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溯源集》~ 卷之七 (25)
卷之七 (25)
1. 合病證治第十五
故為有宿食停留,視其舌苔黃黑而厚,按其胃脘及繞臍硬痛者,是少陽陽明之經邪,皆歸陽明之腑矣,故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三陽合病,脈浮大,上關上,但欲眠睡,目合則汗。
成氏以浮屬太陽,大為陽明,其說雖是,而不知浮大之脈,但見於關上,蓋指陽明脈浮大而言也。觀下文見證,皆屬陽明,即可知矣。更以關脈獨候少陽之氣,而曰膽熱則睡,豈右關亦候肝膽邪?其說尤未盡善。《素問·脈要精微論》云:「附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膈,右外以候胃,
內以候脾。」關上者,指關脈而言也。仲景辨脈篇中,稱尺脈曰尺中,關脈曰關上,寸脈曰寸口。《內經》則但言尺中寸口,而不言關,蓋言尺澤曰尺中,魚際曰寸口,尺寸之中,則為上下之半,故謂之關。所以全部《內經》,但有尺脈寸口,而不及關也。至《平人氣象論》中,於尺寸則亹亹言之,
而並不言關也。今言脈浮大而上關上者,謂關脈之浮大,上出關上也。然左雖候肝,而少陽膽經,乃肝之合也,故少陽受邪,浮大於左,右關候脾胃,故邪入陽明而右關浮大也。其不言左右,而但言脈浮大上關上者,乃該左右而合言之,以見邪自太陽而來,與少陽熱邪、陽明熱邪,
三經鬱熱之氣並蒸,令人矇昧昏冒,故但欲眠睡也。目合則汗者,即陽明中風條下所謂脈但浮者,必盜汗出之義也。此本陽明中風,故脈浮大,中風本陽浮陰弱,原多自汗,而目合則衛氣內入,不能司其開闔,毛孔不閉,所以汗出也。此條三陽合病,在太陽則當汗解,在陽明又當攻下,
惟少陽受邪,汗之則譫語,下之則悸而驚,所以汗下皆禁。然三陽俱受邪,何以獨重少陽而禁汗下乎?仲景云:「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蓋言若見少陽一證,即當以少陽為主故也。然則仲景不言治法,其終何以施治乎?曰:浮大之脈獨見於關上,且言眠睡,
目合則汗,皆為陽明見證,是邪熱獨盛於陽明矣,舍汗下和解之法,其惟下文之同治乎?
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譫語遺尿,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者,白虎湯主之。
腹滿身重,即陽明篇所謂其身必重,腹滿而喘,及腹滿痛之類也。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者,《靈樞·經脈篇》云:「足少陽之脈,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甚則面有微塵,身無膏澤。」至《真要大論》陽明在泉及陽明司天,民病喜嘔,嘔有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反側,
甚則嗌乾面塵,身無膏澤。《至真要大論》陽明在泉,及陽明司天,民病喜嘔,嘔有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反側,甚則嗌乾面塵,身無膏澤,此皆陽明燥金司氣,少陽肝膽受邪之應也。然胃開竅於口,《靈樞》云:「胃和則口能知五味矣。」此所云「口不仁」,是亦陽明胃家之病也,譫語。
白話文:
因為體內有積存的食物停留,觀察他的舌苔呈現黃黑且厚膩,按壓他的胃部和肚臍周圍會感到硬痛,這是少陽和陽明的經絡邪氣,都歸屬於陽明的腑臟了,所以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適合使用大承氣湯。
三陽經絡同時發病,脈象呈現浮大,主要在關脈的位置顯現,患者只想睡覺,眼睛閉上就會流汗。
成氏認為浮脈屬於太陽,大脈屬於陽明,他的說法雖然正確,但是他不知道浮大的脈象只出現在關脈上,這指的是陽明脈的浮大。觀察下文的症狀,都屬於陽明,就能夠知道了。如果說關脈獨自診斷少陽的氣,又說膽經有熱就會想睡,難道右關脈也能診斷肝膽的邪氣嗎?這種說法並不是很完善。《素問.脈要精微論》說,左邊上部診斷肝,內部診斷膈膜;右邊上部診斷胃,內部診斷脾。這裡說的關上,指的是關脈的位置。《傷寒論》的辨脈篇中,稱尺脈為尺中,關脈為關上,寸脈為寸口。《內經》則只說尺中、寸口,沒有提到關脈。說尺澤穴是尺中,魚際穴是寸口,尺寸之間的中間部位,就是上下的一半,所以稱作關。因此整部《內經》只有尺脈和寸口,沒有提到關脈。在《平人氣象論》中,詳細說明了尺寸脈象,也沒有提到關脈。現在說脈浮大而且在關脈上出現,指的是關脈的浮大,向上延伸到了關脈的上方。雖然左關脈可以診斷肝,但少陽膽經是肝的配合,所以少陽受到邪氣,會使左關脈顯現浮大。右關脈診斷脾胃,所以邪氣進入陽明,會使右關脈顯現浮大。這裡沒有說左右關脈,只說脈浮大且在關脈上出現,是概括了左右關脈一起說,表示邪氣從太陽經傳來,與少陽的熱邪、陽明的熱邪,三條經脈的鬱熱之氣一起蒸騰,讓人意識模糊、昏昏沉沉,所以只想睡覺。眼睛閉上就流汗,就是陽明中風篇所說的「脈只是浮的,一定會盜汗」的意思。這是屬於陽明中風,所以脈浮大。中風本來就是陽氣浮盛而陰氣虛弱,本來就容易自汗。而眼睛閉上時,衛氣向內收斂,不能正常控制毛孔的開合,毛孔無法閉合,所以會流汗。這條講的是三陽經絡同時發病,在太陽經應該用發汗的方法解決,在陽明經應該用攻下的方法解決。只有少陽經受到邪氣,發汗會胡言亂語,攻下會心悸和驚恐,所以發汗和攻下都禁止。既然三陽經都受到邪氣,為什麼特別重視少陽經而禁止發汗和攻下呢?張仲景說,傷寒和中風有柴胡湯證,只要出現一個症狀就可以使用柴胡湯,不必全部症狀都出現。這意思是說,如果出現少陽經的症狀,就應該以少陽為主來治療。既然這樣,張仲景沒有說治療方法,最終應該如何治療呢?可以這樣說,浮大的脈象只出現在關脈上,而且說到只想睡覺,眼睛閉上就流汗,這些都是陽明的症狀,表示邪熱獨盛於陽明。除了發汗、攻下和調和的方法,應該只能使用下文提到的共同治療方法了。
三陽經絡同時發病,腹部脹滿,身體沉重,難以翻身,嘴巴麻木沒有知覺,臉上污垢,胡言亂語,小便失禁。如果發汗會胡言亂語,如果攻下額頭會流汗,手腳冰冷。如果有自汗,適合用白虎湯治療。
腹部脹滿、身體沉重,就是陽明篇所說的「身體一定沉重,腹部脹滿而喘」以及腹部脹痛等情況。難以翻身,嘴巴麻木沒有知覺,臉上污垢,這些症狀在《靈樞.經脈篇》中提到,「足少陽經脈發病時,會出現口苦、經常嘆氣、胸脅痛、不能翻身,嚴重時臉上有灰塵般的污垢,身體沒有光澤」。《至真要大論》提到,陽明在泉和陽明司天時,人民會出現喜愛嘔吐、嘔吐物有苦味、經常嘆氣、胸脅痛、不能翻身,嚴重時喉嚨乾燥、臉上有灰塵般的污垢,身體沒有光澤。這些都是陽明燥金司氣,少陽肝膽受邪的反應。另外,胃開竅於口,《靈樞》說「胃氣和諧,嘴巴就能分辨五味」,這裡說的嘴巴麻木沒有知覺,也是陽明胃部的疾病。胡言亂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