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溯源集》~ 卷之七 (10)
卷之七 (10)
1. 少陽傳陰
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也。
注見少陽陽明篇。
傷寒三日,少陽脈小者,欲已也。
熱論云:三日少陽受之。則傷寒三日,乃邪傳少陽之時也。若邪在少陽,脈必弦數而不小。三日而少陽脈小,為少陽不受邪矣。即使已傳少陽而得此脈,亦必邪氣輕微,故為將解而欲已也。
少陽病,欲解時,從寅至辰上。
少陽者,發生草木之初陽也。自一陽來復於子,陽氣萌於黃泉,木氣即含生於少陰之中。至醜而為二陽,至寅而三陽為泰。陽氣將出,至卯則其氣上升於空際而為風,陽氣附於草木,木得陽氣而生長。在人則陽氣藏於兩腎之中,所謂命門先天相火也。其陽氣流行於上中下者曰三焦,其成形而生長條達者曰膽。其氣旺於寅卯,至此而經氣充盈,正可勝邪,故為病之欲解時也。至辰土而其氣已化,陽氣大旺,將成太陽,則陽不為少矣。故曰自寅至辰上。
傷寒三日,三陽為盡,三陰當受邪,其人反能食不嘔,此為三陰不受邪也。
此所以驗陽邪不傳陰經之法也。《素問·熱論》云:「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挾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疼而鼻乾不得臥也;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三陽經絡皆受病,而未入於臟者,故可汗而已也。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乾;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於肺,系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三陰三陽五臟六腑皆受病。以此推之,則傷寒三日,自太陽而之少陽,三陽為盡矣。四日當傳太陰,而三陰當受邪矣。
若已傳太陰,其脈布胃絡嗌,腹滿嗌乾,自不能食矣,即太陰篇首所謂腹滿而吐,食不下,時腹自滿之證也。若其人反能食不嘔,是邪氣未入太陰,故為三陰不受邪,其邪即從陽經解矣。
傷寒六七日無大熱,其人躁煩者,此為陽去入陰故也。
此言邪自三陽傳入三陰之驗也。傷寒六七日,邪持三陽已久,而身無大熱,似乎陽經之邪已解,當無躁煩之證矣。蓋躁者,陰邪也;煩者,陽邪也。邪在陽分則煩,邪入陰經則躁。其人躁煩者,知其為陽邪傳入陰經之故也。陽去入陰,非但指少陽之邪傳入陰經也,即太陽陽明之邪,雖不由少陽,亦可傳入,前人所謂越經傳者是也。所以仲景不獨言少陽,而總言之曰「陽去入陰」也。以少陽為三陽盡處,與三陰為鄰,故以此二條附入少陽篇後,以為邪氣傳陰與不傳陰之辨也。
白話文:
少陽傳陰
服了柴胡湯之後,如果病人還口渴,那就是陽明經受邪了。(詳見少陽陽明篇)
傷寒三天,少陽脈微弱,病情就要好了。
《熱論》說:傷寒三天,是邪氣傳到少陽經的時候。如果邪氣在少陽經,脈象必定弦數而有力,不會微弱。三天了少陽脈卻微弱,說明少陽經並沒有受邪。即使邪氣已經傳到少陽經,出現這種脈象,也表示邪氣輕微,所以病情將要好轉。
少陽經病症將要痊癒的時候,從寅時(凌晨三點到五點)到辰時(上午七點到九點)。
少陽經,是草木生長初期陽氣的象徵。從一陽初生於子時(晚上十一點到一點)開始,陽氣萌發於地底,木氣也開始在少陰經中孕育。到丑時(凌晨一點到三點)為二陽,到寅時則三陽開泰,陽氣將要發洩出來。到了卯時(上午五點到七點),陽氣上升到空中變成風,陽氣附著在草木上,草木得到陽氣而生長。在人體中,陽氣藏於兩腎之間,也就是所謂的命門先天真火。陽氣在人體上、中、下三焦運行。
膽經的形體生長條達,其氣旺盛於寅時和卯時。此時經氣充盈,正氣可以戰勝邪氣,所以是疾病將要痊癒的時候。到了辰時,陽氣已經化轉,陽氣旺盛,將要轉化成太陽經,就不再是少陽經了。所以說從寅時到辰時病情好轉。
傷寒三天,三陽經都受邪氣侵犯,三陰經卻應該受邪,但病人反而能吃東西不嘔吐,這是因為三陰經沒有受邪。
這是驗證陽邪不傳陰經的方法。《素問·熱論》說:傷寒第一天巨陽經受邪,所以頭項疼痛,腰脊僵硬;第二天陽明經受邪,陽明經主宰肌肉,其脈絡循行鼻旁連至眼睛,所以全身發熱,眼睛疼痛,鼻子乾燥,睡不著;第三天少陽經受邪,少陽經主宰膽經,其脈絡循行脅肋連至耳朵,所以胸脅疼痛,耳朵發聾。三陽經絡都受了病邪,但還沒有侵入臟腑,所以只要發汗就可以了。第四天太陰經受邪,
太陰經的脈絡布在胃中,連接到咽喉,所以腹部脹滿,咽喉乾燥;第五天少陰經受邪,少陰經的脈絡貫通腎臟,連接到肺部,與舌根相連,所以口乾舌燥,口渴;第六天厥陰經受邪,厥陰經的脈絡循行陰部,連接到肝臟,所以煩躁,陰囊收縮。三陰三陽、五臟六腑都可能受邪。由此推斷,傷寒三天,從太陽經傳到少陽經,三陽經都受邪了,第四天應該傳到太陰經,三陰經應該受邪。
如果已經傳到太陰經,其脈絡布在胃中,連接到咽喉,腹部脹滿,咽喉乾燥,病人就不能吃東西了。這正如《太陰篇》開篇所說的腹部脹滿嘔吐,吃不下東西,腹部時時脹滿的證狀。如果病人反而能吃東西不嘔吐,說明邪氣沒有侵入太陰經,所以是三陰經沒有受邪,邪氣就從陽經消退了。
傷寒六七天沒有高熱,病人卻煩躁不安,這是陽邪轉入陰經的緣故。
這說明邪氣從三陽經傳入三陰經的驗證。傷寒六七天,邪氣在三陽經停留很久,而沒有高熱,似乎陽經的邪氣已經消退,應該沒有煩躁不安的症狀。所謂躁,是陰邪;煩,是陽邪。邪氣在陽經則煩躁,邪氣入陰經則不安。病人煩躁不安,說明是陽邪傳入陰經的緣故。陽邪轉入陰經,不單指少陽經的邪氣傳入陰經,即使是太陽經和陽明經的邪氣,
即使不經過少陽經,也可以傳入陰經。前人所說的越經傳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張仲景不單單說少陽經,而是總括地說陽邪轉入陰經。因為少陽經是三陽經的盡頭,與三陰經相鄰,所以把這兩條記載附在少陽篇後面,用以辨別邪氣傳入陰經與不傳入陰經的情況。
2. 少陽禁例
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此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則煩而悸。
寒邪在太陽而頭痛發熱者,脈必浮緊;若傳入少陽,則膽腑肝臟皆屬東方木氣,所以脈見弦細,此太少不同之胗也,故云屬少陽。然邪入少陽,已在三陽之第三層,逼近於里,其入已深,達表不易,以並無邪氣之太陽居表,汗之適足以損泄衛陽,使胃中之津液外走,而胃脘之陽亦亡矣。
陽亡而邪氣乘虛入胃,故云發汗則譫語也。譫語者,邪氣入胃,胃實所致也。邪既屬胃,是屬陽明而非少陽矣,故當和胃,如陽明篇以小承氣和胃,令大便微溏,胃和則愈也。胃不和者,以陽氣虛損之胃,邪熱陷入而胃虛邪實,所以煩悶而築築然悸動,此少陽誤汗之變症也。
可不慎歟!
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
上文云傷寒,此言中風;上文言傷寒邪入少陽禁汗,此言少陽中風禁吐下,非謂傷寒中風禁各不同,皆互相發明之意也。前云傷寒脈弦細者屬少陽,乃太陽傳少陽之語;此條直曰少陽中風,為本經自受之邪,似有二義,然亦非謂傷寒必自太陽傳來,中風偏可本經自感,亦皆互明其義也。
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後,陽邪入絡,故兩耳無所聞而目赤也。其支者別銳眥,下大迎,合手少陽,下頸合缺盆以下胸中,故胸中滿而煩也。邪在少陽,已在半里,吐下則胃虛邪陷而變生矣,以虛邪在裡,與正氣不協,
故胃不和而惕惕然悸動也。少陽與厥陰,臟腑相為表裡,至少陽之腑邪,深入犯臟,致厥陰肝臟受邪而驚駭也。此少陽誤吐誤下之變也,臨證施治,其可忽諸!
白話文:
少陽禁例
傷寒如果脈象弦細,頭痛發熱,屬於少陽病症。少陽病症不能發汗,發汗會導致神志不清(譫語)。這是因為邪氣侵犯了胃部,胃氣和順則病癒,胃氣不和則會煩躁不安,心悸。
寒邪在太陽經,頭痛發熱,脈象必定浮緊。如果寒邪傳入少陽經,則膽、腑、肝臟都會受影響,因為這些都屬於東方木氣,所以脈象才會呈現弦細,這是太陽與少陽脈象不同的表現,所以說是屬於少陽病症。然而,邪氣侵入少陽經,已經到達三陽經的第三層,接近裡層,邪氣入侵較深,不容易從表層驅散。不像太陽經的邪氣在表層,發汗反而會損耗衛陽,導致胃中津液外洩,胃部的陽氣也因此消失。
陽氣耗損,邪氣乘虛而入胃,所以說發汗會導致神志不清(譫語)。神志不清是邪氣入侵胃部,胃氣壅盛所導致。邪氣已經侵犯到胃,這就屬於陽明經,而非少陽經了,所以應該調理胃氣。如同陽明篇中使用小承氣湯調理胃氣,讓大便稍微稀軟,胃氣和順則病癒。胃氣不和是因為陽氣虛損,邪熱入侵,導致胃虛邪實,所以會煩悶,並且心悸。這是少陽病誤用發汗法造成的併發症。
這點必須謹慎小心。
少陽中風,兩耳聽不見聲音,眼睛發紅,胸中滿悶煩躁,不能催吐瀉下,催吐瀉下會導致心悸驚恐。
前面提到傷寒,這裡提到中風。前面說傷寒邪氣入侵少陽經禁止發汗,這裡說少陽中風禁止催吐瀉下,並不是說傷寒中風的禁忌不同,而是互相闡明其義。前面說傷寒脈象弦細屬於少陽,是太陽傳少陽的說法。這條則直接說少陽中風,是本經自身感受的邪氣,看起來好像有兩種說法。但也不是說傷寒一定是由太陽經傳來的,中風則可以是本經自身感受邪氣,這也是互相闡明其義。
足少陽經的脈絡,起於目外眥(眼角),上達頭角,下至耳後,它的分支從耳後進入耳中,再從耳前出來,到達目外眥後方。陽邪入侵經絡,所以兩耳聽不見聲音,眼睛發紅。它的分支從外眥分出,下行到大迎穴,與手少陽經相合,下行到頸部,到達鎖骨下緣,再往下到達胸中,所以胸中滿悶煩躁。邪氣在少陽經,已經到達半裡,催吐瀉下會導致胃氣虛弱,邪氣下陷而產生變化。因為邪氣在裡,與正氣不協調,所以胃氣不和,心悸。少陽與厥陰臟腑相表裡,少陽的腑邪深入犯臟,導致厥陰肝臟受邪而驚恐。這是少陽病誤用催吐瀉下法造成的變化。臨床施治,不可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