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溯源集》~ 卷之九 (11)
卷之九 (11)
1. 少陰寒利
少陰病。吐利煩躁四逆者死。
寒邪上逆則吐。下攻則利。陽虛則煩。陰極則躁。而四肢乃諸陽之本也。以吐利煩躁並作。而又四肢逆冷。為陽氣竭絕。故死。雖不言脈。脈亦可知矣。
少陰病。下利止而頭眩。時時自冒者死。
前條利自止而手足溫。則為可治。此則下利止而頭眩。頭眩者。頭目眩暈也。且時時自冒。冒者。蒙冒昏暈也。虛陽上冒於巔頂。則陽已離根而上脫。下利無因而自止。則陰寒凝閉而下竭。是亦所謂上厥下竭矣。於此可見陽回之利止則可治。陽脫之利止則必死矣。正所謂有陽氣則生。
無陽氣則死也。然既曰死證。則頭眩自冒之外。或更有惡寒四逆等證。及可死之脈。未可知也。但未備言之耳。
少陰病。四逆惡寒而身蜷。脈不至。不煩而躁者死。
惡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固為不治。此條但不利耳。下文吐利煩躁四逆者死。此雖不吐利。而已不見陽煩。但見陰躁。則有陰無陽矣。其為死證無疑。況又脈不至乎。前已有脈不至者。因反發熱。故云不死。又有脈不出者。雖裡寒而猶有外熱。身反不惡寒而面赤。其陽氣未絕。
故有通脈四逆湯之治。此則皆現陰極無陽之證。且不煩而躁。並虛陽上逆之煩。亦不可得矣。寧有不死者乎。
少陰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少陰病而至六七日不解。其本經之自受者。至此則陰邪已深。臟氣已敗。若傳經之邪。自陽入陰。五日而少陰受之。又已三日。亦不為不深矣。一呼一吸為一息。人身陽氣。出自下焦。故命門為三焦之原。陽氣上行而為宗氣。聚於膻中。故膻中為氣之海。上通於肺而為呼吸。
一息而脈行六寸。一日一夜。共一萬三千五百息。當萬物之數。脈行八百一十丈。其氣皆由丹田之關元氣海而出。謂之胞中氣街者是也。所以肺主出氣而腎主納氣。一呼一吸而腎為之本。肺為之末。以少陰腎臟受邪。至於喘息之聲已高。是膻中之氣。有出無入。欲歸丹田而納諸腎臟。
其可得乎。陽氣離根。已從上脫。有不立盡者耶。
白話文:
少陰寒利
少陰病,如果出現嘔吐、腹瀉、煩躁、四肢冰冷的現象,就會死亡。
寒邪侵犯身體向上逆行就會引起嘔吐,向下攻擊就會引起腹瀉。陽氣虛弱就會感到煩躁,陰氣極盛就會躁動不安。而四肢是陽氣的根本所在,如果嘔吐、腹瀉、煩躁同時出現,而且四肢又冰冷,代表陽氣已經耗盡,所以會死亡。即使沒有提到脈象,也可以推知脈象一定很微弱了。
少陰病,如果腹瀉停止,卻出現頭暈目眩,而且時常感到昏迷,就會死亡。
之前提到,如果腹瀉停止,手腳也溫暖了,就表示可以治療。但這裡說的是,雖然腹瀉停止了,卻出現頭暈目眩,頭暈目眩指的是頭部和眼睛感到暈眩。而且時常感到昏迷,昏迷指的是頭腦蒙蔽、昏沉。這是因為虛弱的陽氣向上衝到頭頂,代表陽氣已經脫離根本向上散失了。腹瀉無緣無故地自己停止,則是因為陰寒凝聚阻塞在下部,導致下焦陽氣耗竭,這就是所謂的「上脫下竭」。由此可見,陽氣恢復、腹瀉停止的情況是可治的,但如果是陽氣脫失、腹瀉停止的情況,就必定會死亡,正所謂有陽氣則生,沒有陽氣則死。既然說是死症,那麼除了頭暈目眩、昏迷之外,可能還會有畏寒、四肢冰冷等症狀,以及可能出現死脈,只是沒有詳細說明而已。
少陰病,如果出現四肢冰冷、畏寒、身體蜷縮、脈象摸不到,不煩躁卻躁動不安,就會死亡。
畏寒、身體蜷縮又加上腹瀉、手腳冰冷,這種情況本來就是無法治癒的。但這裡說的是,雖然沒有腹瀉,但也沒有陽氣的煩躁現象,只有陰氣的躁動不安,這就代表只有陰氣沒有陽氣了,這樣的情況無疑是死症。更何況脈象也摸不到了。之前有提到脈象摸不到的情況,但因為出現反發熱的現象,所以說不會死。也有脈象微弱的情況,雖然體內寒冷,但還是有外熱,身體反而不畏寒,臉色發紅,這說明陽氣尚未耗盡,所以有通脈四逆湯可以治療。但這裡說的情況是呈現陰氣極盛、沒有陽氣的現象,而且不煩躁卻躁動,連虛陽上逆的煩躁現象也沒有了,這樣怎麼可能不死呢?
少陰病,如果六七天後呼吸變得急促,就會死亡。
少陰病到了六七天都沒有好轉,如果是本經自己受病,到了這個時候陰邪已經深入,臟腑之氣已經衰敗。如果是從陽經傳入陰經的邪氣,從陽經進入少陰經,經過了五天,又過了三天,也已經很深入了。一呼一吸算作一息,人身的陽氣出自下焦,所以說命門是三焦的根本,陽氣向上運行成為宗氣,聚集在膻中,所以膻中是氣的海洋,向上通往肺臟,負責呼吸。
一息之間,脈搏運行六寸,一天一夜共有13500息,相當於萬物的數量,脈搏運行810丈。這些氣都由丹田的關元氣海而出,也就是所謂的胞中氣街。所以肺主出氣,而腎主納氣,一呼一吸以腎為根本,肺為末梢。如果少陰腎臟受邪,到了喘息的聲音都變大的程度,就代表膻中的氣,只能呼出不能吸入,想要歸入丹田,再納入腎臟,可能嗎?陽氣已經脫離根本,從上散失了,這樣能不馬上死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