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溯源集》~ 卷之七 (13)
卷之七 (13)
1. 少陽壞病
一法也。若少陽陽明兼證而正虛里實者。則柴胡芒硝湯。又一法也。此等諸法。不可枚舉。論中無不具載。但貴臨證施治。審證察脈。詳辨經絡。分別虛實。何重何輕。何主何客。何先何後。應用何法。應服何方。或一方加減。或兩方合用。量時度勢。以定取捨。真所謂圓融活變。
觸類旁通。經云。審察病機。無失氣宜者是也。至於食谷者噦。以不能食而脅下滿痛。身黃小便不利。而又有下重渴嘔之證。若再誤犯穀氣。必至噦而不治矣。噦者。即呃逆也。靈樞云。平人之噦者。谷入於胃。氣注於肺。有故寒氣。與新穀氣。俱還入於胃。新故相亂。真邪相攻。
氣並相逆。復出於胃。故為噦。若病深而噦。乃胃敗而中氣將絕也。故素問寶命全形論云。鹽之味鹹者。其氣令器津泄。弦絕者其音嘶敗。病深者其聲噦。人有此三者。是為壞腑。毒藥無治。短針無取。此皆絕皮傷肉。血氣爭黑。所以仲景陽明中風。即有加噦者不治之語。其原文與此條亦大同小異。
乃成氏以為食谷者物聚而噦。方氏謂過飽則亦當噦噫。豈有病至如此之劇。尚能過飽乎。觀其以噦噫並言。是以呃逆與噯食氣同論矣。輕重不分。吉凶不辨。毫不知其為不治之證。所以疑其為末後尚有脫落。不知仲景以不治之證作結。彼竟茫然不知。何哉尚論並棄而不載。又不知何意。
前輩用心。終莫知其意指也。
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幹薑湯主之。
傷寒發汗。固所宜然。雖五六日。若表證未除。非必當攻下之期也。必察其汗後表證盡去。里邪已實。然後方可議下。汗下得宜。自無他變矣。今已發汗而復下之。致胸脅滿而微結。是必汗不徹而表邪未盡。因下早而外邪內陷也。胸脅滿者。邪入少陽也。少陽之脈下頸合缺盆。
下胸中。循脅裡故也。微結者。邪之所結者小。不似結胸之大且甚也。小便不利而渴者。汗下兩竭其津液之所致。雖為太陽之邪入里而犯膀胱。然亦少陽之兼證也。不嘔者。邪未盡入少陽也。但頭汗出。則知邪在陽經。未入於陰也。邪氣既不全在於表。又未全入於裡。而在半表半裡之間。
少陽之分。故往來寒熱也。心煩。邪在胸膈也。凡此者。皆太少兩經之外證未解。小柴胡湯不中與也。故以柴胡桂枝幹薑湯主之。
柴胡桂枝幹薑湯方
柴胡(半斤),桂枝(三兩),乾薑(三兩),栝蔞根(四兩),黃芩(三兩),牡蠣(三兩),甘草(二兩)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煩。後服汗出便愈。
名曰柴胡桂枝幹薑湯。實小柴胡湯加減方也。小柴胡湯後加減法云。若胸中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蔞根。蓋胸中煩則邪熱入里。以有邪氣者不為虛。故去人參。恐其固邪氣也。加栝蔞根。所以召津液而止渴潤燥也。不嘔則胃無邪氣。痰飲不積。又以渴故。所以不用半夏之辛溫也。
白話文:
少陽壞病
這是一種治療方法。如果少陽和陽明同時出現症狀,而且是正氣虛弱但體內實邪的狀況,就要使用柴胡芒硝湯。這又是另一種治療方法。這種種方法,無法一一列舉,相關論述中都已詳細記載。重點在於臨床診斷時,要仔細觀察病情,診視脈象,詳細分辨經絡的狀況,區分虛實,判斷輕重緩急,分清主次,了解先後順序,應該使用什麼方法,服用什麼藥方,是否要對藥方進行加減,或者合併使用兩種藥方,要考量時間和情況,來決定取捨。這就是所謂的圓融變通,觸類旁通。醫書說,仔細觀察病情變化,不要錯失調和氣機的時機,就是這個道理。
至於吃下食物就打嗝,是因為不能正常進食,導致脅肋下脹滿疼痛,身體發黃,小便不暢,而且還有下墜感、口渴和嘔吐等症狀。如果再誤食穀物,必定會導致不停打嗝而無法治癒。打嗝,就是指呃逆。醫書《靈樞》說,正常人打嗝,是因為食物進入胃裡,氣輸送到肺,若有舊的寒氣與新食物的氣一起進入胃,新舊氣混亂,正氣和邪氣互相攻擊,導致氣逆而從胃中反出,就產生了打嗝。如果病重而出現打嗝,則是胃氣衰敗,中氣將要衰竭的徵兆。所以《素問》中說,鹽的味道鹹,它的氣會使容器滲漏,琴弦斷了聲音就會嘶啞,病入膏肓的人說話聲音就會像打嗝,如果人出現這三種情況,就代表五臟衰敗,毒藥無法醫治,短針也無效。這些都說明了病情已經深入皮膚肌肉,氣血相爭而導致發黑,所以張仲景說陽明中風,如果伴隨打嗝就無法醫治。這句話和這裡所說的道理也大致相同。
但是成氏認為吃東西後打嗝,是食物積聚所致,方氏則認為過飽也會打嗝。難道病到如此嚴重,還能過飽嗎?他們把打嗝和噯氣放在一起說,把呃逆和噯氣當作一回事,沒有區分輕重,辨別吉凶,完全不知道這是無法治癒的症狀,所以他們懷疑這裡是不是有遺漏。他們不知道張仲景用無法治癒的症狀來做總結,他們竟然茫然不知,這是為什麼?他們竟然把相關的論述都拋棄不看,也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前輩的用心,他們始終不了解其中含義。
如果傷寒病經過五六天,已經發過汗又用下法,導致胸脅脹滿、稍微結滯、小便不暢、口渴但不嘔吐,只是頭部出汗、時而怕冷時而發熱、心煩意亂,這就表示病還沒有痊癒。應該用柴胡桂枝乾薑湯來治療。
傷寒發汗,本來是應該的。即使病發五六天,如果表證還沒解除,就不是必須攻下的時候。一定要觀察發汗後表證完全消除,體內邪氣已經充實,才能考慮用攻下法。如果發汗和攻下運用得當,自然不會出現其他變故。現在已經發過汗又用下法,導致胸脅脹滿且稍微結滯,必定是發汗不徹底,表邪沒有完全消除,因為過早攻下而導致外邪進入體內。胸脅脹滿,是邪氣侵入少陽的徵兆,少陽經脈會向下經過頸部、鎖骨,再到胸中,沿著脅肋內側運行,所以會出現胸脅脹滿。稍微結滯,是指邪氣結聚的部位較小,不像結胸那樣大且嚴重。小便不暢且口渴,是因為發汗和攻下都耗盡了體內的津液所導致。雖然是太陽經的邪氣進入體內,侵犯了膀胱,但也同時是少陽的兼證。不嘔吐,是表示邪氣還沒完全進入少陽。只是頭部出汗,就可知邪氣還在陽經,還沒進入陰經。邪氣既不完全在體表,又未完全進入體內,而是在半表半裡之間,也就是少陽的範圍,所以會出現時而怕冷時而發熱的情況。心煩意亂,是邪氣在胸膈所致。凡是這種情況,都是太陽和少陽兩經的表證尚未解除,小柴胡湯不適用,所以用柴胡桂枝乾薑湯來治療。
柴胡桂枝乾薑湯的組成
柴胡(半斤)、桂枝(三兩)、乾薑(三兩)、栝蔞根(四兩)、黃芩(三兩)、牡蠣(三兩)、甘草(二兩)
以上七味藥,用水一斗二升煎煮,取汁六升,去除藥渣,再煎煮至三升。溫服一升,一天服用三次。初服會感覺稍微煩躁,之後服藥會出汗而痊癒。
這個方子叫做柴胡桂枝乾薑湯,其實是小柴胡湯的加減方。小柴胡湯加減法說,如果胸中煩悶而不嘔吐,就去掉半夏和人參,加入栝蔞根。胸中煩悶表示邪熱進入體內,有邪氣就不是虛證,所以要去掉人參,避免它固住邪氣。加入栝蔞根,可以促進津液生成,達到止渴潤燥的效果。不嘔吐表示胃沒有邪氣,痰飲沒有積聚,又因為口渴,所以不用半夏這種辛溫的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