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潢

《傷寒溯源集》~ 卷之七 (8)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 (8)

1. 少陽正治

豈可強詞奪理。謬以汗出為亡陽之證。陰結為陰氣衰微乎。平心論之。是邪非邪。況目中不了了。自有陽明原文具在。寧可又以大柴胡為和法乎。

傷寒腹滿譫語。寸口脈浮而緊。此肝乘脾也。名曰縱。刺期門。

此二條。又示人以病無定例。法無定法。於艱難疑惑之中。另闢手眼。即內經所謂揆度奇恆之類也。腹滿。足太陰脾病也。譫語。足陽明胃實也。腹滿為脾臟寒。有可溫之理。譫語則胃家熱。又有可下之機矣。寸口。氣口也。氣口為手太陰之脈。乃主氣之臟。營衛之氣。五十度而復會於手太陰。

故為胃氣之脈。而胃為水穀之海。五臟六腑之大源。五味入口。藏於腸胃。以養五臟氣。皆變現於氣口。今氣口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皆邪氣在表之脈也。論證則邪不在表。言脈則邪不在裡。況太陰篇之腹滿。全無可汗之法。即陽明篇之腹滿。若脈浮而緊者。亦無可下之條。

脈證參差。艱於施治。深察其故。若果邪氣在表。不應寸口獨浮獨緊。脈尚浮緊。邪當在表。亦不應腹滿譫語。唯仲景知其邪犯中焦。所以獨變現於氣口。故命之曰。此肝乘脾也。謂之肝乘脾者。乘其所勝也。以木性本能制土。乃五行生剋之常。於理為順。於事為直。故名之曰縱。

縱者。紋理順直之謂也。既無汗下之法。又知肝木剋制脾土。故以泄肝為治。期門者。足厥陰肝經之募穴也。其脈起於足大趾之大敦穴。終於乳下巨闕兩旁各四寸半之期門穴。自此內入。則屬肝絡膽矣。故刺之以瀉其盛。所謂隨其實而瀉之。則其氣平而邪自解矣。

傷寒發熱。嗇嗇惡寒。大渴欲飲水。其腹必滿。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橫。刺期門。

傷寒發熱。乃已發熱之傷寒也。嗇嗇惡寒。風邪在表也。大渴欲飲水之證。上篇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症。故渴欲飲水。此邪犯太陽之裡而渴也。又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干。欲得飲水。此因大汗出後。胃中津液乾燥而渴也。上文風寒並感之渴欲飲水。及陽明篇之渴欲飲水。

口乾舌燥者。皆以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此等俱無表證而熱邪入胃之渴也。今發熱而嗇嗇惡寒。則邪猶在表。大渴欲飲水。則邪又在裡。以表邪如此之盛。或兼見里證者固有之。然未必有若此之裡症也。里症如此之甚。表邪未解者亦有之。而未必猶有若此之表證也。其所以然者。

雖系傷寒發熱而嗇嗇惡寒。乃營衛不和之證也。蓋以肺主皮毛而通行營衛。肺臟受邪。皮毛不密。故嗇嗇惡寒也。大渴欲飲水者。注傢俱謂木盛則熱熾。非也。其腹必滿。豈獨飲水而後滿乎。腹滿本為脾病。經脈別論云。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

白話文:

怎麼可以強詞奪理呢?錯誤地把汗出當成是陽氣虛脫的症狀,把陰氣凝結當成是陰氣衰弱的表現?平心而論,這到底是邪氣還是陰氣虛衰呢?而且,眼睛也沒看清楚,陽明篇的原文明明就在那裡,難道又要用大柴胡湯來調和嗎?

傷寒病出現腹脹、胡言亂語,寸口脈浮而且緊,這是肝木侵犯脾土的表現,叫做「縱」。應該針刺期門穴。

這兩條說明了疾病沒有固定的模式,治療方法也沒有固定的法則。要在艱難疑惑的情況下,另闢蹊徑。這就是《內經》所說的「揆度奇恆」之類。腹脹是足太陰脾經的病變,胡言亂語是足陽明胃經的實熱。腹脹是因為脾臟虛寒,可以用溫熱的方法來治療;胡言亂語是因為胃熱,可以用清下的方法來治療。寸口是氣口,氣口是手太陰肺經的脈象,主氣的臟器。營衛之氣運行五十次會回到手太陰經。

所以它是胃氣的脈象,胃是水穀之海,五臟六腑的大源。五味進入口中,儲藏在腸胃裡,用來滋養五臟之氣。這些都表現在氣口的脈象上。現在氣口的脈象浮而且緊,浮是風邪,緊是寒邪,都是邪氣在表的脈象。從證候來看,邪氣不在表,從脈象來看,邪氣不在裡。而且,太陰篇的腹脹,完全沒有用發汗的方法治療的,即使陽明篇的腹脹,如果脈象浮而緊,也沒有用清下的方法治療的。

脈象和證候不一致,治療很困難。要深入了解原因。如果邪氣真的在表,不應該只有寸口脈獨自浮緊。脈象如果浮緊,邪氣應該在表;如果邪氣在表,也不應該出現腹脹和胡言亂語。只有張仲景知道這是邪氣侵犯中焦,所以才會獨自表現在氣口的脈象上,所以稱之為「肝乘脾」。之所以說是「肝乘脾」,是因為肝木克制脾土。這是五行相生相克的常理,在道理上是順的,在事實上是直接的,所以叫做「縱」。

「縱」的意思是紋理順直。既然沒有發汗和清下的方法,又知道是肝木克制脾土,所以就用疏泄肝氣的方法來治療。期門穴是足厥陰肝經的募穴,它的脈象從腳大拇趾的大敦穴開始,到乳下巨闕穴兩旁的期門穴結束,再由這裡進入,就屬於肝絡膽了。所以針刺它來瀉掉它的盛,也就是「隨其實而瀉之」,那麼氣就會平和,邪氣也會自己消解。

傷寒發熱,輕微的怕冷,非常口渴想喝水,肚子一定會脹滿,自己會出汗,小便順暢,病就會好轉,這是肝木侵犯肺金的表現,叫做「橫」。應該針刺期門穴。

傷寒發熱,指的是已經發熱的傷寒。輕微的怕冷,是風邪在表的表現。非常口渴想喝水的症狀,在之前的篇章裡,中風發熱,六七天不退反而煩躁,有表裡症狀,所以口渴想喝水,這是邪氣侵犯太陽經的裡面而導致的口渴。還有太陽病發汗後,大汗淋漓,胃中乾燥,想喝水,這是因為大汗出後,胃中津液乾燥而導致的口渴。前面講到的風寒同時感受而口渴想喝水,以及陽明篇的口渴想喝水、口乾舌燥,都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這些都是沒有表證,熱邪進入胃裡所導致的口渴。現在發熱又輕微的怕冷,說明邪氣還在表。非常口渴想喝水,說明邪氣又在裡。表邪這麼厲害,有時候兼有裡證,這是有的。但未必會像這樣出現這麼嚴重的裡證。裡證這麼嚴重,表邪還沒有解除,這也是有的,但未必還會像這樣有這麼嚴重的表證。之所以這樣,

雖然是傷寒發熱又輕微的怕冷,但這是營衛不和的症狀。因為肺主皮毛,運行營衛之氣。肺臟受邪,皮毛不緻密,所以才會輕微的怕冷。非常口渴想喝水,註解的人都說是因為木盛則火旺,這是錯誤的。肚子一定會脹滿,難道只有喝水後才會脹滿嗎?腹脹本來就是脾病的表現。《經脈別論》中說,飲食物進入胃,遊散精氣,向上輸送到脾,脾氣散精,向上歸於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