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潢

《傷寒溯源集》~ 卷之九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九 (2)

1. 少陰傷寒

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

此言少陰之表證也。曰始得之者。言少陰初感之邪也。始得之而即稱少陰病。則知非陽經傳邪。亦非直入中臟。乃本經之自感也。始得之而發熱。在陽經則常事耳。然脈沉則已屬陰寒。篇首云。無熱而惡寒者。發於陰也。發於陰而又發熱。是不當發之熱。故云反也。況少陰證中。

以惡寒厥冷為本證。邪在陰經。本難發汗。然臨證之時。有經有權。察其發熱。則寒邪在表。胗其脈沉。則陰寒在裡。表者。足太陽膀胱也。里者。足少陰腎也。腎與膀胱。一表一里而為一合。表裡兼治。故以麻黃髮太陽之汗。以解其在表之寒邪。以附子溫少陰之裡。以補其命門之真陽。

又以細辛之氣溫味辛。專走少陰者。以助其辛溫發散。三者合用。補散兼施。雖發微汗。無損於陽氣矣。故為溫經散寒之神劑云。

麻黃附子細辛湯方

麻黃(二兩),細辛(二兩),附子(一枚泡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以二三日無里證。故微發汗也。

言邪入少陰。已得之二三日。而猶可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其汗者。以二三日無脈微沉細。吐利厥冷煩躁之裡證故也。非若下文所謂脈沉細數。則為在裡而不可發汗。及脈微者為亡陽而不可發汗也。曰無里證。則有表證可知。故微發汗也。但較之前條。無反發熱脈沉之甚。故不須更用細辛之溫散。又以甘草緩其性而和之。則有等差降殺之不同矣。

麻黃附子甘草湯方

麻黃(二兩),甘草(二兩),附子(一枚炮去皮)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

此所以證前反發熱之意也。素問熱論云。一日太陽受之。二日陽明受之。三日少陽受之。四日太陰受之。五日少陰受之。以此言之。則一二日。非少陰受病之時也。非其時而見少陰證。亦本經自受之病。非傳經之邪也。口中和者。言口中不燥渴。足見里無熱邪也。若三陽熱證。

不待熱邪歸里。而已口中不和矣。口中和。則知陰寒在裡矣。前云反發熱。則太陽尚有發熱之表邪。此云背惡寒。則陽分亦有陰寒之見證矣。夫督脈者。人身陽脈之都綱也。且太陽之經脈四行。皆挾督脈而行於兩旁。素問金匱真言論云。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以背為陽而亦惡寒。

則內外皆寒矣。然但惡寒而不發熱。則知非三陽表證之惡寒。乃陽虛生外寒也。以口中和而知其里。背惡寒而知其表。曰少陰病。則又知脈之微細。三者合而胗之。自表至里。皆屬虛寒。是以知真陽虛憊。陰邪莫制矣。故當灸之。謂灸少陰之脈穴。如湧泉。然谷。太谿。復溜。

白話文:

少陰傷寒

少陰病初期,出現反常發熱,脈象沉弱,應服用麻黃附子細辛湯。

這指的是少陰經表證。所謂「始得之」,是指少陰經初次感受外邪。初期就診斷為少陰病,說明這不是陽經傳來的邪氣,也不是直接侵犯臟腑,而是少陰經本身感受邪氣。初期發熱,在陽經是很常見的,但脈象沉弱則已屬於陰寒。原文開篇提到:「無熱而惡寒者,發於陰也。」現在卻出現發熱,這是本不應該有的發熱,所以稱為「反」。況且少陰病症,以惡寒厥冷為主要症狀,邪氣在陰經,本難以發汗治療。但實際診治時,要權衡運用,觀察到發熱,則寒邪在表;診脈沉弱,則陰寒在裡。表證屬於足太陽膀胱經,裡證屬於足少陰腎經。腎與膀胱一表一裡互相聯繫,故需表裡同治。因此用麻黃發汗,以解表寒;用附子溫暖少陰經的裡證,以補益腎陽;又用細辛辛溫發散,專走少陰經,以增強溫散作用。三藥合用,溫補散寒兼施,雖然會微微出汗,但不會損傷陽氣,故為溫經散寒的良方。

麻黃附子細辛湯方

麻黃(二兩),細辛(二兩),附子(一枚,泡去皮,切成八片)

以上三味藥,用水一斗,先煎煮麻黃,至水減二升,去上層浮沫,再加入其他藥物,煎煮至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每日三次。

少陰病,發病二三日,可用麻黃附子甘草湯微微發汗,因為二三日內沒有裡證,所以只微微發汗。

邪氣入侵少陰經,已發病二三日,仍然可以用麻黃附子甘草湯微微發汗,是因為二三日內沒有脈象微弱沉細、嘔吐洩瀉、厥冷、煩躁等裡證。不像下文所說的脈象沉細數,那是裡證,不能發汗;脈象微弱,則是陽氣衰敗,也不能發汗。所謂「無里證」,說明有表證,所以微微發汗即可。但與前文相比,沒有反常發熱、脈象沉弱的嚴重情況,所以不需要再用細辛溫散,又用甘草緩和藥性,因此治療方法有所區別。

麻黃附子甘草湯方

麻黃(二兩),甘草(二兩),附子(一枚,炮去皮)

以上三味藥,用水七升,先煎煮麻黃一二沸,去上層浮沫,再加入其他藥物,煎煮至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每日三次。

少陰病,發病一二日,口中濕潤,但背部惡寒,應灸治,服用附子湯。

這解釋了前面「反發熱」的意思。《素問‧熱論》說:「一日太陽受之,二日陽明受之,三日少陽受之,四日太陰受之,五日少陰受之。」以此推論,一二日並非少陰受病之時。非此時卻出現少陰證,也是本經自受之病,而非經脈傳來的邪氣。口中濕潤,說明口中不乾燥口渴,可見裡證沒有熱邪。如果屬於三陽熱證,還沒等熱邪入裡,口中就已乾燥不適了。口中濕潤,說明陰寒在裡。前面說「反發熱」,說明太陽經還有表邪發熱;這裡說背部惡寒,說明陽分也有陰寒的表現。督脈是人體陽脈的總綱,而且太陽經的經脈四條,都沿著督脈兩側運行。《素問‧金匱真言論》說:「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背部屬陽,卻也惡寒,則內外皆寒。但只是惡寒不發熱,說明這不是三陽表證的惡寒,而是陽虛導致外寒。口中濕潤可知裡寒,背部惡寒可知表寒。說是少陰病,就又可知脈象微弱細小。三者結合診斷,從表到裡都屬虛寒,因此可知真陽虛弱,陰邪無法控制,所以應該灸治,也就是灸少陰經的穴位,如湧泉、然谷、太谿、復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