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溯源集》~ 卷之八 (1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 (11)

1. 霍亂證治

霍亂而下多,則寒邪在裡,理中自宜全用,已不必言。前小柴胡湯加減云:「悸者加茯苓四兩。」蓋以水停心下,小便不利,故心下築築然而悸也。此亦加茯苓,焉知上文臍上築者,非心下悸而又去朮加桂邪?總非仲景之筆,遂多此等不倫之語。

渴欲得水者,加朮足前成四兩半。

太陽邪入膀胱,五苓散之渴也;陽明熱邪入胃,津液枯燥,白虎湯之渴也。此因渴欲得水而加朮,術性本燥濕,豈宜於渴者?五苓散中用之,全賴肉桂之蒸騰,故氣液得升耳。不然,術豈渴證所宜?且理中丸已自有術,又加至四兩半,不知又屬何意。成氏謂津液不足則渴,術甘以緩之。愚謂津液不足而反用燥濕之術,已不可解,況渴證而用緩法,何也?

腹中痛者加人參,足前成四兩半。

成氏謂裡虛則痛,加人參以補之。愚竊謂虛則因何而痛?痛則何故補之?此真所謂隨文順釋,洵不虛也。

寒者加乾薑,足前成四兩半。

原方中四味等分,已有乾薑三兩,不為少矣。又加一兩半,殊未切當。若果至寒甚,何不即加附子?直待腹滿,然後加入邪?

腹滿者去朮,加附子一枚,服湯後如食頃,飲熱粥一升許,微自溫,勿發揭衣被。

霍亂腹滿,本屬陰寒,附子或可;至於去朮之說,亦當略分虛實。若吐下未已,濁氣留中,固當去朮;若吐利已過,中氣虛寒,則朮附恰當同用。即中氣不寒者,亦如補中益氣湯,治氣虛中滿可也。若果能飲熱粥升許,則術亦可不去矣。飲熱粥而微溫,勿揭衣被者,即服桂枝湯,取漐漐微似汗之法也。寒邪在裡而腹脹,陽氣衰微而加附子,似不宜於汗。然已有附子回陽,微汗亦不妨矣。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小和之。

消息二字最妙,方為活法。身痛不休,未易擬議。如傷寒第二條之身疼腰痛,骨節疼痛,乃寒邪在表而痛,此麻黃湯證也。如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此乃汗後亡陽,陽虛里寒,無陽氣以噓培和暖其筋骨,營血凝澀而痛,此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新加湯證也。如太陽下篇之首條: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者,此風寒並感,溫熱之表邪所致,大青龍湯證也。又如太陽下篇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里,宜用四逆湯者;後身疼痛,清便自調,急當救表,宜用桂枝湯者;又如厥陰篇之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者。歷觀論中之身疼痛者,表裡不同,虛實各異,而更有虛實表裡互相參錯者,臨證酌治,能不為之消息詳辨乎?若使毫釐之差,必致千里之謬,死生存亡系焉,司命者其可有所失歟!所以吐利止後之身痛不休,或陽氣虛損,營血不行,乃陰寒所致。

白話文:

霍亂導致腹瀉很多,表示寒邪在體內,應該完全使用理中湯來治療,這點無需多言。之前提到的用小柴胡湯加減,說如果心悸就加茯苓四兩,是因為水停留在心下,小便不利,所以心下才會感到悸動。這裡也加茯苓,那怎麼知道前面說的「臍上築」不是心下悸動,然後又去掉了朮加上桂枝呢?總之這些都不是張仲景的筆法,才會出現這種不合邏輯的說法。

如果患者口渴想喝水,就將朮加到四兩半。

太陽經的邪氣進入膀胱,會出現五苓散證的口渴;陽明經的熱邪進入胃,導致津液枯竭,會出現白虎湯證的口渴。這裡因為口渴想喝水就加朮,但朮的藥性本來是燥濕的,怎麼適合口渴的人呢?五苓散中用朮,完全是依靠肉桂的升騰作用,讓氣液得以上升。不然的話,朮怎麼會是口渴時適合用的藥呢?而且理中丸本來就有朮,又加到四兩半,實在不知道是什麼用意。成氏說津液不足就會口渴,用朮的甘味來緩和,我認為津液不足反而用燥濕的朮,已經很難理解,何況口渴用緩法,這又是什麼道理呢?

如果腹中疼痛,就加入人參,使藥量達到四兩半。

成氏說裡虛才會痛,所以加入人參來補益。我私下認為,虛是為什麼會痛?痛了又要如何補益?這真是所謂的「隨文順釋」,實在不虛假啊。

如果怕冷,就加入乾薑,使藥量達到四兩半。

原方四味藥等分,本來就有乾薑三兩,不算少了,又加一兩半,實在不恰當。如果真的寒邪很盛,為什麼不直接加附子呢?難道要等到腹滿了才加入嗎?

如果腹滿,就去掉朮,加入附子一枚。服藥後,大概像吃完飯那樣的時間,喝一升左右的熱粥,稍微讓身體溫暖起來,不要掀開衣服被子。

霍亂腹滿,本來就屬於陰寒證,用附子或許可以,至於去掉朮的說法,也應該稍微區分虛實。如果吐瀉還沒停止,濁氣停留在體內,當然應該去掉朮;如果吐利已經停止,中氣虛寒,那麼朮和附子就應該一起使用。即使中氣不寒的人,也可以像補中益氣湯那樣,治療氣虛腹滿。如果真的能喝下一升熱粥,那朮也可以不用去掉了。喝熱粥讓身體稍微溫暖,不要掀開衣服被子,這就像服用桂枝湯,

想要達到微微出汗的效果。寒邪在體內導致腹脹,陽氣衰弱所以加入附子,似乎不適合發汗。但是因為已經有附子回陽,所以微微出汗也沒關係了。

如果吐利停止,但身體疼痛不止,應該要仔細考慮,調和身體的表。適合用桂枝湯來稍作調和。

「消息」這兩個字用得最好,體現了用藥的靈活性。身體疼痛不止,情況很難判斷。如果像傷寒論第二條的身體疼痛、腰痛、骨節疼痛,那是寒邪在表而引起的疼痛,應該用麻黃湯來治療。如果發汗後出現身體疼痛,脈搏沉遲,那是因為發汗導致陽氣亡失,陽虛裡寒,沒有陽氣溫養筋骨,營血凝滯而痛,應該用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新加湯來治療。又如太陽下篇的首條,

發熱、怕冷、身體疼痛、沒有出汗又煩躁,這是風寒同時侵襲,溫熱的表邪所導致的,應該用大青龍湯來治療。又如太陽下篇,傷寒誤用攻下後,繼續出現下利不止、排出清稀大便,身體疼痛,應該趕緊救治裡虛,可以用四逆湯;後來身體疼痛,大便也自己調和了,應該趕緊救治表證,可以用桂枝湯。又如厥陰篇的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應該先溫補裡虛,然後再攻散表邪。

溫補裡虛適合用四逆湯,攻散表邪適合用桂枝湯。縱觀各種關於身體疼痛的論述,表裡不同,虛實各異,而且還有虛實表裡互相交錯的情況,臨證治療時,怎能不仔細斟酌辨別呢?如果稍有差錯,必定會導致千里之謬,生死存亡都繫於此。掌管人命的醫生怎麼可以有所失誤呢?所以吐利停止後的身體疼痛不止,可能是陽氣虛損,營血運行不暢,是由於陰寒所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