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溯源集》~ 卷之八 (5)
卷之八 (5)
1. 太陰中風
太陰中風。四肢煩疼。陽微陰澀而長者為欲愈。
此言太陰在經之表證也。太陰中風者。風邪中太陰之經也。四肢煩疼者。言四肢痠疼而煩擾無措也。蓋脾為太陰之臟而主四肢故也。然脾臟何以主四肢乎。素問陽明脈解云。脾病而四肢不用者。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
四肢不得稟水穀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此所謂脾主四肢之故也。微澀。皆陰脈也。陽微陰澀者。言輕取之而微。重取之而澀也。邪在陰經。陽未受邪。陰實陽虛而脈偏見於沉候。故陽脈微也。脈者。氣血伏流之動處也。因邪入太陰。脾氣不能散精。
肺氣不得流經。營陰不利於流行。故陰脈澀也。陽微陰澀。正四肢煩疼之病脈也。長脈者。陽脈也。以微澀兩陰脈之中。而其脈來去皆長。為陰中見陽。長則陽氣無損。長則陽氣將回。故為陰病欲愈也。
辨誤,成氏謂表邪少則微。里向和則澀。俱誤。蓋微與澀。皆病脈也。因微澀之中。又見長脈。故知欲愈。非謂微澀即欲愈之脈也。何不云邪不在表間陽分。故陽脈微。邪但在裡之陰分。故陰脈澀。然後言得長脈之陽。則為陰病見陽脈者生。為欲愈。則仲景之意得伸矣。奈尚論又以陽微陰澀。
為風邪已去而顯不足之象。脈見不足。恐元氣已漓。暗伏危機。故必微澀之中。更察其脈長。知元氣未漓。其病為自愈。既以微澀為風邪已去。豈非亦以微澀為欲愈之脈耶。如此而又譏前注。以澀為血凝氣滯為大謬。而曰豈有血凝氣滯。反為欲愈邪。不知方氏條辨。謂陰澀者。
太陰統血。血凝氣滯也。長為陽氣勝。陽主發生。故為欲愈。其說未為大謬。而矯枉其詞以陷之。豈理也哉。
太陰病。欲解時。從亥至醜上。
太陰者。陰氣之純全也。先天卦體。陰氣生於盛陽之中。故一陰生於午。至亥而為十月之候。卦體屬坤。陰氣方純。至子而黃鐘初動。陽氣雖萌。正陰氣盛極之時。故太陰之旺氣鍾於此。氣旺則邪自解矣。至醜而陽氣已增。非陰氣獨旺之時。因醜之上半。陰氣尚盛。故曰至醜上。
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
此所謂太陰病者。即上文太陰中風也。上條言陽微陰澀而長者為欲愈。此言其外證。雖見四肢煩疼之太陰證。而其脈尚浮者。則其邪猶在太陽之表。猶未深入太陰也。何也。邪從外入。必由營衛。營衛屬太陽。風邪在衛則脈浮。故脈浮猶屬太陽也。即太陽上篇陽浮陰弱之義。故亦宜桂枝湯。
辨誤,夫桂枝湯者。本太陽經中風藥也。成氏但言脈浮當汗散。而不言太陰所以用太陽藥之故。如此關節。毫不置辨。何怪乎後人有隨文順釋之譏乎。條辨謂浮則邪見還表。不知此猶初入之邪犯衛。非已入里而又復還表也。此注為誤。尚論云。太陽脈浮緩為中風。浮緊為傷寒。
白話文:
太陰中風,四肢痠痛煩躁不安。如果脈象呈現陽氣微弱、陰氣滯澀,但脈搏有力而長,則預示病情將要好轉。
這指的是太陰經表證。太陰中風,就是風邪侵犯太陰經脈。四肢痠痛煩躁,指的是四肢酸痛,且感到煩惱、無助。因為脾臟是太陰之臟,主司四肢。那麼,脾臟為何主四肢呢?《素問·陽明脈解》說:「脾病則四肢不用」,這是為什麼呢?岐伯說:四肢都從胃中接受氣機,但氣機不能直接到達經脈,必須依靠脾臟才能獲得。現在脾臟有病,無法運化胃部的津液,四肢得不到水穀精氣的滋養,氣機日漸衰弱,經脈運行不暢,筋骨肌肉都缺乏氣血的濡養,所以不能正常運作,這就是脾臟主司四肢的原因。脈象微澀,都是陰脈的表現。陽微陰澀,指的是輕輕按壓脈搏微弱,重按則感覺滯澀。邪氣在陰經,陽氣還未受邪侵,陰盛陽虛,脈象偏向沉伏,所以陽脈微弱。脈象是氣血運行流動的表現。由於邪氣入侵太陰,脾氣無法散布精氣,肺氣不能順利運行於經脈,陰氣運行受阻,所以陰脈滯澀。陽微陰澀,正是四肢痠痛的病理脈象。脈搏有力而長,指的是陽脈。在微弱和滯澀這兩個陰脈的表現中,脈搏來去有力而長,說明陰中見陽,脈象有力表示陽氣未受損傷,而且將要回升,所以這是陰病將要痊癒的徵兆。
**辨析錯誤:**成氏認為表邪少則脈微,裡邪和緩則脈澀,這都是錯誤的。因為脈微和脈澀都是病態脈象,在微弱和滯澀的脈象中,又出現了脈搏有力而長的現象,所以知道病情將要好轉。並不是說脈微和脈澀就是病情好轉的脈象。為何不說邪氣不在表層的陽分,所以陽脈微弱;邪氣在裡層的陰分,所以陰脈滯澀?然後再說,出現有力而長的陽脈,說明陰病中出現了陽脈的生機,這是病情好轉的徵兆,這樣才能更好地體現仲景的本意。然而《傷寒論》又認為陽微陰澀是風邪已去,但元氣不足的表現。脈象顯示不足,恐怕元氣已損,暗藏危機,所以必須在微弱和滯澀的脈象中,再觀察脈搏是否有力而長,才能知道元氣是否未損,病情能否自愈。既然認為微弱和滯澀是風邪已去的表現,豈不是也認為微弱和滯澀是病情好轉的脈象呢?這樣又批評之前的註解,認為把滯澀解釋為血凝氣滯是大錯特錯的,並說哪有血凝氣滯還能病情好轉呢?不知道方氏的解釋是,陰澀指的是太陰統血,血凝氣滯,脈搏有力而長是陽氣旺盛的表現,陽氣主司生長,所以病情好轉,他的說法並不算錯,卻故意曲解他的話來陷害他,豈有此理!
太陰病將要痊癒時,從亥時到醜時上半。
太陰,指的是陰氣的純全狀態。先天八卦中,陰氣產生於盛陽之中,所以一陰產生於午時,到亥時為十月之候,卦象屬坤,陰氣正盛。到子時,黃鐘初動,陽氣雖然萌動,但正值陰氣最盛的時候,所以太陰的旺盛氣機集中於此時,氣旺則邪氣自然消解。到醜時,陽氣已經增長,不再是陰氣獨盛的時候,因為醜時上半,陰氣仍然較盛,所以說到醜時上半。
太陰病,脈象浮者,可以發汗,宜用桂枝湯。
這裡所說的太陰病,就是上面所說的太陰中風。上面說陽微陰澀而長者為欲愈,這裡說的是其外證。雖然出現了四肢痠痛的太陰證,但脈象仍然浮者,則邪氣還在太陽經的表層,還沒有深入太陰。這是因為邪氣從外侵入,必須經過營衛,營衛屬太陽。風邪在衛分則脈象浮,所以脈象浮仍然屬太陽經證,即太陽病篇中陽浮陰弱的意思,所以也應該使用桂枝湯。
**辨析錯誤:**桂枝湯是治療太陽經中風的藥方。成氏只說脈象浮應該發汗散邪,而不說明太陰病為何使用太陽經的藥物,這樣的解釋斷章取義,不加辨析,難怪後人會批評他只是依文釋義。認為脈象浮則邪氣又回到表層,這是不對的。這只是邪氣剛入侵犯衛分,並不是已經入裡,又回到表層。這註解是錯誤的。《傷寒論》說:太陽脈象浮緩為中風,浮緊為傷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