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潢

《傷寒溯源集》~ 卷之八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 (4)

1. 太陰傷寒

邪在太陰。所以手足自溫。不至如少陰厥陰之四肢厥冷。故曰系在太陰。然太陰濕土之邪鬱蒸。當發身黃。若小便自利者。其濕熱之氣。已從下泄。故不能發黃也。如此而至七八日。雖發暴煩。乃陽氣流動。腸胃通行之徵也。下利雖一日十餘行。必下盡而自止。蓋以濕氣實於脾家。

故腸胃中有形之穢腐當去。穢腐去。則脾無形之濕熱亦去故也。此條當與正陽陽明發黃篇第七十七條互看。其上節相同而下節各異。前以小便自利而不能發黃之後。以七八日而大便硬者。乃邪歸陽明。為可下之證。此以七八日而暴煩下利。穢腐當去。為脾家實。乃邪歸太陰。

為利儘自止之證。一歸於胃實而為陽明證。一歸於脾實而成太陰證。其同感而異變。同源而異派。若非諄諄分辨。能無多歧之惑乎。觀其立法示人。謂非後學之指南。臨證之冰鑑歟。

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

言傷寒鬱熱之邪。已內入胸膈。猶未入胃。胸為太陽所屬。則太陽證猶未罷。而胃中反有陰寒之邪氣。故腹痛而欲嘔吐也。腹痛嘔吐。皆屬太陰。以胃中有邪氣而見太陰證者。太陰陽明論云。脾胃以膜相連。為一表一里故也。然胸中有熱。當以寒涼為治。而腹痛欲嘔。則又當以溫中為急。

從來治寒以熱。治熱以寒。乃為正治。今胸中有熱。胃中有寒。治寒則逆其熱。治熱必害於寒。不得已而以黃連湯主之。所謂寒因熱用。熱因寒用。二者相須。素問至真要大論云。逆之從之。逆而從之。從而逆之之法也。

黃連湯方

黃連(三兩),甘草(三兩),乾薑(三兩),桂枝(三兩),人參(二兩),半夏(半升),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夜二服。

熱邪已入胸膈。雖未成結胸。而胸邪非若不開。熱氣又非寒莫治。故以黃連之苦寒為君。即黃連瀉心湯之意也。甘草緩腹中之痛。與黃連同用。能瀉心下之邪。即甘草瀉心湯之義也。若非乾薑之溫熱守中。不足以療腹中之痛。必人參半夏之辛溫扶胃。乃能止欲嘔之逆。然胃有實熱。

則人參即為難用。此乃陰寒虛氣。雖有胸中之客熱。而無入胃之熱邪。仍屬太陰本證。故當溫補兼施也。用桂枝者。使陽氣通行。兼解其未去之經邪也。加大棗者。調停其中氣。和協其藥性之寒溫也。黃連與乾薑同用。乃寒因熱用。所以治胸中有熱也。乾薑與黃連並行。即熱因寒用。

所以治腹痛欲嘔也。胸中有熱而用黃連者。逆而折之之法也。復用乾薑者。求其屬以衰之之法也。腹痛而用乾薑者。逆者正治也。又用黃連者。從者反治也。胸既有熱而腹痛欲嘔。又為胃中有寒。一寒一熱之邪。而以黃連乾薑並馳者。從而逆之。逆而從之也。立方之旨。精矣微矣。

白話文:

太陰傷寒

如果病邪在太陰經,所以手腳會是溫的,不像少陰或厥陰經那樣四肢冰冷。這表示病邪是在太陰經。然而,太陰濕土的邪氣鬱積蒸騰,會導致身體發黃。如果小便正常,表示濕熱之氣已經從下排出,所以不會發黃。如果這樣持續七八天,即使出現煩躁,也是陽氣開始運行,腸胃功能恢復的徵兆。腹瀉可能一天十幾次,但會排盡而自行停止。這是因為濕氣積聚在脾臟,導致腸胃內有腐敗的穢物需要排出。穢物排出後,脾臟的濕熱也會隨之消除。這一條應該和陽明發黃篇第七十七條互相參照來看。兩者前段相似,後段卻不同。前篇講小便正常就不會發黃,而後篇講七八天後大便變硬,是病邪轉入陽明經,可以瀉下的症狀。而這裡講七八天後出現煩躁和腹瀉,是因為脾臟有實邪,病邪轉入太陰經,腹瀉會自行停止。一個是病邪轉入胃實,成為陽明證,一個是病邪轉入脾實,成為太陰證。它們感受到的病邪相同,但病變不同,源頭相同,發展出的情況卻不同。如果不好好分辨,很容易讓人迷惑。觀察這些醫理,不就是後學的指南,臨床上的明鏡嗎?

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痛想吐

如果傷寒導致胸中發熱,胃裡有邪氣,並且腹痛想吐,應該用黃連湯來治療。

這裡說的是傷寒的鬱熱邪氣已經進入胸膈,但還沒有進入胃。胸部屬於太陽經,表示太陽經的症狀還沒有完全解除,而胃裡反而出現陰寒的邪氣,所以才會腹痛想吐。腹痛嘔吐都屬於太陰經的症狀。因為胃中有邪氣而出現太陰症狀,這是因為脾胃之間有膜相連,互為表裡的緣故。然而,胸中有熱,應該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腹痛想吐,則應該用溫中藥物來緊急處理。

一般來說,治療寒證用熱藥,治療熱證用寒藥,這是常規的治法。現在胸中有熱,胃中有寒,如果用熱藥治療寒證,會加重胸中的熱,如果用寒藥治療熱證,又會傷害胃中的寒。不得已才用黃連湯來治療,這是所謂的“寒因熱用,熱因寒用”,寒熱相輔相成的治法。《素問·至真要大論》說的“逆之從之,逆而從之,從而逆之”就是這個意思。

黃連湯方

黃連(三兩),甘草(三兩),乾薑(三兩),桂枝(三兩),人參(二兩),半夏(半升),大棗(十二枚,掰開)

以上七味藥,用水一斗煎煮,煮取六升,去除藥渣,溫服一升,一天服用三次,晚上服用兩次。

熱邪雖然已經進入胸膈,但還沒有形成結胸,胸中的邪氣不是單純的開散就可以解決,而且熱氣又不是單靠寒涼藥物就能消除。所以用黃連的苦寒來作為主藥,這和黃連瀉心湯的用意相同。甘草能夠緩解腹痛,和黃連一起使用,可以瀉心下的邪氣,這和甘草瀉心湯的用意相同。如果沒有乾薑的溫熱來守護中焦,就不足以治療腹痛。必須用人參和半夏的辛溫來扶助胃氣,才能止住嘔吐。然而,如果胃中有實熱,人參就難以使用。這裡所說的是陰寒虛氣,雖然胸中有客熱,但胃中沒有熱邪,仍然屬於太陰的本證,所以應該溫補兼施。用桂枝,是為了使陽氣運行,同時解除還未去除的經絡邪氣。加大棗,是為了調和中氣,協調藥性的寒溫。黃連和乾薑一起使用,是“寒因熱用”,用來治療胸中的熱。乾薑和黃連並用,是“熱因寒用”,用來治療腹痛想吐。胸中有熱而用黃連,是逆向而治的方法;又用乾薑,是為了尋求讓熱邪衰退的方法。腹痛而用乾薑,是針對寒證的正治法,又用黃連,是反治的方法。胸中既有熱,腹痛又想吐,表示胃中有寒,這是一個寒熱交雜的病邪,用黃連和乾薑一起使用,就是“從而逆之,逆而從之”的治法。這個處方的用意,精妙而深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