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溯源集》~ 卷之三 (1)
卷之三 (1)
1. 結胸心下痞發源總論
舊注咸謂風傷衛而陽邪陷入為結胸。寒傷營而陰邪陷入為痞。此誠千古之誤。詳究論中。中風亦有成心下痞者。傷寒亦有成結胸者。更有中風傷寒並見而祗作心下痞者。有但傷寒而心下滿硬痛者為結胸。但滿而不痛者為痞。參互交錯。未便分屬兩篇。故另編一卷。位置於上中二卷之後。以見風寒均有此二證之意。
十棗湯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結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此條義理最奧。含蓄最深。千古以來。英賢輩出。從無得其旨者。余洗心滌慮。沉默涵泳。凡五易稿而後得其緒端。故識之以告諸同志云。
白話文:
古人認為風傷衛氣導致陽邪入侵而形成結胸,寒傷營氣導致陰邪入侵而形成痞。但這其實是個千古誤解。仔細研究論述就會發現,中風也可能導致心下痞,傷寒也可能導致結胸,甚至中風傷寒並發也能導致心下痞。而單純傷寒導致心下滿硬痛則為結胸,單純滿而不痛則為痞。這些症狀互相交錯,無法簡單地歸屬到兩篇論述中。因此,特地編寫了這一卷,放在上中兩卷之後,來表明風寒都能造成結胸和痞這兩種症狀。
而十棗湯若反下,熱氣內入,就會形成結胸;若病發於陰而反下,則會形成痞。所以形成結胸是因為下得太早的緣故。
這段文字的義理非常深奧,含蓄深刻。千百年來,許多賢人智者都未能理解其真意。我經過反覆思考,潛心鑽研,修改了五稿才最終領悟其精髓,因此寫下這段文字,與大家分享。
此論結胸與痞之所由作。乃痞結之綱領也。發於陽者。邪在陽經之謂也。發於陰者。邪在陰經之謂也。反下之者。不當下而下也。兩反下之。其義迥別。一則以表邪未解而曰反下。一則以始終不可下而曰反下也。因者。因誤下之虛也。結胸則言熱入者。以發熱惡寒。表邪未解。
誤下則熱邪乘虛陷入而為結胸。以熱邪實於裡。故以大小陷胸攻之。痞不言熱入者。蓋不必言。亦難言之也。其不必言者何。陰病本屬無陽。一誤下之。則陽氣愈虛。陰邪愈盛。客氣上逆。即因之而為痞硬。如甘草半夏生薑三瀉心湯證是也。此等非唯無熱而言。亦並無所入。
白話文:
誤用瀉下藥,熱邪趁虛而入,就會導致胸部結塊。由於熱邪積聚於內,所以用大小陷胸湯來攻邪。至於痞塞,並不用說熱邪入侵,因為它本就不一定有熱邪,也難以判斷是否有熱邪。
其不必言者何。陰病本屬無陽。一誤下之。則陽氣愈虛。陰邪愈盛。客氣上逆。即因之而為痞硬。如甘草半夏生薑三瀉心湯證是也。此等非唯無熱而言。亦並無所入。
為什麼說痞塞不需要說熱邪入侵呢?因為陰證本就缺乏陽氣,誤用瀉下藥,就會更加虛弱陽氣,陰邪更加猖獗,客氣上逆,最終導致痞塞堅硬。就像甘草、半夏、生薑三藥組成的瀉心湯證一樣,這種情況既沒有熱邪,也沒有邪氣入侵的部位。
故不必言也。其難言者何。諸痞之中。有有表證而發熱惡寒者。如解表用桂枝。攻裡宜大黃黃連瀉心湯及大柴胡湯者是也。以雜在諸虛痞之中。難於並言。故亦不言也。其兩不言者何。以在此段綱領之中。不能具言。至後節條目中。方悉言之也。末句但言下早為結胸之故而不及痞者。
以邪在陽經而未解。邪猶在表。若早下之。則裡虛而邪熱陷入。致成結胸。若表邪已解而下之。自無變逆之患。故以下早為嫌。至於邪入陰經之證。本無可下之理。陰經雖有急下之條。亦皆由熱邪傳裡。非陰經本病也。除此以外。其可反下之乎。以無可下之理。故不以遲早為言。
白話文:
所以不必多說。為什麼難以言說呢?所有痞症中,有些有表證,出現發熱惡寒的症狀,就像用桂枝解表,攻裡則宜用大黃黃連瀉心湯和大柴胡湯一樣。這些症狀混雜在各種虛痞症中,難以一起論述,所以也不多說。為什麼這兩種情況都不多說呢?因為在這一節的綱領中,不能詳細說明,到後面條目中才會詳盡論述。最後一句只說下早會導致結胸,而沒有提到痞症的原因。
因為邪氣在陽經,尚未解開,邪氣還在表。如果過早下瀉,則裡虛,邪熱就會陷入,導致結胸。如果表邪已經解開,再下瀉,自然不會出現變逆的風險。所以過早下瀉是有害的。至於邪氣侵入陰經的症狀,本就沒有下瀉的道理。雖然陰經有急下瀉的條文,但都是由於熱邪傳入裡,並非陰經本身的病症。除了這些情況之外,還有什麼情況可以反下瀉呢?因為沒有下瀉的道理,所以不論早晚都不說。
即使痞症之有表證而發熱惡寒者。如大柴胡湯一證。亦以傷寒發熱。汗出不解。表裡皆實。故用攻解兼施之法。亦非由下早之故也。唯大黃黃連瀉心湯一條。為先下後汗而致心下痞者也。然其表症猶在。故先以桂枝解表。而後以大黃黃連攻痞。觀先用桂枝。則知邪在太陽。攻之而用大黃黃連。
則知熱入矣。其治與結胸之用大陷胸。彼此相為彷彿也。唯此一條。為熱入之痞。其他瀉心。各有區別。未可概以熱入論之。所以痞結雖皆曰反下而作。結胸因熱入。故獨申之以下早。痞則非盡熱入。故不可言下早也。然此章義理糾棼。證治盤錯。未易明顯。請更申之。夫邪在陽經。
白話文:
即使是痞症伴隨表證,出現發熱惡寒的症狀,例如像大柴胡湯證一樣,也屬於傷寒發熱,汗出不解,表裡皆實的情況。因此,需要採用攻解兼施的治療方法,並非因為需要快速從下焦(腹部)入手的緣故。
只有大黃黃連瀉心湯這一條,屬於先從下焦瀉下,後再發汗導致心下痞的症狀。然而,表證仍然存在,因此需要先用桂枝解表,然後再用大黃黃連攻治痞症。
觀察先用桂枝,就可以知道邪氣在太陽經。而後用大黃黃連攻治,則可以得知熱邪已經進入內部。這種治療方法與結胸症用大陷胸湯的治療方式,彼此相似。
但是,只有這一條屬於熱邪入內的痞症,其他瀉心湯症各有所別,不能一概而論為熱邪入內。所以,雖然痞結都屬於反下而作的症狀,但結胸症因為熱邪入內,所以單獨強調下早(快速從下焦入手)。而痞症則不一定是熱邪入內,因此不能說下早。
然而,這一章的義理糾纏不清,證治盤錯交雜,不易理解。請您再詳細說明一下。
邪氣在陽經,…
其表邪未解而反下之。則正氣內虛。熱邪因之而內陷。必硬結於胸中。是謂病發於陽。言陽邪從陽經陷入於陽分。其所發之病。名曰結胸。胸者。中焦之上也。位高而屬陽。以諸陽皆受氣於胸中。故膻中為氣之海。上通於肺而為呼吸。陽邪陷入。必傷陽位。故結於胸中也。邪入陰經。
由傳變而入者。或本經自感者。若誤下之。雖無熱邪陷入。而胃中陽氣已傷。陰邪內盛。必因誤下之陽虛。而陰邪痞塞於心下。是謂病發於陰。言邪入陰分所發之病。名之曰痞。痞者。陰氣痞塞而不通也。心下者。腹之上。心之下。中焦之所屬。胃脘之部分也。較之於胸。則位稍卑而為陰矣。
白話文:
如果表面風邪尚未消除就急於服用瀉藥,會導致正氣虛弱,熱邪趁虛而入,進而阻塞於胸部,這就是陽邪從陽經入侵陽分所導致的「結胸」。胸部是中焦的上部,位置高而屬陽,因為所有的陽氣都從胸部吸入,所以膻中是氣的匯集處,向上通往肺部,負責呼吸。陽邪入侵必然會損傷陽位,所以會阻塞於胸部。邪氣進入陰經,可能是從傳變而入,或是本經自身感受而來。如果誤服瀉藥,即使沒有熱邪入侵,但胃中陽氣已經受傷,陰邪就會趁機內盛,因誤下導致陽虛,而陰邪就會阻塞於心下,這就是邪氣入侵陰分所導致的「痞」。痞是指陰氣阻塞不通暢。心下是腹部之上、心臟之下,屬於中焦部位,是胃脘所在之處。與胸部相比,位置稍低而屬陰。
其但言因作痞而不言熱入者。陰痞之證。因誤下之後。陽氣一虛。陰邪自盛。不必外入之邪而後成也。陽邪必由陷入。陰邪則不必也。如日麗長空。則陽和溫暖。至金烏西墜。則遍界陰寒。自然之理。何必外來。故痞氣乃陰邪內結於中。猶雲霧障空。天地之氣不相交通而成痞。
非若熱邪之陷入也。下文甘草瀉心湯條內云。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客氣者。陰邪也。謂之上逆。其非外入也明矣。又何疑焉。此為結為痞之攸分也。半夏瀉心湯條內云。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此尤仲景論中。彰明較著之分也。
白話文:
有些人只說“痞”是由於“作痞”而起,卻不提“熱邪入侵”。其實,“陰痞”的症狀,往往是誤服瀉藥之後,導致陽氣虛弱,陰邪滋長而形成的。這並不一定需要外來的邪氣入侵才會發生。
陽邪一定要由外侵入,而陰邪則不一定。就好比太陽照耀天空時,陽氣溫暖和煦,但當太陽西沉時,整個世界就充滿了陰寒之氣,這是自然規律,不需要外來的寒氣。同樣,痞氣就是陰邪在體內凝聚形成的,就好比雲霧遮蔽天空,阻隔了天地之氣的流通,最終導致“痞”的出現。
這與熱邪侵入是不同的。在後面的“[甘草瀉心湯]”條目中提到,這並非熱邪凝聚,而是由於胃中虛弱,客氣上逆,導致腹部硬結。這裡的“客氣”指的是陰邪,它上逆,說明並非外來入侵。還有什麼疑問呢?這就清楚地說明瞭“結”與“痞”的區別。
在“[半夏瀉心湯]”條目中提到,如果心下滿悶且硬痛,就是“結胸”,而如果只是滿悶而不痛,就是“痞”。這是仲景論述中非常明顯的區分,值得仔細辨別。
其分條論治。則於結胸之證。有大陷胸湯之結胸。有大陷胸丸之結胸。有小陷胸湯之結胸。所以皆用攻下者。以客邪陷入。所謂熱入因作結胸也。唯支結不攻者。以外症未去。故但以柴胡桂枝湯解之也。至於心下痞之證。義各不同。未可以一端論也。如十棗湯之痞。乃陽邪傷胃。
津液不行。致水飲停蓄。此實而可攻者也。有生薑瀉心湯之痞。乃中氣不和。胃寒不化。脾弱不能為胃行其津液。以致乾噫食臭。脅下水氣留蓄。此陽虛陰盛之痞。故可溫補宣通以開之者也。有甘草瀉心湯之痞。乃下後陽虛。胃寒不化。下利清穀。腹中雷鳴。心下痞硬。乾嘔心煩。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論述了中醫治療結胸與心下痞的不同證型,以及相應的治療方法。
結胸
文中指出,結胸的證型可以分為三種,分別對應著[大陷胸湯]、[大陷胸丸]、[小陷胸湯]。這三種結胸的共同特點是「客邪陷入」,也就是說,病邪入侵人體後,停留在胸部,引起胸部脹痛,呼吸困難等症狀。因此,治療策略都採用攻下之法,以驅散病邪。
然而,也有一些結胸的患者,其外症尚未消除,例如發熱、咳嗽等。對於這類患者,則不適合使用攻下之法,而應以[柴胡桂枝湯]等解表之藥物來治療。
心下痞
心下痞則是指心窩處脹滿、按之堅硬、氣機不通暢的症狀。其成因與結胸不同,因此也不可以一概而論。
- [十棗湯]所治的痞,是陽邪傷胃,津液運行不暢,導致水飲停滯。這屬於實證,可以用攻下之法治療。
- [生薑瀉心湯]所治的痞,是中氣不足,胃寒不化,脾胃功能弱,無法將津液輸送到胃部,導致乾噫食臭、脅下水氣停滯等症狀。這屬於陽虛陰盛之痞,需要溫補宣通來治療。
- [甘草瀉心湯]所治的痞,是下後陽虛,胃寒不化,導致腹瀉、腹中雷鳴、心下痞硬、乾嘔心煩等症狀。
總而言之,中醫治療結胸與心下痞,需要根據病情的不同證型,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法。
又復下之。胃陽大虛。陰邪上逆之痞。此但可瀉其虛氣而不可攻者也。有大黃黃連瀉心湯之痞。此因先下後汗。倒行逆施。致熱邪已入。表證未除。乃先解後攻。實熱之痞也。有半夏瀉心湯之痞。但滿而不痛。乃氣痞耳。不可攻者也。有附子瀉心湯之痞。因緊反入里。故亦用大黃黃連。
又見惡寒汗出。知其真陽大虛。衛氣不固。又加附子以回陽固衛者也。有大柴胡湯之痞。乃傷寒發熱。汗出不解。邪轉入里。至嘔吐下利。此表裡皆實。宜解宜攻。故用兩解之法也。有旋覆代赭石湯之痞。此汗吐下後。邪雖已解。胃陽已傷。虛寒不運。痰飲留蓄。氣上走而為噫。
白話文:
如果病人出現腹瀉的情況,而且胃陽虛弱,陰邪上逆導致痞症,就只能瀉掉虛氣,不能用攻邪的方法。例如大黃黃連瀉心湯適合治療的痞症,是因為病人先服用瀉藥後又出汗,屬於倒行逆施,導致熱邪進入體內,表證未除,因此要先解表後攻邪,屬於實熱的痞症。半夏瀉心湯適合治療的痞症,表現為腹脹而不痛,屬於氣痞,不能用攻邪的方法。附子瀉心湯適合治療的痞症,是因為邪氣由表入裡,所以也需要用大黃黃連。
如果病人出現惡寒汗出的症狀,說明真陽虛弱,衛氣不固,因此要加入附子來回陽固衛。大柴胡湯適合治療的痞症,是因為病人患傷寒,發熱出汗,邪氣轉入裡,出現嘔吐腹瀉的症狀,屬於表裡皆實,需要解表和攻邪,因此使用兩解之法。旋覆代赭石湯適合治療的痞症,是因為病人汗吐下利之後,邪氣雖然已經解除,但是胃陽受傷,虛寒不運,痰飲停滯,氣上逆而導致呃逆。
宜溫補宣通。鎮墜而不可攻者也。有赤石脂禹餘糧湯之痞。此傷寒誤下而利不止。致成痞硬。服瀉心湯而又下之。遂至利更不止。病在下焦。理中之所不能治。故宜固下焦而澀其滑也。痞證如此之條緒繁多。虛實不一。豈可以一言蔽之乎。故曰仲景之不言。蓋難言之也。然各經初證。
大約由營衛而入。營衛雖屬太陽。至於成結成痞。非必皆在太陽矣。故結胸則必以太陽病三字冠之。其所以然者。蓋以結胸乃表邪未解。邪在太陽。因誤下而表邪陷入故也。至心下痞諸條。則止冠之以傷寒二字者。何也。寒邪雖必由表而入。至成痞之證。各經皆有。故不可獨稱太陽也。
白話文:
治療應以溫補宣通為主,但要鎮住病情,不可攻伐。像是赤石脂禹餘糧湯治療的痞症,多半是因為傷寒誤用下法,導致腹瀉不止,形成痞硬。服用瀉心湯後又繼續下瀉,反而更加腹瀉不止,病邪困在小腸,理中湯無法治療。因此,應以固護下焦,收斂止瀉為宜。痞症病因繁多,虛實不一,豈能一言以蔽之呢?所以仲景不談論這個,是因為難以一言道盡。各經初證,大致都是從營衛之氣進入。營衛之氣雖然屬於太陽經,但形成痞症後,不一定是太陽經的問題。因此,結胸症必定冠以「太陽病」三個字,因為結胸症是表邪未解,邪氣停留在太陽經,誤用下法導致表邪內陷造成的。至於心下痞症,只冠以「傷寒」二字的原因是:寒邪雖然必定從表入裡,但形成痞症時,各個經脈都有可能,所以不能只稱為太陽病。
然非但痞結條下為然也。仲景之於風傷衛諸證。無不以太陽病稱之。以寒傷營諸證。唯一二有表證者。以太陽病稱之。因太陽主表故也。至誤治失治傳變諸證。則皆去之者。以寒邪既不在表。於各經無所不入。入陽則為三陽里證。入陰則為三陰里證。其有各經自受者。亦概以傷寒稱之。
或竟直取其病狀言之而已。蓋因邪既入里。或風或寒。俱不得以太陽二字加之矣。其所以不可加者。以邪過營衛。則入里之歧路紛爭。雖同入而異變矣。其或入於陽。或入於陰。皆隨其虛處而中之耳。初無定分也。後人未析其義。遂以為風邪入里則為結胸。寒邪入里則為痞證。
白話文:
然而,不只是痞結條下才算是「然」啊。張仲景在論述風傷衛氣的諸般病症時,無不以「太陽病」稱之。在論述寒傷營氣的諸般病症時,只有一兩個帶有表證的,才以「太陽病」稱之。這是因為太陽主司表面的緣故。至於誤治失治而導致傳變的諸般病症,則都去掉了「太陽病」的稱呼,因為寒邪已經不再表層,可以侵入各個經脈,進入陽經則為三陽裏證,進入陰經則為三陰裏證。即使是各個經脈自身受邪,也概稱為「傷寒」。
也許是直接以病症狀來描述,因為邪氣已經入侵裏層,無論是風邪還是寒邪,都無法再冠以「太陽」二字。之所以不能加「太陽」二字,是因為邪氣已經過了營衛,進入裏層的分歧路口,縱使同為入裏,但變化卻不相同了。它可能進入陽經,也可能進入陰經,全憑各自虛弱的地方而被邪氣侵襲,一開始並沒有固定的歸屬。後人沒有分析其中的道理,就認為風邪入裏則為「結胸」,寒邪入裏則為「痞證」。
豈知仲景本意。不論中風傷寒之邪。在陽經者而表邪未解。誤下陷入。故有下早之誡。所以有熱入之結胸。並有熱入之痞。實熱之痞結。皆以客邪陷入。故有攻無補。所以有大陷胸之湯丸。十棗湯之逐飲。大黃黃連之瀉心。及大柴胡之兩解也。無論中風傷寒之邪。在陰經者而誤下之。
其邪本不在表。不須外入。但因誤下之後。胃氣虛損。陰邪痞塞。即可成痞。所以但有反下之戒。而無下早之文。邪在三陰。始終禁下。故不以遲早為言。故有甘草瀉心。半夏瀉心。生薑瀉心等溫散開補之法。然何以陽邪必從外入。陰邪不須外陷乎。蓋以三陽在軀殼之三層。
白話文:
其實張仲景的本意並非如此,不論是中風還是傷寒,邪氣在陽經,表邪還沒消退就錯誤地使用瀉下藥,就會陷入困境,所以有「下早」的警示。因此會有「熱入之結胸」、「熱入之痞」,都是因為邪氣入侵,導致實熱的痞結。因為是邪氣入侵,所以單純攻邪無法補益,因此有了「大陷胸湯丸」、「十棗湯」的逐飲,以及「大黃黃連」的瀉心,「大柴胡」的兩解。無論是中風還是傷寒,邪氣在陰經,如果錯誤地使用瀉下藥,其邪氣原本不在表,也不需要外入,只是因為錯誤地使用瀉下藥後,胃氣虛損,陰邪阻塞,就會形成痞。所以只有「反下」的警示,而沒有「下早」的說法。邪氣在三陰,始終禁止瀉下,所以不以時間早晚為重點。因此有了「甘草瀉心」、「半夏瀉心」、「生薑瀉心」等溫散開補的方法。然而,為什麼陽邪一定要從外入,而陰邪不需要外陷呢?這是因為三陽在軀殼的三層。
三陰已在軀殼之裡矣。所以仲景但以發於陽發於陰論之。一云反下而言熱入。一云反下而不言熱入。一則云下之太早。一則絕不言下早。議論無多。苞舉深廣。雖未顯言。意在言表。曾未嘗以風寒營衛定痞結也。故方氏注云。發於陽而下之早者。未嘗無痞。發於陰而下之早者。
亦有結胸。疾病之機。每多不期之變。愚謂兩早字雖不應並下。於痞結則頗有圓機。余細閱論中。有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又云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是結胸亦可稱心下也。有以傷寒中風並冠於首而曰心下痞者。有獨稱太陽中風而曰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者。是陽邪亦能作心下痞也。
白話文:
三陰之邪已侵入體內,因此張仲景只論述陽邪和陰邪的發病,一種說法是反下時會說熱入體內,另一種說法則是反下時不提熱入體內。一種說法認為下瀉過早,另一種說法則完全不提下瀉過早。議論不多,卻包羅廣泛,雖然沒有明言,但意思已經表達出來。從未用風寒營衛來確定痞結。因此方氏註解說,陽邪發病下瀉過早者,不一定沒有痞,陰邪發病下瀉過早者,也可能出現結胸。疾病的變化多端,不可預測。我認為兩個「早」字雖然不應該放在一起,但在痞結的病機上卻有其道理。我仔細閱讀《傷寒論》,發現有「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又說「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可見結胸也可以稱為心下。有的時候將傷寒、中風並列在疾病名稱前,稱為「心下痞」,也有的時候只說「太陽中風」而稱為「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可見陽邪也能造成心下痞。
又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脈沉緊。心下痛。按之石硬者。是陰邪亦能作結胸者也。又太陽中風。下利嘔逆。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又太陽病。醫發汗。遂發熱惡寒。因復下之。心下痞。此發於陽而亦作心下痞者也。更有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
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又如厥陰篇中雲。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在胸中。此二條雖有陰陽之分。與結胸稍異。此亦發於陰而作結胸者也。由此觀之。其陰陽互見。痞結交作。參伍錯綜。縱橫變化。如此。則豈風寒營衛之說。可擬發於陽發於陰之義乎。
白話文:
傷寒病發六七天,胸部發熱且硬實,脈象沉緊,心口疼痛,按壓時堅硬如石,這是陰邪也能導致結胸的表現。另外,太陽中風的患者,伴隨腹瀉、嘔吐、大量出汗,發作時間固定,頭疼、心口痞硬。還有一些太陽病患者,醫生用發汗法治療後,反而發熱惡寒,又用瀉下法治療,導致心口痞硬,這是陽氣受傷後也出現心口痞硬的情況。還有一些太陰病患者,肚子脹滿、嘔吐、食慾不振,自覺不舒服,肚子時常疼痛,如果瀉下治療,胸部下方就會出現結硬的現象。就像厥陰篇中所說,病人手腳冰涼,脈象忽緊忽慢,邪氣結聚在胸中,這兩個條目雖然有陰陽之分,與結胸病稍有不同,但也是陰邪引起的結胸。由此可見,陰陽相互影響,痞結交替出現,相互交織,變化多端。如此複雜的情況,難道僅憑風寒營衛之說,就能解釋發於陽氣或陰邪的病理嗎?
尚論未悟其理。妄取條辨之說。以風為陽邪。病發於中風。陽邪未從外解而反下之。熱勢乘虛陷入。必硬結於胸上。寒為陰邪。病發於傷寒。陰邪未從外解而反下之。其熱勢乘虛陷入。必痞塞於心間。若作此解。則熱入與不言熱入之義安在哉。昔張兼善證成氏之誤曰。既以無熱惡寒為發於陰。
焉有可下之理。斯言之謬。亦已甚矣。不思仲景原因不可下而曰反下。兼善豈反忘之耶。又曰仲景所謂陰陽者。指表裡而言也。病在表。當汗而反下之。因作結胸。病在裡。尚未入腑而輒下之。因作痞。此論尤為乖謬。病已在裡。即攻下之。已不為逆。且病既入里。而云尚未入腑。
白話文:
作者接著批評了張兼善對「證成氏之誤」的看法。
張兼善認為「既以無熱惡寒為發於陰,焉有可下之理」,這顯然是錯誤的理解。作者反駁道,張兼善沒有理解仲景為何說「反下」,仲景之所以強調「反下」,是因為有些情況下病症是不宜下藥的。
最後,作者批判了張兼善對「仲景所謂陰陽者,指表裡而言也」的錯誤理解。
張兼善認為病在表時,應該用汗法,而病在裡時,尚未入腑就下藥,會導致結胸或痞塞。作者認為這種觀點荒謬,因為病已在裡,即使用攻下之法也不算逆治,而且病已入裡,還說尚未入腑更是錯誤的說法。
豈所謂腑者。又在裡之裡乎。又以風邪入里為結胸。寒邪入里為痞。然則太陽中風。下利嘔逆。其人漐漐汗出。而至於心下痞硬者。非風邪入里之痞乎。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心下痛。按之石硬者。非寒邪入里之結胸乎。及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穀不化。
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者。非或風或寒而偏作心下痞者乎。又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柴胡證具。而以他藥下之。必蒸蒸而振。心下滿而硬痛者為結胸。但滿而不痛者為痞。此又非寒邪入里而能結能痞者乎。更以此較之。則兼善之說。果合仲景發於陽發於陰之義乎。因思方喻兩家之說。
白話文:
所謂的「腑」是指什麼?它不就在身體的深處嗎?外邪侵襲人體深處,就會導致「結胸」,寒邪入侵深處,就會導致「痞」。
那麼,如果一個人患了太陽中風,出現腹瀉、嘔吐、大量出汗,而且心窩處出現硬塊,這難道不是風邪入侵深處所致的「痞」嗎?如果一個人患傷寒六七天,出現胸部結實發熱、心窩痛,按壓起來像石頭一樣硬,這難道不是寒邪入侵深處所致的「結胸」嗎?
如果有人患了傷寒,醫生卻用下瀉的藥物治療,導致病人腹瀉不止,一天甚至拉十幾次,吃下去的食物也不能消化,肚子裡還發出咕嚕咕嚕的響聲,心窩處又硬又脹,這難道不是風寒邪氣偏重於心窩處引起的「痞」嗎?
又比如,有人患傷寒五六天,出現嘔吐、發熱,符合柴胡證的症狀,醫生卻用其他藥物讓他瀉肚,結果他一定會出現發熱、發抖、心窩處又硬又痛的症狀,這就是「結胸」。如果心窩處只是脹而不痛,那就是「痞」。這難道不是寒邪入侵深處,導致「結胸」或「痞」嗎?
我們再用這個例子來比較一下,難道「兼善」之說真的符合張仲景「發於陽」和「發於陰」的理論嗎?因此,我們需要思考一下「方喻」兩家學說的說法。
註解
- 腑:中醫指人體內臟,如胃、腸、膀胱等。
- 結胸:中醫指胸部堅硬、疼痛,多由寒邪入侵深處所致。
- 痞:中醫指腹中痞滿,按之堅硬,多由寒邪入侵深處所致。
- 太陽中風:中醫指傷寒病的初期,症狀為發熱、頭痛、惡寒等。
- 柴胡證:中醫指傷寒病的第二階段,症狀為發熱、口渴、心煩等。
- 方喻:指兩種不同的學說或理論。
- 兼善:指兩種學說都能互相補充,共同完善。
- 發於陽:指疾病由外邪入侵,導致陽氣受損。
- 發於陰:指疾病由內寒積聚,導致陰氣虧虛。
總結
這段古文主要討論了中醫對於「結胸」和「痞」的理解,並用實際例子說明瞭寒邪和風邪入侵深處,可以導致不同的病症。文章最後還提到了「方喻」和「兼善」的觀點,暗示了中醫理論的豐富性和複雜性。
得非兼善為之前導乎。是以不言熱入之故。仲景確有深意。如成氏以發於陰而反下之。謂表中陰邪入里。結於心下為痞。豈知陽氣既虛。陰邪自足成痞。況尚有惡寒發熱表裡皆實之痞具在。則此注已屬荒唐。而方氏又謂不言熱入。欲人同推也。喻氏復不察仲景之意。不辨方氏之訛。
遂誤信同推之說而竟推之曰。二證皆由下早。皆是熱入。省文以見意也。持論若此。不幾乎淄澠不辨。菽麥不分矣。以盲引盲之誚。可獨加諸前輩耶。是故讀仲景書而不能得仲景之旨。其不為盲者鮮矣。此節疑義。所以為千古未明之案者。以仲景難言而未之詳言也。然反復尋繹其文。
白話文:
這段文字主要批評了對仲景著作的錯誤理解。作者認為,仲景不言「熱入」是故意為之,因為「熱入」並不是所有痞證的唯一病因。他指出,成氏和方氏的解釋忽略了陽氣虛弱導致陰邪入裏形成痞證的情況,甚至誤解了仲景的本意,最終導致誤判。作者強調,讀者應當仔細推敲仲景的原著,才能真正理解其醫學思想。
這段文字也反映了當時醫學界對仲景醫學的理解存在著不同的觀點。作者通過批評錯誤的觀點,進一步闡釋了仲景醫學的精髓,也為後世醫學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借鑒。
亦既言之矣。但道無不秘。未易顯言。欲令後之學者。從妙悟中求之而已。蓋以聞道之所得者猶淺。悟道之所得者彌深耳。故曰。若能尋余所集。思過半矣。
白話文:
已經說了這些道理,但是這些道理都很神祕,不容易明白地講出來,希望讓後來學習的人在微妙的領悟中去追求罷了。因為聽見的道理得到的理解還比較淺薄,通過感悟得到的理解更加深刻。所以說:如果能夠仔細研究我收集整理的那些道理,就理解了一大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