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溯源集》~ 卷之八 (9)
卷之八 (9)
1. 霍亂證治
豈能但轉矢氣哉?今但轉矢氣,是以知其大便必硬,已還陽明矣。所謂陽明中土,為萬物所歸,無所復傳之地,至十三日而愈矣。但言便硬,而不言下法者,以陰寒吐利之後,胃陽復還而硬,非若陽明證之便硬為實熱盛也。經盡者,前太陽總證云:「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
蓋言太陽之邪,七日以上,經盡而衰去也。十三日者,即所謂再作經也。七日太陽之經已盡,復傳陽明,至十三日而其經亦盡故也。
下利後,當便硬,硬則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後經中頗能食,復過一經能食,過之一日當愈。不愈者,不屬陽明也。
此又承上文言霍亂利止後,復更發熱者,是霍亂復為傷寒矣。四五日不轉入陰,而入陽明之裡,則當便硬,硬則胃陽已復,寒邪已去,故當能食而愈也。今反不能食,到後經中頗能食者,言今便已硬,猶不能食者,胃中陽氣未回也。後經,謂七日之後,再作一經也。言到七日以後,再作陽明一經,胃氣方醒而頗能食,是復過一經而能食也。如此,則於過經之一日,當即愈,方為轉入陽明。如其不愈者,是未入陽明,故曰不屬陽明也。可見入陰即為不治,入陽則為即愈,陰陽之迥別如此。
惡寒脈微而複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參湯主之。
此又承上文脈微轉入陰經必利而言也。言如前證而不發熱,但惡寒,脈微而復下利,則陰寒在裡,陽氣微弱甚矣;而忽得利止,此非陽回利止,乃亡血也。亡血二字,以仲景詞義推之,皆無陽之意,不知是何深義,殊不能解。如太陽中篇云:「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汗。」蓋尺中遲,則為下焦虛冷,真陽衰少,恐更亡其陽,故云不可發汗。不意下文即曰:「何以知之?然以營氣不足,血少故也。」以陽虛而云血少,因有營氣不足四字,此段猶為易解。既云營氣不足,則知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天地以陽蒸陰而為雨,人身以陽蒸陰而為汗,故曰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
若發其汗,則陽氣隨汗而泄,汗泄則營血去而陽隨之以亡矣。故以尺中虛為血少耳。又如厥陰篇中雲:「傷寒五六日,不結胸,腹軟脈虛,復厥者不可下,此為無血,下之死。」既曰腹軟脈虛,復至四肢厥冷,是以陽虛陰盛而不可下也,亦謂之無血。豈非以無陽為無血乎?此所謂殊不可解者也。
此條以惡寒脈微之下利,寧非虛寒所致?而以利止為亡血,而又以四逆加人參湯主之,豈非亦以無陽為亡血乎?此又一殊不能解者也。不得已而強解之,除是陰無陽不生,陽氣虛衰,則陰血亦亡,故以四逆湯挽救真陽,而加人參湯以扶補其氣血之虛也。未知然否?姑妄議之,以俟後之君子。四逆加人參湯,於四逆湯內加人參一兩,余依前法。
白話文:
怎麼可能只是排氣而已呢?現在如果只是排氣,就知道他的大便一定會變硬。這表示病況已經轉往陽明經了。所謂陽明中土,是萬物歸屬的地方,沒有再傳變的可能。通常到第十三天就會痊癒。這裡說大便變硬,卻沒有說要用攻下的方法,是因為在陰寒吐瀉之後,胃部的陽氣恢復,大便才變硬,並不是像陽明證那樣因為實熱導致大便硬。先前太陽篇總論說過,頭痛超過七天以上會自然痊癒,是因為太陽經的病邪已經消除的緣故。
這意思是說太陽經的邪氣,超過七天就會經脈衰弱而消退。所謂十三天,是指病邪再次經過一個經脈。七天時太陽經的病邪已經消退,再次傳到陽明經,到第十三天,陽明經的病邪也會消退。
腹瀉之後,應該大便會變硬,變硬而且能夠進食就表示快好了。現在反而不能吃東西,等到後續的經脈運行週期中,才能稍微吃一點,等到再經過一個經脈的運行週期後,就能進食,過一天就會痊癒。如果沒有痊癒,就不屬於陽明經的病症。
這段是接著上面說的,霍亂腹瀉停止後,又開始發燒,這表示霍亂又轉變成傷寒了。如果四五天沒有轉入陰經,反而進入陽明經的內裡,就會大便變硬。變硬就表示胃部的陽氣已經恢復,寒邪已經去除,所以應該能夠吃東西而且會痊癒。現在反而不能吃東西,等到後續的經脈週期中,才能稍微吃一點,這表示現在大便雖然硬,卻還是不能吃東西,是因為胃中的陽氣還沒有恢復。後經,指的是七天之後,再次經歷一個經脈的運行週期。意思是說,到七天之後,再次運行到陽明經,胃氣才會甦醒,才能稍微吃一點東西。這樣,等到再次經過一個經脈運行週期後,才能夠進食。像這樣的話,就會在經過經脈後的一天痊癒,這才算是轉入陽明經。如果沒有痊癒,就表示沒有轉入陽明經,所以說不屬於陽明經的病症。由此可知,轉入陰經就表示無法治癒,轉入陽經就表示快要痊癒,陰陽的差別就是這麼大。
如果出現怕冷、脈搏微弱,而且又腹瀉,腹瀉停止就表示失血過多,要用四逆加人參湯來治療。
這段是接著上面說的脈搏微弱,轉入陰經必然會腹瀉來闡述的。意思是說,如果像前面說的症狀,但是沒有發燒,只是怕冷,脈搏微弱,而且又腹瀉,就表示陰寒在體內,陽氣非常虛弱。如果突然腹瀉停止,並不是陽氣恢復而止瀉,而是失血過多。所謂的失血過多,從張仲景的詞義來推斷,都是沒有陽氣的意思。不明白是什麼深奧的含意,實在難以理解。例如太陽篇中說,假設尺脈遲緩,就不可以發汗,因為尺脈遲緩,就表示下焦虛冷,真陽衰少,恐怕會喪失更多的陽氣,所以說不可以發汗。沒想到下面馬上說,要怎麼知道呢?是因為營氣不足,血液太少。因為陽氣虛弱而說血少,是因為有營氣不足這四個字,這段還比較容易理解。既然說營氣不足,就知道奪走血液的會沒有汗,奪走汗水的會沒有血。天地間是藉由陽氣蒸發陰氣而形成雨,人體是藉由陽氣蒸發陰液而形成汗。所以說陽氣產生的汗,用天地間的雨來比喻。
如果發汗,陽氣就會隨著汗液而洩散,汗液洩散就會使營血耗損,陽氣也會跟著喪失。所以說尺脈虛弱就表示血少。又例如厥陰篇中說,傷寒五六天,如果沒有胸部結塊,腹部柔軟脈搏虛弱,而且手腳冰冷,就不能用攻下的方法,這是因為沒有血,攻下會導致死亡。既然說腹部柔軟脈搏虛弱,而且手腳冰冷,是因為陽虛陰盛,所以不能用攻下。這也稱作無血,難道不是因為沒有陽氣,就稱為無血嗎?這就是所謂難以理解的地方。
這條是說,因為怕冷脈搏微弱而腹瀉,難道不是虛寒所導致的嗎?卻說腹瀉停止是失血過多,而且要用四逆加人參湯來治療,難道不是因為沒有陽氣,就當作是失血過多嗎?這又是一個難以理解的地方。不得已勉強解釋,只能說陰沒有陽氣就無法產生,陽氣虛弱衰退,陰血也會跟著喪失,所以用四逆湯來挽救真陽,再加人參湯來扶助氣血的虛弱。不知道是不是這樣,姑且這樣推測,等待後來的賢達來驗證。四逆加人參湯,是在四逆湯的基礎上加入一兩的人參,其他都依照原來的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