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溯源集》~ 卷之九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九 (7)

1. 少陰寒利

後加減法

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細辛、乾薑各一兩。

此三味,小青龍湯證中,因心下有水氣,乾嘔而咳,或利或喘,皆水寒傷肺,肺寒氣逆所致。故用芍藥、細辛、乾薑、五味等藥,以收肺氣之逆。此條亦有水氣,或咳或利或嘔,當與小青龍證同治,故從彼方移入此方,深得仲景之意,可稱恰當。(升法見小柴胡湯注中)

若小便利者,去茯苓。

小便利,則氣化尚行,或水氣去,未可知也。然茯苓雖淡滲,亦有補虛益氣之功,故為君子之藥。雖溫補下焦之八味丸,亦仍用之。此方既與附子、白朮、芍藥同用,留之何害?而必去之耶?

若下利者,去芍藥,加乾薑二兩。

下利加乾薑,極為允當。但去芍藥之說,其義未妥。張元素曰:「白芍入脾經,補中焦,乃下利必用之藥。蓋瀉利皆太陰病,故不可缺。得甘草為佐,治腹中痛,熱加黃芩,寒加桂,此仲景神方也。」李時珍云:「白芍益脾,能於土中瀉木,何反去芍藥耶?」

若嘔者,去附子,加生薑足成半斤。

嘔加生薑,固為穩當。而去附子之說,是屬何意?少陰寒邪下攻則下利,上逆則嘔吐。其用附子處,如飲食入口即吐而用四逆湯,非吐而用附子耶?如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或腹痛,或乾嘔而用通脈四逆湯者,非嘔而用附子耶?如利不止,厥逆無脈,乾嘔而煩,用白通加豬膽汁湯者,非嘔而用附子耶?如此之類,不可枚舉。豈加減家猶未之見,而獨於真武湯去之耶?想但見千金方嘔家多服生薑之語,而忘其為少陰證之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下利等證耶?其加減如此,謂非出自後世俗醫之手而何?

少陰病脈緊,至七八日,自下利,脈暴微,手足反溫,脈緊反去者,為欲解也。雖煩,下利必自愈。

脈緊見於太陽,則發熱惡寒而為寒邪在表;見於少陰,則無熱惡寒而為寒邪在裡。至七八日,則陰陽相持已久,而始下利,則陽氣耐久,足以自守矣。雖至下利,而以絞索之緊,忽變而為輕細軟弱之微脈,微則恐又為上文不可發汗之亡陽脈矣。為之奈何?不知少陰病,其脈自微,方可謂之無陽。若以寒邪極盛之緊脈忽見暴微,則緊峭化而為寬緩矣,乃寒邪弛解之兆也。曰手足反溫,則知脈緊下利之時,手足已寒。若寒邪不解,則手足不當溫,脈緊不當去。因脈本不微,而忽見暴微,故手足得溫,脈緊得去,是以謂之反也。反溫反去,寒氣已弛,故為欲解也。

雖其人心煩,然煩屬陽而為暖氣已回,故陰寒之利必自愈也。

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吐利,陰經之本證也。或但吐,或但利者猶可。若寒邪傷胃,上逆而吐,下攻而利,乃至手足厥冷,蓋四肢皆稟氣於胃,而為諸陽之本。陰邪縱肆,胃陽衰敗而不守,陰陽不相順接而厥逆,陽受陰迫而煩,陰盛格陽而躁。

白話文:

少陰寒利

後加減法

如果病人有咳嗽症狀,就加入五味子半升,細辛和乾薑各一兩。

這三味藥,是從小青龍湯的證候中拿來的。因為小青龍湯證候的病人,心下有水氣,所以會乾嘔、咳嗽,或者腹瀉,或者氣喘。這些都是因為水寒侵犯肺部,導致肺氣逆行的緣故。所以要用芍藥、細辛、乾薑、五味子等藥,來收斂逆行的肺氣。這裡的條文也是有水氣,可能會咳嗽、腹瀉或嘔吐,應該和小青龍湯證一樣治療。所以才從那個方子中把藥移過來,這很符合張仲景的用意,可以說是恰當的做法。(關於「升」的計算方法,可參考小柴胡湯的註解。)

如果病人小便頻繁,就去掉茯苓。

小便順利,表示體內的氣化功能還在運行,或者水氣已經排出了,也說不定。雖然茯苓有淡滲利濕的作用,但也有補虛益氣的功效,所以是很好的藥材。即使是溫補下焦的八味丸,也還是會用到茯苓。這個方子已經和附子、白朮、芍藥一起用了,留下茯苓也無妨,為什麼一定要去掉呢?

如果病人腹瀉,就去掉芍藥,加入乾薑二兩。

腹瀉時加入乾薑,非常合適。但是去掉芍藥的說法,意思不太恰當。張元素說,白芍可以進入脾經,補益中焦,是腹瀉時必用的藥。因為腹瀉都是太陰病的表現,所以不能缺少芍藥。搭配甘草,可以治療腹痛;如果腹痛是熱性的,就加入黃芩;如果腹痛是寒性的,就加入桂枝。這是張仲景的良方。李時珍說,白芍可以健脾,能從土中瀉木,為什麼反而要去掉芍藥呢?

如果病人嘔吐,就去掉附子,加入生薑足足半斤。

嘔吐時加入生薑,當然很穩妥。但是去掉附子的說法,是什麼道理呢?少陰的寒邪往下攻擊,就會腹瀉;往上逆行,就會嘔吐。使用附子的情況,比如飲食剛入口就吐,這時會用四逆湯,難道不是因為嘔吐才用附子的嗎?又比如腹瀉清穀,裡寒外熱,手腳冰冷,脈搏微弱快要消失,或者腹痛,或者乾嘔,這時會用通脈四逆湯,難道不是因為嘔吐才用附子的嗎?還有,如果腹瀉不止,手腳冰冷、沒有脈搏,乾嘔而且煩躁,

這時會用白通加豬膽汁湯,難道不是因為嘔吐才用附子的嗎?像這些情況,實在太多了,無法一一列舉。難道這些懂得加減藥的人,都沒有見過嗎?竟然獨獨在真武湯裡去掉附子?我猜想,他們只是看到千金方說,嘔吐的人多吃生薑,就忘了這是少陰證,會有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瀉等症狀嗎?這樣的加減方式,難道不是出自後世庸醫之手嗎?

少陰病的脈象是緊的,到七八天時,開始腹瀉,脈象突然變得微弱,手腳反而溫暖起來,脈緊的現象也消失了,這表示病要好了。即使病人煩躁,腹瀉也一定會自己好。

脈緊出現在太陽病,表示發熱惡寒,是寒邪在表;出現在少陰病,表示沒有發熱惡寒,是寒邪在裡。到七八天,陰陽相持很久,才開始腹瀉,表示陽氣還能持久,足以自我防禦。即使開始腹瀉,脈象也從像絞索一樣的緊,突然變成輕細軟弱的微脈。脈微弱,恐怕又像前面說的,是不可發汗的亡陽脈了。那該怎麼辦呢?其實,少陰病的脈象本來就微弱,

才能說是沒有陽氣。如果是寒邪極盛時的緊脈,突然變成微脈,表示緊峭的脈象變得寬緩了,這是寒邪鬆懈的徵兆。如果手腳反而溫暖起來,就知道在脈緊腹瀉的時候,手腳已經是冰冷的。如果寒邪沒有解除,手腳不應該溫暖,脈象也不應該消失。因為脈象本來就不是微弱的,而是突然變得微弱,所以手腳才能溫暖,脈緊的現象才能消失,所以才說「反」。反溫、反去,表示寒氣已經鬆懈,所以病要好了。

即使病人感到心煩,心煩是屬於陽的,是溫暖的氣息已經回來了,所以陰寒引起的腹瀉一定會自己好。

少陰病,出現嘔吐和腹瀉,手腳冰冷,煩躁到快要死掉的程度,要用吳茱萸湯來治療。嘔吐和腹瀉是陰經的本來病症。或者只有嘔吐,或者只有腹瀉,還可以處理。如果寒邪傷害胃,向上逆行就會嘔吐,向下攻擊就會腹瀉,甚至導致手腳冰冷。因為四肢的氣都來自於胃,是諸陽的根本。陰邪放肆,胃陽衰敗而不固守,陰陽不能順接就會厥逆。陽氣受到陰氣的壓迫就會煩躁,陰氣過盛逼迫陽氣就會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