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潢

《傷寒溯源集》~ 卷之七 (27)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 (27)

1. 並病證治第十六

二陽並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若太陽病證不罷者。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可發小汗。設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鬱在表。當解之熏之。若發汗不徹。不足言。陽氣怫鬱不得越。當汗不汗。其人躁煩。不知痛處。乍在腹中。

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氣。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汗則愈。何以知汗出不徹。以脈澀故知也。

二陽。太陽陽明也。並病者。謂太陽雖受邪。雖已傳入陽明。而太陽仍未罷。兩經俱病也。此條雖云二陽並病。其創法之意。蓋示人以兩經之邪。有偏盛於太陽者。治法亦當以太陽為主。未可輕治陽明也。自太陽初得病時。至汗出不惡寒句。是言太陽轉入陽明之故。即傳經之義也。

乃一條之總義。自若太陽病證不罷者。至可小發汗句。是汗不徹而太陽未罷之輕者。此段為客。面色緣緣正赤句至末。方是主。謂太陽之邪正盛而未解。其初入陽明之邪。尚輕而可忽。當以太陽表證為主治也。意謂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其邪不得盡去。因而轉為陽明。

邪既轉屬陽明。隨即有自微汗出不惡寒之陽明見證。非若太陽證之身熱惡寒無汗也。即陽明篇首之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之義也。若邪已轉屬陽明。而太陽病證尚有不罷者。是表證猶未盡除。邪氣未歸陽明之裡。胃邪未實。為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等未盡之表邪。不過因汗出不徹耳。

其邪去多留少。可小小發其汗。邪當自解。設若病人之面色緣緣然正赤而浮現於面者。乃陽氣為寒邪所閉。怫鬱於表。當汗解之。或熏之取汗。此雖同一汗出不徹之證。其留邪甚多。一如全未解散之太陽表邪。若前所謂發汗不徹。可小發汗之說。又不足言矣。此因陽氣怫鬱。

為寒邪所束。怫鬱於皮膚腠理之間。不得發越。乃當汗不汗。致令人鬱悶煩躁也。不知痛處者。謂所受寒邪。若但在太陽之表。則如傷寒首條。有身疼腰痛骨節疼痛之證。其痛處自有定在。此因寒邪雖在太陽。已曾轉屬陽明。而陽明之經已在肌肉之分。且腹中四肢。皆陽明胃經之所屬也。

是以素問太陰陽明論中。有四肢皆稟氣於胃之語。陽明篇中。即有脈浮大而短氣。腹都滿之證。蓋因太陽邪氣初轉陽明。在經在腑。未有定所。故覺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氣短耳。即素問離合真邪論所謂此邪新客。溶溶未有定處也。見證如此。雖太陽初轉陽明。

而太陽表證正盛。陽明不足論也。但坐以汗出不徹之故。更發其汗則愈矣。然何以知其汗出不徹乎。夫脈者。氣血流行之動處也。寒傷營血。不得汗泄。陽氣鬱滯。血脈不快於流行則澀。此以脈澀。故知之也。

白話文:

二陽並病,是指太陽經和陽明經同時患病。太陽經初病時,應發汗,但汗出不徹底,邪氣就轉入陽明經,之後會微微出汗,不惡寒。如果太陽病症未癒,不可下瀉,下瀉反而有害。此時可以稍微發點汗。如果病人面色紅赤,那是陽氣鬱結於表,應該解表發汗,或用熏法出汗。如果發汗不徹底,陽氣鬱結不通,病人會煩躁不安,渾身不舒服,疼痛部位不定,時而在腹部,時而在四肢,按壓也找不到確切位置,呼吸短促,這都是因為汗出不徹底。再次發汗就能好轉。如何判斷汗出不徹底呢?從脈象澀滯就能知道。

二陽,指的是太陽經和陽明經。並病,是指雖然太陽經受邪,且邪氣已傳入陽明經,但太陽經的病症尚未痊癒,兩經同時患病。雖然這段文字說的是二陽並病,但治療方法還是應該以太陽經為主,不可輕易治療陽明經。從「太陽初得病時」到「汗出不惡寒」這段,說明了太陽經邪氣轉入陽明經的過程,也就是經脈傳變的意思。

總體來說,從「若太陽病證不罷者」到「可小發汗」這段,指的是汗出不徹底而太陽經病症未癒的輕症。而「面色緣緣正赤」到結尾這段才是重點,說明太陽經邪氣盛而未解,初入陽明經的邪氣還比較輕微,可以忽略,應以太陽經的表證為主進行治療。意思是太陽經初病時,發汗,汗出不徹底,邪氣不能完全排出,所以轉入陽明經。

邪氣轉入陽明經後,就會出現微微出汗不惡寒的陽明經症狀,這與太陽經症狀(身熱惡寒無汗)不同,符合陽明經初期症狀(身熱自汗,不惡寒而惡熱)。如果邪氣已轉入陽明經,但太陽經病症未癒,說明表證未除,邪氣未完全進入陽明經的裡層,胃氣未實,因此不可下瀉,下瀉反而有害。這種表邪未盡,只是因為汗出不徹底。

邪氣大部分已去除,少量殘留,可以稍微發汗,邪氣就會自行消散。如果病人面色紅赤,浮現於面,那是陽氣被寒邪阻滯,鬱結於表,應發汗解表,或用熏法出汗。雖然都是汗出不徹底,但這種情況邪氣殘留較多,如同太陽經表邪完全未解,與前面說的可以稍微發汗的情況不同。這是因為陽氣鬱結,被寒邪束縛,鬱結在皮膚腠理之間,無法發散,所以雖然應該出汗,卻出不了汗,導致病人煩躁不安。不知痛處,是指寒邪如果只在太陽經的表層,就像傷寒的第一條記載,會有身痛、腰痛、關節痛等症狀,疼痛部位明確。而此時寒邪雖然在太陽經,但已轉入陽明經,陽明經在肌肉層,腹部和四肢都屬於陽明胃經。

所以《素問‧太陰陽明論》中說:「四肢皆稟氣於胃」。陽明經的症狀有脈浮大而氣短,腹部脹滿。因為太陽經邪氣初入陽明經,在經脈或臟腑中尚未固定位置,所以感覺時而腹痛,時而四肢痛,按壓也找不到確切位置,呼吸短促。這就像《素問‧離合真邪論》中所說「此邪新客,溶溶未有定處」。雖然太陽經邪氣初入陽明經,但太陽經表證正盛,陽明經的症狀還不足以重視。只是因為汗出不徹底,所以再次發汗就能痊癒。如何知道汗出不徹底呢?脈象是氣血流動的表現,寒邪傷及營血,不能汗泄,陽氣鬱滯,血脈流動不暢則脈象澀滯,因此從脈象澀滯就能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