之治療寒厥。誤矣。夫甘草枳實。本非寒藥。且柴胡但能升解鬱熱。
並無寒性。芍藥走陰酸斂。亦非寒物。又何寒涼之有。竊推仲景之意。蓋以甘草之甘和。以緩陰邪之急。枳實之苦。以開中氣之結。柴胡以升發其陽氣之郁。芍藥以收斂其陰氣之逆。所服不過一方寸匕。一日三服而已。所以藥力輕微。製劑褊小者。無過和解其邪耳。若和之而證減厥除。
則其邪解矣。若陰邪寖盛。厥逆不解。則溫經復陽之四逆等湯具在。若厥後發熱。不惡寒而反惡熱。口燥舌乾。煩躁不眠。譫語便秘。則為自陰還陽。已非陰經之舊證。前治陽明法可用也。此正所謂持其兩端。觀釁而動之法。與兵家無異。若仍泥諸四逆厥冷為不可下之例。則又非變通之活法矣。
白話文:
少陰熱厥是指少陰經病證,症狀表現為四肢厥逆(四肢冰冷),可能伴隨咳嗽、心悸、尿不利、腹痛、腹瀉等。此時,可以使用四逆散治療。
古人對「四逆」和「厥」的解釋有所不同,有人認為四肢冰冷就是厥,也有人認為「四逆」指四肢不溫和,與厥冷略有區別。但總體而言,「厥」和「四逆」都指四肢冰冷的症狀,只是輕重程度和寒熱性質有所差異,有寒厥和熱厥之分。
造成四肢厥逆的原因,既可能是寒邪入侵,導致陽氣不足,也可能是熱邪內鬱,阻礙陽氣運行。人體陽氣源於足少陰腎經的湧泉穴,並通過經絡運行全身,溫煦臟腑、肌膚。少陰經邪氣阻滯,無論寒邪或熱邪,都會阻礙陽氣運行,導致陰陽失調。
少陰病指脈微細、嗜睡的少陰經病證,如果出現四肢厥逆等症狀,說明病情已發展到一定程度。雖然症狀類似寒厥,但若原發病因是中風陽邪,或陽經邪氣傳入少陰經,則不適合直接使用溫熱的四逆湯或附子湯。此時,應選用四逆散,它性味平和,能緩解陰邪,開結理氣,藥力輕微,起到和解的作用。
如果用四逆散治療後,症狀減輕,厥逆消除,則邪氣已解。若陰邪加重,厥逆未解,則可改用溫經散寒的四逆湯等。如果厥逆之後出現發熱、惡熱、口乾舌燥、煩躁失眠、譫語、便秘等症狀,則病情已由陰轉陽,不再是原來的少陰經病證,此時應採用治療陽明經的方法。總而言之,治療少陰熱厥需根據病情變化靈活調整治療方案,不可拘泥於單一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