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溯源集》~ 卷之九 (6)
卷之九 (6)
1. 少陰寒利
治宜清濕熱,瀉大腸,宜通不宜澀;經所謂「通因通用」也。若不急治,而邪氣上行犯胃,則必至於胸滿不食,噁心乾嘔,胃氣傷敗而死矣;今所謂「噤口痢」者是也。更有時行厲氣,隨犯隨禁者,皆難治之證也。至若寒濕陰邪,動則先犯陰經,中滿腹痛,脾胃受傷,小腹絞痛,下利膿血,氣化不行,小便點滴。治之之法,宜溫宜升,久則宜補宜澀,所謂「治寒以熱」也。其更甚者,大孔開張,血不成積,胃口敗絕而殞矣。痢雖一證,而陰陽虛實之治法不同。此條自成氏以來,凡注皆以腹痛為裡寒,惟尚論以腹痛小便不利為少陰熱邪,云注家見用乾薑,謂是寒邪傷胃,欠清。蓋熱邪挾少陰之氣,填塞胃中,故用乾薑之辛以散之。若混指熱邪為寒邪,寧不貽誤後人耶!詳推此論,未必能矯前人之失。蓋腹痛為太陰本證,即有熱邪,亦必有宿食積滯,方能作痛,豈但有熱邪在內,能作腹痛耶!況熱邪挾少陰之氣句,尤為難解。若果熱邪填塞胃中,如何可用乾薑之辛熱以散之?似屬背理。竊恐指為寒邪者,未為大誤;指為熱邪者,反貽誤後人不小矣。若以乾薑為誤,其誤當責之立法之仲景矣。但觀痢證,有用大黃黃連而愈者,有用乾薑肉果人參附子而愈者,豈非明證耶?
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
少陰病者,即前脈微細,但欲寐,及惡寒脈沉足冷等證也。二三日不已,言少陰本經自感之邪,非三陽傳邪也。若自陽經傳來,《內經·熱論》云:「五日少陰受之。」則二三日猶在陽明少陽,豈得即稱少陰病,而又云不已哉?至四五日,漸久而寒邪愈深,故里寒而腹痛也。小便不利者,陰寒盛極,下焦無火,氣化不行也。四肢為諸陽之本,陽氣旺,則清陽實四肢;陽太盛,則四肢實而能登高而歌,及棄衣而走也。此以陽衰陰盛,故四肢沉重疼痛也。寒邪已當自利,若裡熱而小便不利,則水為熱邪所耗矣。以寒邪在裡而小便不利,是氣化不行,寒水停蓄,水穀不分而下利,故為有水氣,非水停心下,及腫脹之水也。然病無定情,證有不齊,非必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為定證也。若其人或因少陰脈貫腎絡於肺,陰邪在下,虛火上迫,肺氣上逆而咳者;或下焦火不能制水,小便利而色白者;或寒邪在裡,胃陽敗損,腎不能司二陰之竅而下利者;或陰邪上逆,犯胃而嘔者,皆是也。夫陰邪縱肆,真陽不守,急宜恢復真陽,消除陰翳,故宜以真武湯主之。(真武湯論見青龍湯下)
真武湯方,成氏舊本,原在此條之下。其方論前已移附大青龍湯下,此不重贅。然後加減法,為後世俗醫所增,察其文理紕繆,惡其紫之亂朱,故重附於此,並逐一指摘其誤,使學者有所別識云。
白話文:
少陰寒痢
治療的原則應該是清除體內的濕熱,疏通大腸,宜通暢而不宜澀滯。正如經典所說的「通因通用」,即用通瀉的方法來治療因不通而引起的疾病。如果不及時治療,邪氣向上侵犯到胃部,就一定會導致胸悶腹脹、吃不下東西、噁心乾嘔,胃氣衰敗而死亡,這就是現在所說的「噤口痢」。更有甚者,遇到時行的厲氣(指傳染性很強的疾病),感染後馬上就會出現上述症狀,這些都是很難治療的病症。
至於寒濕陰邪,它的特性是發病時先侵犯陰經,導致腹部脹滿疼痛,脾胃受損,小腹絞痛,並出現膿血便。這是因為體內的氣化功能失常,小便點滴難出。治療方法應該以溫補陽氣、升發陽氣為主。如果病情持續時間長,則需要補養氣血、收澀固腸。這就是所謂的「用熱性藥來治療寒性病」。如果病情更加嚴重,導致肛門鬆弛、出血不止、胃氣衰竭,也會導致死亡。
痢疾雖然只是一種病,但根據陰陽虛實的不同,治療方法也不同。自成氏以來,許多醫家都將腹痛歸咎於裡寒。只有尚論認為,腹痛且小便不利是少陰的熱邪引起的。他認為注家(指注釋醫書的醫家)使用乾薑,是認為寒邪損傷了胃,這是沒有搞清楚狀況。他認為熱邪挾帶少陰之氣,阻塞在胃中,所以用乾薑的辛熱來散開它。如果將熱邪誤認為寒邪,豈不是會誤導後人嗎?仔細推敲他的觀點,也未必能糾正前人的錯誤。因為腹痛是太陰經的本證,即使有熱邪,也一定有宿食積滯,才會引起疼痛,豈是單純的熱邪就能導致腹痛的呢?況且「熱邪挾少陰之氣」這句話也很難理解。如果熱邪真的阻塞在胃中,怎麼可以用乾薑這種辛熱的藥物來散它呢?這似乎不合道理。我認為把這種情況歸咎於寒邪並沒有太大的錯誤,反而把其歸咎於熱邪,反而會嚴重誤導後人。如果認為用乾薑是錯誤的,那麼這個錯誤就應該由開創這個方子的張仲景來承擔。但觀察痢疾的治療,有使用大黃、黃連等寒涼藥而治癒的,也有使用乾薑、肉果、人參、附子等溫熱藥而治癒的,這豈不是證明了痢疾的寒熱屬性不同嗎?
少陰病如果兩三天沒有好轉,到了四五天,出現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瀉等症狀,這說明體內有水氣。病人可能出現咳嗽、小便困難、腹瀉或嘔吐等症狀,這些情況應該用真武湯來治療。
所謂的少陰病,是指之前的脈象微細、只想睡覺、怕冷、脈沉、四肢冰冷等症狀。兩三天沒有好轉,是指少陰本經自己感受到的邪氣,不是從三陽經傳來的。如果是從陽經傳來的,根據《內經》熱論的說法,「五日少陰受之」,那麼在二三天的時候,病邪應該還在陽明經或少陽經,怎麼能說是少陰病呢?又怎麼能說「不已」呢?到了四五天,病情逐漸加重,寒邪深入,所以出現裡寒和腹痛。小便不利,是因為陰寒之氣過於旺盛,下焦沒有陽氣,氣化功能失常。四肢是諸陽的根本,陽氣旺盛,清陽之氣就能夠充養四肢。陽氣過盛,四肢就會強壯有力,能登高歌唱,甚至丟掉衣服奔跑。現在由於陽氣衰弱、陰氣過盛,所以四肢沉重疼痛。寒邪本應導致腹瀉,如果裡熱導致小便不利,那是因為水液被熱邪所消耗。現在因為裡寒導致小便不利,說明氣化功能失常,寒水停積,水穀不分而引起腹瀉,所以說這是體內有水氣,而不是指水停在心下或者出現水腫。
但病情是沒有定性的,症狀也可能不一致,不一定非要出現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這些症狀。如果病人是因為少陰經的脈絡貫通腎臟並絡於肺,陰邪在下,虛火上炎,肺氣上逆導致咳嗽,或是下焦陽氣不足不能制約水液,導致小便清長色白,或是寒邪在裡,胃陽敗損,腎不能控制大小二便而引起腹瀉,又或是陰邪向上侵犯到胃部而導致嘔吐,這些都是有可能的。由於陰邪猖獗,正陽不能固守,急需恢復陽氣,消除陰邪,所以應該用真武湯來治療。(真武湯的方劑和論述在青龍湯之後)
真武湯的方子,成氏舊本原本是在這條之下,但方論已經移到大青龍湯之下,這裡不再重複。後世俗醫又加入了一些加減法,觀察其文字邏輯混亂,曲解了原意,所以把它們重新附在這裡,並逐一指出其錯誤,讓學者可以辨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