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潢

《傷寒溯源集》~ 卷之七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 (7)

1. 少陽正治

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汗。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里也。脈沉亦在裡也。(此句應下文脈雖沉緊)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復有外證。悉入在裡。此為半在裡。半在外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此條非但別少陽少陰之疑似。推而廣之。實六經辨別陰陽之精義也。五六日。邪氣入里之候也。頭汗出。邪在陽經也。惡寒為三陰之本證。而三陽之表證。亦皆惡寒心下滿者。少陽病有胸滿。而少陰證中亦有胸滿。手足冷為少陰。而厥陰有厥深熱亦深者。少陽有默默不欲食。

而厥陰亦默默不欲食。唯大便硬。則與三陰無涉矣。諸證雜見。陰陽參錯。難於辨認。詳察其脈。若但細而未見沉遲者。此為猶在少陽。但陽微陰盛。陰邪結於裡。故有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之陰寒里證。而更有頭汗出之陽證在。以此推之。此為陽微而結。其邪必有表復有里也。

若其脈沉。亦邪氣在裡之脈也。雖手足冷。不飲食。似乎皆為在裡之陰邪。然頭汗出。猶為陽證。但陽氣微弱耳。何以言之。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頭汗出之外證。邪氣當悉入在裡矣。此因尚有陽經之外證為半在裡。半在外。故謂之有表復有里也。所以脈雖沉緊。尚不得為少陰病。

其所以然者。邪在陰經。不得有汗。故少陰證中之汗曰反汗出而為亡陽也。今頭汗出。則三陽之經絡皆上至頭。三陰之經脈劑頸而還。皆不上頭。故知非少陰也。邪氣仍在半表半裡。是仍在少陽也。可與小柴胡湯以和解之。設不了了者。設或目中不了了也。若至目中不了了。

則邪氣已離少陽而歸陽明之裡矣。即陽明中篇之所謂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裡症。大便難。此為實也。急下之之義。故當用土鬱奪之之法。所以謂之得屎而解也。若未至不了了。則邪氣尚在少陽。未可妄下也。

辨誤,尚論謂陽微結者。陽邪微結。未盡散也。以方注作陽氣衰微。故邪氣結聚為大差。云果爾。則頭汗出為亡陽之證。非半表半裡之證矣。果爾。則陰結又是陰氣衰微矣。愚竊謂陽微結三字。而以陽邪微結解之。是以微結二字聯講。故以陽氣衰微為誤。然則下文汗出為陽微句之陽微二字。

又當作如何解。若以頭汗出為亡陽。則太陽上篇脈浮動數條中之但頭汗出。余無汗。劑頸而還者。及陽明篇中之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者。皆為亡陽證邪。更以陰結為陰氣衰微。則又是以曲作直。指鹿為馬之談矣。豈知仲景本意。謂傷寒本應無汗。

以衛陽衰弱。陽氣不固。所以頭汗出而微惡寒。故云汗出為陽微。以見雖有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之陰寒里證。而尚有汗。出惡寒在表之陽邪。非純陰結也。假令純是陰邪內結。不得復有外證。當悉入在裡矣。以陽氣雖微。而其陽證尚在。故為半在裡半在外也。如此。則為陽氣衰微而陰邪內結也明矣。

白話文:

傷寒病發作五六天,出現頭部出汗,微微怕冷,手腳冰冷,胸口悶脹,不想吃東西,大便乾硬,脈象細微,這表示體內的陽氣虛弱而邪氣鬱結,病邪必然是既在體表又在體內。如果脈象沉,也表示病邪在體內(這句話應該與下文的「脈雖沉緊」對應)。出汗表示陽氣虛弱。假設是純粹的陰邪鬱結,就不會有體表的症狀,病邪會完全進入體內。現在這種情況是病邪一半在體內,一半在體外。即使脈象沉緊,也不能判定是少陰病,因為陰證是不會出汗的,現在頭部出汗,所以可以判斷不是少陰病。可以用小柴胡湯來治療。如果治療效果不明顯,等排便後就會痊癒。

這條文不僅是區別少陽病和少陰病的疑似症狀,更廣泛來說,是辨別六經陰陽的精髓。傷寒發病五六天,是邪氣進入體內的表現。頭部出汗,表示邪氣在陽經。怕冷是三陰經的本證,也是三陽經的表證。少陽病會有胸悶,少陰病也有胸悶。手腳冰冷是少陰的症狀,厥陰病有時也會出現手腳冰冷,甚至會出現發熱。少陽病會默默地不想吃東西,厥陰病也會默默地不想吃東西。只有大便乾硬,這與三陰病無關。各種症狀夾雜,陰陽錯雜,很難辨認。仔細觀察脈象,如果只是細微而沒有沉遲,這表示病邪還在少陽,只是陽氣虛弱,陰邪在體內鬱結,所以會有手腳冰冷、胸悶、不想吃東西等陰寒的體內症狀,但同時又有頭部出汗的陽證。由此可以推斷,這是陽氣虛弱而邪氣鬱結,病邪必然是既在體表又在體內。

如果脈象沉,也表示邪氣在體內。雖然手腳冰冷,不想吃東西,似乎都是體內陰邪的表現,但頭部出汗,仍然是陽證,只是陽氣虛弱罷了。為什麼這樣說呢?假設是純粹的陰邪鬱結,就不會有頭部出汗的體表症狀,邪氣會完全進入體內。現在因為還有陽經的體表症狀,所以是病邪一半在體內,一半在體外,因此說它有體表和體內的病邪。即使脈象沉緊,也不能判斷是少陰病。

原因是,邪氣在陰經,是不會出汗的,所以少陰病中的出汗被稱為「反汗」,是陽氣虛脫的表現。現在頭部出汗,是因為三陽經的經絡都上行至頭部,三陰經的經脈到達頸部就返回,不上行至頭部,所以可以判斷不是少陰病。邪氣仍然在半表半裡,也就是說還在少陽。可以用小柴胡湯來調和治療。如果治療效果不明顯,或者眼睛出現視物模糊,這表示邪氣已經離開少陽而進入陽明的體內了,就像陽明篇所說的「眼睛視物模糊,眼珠不協調,沒有表證也沒有裡證,大便困難」,這是實證,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所以說「等排便後就會痊癒」。如果還沒到視物模糊的程度,那麼邪氣還在少陽,不能隨便用瀉下的方法治療。

辨別錯誤的觀點,有些學者認為「陽微結」是指陽邪微弱地鬱結,沒有完全散開。他們將註解中的「陽氣衰微,所以邪氣結聚」解釋為大錯特錯。如果真是這樣,頭部出汗就成了陽氣虛脫的症狀,而不是半表半裡的症狀了。如果真是這樣,陰邪鬱結又變成了陰氣衰弱了。我認為「陽微結」三個字,應該將「微結」看成一個詞組,所以把「陽氣衰微」解釋為錯誤。那麼下文「汗出為陽微」的「陽微」二字又該如何解釋呢?如果把頭部出汗解釋為陽氣虛脫,那麼太陽篇中的「只有頭部出汗,其他地方沒有汗,汗水只到頸部就返回」的條文,以及陽明篇中的「只有頭部出汗,身上沒有汗,汗水只到頸部就返回,小便不利,身體必定發黃」的條文,都成了陽氣虛脫的症狀,而且又把陰邪鬱結解釋成陰氣衰弱,這就又是指鹿為馬的歪曲解釋了。難道不知道仲景的本意是,傷寒病本來應該沒有汗,因為衛陽衰弱,陽氣不固,所以頭部才出汗,微微怕冷。因此說「汗出為陽微」,表示雖然有手腳冰冷、胸悶、不想吃東西等陰寒的體內症狀,但仍然有出汗、怕冷等體表陽邪的表現,並非純粹的陰邪鬱結。假設純粹是陰邪在體內鬱結,就不會有體表的症狀,病邪會完全進入體內。現在因為陽氣雖然虛弱,但陽證仍然存在,所以是半在體內半在體外。這樣看來,就是陽氣衰弱而陰邪在體內鬱結,道理就很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