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潢

《傷寒溯源集》~ 卷之七 (2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 (24)

1. 合病證治第十五

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芍藥(二兩),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半夏(半斤)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黃減二升。去白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太少兩陽經之證。並見而為合病。太陽雖在表。而少陽逼處於里。已為半表半裡。以兩經之熱邪內攻。令胃中之水穀下奔。故自下利。當用黃芩撤其熱。而以芍藥斂其陰。甘草大棗。和中而緩其津液之下奔也。若嘔者。是邪不下走而上逆。邪在胃口。胸中氣逆而為嘔也。故加半夏之辛滑。生薑之辛散。為蠲飲治嘔之專劑也。

黃芩湯方

黃芩(三兩),芍藥(二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若嘔者。加半夏半升。生薑三兩。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即附前方服法內)

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其脈不負者。順也。負者。失也。互相剋賊。名為負也。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陽明者。胃土也。少陽者。肝膽木也。兩經俱感。二經之證並見。熱邪連結。逼近於里。里受外迫。土受木刑。胃土不守。水穀下奔。故必下利。而其脈不負者。為順而無害。若負者。則為喪失之敗證矣。所謂負者。即勝負之負也。以木土克賊之證。而胃家之真氣無損。則其脈雖或數或大。

而其沖和渾厚之氣仍在。是木雖剋土而土不受傷。故為順而無害。是謂有胃氣者生也。若土受木克。胃土之氣傷敗。其脈或弦細勁急而懸絕。或如新張弓弦。或如循刀刃。如按琴瑟。或右寸關弦細短促而不可按。或微細而結代之類。是中土已壞而呃忒。手足逆冷。青黃塵垢之色必現。

為真氣喪失之死證。所以謂之相剋賊。名為負也。素問陰陽別論云。脈有陰陽。凡陽有五。五五二十五陽。所謂陰者。真藏也。見則為敗。敗必死也。所謂陽者。胃脘之陽也。三陽在頭。三陰在手。所謂一也。愚按經義。蓋以胃脘之陽。為二十五陽之主。其後天生和長養之氣。

皆由此出。謂之三陽在頭者。言三陽經之胃脈。在結喉兩旁各一寸半之動脈。名曰人迎。三陰經之胃脈。在右手魚際後一寸之寸口脈。名曰氣口。即手太陰肺脈也。故曰肺朝百脈。經云。氣口獨為五臟主者。以胃為水穀之海。五臟六腑之大源。五味入口。藏於腸胃。以養五臟氣。

氣口者。脈之大會。五臟六腑之氣。皆變現於氣口也。此二脈者。皆同一胗候胃氣之脈。故曰所謂一也。若存沖和渾厚之氣。則為不負而順。若無胃氣衝和。即為真藏之脈而失矣。若其脈滑而數者。滑則有力而流利。乃胃實氣旺之象。為順而不負之脈。滑數則熱邪盛於裡。氣食實於胃。

白話文:

合病證治第十五

藥方: 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除節)、桂枝(二兩)、芍藥(二兩)、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半夏(半斤)

服用方法: 將以上八味藥材,加水一斗(約十公升),先煮葛根和麻黃,水量減少兩升後,去除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一起煮,煮至剩下三升藥液,過濾藥渣後,溫熱服用一升。服用後稍微蓋著被子,讓身體微微出汗。

太陽經和少陽經合併發病的狀況:

如果出現腹瀉,使用黃芩湯來治療。如果出現嘔吐,則使用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這種情況是太陽經和少陽經的病症同時出現。太陽經雖然在表層,但少陽經的病邪已經逼近內裡,病邪處於半表半裡。兩經的熱邪向內侵襲,導致胃中的水穀向下奔流,所以會腹瀉。此時應該用黃芩來清除熱邪,用芍藥來收斂陰液,甘草和大棗則可以調和中焦,緩解津液的流失。如果出現嘔吐,表示病邪沒有向下走,而是向上逆行,病邪停留在胃部,導致胸中氣逆而嘔吐。因此需要加入半夏的辛味和滑利特性,以及生薑的辛散特性,來專門治療嘔吐。

黃芩湯的藥方:

黃芩(三兩)、芍藥(二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

服用方法: 將以上四味藥材,加水一斗煮至剩下三升藥液,過濾藥渣後,溫熱服用一升。每天服用兩次,晚上服用一次。如果出現嘔吐,則加入半夏半升,生薑三兩。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即是在前方黃芩湯的基礎上加入半夏和生薑,服用方法與黃芩湯相同)

陽明經和少陽經合併發病的狀況:

如果合併發病,一定會出現腹瀉。如果脈象平和,沒有出現虛弱的跡象,屬於正常情況。如果脈象虛弱無力,則表示病情惡化。脈象相互衝突,稱為「負」。如果脈象滑數,表示體內有宿食,應該使用大承氣湯來瀉下。

陽明經是指胃,少陽經是指肝膽。兩條經脈同時受到病邪侵襲,症狀同時出現,熱邪相互聯繫,逼近內裡。內裡受到外邪的壓迫,土(胃)受到木(肝膽)的剋制,胃氣失守,水穀向下奔流,所以會腹瀉。如果脈象平和,沒有虛弱的跡象,表示病情沒有惡化。如果脈象虛弱無力,則表示病情惡化。所謂「負」,就是指勝負的「負」。

如果木(肝膽)雖然剋制土(胃),但胃氣沒有受到損害,脈象雖然可能數或大,但仍然保有平和渾厚的氣息,表示木雖然剋制土,但土並沒有受到傷害,因此屬於正常情況,表示胃氣尚存。反之,如果土受到木的剋制,胃氣受損,脈象呈現弦細勁急、懸絕,或者像新張的弓弦、刀刃,或像彈奏琴瑟,或者右手寸關脈弦細短促,難以按壓,或者微細而間歇,表示中焦之氣已經敗壞,可能會出現呃逆、手腳冰冷、面色青黃等症狀,這是真氣喪失的危險徵兆,所以稱為「相剋賊」,叫做「負」。

《素問·陰陽別論》中提到,脈象有陰陽之分,陽脈有五種,五五二十五種陽脈。陰脈指的是真藏脈,如果出現這種脈象,表示病情惡化,必死無疑。陽脈指的是胃脘的陽氣。三陽經在頭部,三陰經在手上。經文所說的「一」,指的是胃脘的陽氣,是二十五種陽脈的根本。後天生長發育的氣息都由此而來。所謂「三陽在頭」,是指三條陽經的胃脈,在喉結兩旁各一寸半的地方,稱為「人迎脈」。三陰經的胃脈,在右手魚際後一寸的地方,稱為「氣口脈」,也就是手太陰肺經的脈。

因此說「肺朝百脈」,經文說「氣口獨為五臟主」,是因為胃是水穀之海,五臟六腑的根本。食物進入胃腸,才能滋養五臟的氣。氣口是脈氣匯聚的地方,五臟六腑的氣都會在氣口顯現出來。人迎脈和氣口脈,都是診察胃氣的脈象。所以說「所謂一也」。

如果脈象保有平和渾厚的氣息,就表示沒有虛弱,屬於正常情況。如果沒有胃氣的平和之氣,脈象就會呈現真藏脈,表示病情惡化。如果脈象滑而數,滑表示有力而流暢,是胃氣充實旺盛的表現,屬於正常情況,脈象也不虛弱。滑數表示體內熱邪旺盛,飲食停滯在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