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溯源集》~ 卷之八 (6)
卷之八 (6)
1. 太陰中風
但揭一浮字。義即全該。風邪用桂枝湯。其脈之浮緩。不待言矣。然則寒邪之浮緊。其當用麻黃湯。更不待言矣。況少陽篇中雲。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早已挈明麻黃湯之義。故於太陰證中。但以桂枝互之。乃稱全現全彰也。不然。同一浮脈。何所見而少陽當用麻黃。
太陰當用桂枝也哉。喻氏此論。於太陽則然矣。至於三陰。恐不能不少變其法矣。夫太陽以浮緩自汗為中風。浮緊無汗為傷寒。而有麻黃桂枝之不同者。蓋因營衛皆屬太陽之表。以風傷衛者汗自出。為衛強營弱。故以桂枝湯汗解衛強之熱自發。而以芍藥收斂營弱之汗自出。既有芍藥之收斂。
便不可用之於無汗之傷寒。又以寒傷營者無汗。故以麻黃杏仁開發皮毛。泄營中之寒氣。仍以桂枝宣通衛氣。助其發汗。既有麻黃之發泄。便不可用之於有汗之中風。以風寒營衛之各殊。所以有麻黃桂枝之迥異。一誤用之。變證立起。故立法者不得不辨。至邪入三陰而但舉一浮字者。
但別其在表在裡而已。何也。若曰中風有汗。仲景於少陽篇中。明言陰不得有汗矣。若曰傷寒無汗者當發汗。則三陰篇中。無麻黃湯發汗之例。即使少陰有麻黃附子細辛湯。及麻黃附子甘草湯二方。一則以始得之而反發熱。曰始得之。是寒邪初感。其入猶淺。尚在營衛。以惡寒脈沉之少陰病。
本不當發熱者而反發熱。是邪猶在表。況太陽與少陰。本為一表一里。故用麻黃以散發熱之太陽表邪。用附子以溫脈沉之少陰寒氣。令命門之真陽有助。即發太陽之微汗。亦無妨矣。一則雖得之二三日。以二三日無里證也。既曰無里證。則是邪猶在表。或反發熱。未可知也。
故微發汗以解之。而仍以附子溫經補陽也。即厥陰條下之麻黃升麻湯。亦因傷寒誤下。陽邪陷入陰中而為變逆。故用升舉開發之藥。汗散之耳。若太陰一經。則唯此二條為風邪在表。前以陽微陰澀而長。故為欲愈。此以脈浮為邪在太陽之表。故可發汗也。然不用麻黃而用桂枝湯者。
以陰病本屬無陽。既不能若少陰證之麻黃可與附子同用。若誤用之。適足以敗衛亡陽。況中風原屬桂枝湯之本證乎。所以三陰證中。少陰有脈微不可發汗。脈細沉數為在裡而不可發汗。反汗出為亡陽。及嘔而汗出。汗出不煩。皆非輕證。況有強責少陰汗。及但厥無汗而強發之之難治乎。
厥陰有下利清穀。不可攻表。汗出必脹滿。及裡寒外熱。汗出而厥者。更有發熱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皆以有陰無陽故也。蓋汗雖陰液。實人身之陽氣所蒸也。汗出而真陽亦隨之而泄矣。寧可以麻黃湯而用之於三陰證乎。況仲景原文。有太陽病。十日已去。脈浮細而嗜臥者。
白話文:
只要一看到「浮」這個字,就能明白所有意思。風邪引起的病症應該使用桂枝湯,這時脈象是浮緩的,這點不用多說。那麼,寒邪引起的病症,脈象是浮緊的,當然就要用麻黃湯,這更不用多說。況且,在少陽篇中提到,如果胸悶、脅痛,就用小柴胡湯;脈象只是浮的,就用麻黃湯,這早就清楚說明了麻黃湯的用途。所以在太陰病症中,只用桂枝湯來應對,就足以完整地展現出治療的原則。不然的話,同樣是浮脈,為什麼少陽病要用麻黃湯,而太陰病要用桂枝湯呢?喻氏的這種說法,用在太陽病是對的,但用在三陰病,恐怕不能不稍微改變方法。太陽病把浮緩、有汗當作中風,浮緊、無汗當作傷寒,所以才會有麻黃湯和桂枝湯的不同。這是因為營衛之氣都屬於太陽的表層。風邪傷害衛氣,就會自己出汗,這是衛氣強而營氣弱,所以用桂枝湯來解表,讓衛氣強盛的熱自行發散,同時用芍藥來收斂營氣弱而自行外泄的汗。既然已經用了芍藥來收斂,就不能再用在無汗的傷寒上。寒邪傷害營氣,會沒有汗,所以用麻黃、杏仁來開發毛孔,宣泄營氣中的寒氣,仍然要用桂枝來宣通衛氣,幫助發汗。既然已經用了麻黃來發散,就不能再用在有汗的中風上。由於風寒對營衛的影響不同,所以才會有麻黃湯和桂枝湯的顯著區別。如果用錯了,病情就會立刻產生變化,因此立法的人不得不加以辨別。至於邪氣侵入三陰經,卻只用一個「浮」字來表示,只是為了區分病邪是在表還是在裡而已。為什麼呢?如果說中風是有汗,仲景在少陽篇中明確說過陰經是不會有汗的。如果說傷寒是無汗,就應該發汗,那麼在三陰篇中,並沒有使用麻黃湯發汗的例子。即使少陰病有麻黃附子細辛湯和麻黃附子甘草湯這兩個方子,一個是因為剛開始生病反而發熱,所謂「剛開始」是指寒邪剛侵入,還很淺,還在營衛,少陰病本身是惡寒、脈沉,本來不應該發熱的,卻反而發熱,這是邪氣還在表。況且太陽和少陰,本來就是一表一裡,所以用麻黃來驅散發熱的太陽表邪,用附子來溫補脈沉的少陰寒氣,幫助命門的真陽,即使發出太陽的微汗,也沒有妨礙。另一個方子,雖然是生病兩三天,但因為兩三天內沒有出現裡證。既然說沒有裡證,那麼邪氣就還在表,或者反而發熱,這也說不定,所以微微發汗來解除它,仍然要用附子來溫經補陽。即使厥陰篇下的麻黃升麻湯,也是因為傷寒誤用下法,導致陽邪陷入陰中而產生變證,所以用升舉、開發的藥物,來發汗散邪而已。如果太陰經,只有這兩個條文可以說是風邪在表。前面說因為陽氣微弱而陰氣澀滯且延長,所以是快要痊癒的現象。這裡說因為脈浮是邪在太陽表層,所以可以發汗。然而不用麻黃湯而用桂枝湯,是因為陰病本來就缺乏陽氣,既然不能像少陰病那樣,麻黃可以和附子一起使用。如果誤用麻黃湯,只會導致衛氣敗壞、陽氣喪失。況且中風本來就是桂枝湯的適應症。所以三陰病中,少陰病如果脈微弱就不能發汗,脈細沉數是在裡,不能發汗,反而出汗是陽氣耗散,以及嘔吐、出汗,出汗不煩躁,都不是輕症。何況還有強行要求少陰出汗,以及只是手腳冰冷無汗卻強行發汗等難以治癒的情況?厥陰病有下利清穀,不能用攻表的方法,出汗一定會脹滿,以及裡寒外熱,出汗就手腳冰冷,更有發熱而下利,並且汗出不止的,都會死亡,這些都是因為有陰無陽的緣故。汗雖然是陰液,實際上是人身陽氣蒸發而成的,汗出而真陽之氣也跟著泄掉。怎麼能把麻黃湯用在三陰病呢?何況仲景的原文有說,太陽病,過了十天,脈浮細而喜歡睡覺的,也是太陰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