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溯源集》~ 卷之七 (29)
卷之七 (29)
1. 並病證治第十六
太陽少陽並病而反下之。成結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漿不下。其人心煩。
上文所謂時如結胸。乃其本證。非誤下之變。故不過時常如結胸之狀。而心下痞硬。乃似結胸而非結胸也。此因太少兩經並病。皆不可下。以不可下者而反下之。遂成結胸心下硬。又因誤下之虛。中氣不守而下利不止。邪陷胸中而水漿不下矣。其人心煩者。誤下之後。陽邪陷膈。
故作虛煩也。然其證已劇。而仲景不立治法。致方氏疑為脫簡。而尚論云。並病即不誤下。已如結胸心下痞硬矣。況誤下乎。比太陽誤下之結胸。殆有甚焉。且其人心煩。似不了之語。以太陽經結胸證悉具。煩躁者亦死。意者此謂其人心煩者死乎。愚恐未必盡皆死證也。夫三陽經之煩證不一。
皆非死證。惟煩躁並見者為重耳。以煩屬陽而躁屬陰也。所以三陰之手足厥而煩躁者多死。而三陽篇中。如汗不出而煩躁者。為邪氣不得外泄之表實。故用大青龍湯之汗劑。如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而煩躁者。為陽虛陰盛之裡虛證。故以茯苓四逆湯溫之。唯結胸證悉具而煩躁者死。
蓋以太陽誤下。邪已陷入而為結胸。且諸證悉具。煩躁則陰極陽亡。所以死也。此雖亦以反下而成結胸。其人雖心煩而未躁。或有治法。未可知也。當於仲景諸煩證中。約略尋討其活法可也。
白話文:
太陽和少陽兩條經脈同時生病,卻反而用瀉下的方法治療,結果造成胸部結塊、心下部(胃脘)發硬,腹瀉不止,水和食物都無法下嚥,病人會感到心煩。
前面說的「時如結胸」,指的是它原本的病症,不是因為誤用瀉下藥造成的變化。所以只是偶爾像結胸的樣子,心下部雖然痞塞發硬,但其實並不是真正的結胸。這是因為太陽和少陽兩條經脈同時生病,都不可以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反而用了瀉下方法,就造成了胸部結塊、心下部發硬。又因為誤用瀉下藥導致虛弱,中氣不能守護,腹瀉才止不住,邪氣陷在胸中,水和食物才都無法下嚥。病人感到心煩,是因為誤用瀉下藥後,陽邪陷入膈膜,所以產生虛煩。雖然病情已經很嚴重,但張仲景沒有提出治療方法,使得方氏懷疑是遺漏了。尚論說,就算不是誤用瀉下藥,太陽和少陽兩條經脈同時生病,也會像結胸一樣,心下部痞塞發硬,更何況是誤用瀉下藥呢?這比太陽經誤用瀉下藥引起的結胸,情況可能更嚴重。而且「其人心煩」這句話,似乎沒有說清楚。因為太陽經結胸的症狀都具備,如果出現煩躁就會死亡,難道這裡說的心煩也是指會死嗎?我認為不一定都會死。三陽經的煩躁症狀有很多種,都不是死症。只有煩和躁同時出現,情況才比較嚴重。因為煩屬於陽,躁屬於陰。所以三陰經的肢體厥冷和煩躁同時出現,大多會死亡。而三陽經的文章中,像是汗出不來而煩躁,是因為邪氣無法從體表散發,屬於表實證,所以用大青龍湯來發汗。如果發汗或用瀉下藥,病症仍然沒有解決,而且出現煩躁,那是因為陽氣虛弱,陰氣旺盛的裡虛證,所以用茯苓四逆湯來溫補。只有結胸的症狀都具備而且出現煩躁,才會死亡。因為太陽經誤用瀉下藥,邪氣已經陷入體內造成結胸,而且各種症狀都具備,出現煩躁就表示陰氣達到極限,陽氣將要消亡,所以會死亡。這裡雖然也是因為誤用瀉下藥造成結胸,但病人只是心煩而還沒有出現煩躁,或許還有治療的方法,還不一定會死。應該從張仲景提出的其他煩躁症狀中,尋找一些可以存活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