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溯源集》~ 卷之八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 (7)

1. 太陰中風

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之條,諸傢俱在太陽篇中。而尚論云在少陽篇中,及閱少陽篇,並無此文,乃喻氏但言之於注中,至於仲景原文,反失之而不載。然仲景之意,言太陽傷寒之脈浮緊,若十日已去,其脈浮細,是緊脈已去,變而為虛細之脈。

且嗜臥則為邪去而倦怠,為安寧景象,故云外已解也。設使胸滿脅痛者,是太陽證雖退,其邪已轉入少陽矣,故與小柴胡湯。但浮而不細者,是但有邪氣在表之浮脈,而無邪退變虛之細脈,又無胸滿脅痛之少陽證,乃邪氣獨在太陽之表,故當以麻黃湯以汗之,非謂柴胡證而可用麻黃湯也。

喻氏豈猶不知麻黃湯,但可用之於太陽無汗之傷寒,而他經皆不可用?雖陽明篇中亦有之,而陽明一經,止有太陽陽明傷寒,有脈浮無汗而喘者,用麻黃湯;項背強,𠘧𠘧無汗惡風者,用有麻黃之葛根湯;太陽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麻黃湯主之;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以有麻黃之葛根湯主之之類,皆太陽初轉陽明,其太陽證居多,而陽明證尚少,故仍以太陽主治而然也。若少陽一經,汗吐下皆在所禁,絕無用麻黃湯者,豈有少謂少陽篇中,早已挈明用麻黃湯之義?太陰證中,但以桂枝互之之說耶?又豈有何見少陽當用麻黃,太陰當用桂枝之理哉?

汗下兩法,非唯三陽不可誤用,而三陰證中,尤所慎重,用之一差,死生立判,誠用藥之權衡,性命之樞機也。安能無辨!

白話文:

[太陰中風]

如果病人的外表症狀已經解除,但出現胸悶、脅肋疼痛,這時應該使用小柴胡湯來治療。如果脈象只是浮在表面,就用麻黃湯治療。這些情況在太陽篇中都有提及。

有人說這些狀況應該歸類在少陽篇,但查看少陽篇卻沒有相關記載。喻氏只是在註解中提到,仲景原文反而沒有寫到。仲景的意思是,太陽傷寒的脈象原本是浮緊,如果過了十天左右,脈象變成浮細,就代表緊脈已經消失,轉為虛弱的細脈。

而且,如果病人喜歡躺臥,就表示邪氣已經退去,身體疲倦,這是身體正在恢復安寧的現象,所以才說外表症狀已經解除。如果病人出現胸悶、脅肋疼痛,表示太陽的症狀雖然退了,但邪氣已經轉入少陽經,所以要用小柴胡湯。如果脈象只是浮在表面而不細,表示邪氣還在體表,但沒有邪氣退去變成虛弱細脈的現象,也沒有胸悶脅痛的少陽症狀,這表示邪氣只停留在太陽的表層,所以要用麻黃湯來發汗。這不是說有柴胡湯證狀時也可以用麻黃湯。

喻氏難道不知道麻黃湯只能用於太陽經的無汗傷寒?其他經絡都不可以使用。即使在陽明篇中也有提到,但陽明經只有太陽陽明傷寒時,出現脈浮無汗、喘氣的情況才用麻黃湯。如果出現項背僵硬、身體緊繃無汗怕風的情況,則用有麻黃的葛根湯。太陽與陽明合併發病,出現喘氣胸悶的情況,則用麻黃湯治療。太陽與陽明合併發病,通常會先出現腹瀉,這時用有麻黃的葛根湯來治療。這些情況都屬於太陽症狀比較多,陽明症狀比較少,所以仍然以治療太陽為主。

如果到了少陽經,無論是發汗、催吐、瀉下都應該禁止,絕對不能使用麻黃湯。怎麼會有人說少陽篇已經清楚說明可以用麻黃湯,太陰證可以用桂枝湯來代替?又怎麼會有少陽應該用麻黃,太陰應該用桂枝的道理?

發汗和瀉下這兩種方法,不僅在三陽經要謹慎使用,在三陰經更要小心。一旦用錯,生死立判。這真是用藥的關鍵,性命攸關的大事,怎麼可以不仔細辨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