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溯源集》~ 卷之九 (1)
卷之九 (1)
1. 卷之九
2. 少陰篇
3. 少陰前篇證治第十九
4. 少陰見證
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
少陰者。陰中含陽之體也。十一月冬至子之半。陽氣萌於黃泉。在六十四卦為復。在八卦為坎。一陽居於二陰之中。寒水之內。陽氣潛藏。易所謂潛龍也。凡陰陽之初。皆含生於少陰。五月之夏至。一陰生於少陰心火之中。離之象也。十一月之冬至。一陽生於少陰腎水之中。
坎之象也。以天地陰陽之氣。非少不生。故皆生於二少陰。猶女子之非少不生。故子女皆生於少婦之腹。此天地陰陽之至數也。人身之腎。與⿲⿱丨丨丨⿱丨丨同體。即古篆文水字之形也。二陰之中。命門之真陽藏焉。左腎屬膀胱。藏津液而為腎水之腑。右腎屬三焦。運真陽而為命門之用。
故腎為膀胱之裡。而膀胱為腎之表。三焦為命門之使。而命門為三焦之原。其經起於足掌心之湧泉穴。出然谷。循內踝之後。入跟中。上腨出膕。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邪入其經。所以有足冷嘔咳咽痛等證。
故為少陰病也。平脈篇云。大浮動數滑為陽。沉澀弱弦微為陰。脈微細者。皆陰脈也。陽氣少則微。陰氣盛則細。微細者。陽虛陰盛也。但欲寐者。陰靜而闔也。夫陽主動而陰主靜。動則闢而靜則翕。易曰。闔戶謂之坤。闢戶謂之乾。此動靜闔闢之理也。陰邪用事。故目閉而但欲寐也。
按靈樞衛氣行於陽二十五度。行於陰二十五度。分為晝夜。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是故平旦陰盡。陽氣出於目而目張。則氣上行於頭。日入陽盡而陰受氣。夜半而大會。萬民皆臥。命曰合陰。又靈樞大惑論曰。夫衛氣者。晝常行於陽。夜行於陰。故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寤。
今但欲寐者。陰邪盛而陽氣弱。衛氣不能上出於陽故也。又云衛氣留於陰。不得行於陽。留於陰則陰氣盛。陰氣盛則陰蹺滿。不得入於陽。則陽氣虛。故目閉。即此義也。以後凡稱少陰病者。必見此等脈證者是也。
少陰病。欲解時。從子至寅上。
少陰為一陽初生之處。坎中之陽也。初陽之孕育。必假少陰之體以為之胞胎。人身之真陽。必賴兩腎之寒水以為之閉藏。則癸盡甲出。貞下元生矣。故少陰之於子。太極元氣。涵三為一而陽氣初生。醜為二陽。則陽氣方長之候。寒邪值此。陽回而自解矣。至寅則陽氣上達。欲出胞胎而將為少陽。正陽氣生旺之地。故曰從子至寅上。
白話文:
少陰病的症狀表現為脈象微細,且患者只想睡覺。
少陰,是陰中蘊含陽氣的狀態。如同十一月冬至時,陽氣初生於地底,在六十四卦中為「復」,八卦中為「坎」,一陽潛藏於二陰之中,如同寒水中的潛龍。天地間陰陽的初始,都蘊含於少陰之中,例如五月夏至時,一陰生於少陰心火(離卦);十一月冬至時,一陽生於少陰腎水(坎卦)。天地陰陽之氣的產生,都必須依賴少陰,如同女子必須年少才能生育,子女都出生於少婦的腹中一樣,這是天地陰陽的至數。人體的腎臟與命門同體,如同古代篆文的「水」字形狀,在兩個陰(指左右腎)之中,藏著命門的真陽之氣。左腎屬膀胱,儲藏津液,為腎水的腑;右腎屬三焦,運化真陽,為命門的功能。
因此,腎臟是膀胱的內臟,膀胱是腎臟的外在;三焦是命門的輔助,命門是三焦的根本。少陰經脈始於足底湧泉穴,經過然谷、內踝後方、跟中、腨、膕、股內後側,貫穿脊柱,與腎臟和膀胱相連。少陰經的直行部分,從腎臟向上貫穿肝臟和膈肌,進入肺部,循行於喉嚨,連接舌根;分支部分,從肺部出來與心臟相連,注入胸腔。邪氣入侵少陰經,就會出現足冷、嘔吐、咳嗽、咽喉疼痛等症狀,這就是少陰病。
《平脈篇》記載,脈象大浮、動數、滑利為陽,沉、澀、弱、弦、微為陰。脈象微細都是陰脈,陽氣不足則脈象微弱,陰氣盛則脈象細小,微細的脈象代表陽虛陰盛。患者只想睡覺,是陰氣靜止而閉合的表現。陽主動,陰主靜,動則開,靜則合。《易經》說:「闔戶謂之坤,闢戶謂之乾」,這就是動靜開合的道理。陰邪盛行,所以患者閉眼只想睡覺。
《靈樞·衛氣》篇說,衛氣在陽經運行二十五度,在陰經運行二十五度,晝夜交替。氣到達陽經則升起,到達陰經則停止。所以,平旦時陰氣盡,陽氣從眼睛出來,眼睛張開,氣上升到頭部;日落時陽氣盡,陰氣接受氣息,夜半時陰陽交會,萬民皆睡,稱為「合陰」。《靈樞·大惑論》也說,衛氣白天運行於陽經,晚上運行於陰經,所以陽氣盡則睡,陰氣盡則醒。
現在患者只想睡覺,是因為陰邪盛行而陽氣虛弱,衛氣不能上升到陽經的緣故。衛氣停留在陰經,不能運行於陽經,停留在陰經則陰氣盛,陰氣盛則陰經脈絡充盈,不能進入陽經,則陽氣虛弱,所以閉眼,這就是這個道理。以後凡是診斷為少陰病,都必須出現這種脈象和症狀。
少陰病要痊癒時,病程會從子時到寅時好轉。
少陰是一陽初生的部位,「坎」卦中的陽氣,初生的陽氣的孕育,必須依賴少陰作為其胞胎。人體的真陽,必須依賴兩腎的寒水來閉藏,才能癸水盡而甲木生,貞下元生。所以少陰在子時,太極元氣涵養三陰歸於一,陽氣初生;丑時是二陽,陽氣開始生長。寒邪在此時遇到回升的陽氣,疾病就會自行痊癒。到了寅時,陽氣上升,要從胞胎中出來,將要轉化為少陽,這是正陽氣生長旺盛的階段,所以說從子時到寅時好轉。
5. 少陰禁例
少陰病。脈微不可發汗。亡(音無)陽故也。陽已虛。尺脈弱澀者。復不可下之。
微者。細小軟弱。似有若無之稱也。脈微則陽氣大虛。衛陽衰弱。故不可發汗以更竭其陽。以汗雖陰液。為陽氣所蒸而為汗。汗泄而陽氣亦泄矣。今陽氣已虛。故曰亡陽故也。若陽已虛。而其尺脈又弱澀者。知命門之真火衰微。腎家之津液不足。不惟不可發汗。復不可下之。
又竭其陰精陽氣也。此條本為少陰禁汗禁下而設。故不言治。然溫經補陽之附子湯之類。即其治也。
少陰病。飲食入口即吐。心下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實。不可下也。當吐之。若膈上有寒飲。乾嘔者。不可吐也。急溫之。宜四逆湯。
欲吐不吐之證。本屬少陰。飲食入口即吐。心下溫溫欲吐而又復不能吐者。寒在胸膈也。此證於始得之時。即手足寒者。乃本經直受之寒邪肆虐。陽氣不達於四肢也。弦則為實。遲則為寒。脈弦而遲者。為寒邪實於胸中。不可用苦寒攻下也。大凡熱邪之實於胃者。方為可下。
熱邪在胸。已不可下。況寒邪乎。寒既在胸。因其近而取之。以上出為功。當用高者因而越之之法。故云當吐之。若膈上素有寒飲停積而常作乾嘔者。是中氣本寒。胃氣本虛。更不可用瓜蒂散等苦寒之藥吐之。重傷胃脘之陽而致變逆也。當急溫之。宜四逆湯。
白話文:
少陰禁例
少陰病症,脈象微弱,不可發汗,因為陽氣已虛脫。陽氣已虛,寸口脈(尺脈)又弱澀,更不可服用瀉下藥。
所謂脈象微弱,是指脈搏細小、柔軟,似有若無。脈象微弱表示陽氣極度虛弱,衛陽衰敗,因此不可發汗,以免進一步耗損陽氣。雖然汗液屬陰液,但汗液是陽氣蒸騰陰液而形成的,發汗會同時泄漏陽氣。現在陽氣已虛,所以稱為亡陽。如果陽氣已虛,寸口脈(尺脈)又弱澀,則說明命門真火衰微,腎臟津液不足,不僅不能發汗,更不能服用瀉下藥,以免進一步耗損陰精和陽氣。此條主要說明少陰病忌諱發汗和瀉下,因此不講述治療方法,但溫經補陽的附子湯等藥物,就是治療此症的良方。
少陰病症,飲食入口即吐,心窩部溫溫的想吐,卻又吐不出來,初期症狀是手腳冰冷,脈象弦而遲,這是胸中實證,不可服用瀉下藥,應該催吐。如果膈膜上有寒飲停滯,經常乾嘔,則不可催吐,應當及時溫補,宜用四逆湯。
想吐卻吐不出來的症狀,屬於少陰病。飲食入口即吐,心窩部溫溫的想吐卻又吐不出來,是寒邪停滯在胸膈。初期症狀是手腳冰冷,這是經絡直接受寒邪侵襲,陽氣無法到達四肢。脈象弦緊而遲緩,表示寒邪實滯於胸中,不可使用苦寒的瀉下藥。一般來說,只有胃中熱邪實證,才可以服用瀉下藥。
熱邪在胸中,已不可服用瀉下藥,何況是寒邪呢?寒邪在胸中,應當就近處理,使其向上排出。應該採用「高者因而越之」的治療方法,所以應該催吐。如果膈膜上本來就有寒飲停積,經常乾嘔,這是中氣本寒、胃氣本虛,更不能使用瓜蒂散等苦寒的催吐藥物,以免加重損傷胃脘陽氣而導致病情逆轉,應當及時溫補,宜用四逆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