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潢

《傷寒溯源集》~ 卷之八 (10)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 (10)

1. 霍亂證治

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此又承上文言有表證之霍亂。頭痛發熱身疼而不惡寒者。既不轉入陰經。而反熱多欲飲水者。非陽明胃熱渴欲飲水之證也。蓋因本系表裡均受寒邪而致霍亂。所以上吐下利。今其頭痛發熱身疼之太陽表證尚在。因寒邪內犯太陽之腑。故膀胱為津液之所藏。寒在下焦。氣液不能上騰而為涕唾。

所以虛陽在上。熱多而欲飲水。即如太陽中篇所謂脈浮數而煩渴者。五苓散主之之義也。故以桂肉之辛熱。助下焦腎中蒸騰之陽氣。而以四苓沛肺家下行之水。如此則腎中之地氣上升而渴自止。肺藏之天氣下降而便自利矣。苟非長沙之聖。孰有不認為胃無津液。而用寒涼以濟之者耶。

然後賢猶未達五苓之義而不敢用。每改桂為桂枝。良可慨也。至於寒多而不用水者。則中焦已寒。脾胃虛冷。故用理中丸溫補之也。

理中丸方

人參,白朮,甘草,乾薑(以上各三兩)

上四味。搗篩為末。蜜和丸如雞黃大。以沸湯數合和一丸。研碎溫服之。日三服。夜二服。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湯。湯法以四物依兩數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參朮甘草。補中氣而益脾。乾薑溫熱。守中而散寒。為足太陰之專藥。故能治理中焦而驅除陰慝。為脾胃虛寒之主劑也。

後加減方

文理背謬。量非仲景之法。姑存而辨之。以資考校之用。

若臍上築者。腎氣動也。去朮加桂四兩。

太陽上篇云。氣從少腹上衝心者。必作奔豚。此乃腎氣動也。此云臍上築。則非從下上衝之腎氣矣。腎肝在下。豈反於臍上築築然而動乎。此所謂築者。非心下悸。即臍間之動氣耳。未可云腎氣動也。成氏既注為脾虛腎氣動。則脾虛之證。不應去朮。又云甘者令人中滿。術味甘而壅補。又何去朮而獨留甘草邪。即此觀之。出自仲景者。果如是乎。

吐多者去朮。加生薑三兩。

霍亂吐多。乃胃氣虛寒。最宜理中全用。若胃有宿食。恐助其痞滿。固當去之。成氏謂嘔家不喜甘。故去朮。蓋嘔與吐。大相懸絕之證也。邪氣在表則嘔。如中風有鼻鳴乾嘔。傷寒有體痛嘔逆。陽明有傷寒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亦是太陽表證未罷也。少陽有嘔而發熱。

心煩喜嘔。此皆有表證而嘔也。至若吐證。則為寒邪在裡。如太陰有腹滿而吐。少陽有欲吐不吐。有咽痛而復吐利。有飲食入口即吐。心下溫溫欲吐。厥陰則有吐蛔而下利者矣。嘔吐之分如此。而成氏不辨。以嘔為吐。誤矣。嘔家以生薑為聖藥者。取其辛溫發散也。吐家以乾薑為主治者。

取其溫中去寒也。方中既有乾薑。加與不加皆可。

下多者還用術。悸者加茯苓二兩。

白話文:

霍亂如果出現頭痛發熱、身體疼痛,而且發熱情況嚴重,想喝很多水,就用五苓散來治療。如果發冷情況嚴重,不想喝水,就用理中丸來治療。

這種情況指的是,霍亂有表證的表現。頭痛發熱、身體疼痛,但並不是發冷,而是發熱嚴重,想喝很多水。這不是陽明經的胃熱導致的口渴想喝水,而是因為身體表裡都受到了寒邪導致的霍亂。所以才會上吐下瀉。現在頭痛發熱、身體疼痛的太陽表證還存在。因為寒邪侵犯了太陽經的腑,而膀胱是儲存津液的地方。寒邪在下焦,使得氣液無法向上輸布成為涕唾。

所以虛陽反而浮在上面,出現發熱嚴重、想喝很多水的情況。就像太陽病篇說的:「脈象浮數,且感到煩躁口渴。」這是使用五苓散的原因。因此,用肉桂的辛熱之性,來幫助下焦腎臟蒸騰陽氣,再用四苓來使肺部的水向下運行。這樣,腎臟的地氣上升,口渴自然停止,肺臟的天氣下降,小便自然通暢了。如果不是醫聖張仲景,誰能不認為是胃沒有津液,而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呢?

後世的醫生,雖然還沒完全理解五苓散的意義,但卻不敢直接用,而是把肉桂改成桂枝,實在令人嘆息。至於發冷嚴重、不想喝水的,則是中焦已經寒冷,脾胃虛弱寒冷,所以用理中丸來溫補中焦。

理中丸的藥方

人參、白朮、甘草、乾薑(各三兩)

以上四味藥,搗成粉末,用蜂蜜調和做成雞黃大小的藥丸。用熱開水沖服一丸,研碎溫服,一天三次,晚上兩次。如果腹中沒有感覺溫熱,可以增加到三四丸。但效果不如湯劑快。湯劑的做法是將這四味藥按原來的劑量切碎,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除藥渣,溫服一升,一天三次。

人參、白朮、甘草可以補中氣、增益脾胃。乾薑溫熱,能溫守中焦、驅散寒邪。是治療足太陰脾經的專用藥,所以能夠治理中焦、驅除陰寒,是治療脾胃虛寒的主藥。

後世醫家加減的藥方

這些加減的理由與原意不符,用藥的劑量也不是仲景的用法。姑且保留下來,以便後人參考辨別。

如果肚臍上方有跳動的感覺,這是腎氣發動。應該去除白朮,加入桂枝四兩。

太陽病篇說:「氣從少腹向上衝到心,一定會發生奔豚。」這是腎氣發動的表現。這裡說的肚臍上方跳動,並不是腎氣從下往上衝。腎和肝在下,怎麼會在肚臍上方跳動呢?這裡說的跳動,不是心下悸動,就是肚臍之間的動氣。不能說是腎氣發動。成氏註解說是脾虛導致腎氣發動,那麼脾虛就不應該去除白朮。又說甘味會導致腹脹,白朮味甘又壅塞,為什麼要去除白朮而只留下甘草呢?從這點來看,這真的出自仲景嗎?

如果嘔吐嚴重,應該去除白朮,加入生薑三兩。

霍亂嘔吐嚴重,是胃氣虛寒的表現,最適合用完整的理中丸。如果胃裡有宿食,恐怕會加重痞滿,所以應該去除白朮。成氏說嘔吐病人不喜歡甘味,所以去除白朮。但嘔和吐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證狀。邪氣在表則會嘔,比如中風有鼻鳴乾嘔,傷寒有身體疼痛嘔吐,陽明病有傷寒嘔吐頻繁。雖然有陽明證,但不可攻下,也是因為太陽表證還沒解除。少陽病有嘔吐發熱。

心煩喜嘔,這些都是有表證的嘔吐。至於吐的證狀,是寒邪在裡,比如太陰病有腹脹嘔吐,少陽病有想吐又吐不出來,有咽喉疼痛又嘔吐腹瀉,有吃東西就吐,心下溫溫想吐。厥陰病則有吐蛔蟲又腹瀉。嘔和吐的區別是如此,但成氏不加區分,把嘔當作吐,就錯了。嘔吐病人用生薑是良藥,是因為它辛溫能發散。吐的病人用乾薑是主藥,

是因為它能溫中去寒。方中已經有乾薑了,加不加都可。

如果腹瀉嚴重,就還用白朮。如果心悸,就加入茯苓二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