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溯源集》~ 卷之八 (1)
卷之八 (1)
1. 卷之八
2. 太陰篇(霍亂附)
3. 太陰證治第十七
4. 太陰傷寒
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
此總敘太陰之見症。言太陰經受病。必見腹滿而吐等證也。然非謂諸證皆具。方為太陰也。以後凡稱太陰病。必見此等症者。乃為太陰病也。夫太陰者。盛陰也。為東北之艮土。得先天坎中未經生化之陽氣而生者。地之純陰象焉。以地居天之中。先天來復之陽。生於黃泉之下。
透地而發生萬物。蓋以盛陰為體。而以陽氣為用。所以地寒則五穀不生。土暖則發生萬物。故人身之太陰脾土。亦居五臟之中。具靜順之體。而有健運之用。以胃為之腑而為水穀之海。乃西南之坤土。為後天離火之所生。故屬陽明而能腐化水穀。為坤厚載物之象。是以胃則藏五味而化五穀。
脾則行精液而運精微。周身臟腑經絡。四肢筋骸。皆受其生和長養。為生氣之所自出。其經脈行於任脈之兩旁。為太陰之經。故易曰坤為腹。蓋腹行之脈穴也。腹行之經脈受邪。故為太陰病。所謂邪入陰經。則為陰邪也。太陰之經。以脾為臟。以胃為腑。其經脈受邪。內通脾胃。
脾胃以膜相連。寒邪在裡。故腹滿而吐。即素問熱論所謂太陰脈布胃中。故腹滿而嗌乾也。食不下者。在陽明篇中。即所謂不能食者為中寒。況太陰乎。陰邪在中則腹滿。上逆則吐。下迫則自利益甚。時常腹自痛也。當溫中散寒。以解散其陰邪。如下文所謂理中四逆輩可也。
倘粗工不辨陰陽。罔知經絡。以腹滿而吐。食不下為停食胃實之證。而以苦寒下泄之藥誤下之。必致傷敗胃陽。陰邪內結而胸下結硬矣。胸下者。心胸之下。胃脘之間也。以陰寒硬結於胃脘之中。故謂之胸下結硬。言與結胸不同也。結胸以太陽誤下。陽邪陷入陽位。故結於胸。
此以太陰誤下。胃陽空虛。陰邪結於胸下之胃中。故云結硬於胸下。當此而不知急救胃陽。祛除陰翳。必致胃陽敗絕。至呃忒四逆之變而死矣。
辨誤,成氏謂太陰為病者。陽邪傳裡也。其說殊謬。豈太陰無本經自受之邪乎。又云陰寒在內而為腹痛者。則為常痛。陽邪傳裡。雖痛亦不常。但時時腹自痛。此論尤謬。豈反忘太陽篇首所云。病發於陽。則發熱惡寒。病發於陰。則無熱惡寒邪。總之邪入陽經。則發熱而為陽邪。
邪入陰經。則無熱而為陰邪。其旨曉然矣。成氏既為仲景開闢功臣。豈尚懵然未辨乎。恐不若尚論所云腹滿自利。為太陰之本證。為易曉也。但尚論又云。設不知而誤下之。其在下之邪可去。而在上之邪陷矣。故胸下結硬。與結胸之變頗同。愚竊謂陽邪因下之太早。故有結胸之變。
陰邪本無可下。所以痞結總條有云。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同是反下變逆。而痞症遂無熱入二字。下文但以下之太早為結胸之故。並無所以成痞之故。何也。仲景之意。蓋謂太陽之邪在表。尚未解散。誤下則裡虛邪陷。致成結胸。所以有下早之戒。
白話文:
太陰傷寒
太陰經生病,會出現腹脹嘔吐、吃不下東西、腹瀉嚴重、偶爾腹部自發疼痛等症狀。但並非所有症狀都必須同時出現才算是太陰病。以後提到太陰病,就指出現這些症狀的疾病。太陰,是盛陰,如同東北方的艮土,由先天坎卦未經生化之陽氣而生,是地之純陰的象徵。地居天之中,先天來復的陽氣,生於黃泉之下,穿透大地而生長萬物。太陰以盛陰為本體,陽氣為作用。所以地寒則五穀不生,地暖則萬物生長。人體的太陰脾土,也居於五臟之中,具有靜順的特性,並有健運的作用。胃為其腑,是水穀之海,如同西南方的坤土,由後天離火所生,所以屬陽明,能腐化水穀,是坤厚載物的象徵。所以胃能貯藏五味,消化五穀;脾則運行精液,輸送精微物質,周身臟腑經絡、四肢筋骨都受到脾的滋養和供應,是生氣的來源。其經脈循行於任脈兩旁,為太陰經。易經說「坤為腹」,是指腹部有太陰經脈穴位。腹部的經脈受邪,就成為太陰病。所謂邪入陰經,就是陰邪。太陰經以脾為臟,以胃為腑,經脈受邪,內通脾胃。脾胃以膜相連,寒邪在裡,所以腹脹嘔吐。就像《素問‧熱論》中說的「太陰脈布胃中,故腹滿而嗌乾」。吃不下東西,在《傷寒論‧陽明篇》中,就稱為「不能食者為中寒」,況且是太陰經受寒邪更甚。陰邪在裡則腹脹,向上逆則嘔吐,向下迫則腹瀉嚴重,偶爾腹部自發疼痛。應該溫中散寒,來消除陰邪,就像下文所說的理中丸、四逆湯之類的方劑。
如果庸醫不辨陰陽,不懂經絡,把腹脹嘔吐、吃不下東西當作停食胃實的症狀,而用苦寒下瀉的藥物錯誤地治療,必然會傷損胃陽,陰邪內結,導致胸下結硬。胸下,是指心胸之下,胃脘之間。陰寒在胃脘之中凝結,所以稱為胸下結硬,和結胸不同。結胸是因太陽病誤下,陽邪陷入陽位而結於胸。這是太陰病誤下,胃陽虛弱,陰邪結於胸下胃中,所以說胸下結硬。此時如果不急救胃陽,去除陰邪,必然會導致胃陽衰竭,發展到呃逆、四逆等危重症狀而死亡。
關於錯誤的觀點,成氏認為太陰病是陽邪傳裡,這種說法非常錯誤。難道太陰經就不能自己受邪嗎?他又說陰寒在內而腹痛是常痛,陽邪傳裡,即使痛也不會是常痛,只是偶爾腹部自發疼痛,此論更是謬誤。難道忘記了《傷寒論‧太陽篇》開篇所說:病發於陽,則發熱惡寒;病發於陰,則無熱惡寒。總之,邪入陽經則發熱而為陽邪,邪入陰經則無熱而為陰邪,其道理很清楚。成氏既是仲景學說的開拓者,怎麼還會如此糊塗不明白呢?恐怕不如《傷寒論》中說的「腹滿自利」為太陰的本證,更容易理解。但是《傷寒論》又說,如果不知道而誤下,下部的邪氣可以去除,而上部的邪氣卻陷下去了,所以胸下結硬,和結胸的變化很相似。我私下認為,陽邪因為下瀉太早,所以會有結胸的變化;陰邪本無可下,所以《傷寒論‧痞結總條》說:「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發於陽而反下之,因作痞」。同樣是反下而逆,但痞症卻沒有「熱入」二字。下文中只說下瀉太早為結胸的原因,並沒有說明導致痞證的原因,這是為什麼呢?仲景的意思,大概是指太陽病的邪氣在表,還沒有消散,誤下則裡虛邪陷,導致結胸,所以有下瀉太早的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