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溯源集》~ 卷之七 (6)
卷之七 (6)
1. 少陽正治
當從之。方氏云。脈經作中風往來寒熱。傷寒五六日之後。心煩作煩心。心下作心中。身有作外有。雖傳寫之不同。其實非二義也。
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
前二條。備言少陽經之諸見證。然未必諸證悉備。恐後人必以諸證全見者。方為少陽病。故又立此條。以申明上文或胸中煩。或渴或腹中痛等諸或有或無之義也。傷寒中風者。或傷寒或中風也。言傷寒中風證中。凡見少陽證。即為柴胡湯證。即使但見一證。便是邪氣已入少陽。
不必如上文之諸證悉具也。如但見少陽本經證。止宜以小柴胡湯主之。若有他經兼症者。仍當以小柴胡為主。而兼用他經藥治之。如已見柴胡證。而有太陽證未罷者。即以小柴胡加桂枝湯主之。如少陽未解。而陽明之裡邪已急。則用小柴胡去參甘。增入大黃為大柴胡湯以兩解之矣。
又如少陽誤治而為壞病。則有柴胡加芒硝湯。及柴胡桂枝幹薑湯。柴胡龍骨牡蠣湯等方。皆一小柴胡湯之變制也。蓋以每見少陽一證。即以小柴胡主治。故稱柴胡證也。舊本柴胡湯諸加減方。皆雜入太陽篇中。今悉收置少陽篇內。以小柴胡為主方而總統之。而以諸方隸其下。
俾學者循其序而施治焉。庶或可以希仲景之意。稍得其一二。未可知也。
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
四五日。三陽傳遍之後也。身熱惡風項強。皆太陽表證也。脅下滿。邪傳少陽也。手足溫而渴。知其邪未入陰也。以太陽表症言之。似當汗解。然脅下已滿。是邪氣已入少陽。仲景原云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故雖有太陽未罷之證。汗之則犯禁例。故仍以小柴胡湯主之。
但小柴胡湯。當從加減例用之。太陽表證未除。宜去人參加桂枝。脅下滿。當加牡蠣。渴則去半夏。加栝蔞根為是。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者。先用小建中湯。不瘥者。與小柴胡湯主之。
陽主表。陰主裡。弦主肝邪勁急。澀為營血留滯。故弦屬肝邪。澀為陰脈也。寒在半表。衛氣不行。營血不貫。則脈不流利而澀。邪入少陽。肝木氣旺。脈來勁急則弦。陽脈澀者。蓋輕取其浮候則澀也。陰脈弦者。重按其沉候則弦也。陽脈澀。則知營衛不和。氣血澀滯而邪在半表。
陰脈弦。則知邪氣半已入里。木旺乘土。太陰受病矣。太陰脾土。為肝邪所犯。故腹中急痛也。腹中者。足太陰之脈。起於足大趾之端。上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故腹為太陰之部位也。急痛者。厥陰肝木勁急之陰邪傷脾也。藏氣發時論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又云脾欲緩。
急食甘以緩之。故先用小建中湯之甘。以緩肝脾之急而建立中氣也。中氣已旺。肝邪當退矣。若猶不瘥者。是少陽之邪猶未解也。仍與小柴胡湯主之。以和解其邪。但恐腹中急痛。其中氣必寒。成氏去黃芩加芍藥之外。或薑桂可加入也。
白話文:
少陽的正確治療方法
應該順著病勢來治療。方氏說,《脈經》記載為「中風往來寒熱」,《傷寒論》說「傷寒五六天後,心中煩躁不安,感覺胸口或身體其他地方不舒服」。雖然文字記載不同,但意思其實是一樣的。
傷寒或中風,只要出現柴胡證的其中一項症狀,就可以確定是少陽病,不必所有症狀都出現。
前兩條主要說明了少陽經的各種症狀。但並非每個病患都會出現所有症狀,為了避免後人認為必須所有症狀都出現才是少陽病,所以特別提出這一條,來解釋前面所說的胸中煩躁、口渴、腹痛等症狀,並非一定都會出現,而是「或有或無」的。所謂「傷寒中風」是指,可能是傷寒,也可能是中風。意思是指,在傷寒或中風的病症中,只要出現少陽的症狀,就屬於柴胡湯證。即使只出現一種症狀,也表示邪氣已經侵入少陽。
不必像前面所說的,一定要所有症狀都出現。如果只出現少陽本經的症狀,就應該用小柴胡湯來治療。如果有其他經絡的兼症,仍應以小柴胡湯為主,同時搭配治療其他經絡的藥物。如果已經出現柴胡證,但太陽經的症狀還沒完全消除,就用小柴胡湯加桂枝湯來治療。如果少陽的病邪還沒解除,而陽明經的裡邪又很嚴重,就用大柴胡湯來同時解決這兩個問題。大柴胡湯是把小柴胡湯中的人參和甘草去掉,加入大黃。
另外,如果少陽病被錯誤治療而變成壞病,就會出現柴胡加芒硝湯、柴胡桂枝乾薑湯、柴胡龍骨牡蠣湯等方劑。這些方劑都是從小柴胡湯變化而來的。總之,只要出現少陽的一種症狀,就用小柴胡湯來治療,所以才稱為「柴胡證」。以前的書籍將柴胡湯的各種加減方劑都混雜在太陽篇中,現在把它們全部收錄在少陽篇裡,以小柴胡湯為主,統領這些方劑,讓學者可以按照順序來治療,或許可以稍微理解仲景的醫學思想。
傷寒四五天後,出現發熱、怕風、脖子僵硬、胸脅部脹滿、手腳溫暖但口渴的症狀,可以用小柴胡湯來治療。
四五天,是指三陽經都已經傳遍。發熱、怕風、脖子僵硬,都是太陽經的表證。胸脅部脹滿,是邪氣傳入少陽的症狀。手腳溫暖而且口渴,表示邪氣還沒有進入陰經。從太陽經表證來說,應該用發汗的方式來解決。但是,因為胸脅部已經脹滿,表示邪氣已經進入少陽,仲景也說過,傷寒或中風,只要出現柴胡證的其中一個症狀就可以確定是少陽病,不需要所有症狀都出現。所以,即使還有太陽經的症狀,也不適合用發汗來治療,應該用小柴胡湯來治療。
但是,小柴胡湯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加減藥物。如果太陽經的表證還沒有解除,應該去掉人參,加入桂枝;如果胸脅部脹滿,應該加入牡蠣;如果口渴,應該去掉半夏,加入栝蔞根。
傷寒病,如果陽脈呈現澀滯,陰脈呈現弦急,按照規律應該會腹部急痛。這種情況,先用小建中湯,如果沒效果,再用小柴胡湯治療。
陽脈代表體表,陰脈代表體內。弦脈表示肝邪強勁急迫,澀脈表示營血瘀滯。所以弦脈屬於肝邪,澀脈屬於陰脈。寒邪在半表,衛氣運行不暢,營血也運行不順,所以脈象不流利而呈現澀滯。邪氣進入少陽,肝氣旺盛,脈象來得急促而呈現弦象。陽脈澀,是因為輕按浮取時感覺脈象澀滯。陰脈弦,是因為重按沉取時感覺脈象弦急。陽脈澀,表示營衛不和,氣血瘀滯,邪氣在半表。
陰脈弦,表示邪氣已經一半進入體內,肝木旺盛,侵犯脾土,太陰經受病。太陰脾土被肝邪侵犯,所以腹部會出現急痛。「腹部」是足太陰經的部位,起於腳大趾端,上行至膝蓋、大腿內側,進入腹部,歸屬於脾臟,絡屬於胃。所以腹部是太陰經的部位。「急痛」是因為厥陰肝木強勁急迫的陰邪傷了脾臟。《藏氣發時論》說:「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又說:「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所以先用小建中湯的甘味,來緩解肝脾的急迫,建立中氣。中氣旺盛之後,肝邪應該就會消退。如果還沒有效果,表示少陽的邪氣還沒解除,這時再用小柴胡湯來調和邪氣。但因為腹痛的緣故,中氣可能虛寒,成氏認為,可以在小柴胡湯中去掉黃芩,加入芍藥,或者加入薑桂。