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溯源集》~ 卷之九 (12)
卷之九 (12)
1. 少陰後篇證治第二十
2. 少陰中風
少陰中風。陽微陰浮者為欲愈。
脈之陰陽。辨脈載之詳矣。然其所以分陰陽者有三。一曰大浮數動滑為陽。沉澀弱弦微為陰。故曰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其二曰寸口脈陰陽俱緊。以一寸口而曰陰陽脈。是浮候為陽。沉候為陰也。其三曰寸口脈微。名曰陽不足。尺脈弱者名曰陰不足。此以尺寸分陰陽。
即關前為陽。關後為陰之法也。前後注家。俱置之不講。模糊抹過。恐注家亦未明曉。所以作依樣葫蘆耳。殊非先覺之所宜也。前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蓋以浮候沉候分陰陽也。此所謂陽微陰浮者。是以寸口尺中分陰陽也。若以浮沉二候分陰陽。則沉候豈有浮脈耶。此不辨自明者也。
夫少陰中風者。風邪中少陰之經也。脈法浮則為風。風為陽邪。中則傷衛。衛受風邪。則寸口陽脈當浮。今陽脈已微。則知風邪欲解。邪入少陰。唯恐尺部脈沉。沉則邪氣入里。今陰脈反浮。則邪不入里。故為欲愈也。
少陰病。脈細沉數。病為在裡。不可發汗。
少陰病。承上文中風而言也。微細為少陰首條之本脈。然風為陽邪。沉則邪入已深。數則熱鬱陰分。故為病已在裡而不可發汗。非前寒邪在表之反發熱。可與麻黃附子細辛湯。及二三日無里證之可與麻黃附子湯。微發汗也。脈微細之傷寒。與脈沉數之中風迥異。而在表在裡。尤所當辨。故有是禁。
白話文:
少陰中風:陽氣微弱,陰氣浮現,預示病情將要好轉。
脈象的陰陽辨別,脈學書籍已有詳盡記載。然而,區分陰陽脈的方法有三種:第一,脈象浮大數而滑利為陽,沉細弱而弦微為陰。因此,陰證出現陽脈為吉兆,陽證出現陰脈則凶多吉少。第二,寸口脈陰陽皆緊,以寸口脈診斷陰陽,浮者為陽,沉者為陰。第三,寸口脈微弱稱為陽氣不足,尺脈弱稱為陰氣不足,這是根據寸口和尺脈來區分陰陽,也就是說,關脈之前為陽,關脈之後為陰。之前的註釋者都略過不講,含糊帶過,恐怕註釋者自己也不明白,所以只是依樣畫葫蘆,根本不是真正理解的樣子。前太陽中風,陽氣浮而陰氣弱,這是根據脈象的浮沉來區分陰陽的。這也是寸口和尺脈區分陰陽的方法。如果根據浮沉來區分陰陽,那麼沉脈怎麼會有浮脈呢?這是不言而喻的。
少陰中風,是指風邪侵犯少陰經。脈象浮則為風,風為陽邪,中風則傷及衛氣。衛氣受風邪侵犯,寸口陽脈應該浮,現在陽脈反而微弱,說明風邪將要消解。邪氣入少陰,最怕尺部脈沉,沉則邪氣深入內裡。現在陰脈反而浮現,說明邪氣沒有深入內裡,所以預示病情將要好轉。
少陰病,脈細沉數,病邪在裡,不可發汗。
少陰病,承接上文中風而言。脈細微是少陰病的典型脈象。然而,風為陽邪,脈沉則邪氣已深入,脈數則熱邪鬱積在陰分,所以病邪已在裡,不可發汗。這與表證寒邪在表而反發熱,可以服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或者二三日無裡證可以服用麻黃附子湯,稍微發汗的情況不同。脈微細的傷寒和脈沉數的中風迥然不同,表裡證候更應區分清楚,所以才有此禁忌。
3. 少陰誤汗
少陰病。咳而下利譫語者,被火氣劫故也。小便必難,以強責少陰汗也。
邪入少陰,致咳而下利譫語者,以強逼其汗故也。邪在陰經,苟非真陽欲亡,衛氣不固,仲景於少陽篇中,已明言陰不得有汗矣。醫以其無汗而妄用燒針取汗之法,致火氣入里。少陰之脈貫腎絡於肺,循喉嚨,火氣循經上逆,故為咳。從里下攻則下利。陰經本無譫語,而火氣留中,
亂人神志,一如陽明胃熱之狀。揆其所由,皆被火氣逼劫故也。肺金受爍,化源已竭,水穀不分而津液已亡。尚有譫語之火氣在裡,則氣化必乖,小便必難也。此無他,皆以火氣強責少陰汗故也。
少陰病。但厥無汗而強發之,必動其血,未知從何道出,或從口鼻,或從目出,是名下厥上竭,為難治。
此又以申上文強責汗之誤也。言如前篇陰邪入少陰,陽氣衰微,不能充實於四肢則厥。脈陰陽俱緊而反汗出者為亡陽。厥則陽氣將敗,汗出則真陽外走,故皆用附子湯、真武湯、及四逆白通等回陽之法。此以陽邪入少陰,腎家之真陽不得流貫,故但見外寒而厥。陽氣未至敗亡,
故無汗。況三陽在表,三陰在裡,邪在陰經,本不得有汗。醫不知而強發之,豈知既入少陰,邪已在裡,欲其復從表散,烏可得哉。乃不達其義,或以辛溫升發,或用燒針火劫,強逼取汗。邪氣在裡,既不能蒸陰液而為汗,若熏熨燒針,徒足以鼓動其陽邪,煎迫其陰血,故云必動其血。
陰受陽迫,火挾血而上升,必走上竅,但未知其從何道而出,或從口鼻,或從目出,未可知也。名曰下厥上竭者,謂寒熱之厥,皆起於下也。素問厥論云,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其必起於足下者,陽氣起於足五趾之表,陰氣起於足五趾之裡也。乃以強發之故,
鼓激其少陰鬱伏之邪,自下而厥逆上奔,致陰血湧出而上竭其陰液,故名下厥上竭。然既在少陰,已屬陰厥,寒涼在所難用,而陰血已動,溫補又屬難施,所以謂之難治也。以一強發之誤,其變如此,遂至跋前疐後,進退維谷,臨證者其可草率從事邪。
白話文:
少陰誤汗
少陰病患者,如果咳嗽、腹瀉且神志不清,這是因為被火熱之氣侵襲所致。病人小便必定困難,是因為強行逼出少陰經的汗液所造成。
邪氣入侵少陰經,導致咳嗽、腹瀉和神志不清,都是因為強行逼汗的緣故。邪氣在陰經,如果非真陽將亡、衛氣不足的情況下,張仲景在《傷寒論》少陽篇中已經明確說明,陰經是不應該出汗的。醫生因為病人不出汗,就妄用燒針等方法逼汗,結果導致火熱之氣進入內裡。少陰經脈貫通腎臟,絡於肺臟,循行於喉嚨,火熱之氣循經逆行向上,所以引起咳嗽;從內部向下攻擊則導致腹瀉。陰經本不應出現神志不清,但火熱之氣滯留在體內,擾亂了神志,如同陽明經胃熱的症狀一樣。究其原因,都是因為被火熱之氣逼迫所致。肺金受灼傷,臟腑機能衰竭,水穀精微不能區分,津液已經耗損。如果體內還有擾亂神志的火熱之氣,則氣機運行必定紊亂,小便必定困難。這都是因為火熱之氣強行逼出少陰經汗液的緣故。
少陰病患者,如果只是厥逆不出汗,而強行逼汗,必定會傷及血液,血液從何處而出也難以預料,可能從口鼻,可能從眼睛流出,這就是所謂的「下厥上竭」,非常難治。
這再次說明強行逼汗的錯誤。如同前文所述,陰邪入侵少陰,陽氣衰微,不能充實四肢就會出現厥逆。脈象陰陽俱緊而反而出汗,這是陽氣將亡的表現。厥逆則陽氣將要衰敗,出汗則真陽外泄,因此都要用附子湯、真武湯和四逆白通湯等回陽的方劑。這是因為陽邪入侵少陰,腎臟的真陽之氣不能正常運行,所以只見外寒而厥逆。陽氣還沒有衰敗到極點,所以不出汗。況且三陽在表,三陰在裡,邪氣在陰經,本不應該出汗。醫生不知道這個道理而強行逼汗,難道不知道邪氣已經深入少陰經了嗎?想要讓它再從體表散發出去,怎麼可能呢?他們不明白這個道理,或者用辛溫的藥物升發,或者用燒針火劫的方法強行逼汗。邪氣在裡,不能蒸發陰液而成為汗液,如果用熏熨或燒針,只會徒然激動陽邪,煎熬陰血,所以說必定會傷及血液。
陰經受陽氣的逼迫,火熱之氣挾帶著血液向上升,必定會從上竅流出,但不知道從何處流出,可能從口鼻,可能從眼睛流出,無法預料。所謂「下厥上竭」,指的是寒熱的厥逆,都是從下開始的。《素問‧厥論篇》說: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它必定從腳下開始,是因為陽氣起於足五趾之表,陰氣起於足五趾之裡。由於強行逼汗,激動了少陰經鬱積的邪氣,從下而上逆行,導致陰血湧出而耗竭陰液,所以叫做「下厥上竭」。然而,既然已經在少陰經,屬於陰厥,寒涼藥物很難使用,而陰血已經受損,溫補的藥物也難以使用,所以叫做難治。僅僅因為強行逼汗的一個錯誤,其變化如此之大,導致進退兩難,處於困境,臨證的醫生豈可輕率行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